一、开发泡沫法技术治理制气厂被污染的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古兴磊[1](2018)在《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光气田采出水回注面临严峻的形势。回注井回注能力快速降低,新增回注井选址困难、建设费用高。采出水量日益增加,无效回注加大环保压力,造成资源浪费。如能将富余采出水处理达到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水质标准后作为补充水回用,不仅可实现采出水零排放,而且可减少从后河的取水量,降低水资源使用费,具有节水减排和保护环境等多重效益。为此,本文在调研国内外气田采出水的处理技术和工程案例的基础上,针对普光气田采出水分布特点、水质以及回注和回用要求,提出了针对普光气田采出水的深度处理工艺路线,并针对具体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综合评估、实验测试和现场工程实施和测试。本文完成主要工作如下:(1)调研了国内外油气田采出水的处理方案,处理工艺,参考装置运行良好的气田采出水工程案例,规划普光气田采出水处理模式,开展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2)针对深度处理工艺中除硬、降有机物、高压反渗透和蒸发浓缩等主要工艺环节进行了实验测试和优化设计,包括芬顿氧化、臭氧催化氧化、活性炭吸附、树脂过滤、膜浓缩和膜蒸馏,验证了处理工艺的有效性,确定了较优的处理方案和工艺参数,为现场实施奠定了基础。(3)根据普光气田采出水的特点和处理要求,提出了三条深度处理的工艺路线。并通过技术分析和运行成本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比较,确定了预处理+膜浓缩+压气蒸馏(MVR)的深度处理工艺路线。(4)开展了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的现场中试和工程实践,并进行了现场工艺优化,设备选型,现场实施和现场测试,取得了符合预期的水处理结果。(5)通过将80%采出水深度处理后回用,仅20%浓水回注,可降低回注成本和水资源使用费用,有效解决普光气田采出水回注能力不足的困难,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6)减少普光气田采出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污染物全面治理、稳定达标排放的要求,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7)本论文研究成果的实施,可大幅度减少普光气田采出水的回注量,可使回注量从2018~2027年10年的日均注水量1250m3/d,降低到300m3/d。有效保留了普光气田现有回注井的回注能力,保障了普光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范明旻[2](2018)在《星杰装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在消费需求不断迭代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渗入,传统的家装行业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在行业标准、寡头垄断均未形成的家装行业,每年以8%年均复合增速在发展,这个具有持续发展前景的行业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星杰装饰公司在经过十八年的发展,在区域市场江浙沪地区具有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和行业经验。在当前互联网冲击传统行业的市场背景下如何走接下来的企业发展之路,如何定位公司的发展战略,找到正确的方向进行发展,不仅可以从企业的角度找到合适的长期发展道路,而且能够从打造企业本身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扩展,从而推动行业的标准建立、技术发展和从业者的综合培养的角度推动中国家装行业的快速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星杰公司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中的问题,利用PEST分析法分析了星杰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用“五力”模型方法研究了星杰公司所处的内部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了星杰公司的内部优势劣势及外部的威胁与机会,加强了星杰公司在自身所处环境中的认知,从而得出适合星杰公司发展现状的战略组合策略。其次本文明确了接下来发展的目标及业务发展战略。最后本文在星杰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了转型成为一家高端家居平台的战略目标,并且需要加快科技公司的平台技术建设的同时,发展主营业务的全国布局,加强在行业技术领域的领先研发,提出企业创新文化,扩大企业在细分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同时鼓励公司的团队向学习型组织转型发展,并且在互联网思维下进行战略实施与评估,进行有效的保障措施。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是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任何时代背景下企业得以生存的重要法则,星杰公司在家装行业的表现也离不开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这是本文进行星杰公司战略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戴安娜[3](2018)在《基于被动采样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大气硝基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减排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硝基多环芳烃(NPAHs)具有弱极性、半挥发性、高脂溶性、难降解性等特点,致癌和致突变性比母体PAHs要高出十到十万倍,对人体危害极大。作为能源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位于宁夏中东部、银川市东南部,是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生产和煤化工产业基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煤制油基地,其运营发展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煤炭燃烧过程中的一次排放问题可能较为严重。然而到目前为止,对该能源化工基地生产运营导致的大气有机污染物研究还尚未见公开报道。大气环境中硝基多环芳烃(NPAHs)的相关研究也是空白。由于煤制油和煤制气是今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研究该能源-煤制油基地的空气质量有助于填补煤制油基地和产业导致环境污染的知识空白,为有关产业和政策制定部门提供产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科技支撑。本论文基于大气被动采样技术,对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大气硝基多环芳烃的污染浓度水平及干沉降通量、时空分布规律、季节差异、一次排放源或二次生成源等进行了辨析和讨论,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大气∑12NPAHs平均浓度普遍高于国外大气污染水平,但与国内大气浓度相当;大气NPAHs浓度与干沉降通量均表现出采暖期高于非采暖期的特征;NPAHs组份与国内外研究相似。(2)依据化合物的特征比值判断,采暖期研究区大气NPAHs主要来源于煤炭和化工原料的不完全燃烧,非采暖期主要来源于光化学反应生成。两段采样期间污染源直接排放的标志性物质6-NC(6-硝基?)和2-NFL(2-硝基芴)均为平均浓度及干沉降通量最高的两种NPAHs,而主要由光化学反应生成的9-NPh(9-硝基菲)和2-NF平均浓度及干沉降通量则很低。(3)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宝丰煤化工产业园区(5号采样点)大气中NPAHs浓度水平及干沉降通量显着高于其他各采样点,可推断在该工业园区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后的工业排放是大气NPAHs的主要来源。(4)针对研究区污染特征,提出以下污染控制措施及途径建议:1.进行技术更新,改善燃料构成及燃烧过程,提高燃烧效率;2.改革生产工艺,减少排放,变废为宝;3.采用先进脱硫脱硝、控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技术设备,减少直接排放;4.切实执行国家大气污染排放和控制标准及大气污染防治法,严查偷排行为。
李旭杰[4](2015)在《YJY公司发展战略选择及实施研究》文中指出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由追求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耐火材料行业是传统制造业的一个缩影。伴随耐火材料行业及市场的快速扩张,一批本土企业迅速成长为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同时,国外先进企业涌入并蚕食国内高端市场。下游行业产能过剩、增长放缓、盈利水平大幅下滑,受此影响,耐火材料行业的竞争更趋激烈。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如何从战略层面把握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应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挑战,是耐火材料企业亟待解决的重大实践论题。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和实际调研,对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典型企业——YJY公司战略管理进行系统研讨。首先,分析了YJY公司的现状及发展瓶颈,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YJY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从产品结构、人力资源、原料保障能力、研发能力、生产及营销能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解析了YJY公司的内部资源能力。其次,运用SWOT分析对YJY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基本定位研究,提出了公司整体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晰了公司的发展路径和近期建设重点。再次,基于以上分析,从产品结构优化、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依托科技资源优势提升公司运营绩效、优化股权结构拓展融资通道、推进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YJY公司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
付杰[5](2014)在《常温常压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水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废水排放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废水水质趋于多样化,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传统生物处理等方法并不能够十分有效地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因此,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有效处理是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采用常温常压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难降解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一般无需添加化学试剂,且电解设备体积小,占地面积少,同时设备操作灵活方便,产生的污泥量较少,可大幅度提高废水可生化性,为后续生物处理提供条件,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处理过程也相对简单,且处理时间较短。目前,常温常压电催化氧化技术已经从传统的二维电极处理法发展成为三维电极电解处理法。本文采用三维电极电解装置(由上海国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进行高浓度(COD>30000mg/L)染料废水和高浓度(COD>200000mg/L)化工废水的处理应用研究,考察其对废水COD、BOD5、Cl-、SO42-、NH3-N和色度等指标的处理效果,同时对常温常压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降解机理进行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三维电极电解处理技术对印染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废水在经过120min的电解处理后,pH值略有升高。装置对COD、Cl-、SO42-NH3-N和色度等指标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2.3%、89.0%、86.3%、96.7%和87.8%。BODs/COD经过120min的电解处理后也有大幅度提高,从0.02提升至0.28,提升率达到了1300%,电解出水可以满足后续生化处理要求。通过研究电流密度、法拉第电流效率、时空产率和电耗等指标与各时间段COD去除率的关系,发现采用常温常压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印染废水时,电流密度、法拉第电流效率和时空产率要高于国内外相似研究,同时电耗低于国内外相似研究。(2)三维电极电解处理技术对某化工废水也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化工废水在经过120min的电解处理后,pH值大幅升高,但变化过程保持在微生物可以适应的范围内。常温常压电催化氧化技术对COD、Cl-、SO42-和NH3-N的指标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2.3%、83.6%、50.8%和75.2%。通过研究电流密度、法拉第电流效率、时空产率和电耗等指标与印染废水COD去除率的关系,发现采用常温常压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化工废水时,电流密度、法拉第电流效率和时空产率三个指标要高于国内外相似研究,同时电耗低于国内外相似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采用常温常压电催化氧化即三维电极电解实验装置处理印染废水和化工废水均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处理后废水的可生化性大大提高,同时处理过程中的电耗相对较低,因此建议在实际处理高浓度印染和化工废水的过程中采用将三维电极电解处理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的处理方法。
欧阳一力[6](2011)在《基于循环经济的玻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河北沙河为例》文中认为在当今社会中,人类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主导下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地开发使用,已远远超出了环境的生态承受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生活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此举将越来越威胁到我们发展的未来。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提出的基于循环经济的玻璃产业发展模式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和谐生态化发展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为此构建了玻璃产业三个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以河北沙河玻璃工业园为例,评价了其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我国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与建议。全文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主要阐述与循环经济紧密相关的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以我国玻璃产业为例,详细论述了产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产品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运用产业经济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为设计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现实依据;第四章依据发展模式的认识论基础,设计出三种不同层次的玻璃产业发展模式,并探讨其内在的相互关联;第五章构建了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第六章为实证研究,以沙河玻璃为例,对其进行模式评价并预测循环经济未来几年的状态;第七章为策略建议部分,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提出具体方案和实施对策,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第八章为总结。文章综合运用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以及系统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案例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问题,这对于强化产业间联系、促进区域内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指导产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创新性工作体现在: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对玻璃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循环经济对玻璃产业转变生产方式具有导向性作用;从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构建了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的综合赋权评价方法对沙河市玻璃工业园区进行了实证研究,设计了沙河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沙河玻璃产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何丽媛[7](2010)在《高效石油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其固定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石油污染的日益加重,高效无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逐渐成为治理石油污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受到广泛关注。石油是由饱和烃、芳香烃类化合物和少量的沥青质、树脂类等组成的复杂混合物,而单菌株所能代谢的石油组分通常十分有限,难以将石油从环境中彻底去除。混合菌群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助于提高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能力。因此如何利用不同菌种间的相互作用,优化组合出合理、高效的降解菌群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可以使微生物高度密集并保持其生物活性,强化对石油的降解效果。本研究把实验室已筛选得到的烷烃降解菌GS3C、菲降解菌GY2B和芘降解菌(GP3A和GP3B)进行驯化,结果表明这些菌能以原油为唯一碳源进行良好的生长繁殖,并对原油有一定的降解效果,去除率都在30%以上。经过GC-MS分析,GS3C能基本去除原油中的直链烷烃化合物, GY2B对芳烃类化合物有很好的降解效果,GP3A对C<20的中短链烷烃化合物和芳烃类化合物有一定的降解作用,GP3B对烷烃类和芳烃类化合物的降解效果一般。利用这四种菌构建高效混合菌群,筛选出最优混合菌G8,对石油的去除率达到68.76%,比单菌株提高了近30%。经GC-MS分析, G8保留了单菌株GS3C和GY2B的降解特性,能基本去除原油中的烷烃类化合物,同时对芳烃类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降解能力,通过三种菌的共同作用增强了对原油的完全去除能力。对混合菌G8的降解性能进行研究发现混合菌G8的最佳混合比例为1:1:1,其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为30℃,初始pH值为7.0,接种量为4%,石油浓度为2000 mg/L,在最佳环境条件下降解5d后使石油去除率达到69.20%。采用稻草秸秆和玉米秸秆2种载体对混合菌G8进行表面吸附固定,结果表明固定化菌对原油的去除效果比游离菌或者载体与菌液的混合物好,不灭菌的秸秆对原油的去除效果都比灭菌的好。其中稻草秸秆固定化菌的去除率达到90%~95%,玉米秸秆固定化菌的去除率为95%~98%,都比单纯的游离菌G8提高了近40%。选择不灭菌的玉米秸秆为最佳载体固定混合菌G8,对原油的去除率达到98.19%,效果最佳。
黄东锋[8](2009)在《上海市公路沿线近地表大气颗粒物重金属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公路沿线近地面颗粒物重金属污染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受汽车排放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公路沿线局地系统近地面大气颗粒物上重金属随着大气环流,在近地面大气中、公路灰尘、路边土壤、绿化带及周围蔬菜中迁移、累积和转化,从而成为公路生态环境的一个潜在威胁,也成为地球大气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类重金属物质对大气、土壤、水体造成的污染会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本文力图循着这一主线,通过对城市公路沿线和公路交叉口不同高度、不同季节和特殊气象条件下大气颗粒物及其重金属含量进行监测分析,并同步测定了城市公路沿线和公路交叉口表层土壤、大气环境条件和交通通行状况,对城市公路近地面大气颗粒物重金属污染特征进行了探讨,提出科学的防治措施。本研究各点空间位置分布于上海市外环线、内环线、贯穿内外环线之间的金沙江路十字路口及路段和不同典型的功能区如:宝山工业区、学校等,共10个采样站位,分别代表大中型工业区、文教区、商业和交通繁忙区等不同的功能区。采集的样品为各线路十字路口及路段的近地面大气颗粒物、十字路口各角落及路段各绿化带的表土,以及十字路口及路段交通流量情况和局地大气环境数据以12小时采样。近地面大气颗粒物采样时间间隔3小时,采样高度分别设定为地表1.2米与2.5米立体对照式采样;同时统计交通流量即这一时间段内对各类型车(大型车、小型车和公共汽车);每隔一小时记录局地温度、湿度、风向及风速。共采集近地面大气颗粒物77个样,表土样35个,以及1300个环境、交通流量数据。分析了近地表大气颗粒物样品和沿线表土样中重金属Cr、Ni、Cu、Pb、Fe、As、Mn、Hg的含量,在获得2328个有效数据的基础上对公路沿线近地表大气颗粒物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对城市公路沿线环境中近地面大气颗粒物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以期为上海市城市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上海市公路沿线及交叉口近地面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较大,主要是受大气状况、交通流量、采样地的周围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一般规律是外环浓度高于内环及内环和外环之间的浓度;同一采样站位,颗粒物浓度随距主干道的距离增大而降低,机动车直接排放的颗粒物以及行驶载带的道路可扬尘作为大气颗粒物直接来源;各采样站位在一天12小时不同时间段内浓度变化较大,一般为在第一个时间段7:00-10:00较高,然后在10:00-13:00和13:00-16:00减少,或在16:00-19:00时间段出现高峰值。(2)对比各采样站位数据,在各时间段的近地面大气颗粒物重金属As、Cr、Cu、Fe、Mn、Ni、Pb元素含量值平均值一般在交叉口上较高,而在公路沿线上较低。机动车行驶的速度对颗粒物重金属累积影响较大;各采样站位重金属含量从外环至中环再到内环区域As、Cr、Mn、Ni、Pb、Fe、cu等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平均值逐渐增多;各采样站位同一时间段内,近点近地面大气颗粒物浓度大于远点,但是远点近地面大气颗粒物中As、Cr、Cu、Fe、Mn、Ni、Pb等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平均值明显高于近点;各采样站位在一天内在各时段As、Cr、Cu、Fe、Mn、Ni、Pb、Zn元素的含量浓度变化显着,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流量,但交通流量对各采样站位的影响明显受到大气环境条件限制。交通流量对公路沿线上采样站位影响程度不一样,具体表现为,外环>内环>中环。同一采样站位远近站位之间各元素浓度差异明显,一般为远点>低点。(3)上海市公路沿线路边土壤重金属Hg、Cr、Cu、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5、94.02、78.20、113.64、和419.65μg/g,分别为环境背景值的2.5、1.3、2.7、4.5和5倍,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局部污染严重;公路交叉口和沿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浓度,在公路沿线路边和路中央的绿化带上,含量高;使用地质累积指数法、污染物负荷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法进行的评价表明发现上海市公路沿线土壤绝大部分为中度污染,也有少数区域处于强污染。从三种分析方法看出,Hg危害的级别都较高。(4)从交通流量上分析,在外环线上,车流量大,机动车行驶的速度大,从地面来的扬尘对近地面大气颗粒物贡献率大,在内环和中环各交叉口,车辆减速、怠速运行的时间长,发动机燃烧不充分,废气排放量大。
徐永生[9](2005)在《原人工制气厂土壤修复技术及其经济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指出原人工制气厂面临严峻的土壤修复问题。介绍了治理被多环芳烃、废脱硫脱氰氧化剂等化学物质污染土壤的各种修复技术及处理效果,并对不同土壤修复方法的处理费用和处理时间进行了比较,以供优选。
刘荣[10](2005)在《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与保护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都离不开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没有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对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广大农民真正的小康生活也就无法实现。本文通过对重庆市九龙坡区环境基本状况及现行污染状况的调查,对九龙坡区农村的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进而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和重点目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农村环境污染严重,而对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加强保护的重要性没有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重视,农村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环境保护队伍薄弱,农民环境意识不强,农村环境保护需要的技术与保护措施目前几乎为空白。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增强意识、健全法规,而且还要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运用“加减乘除”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既受工业污染,也受农业自身污染,传统农业生产面临极大挑战。本论文结合九龙坡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阐述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进一步明确了九龙坡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措施,并以重庆荣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天龙农业观光生态园和重庆天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农业科技园等项目为例研究了九龙坡区的生态农业的建设概况,进而提出了现行生态农业的改进措施。本文还对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的治理和综合利用措施进行了研究。针对氧化乐果的残留物造成的水体污染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本文还专门从实验上研究了电化学还原方法处理含氧化乐果废水的环境保护技术,阐述了电化学还原处理氧化乐果废水的原理,为进一步探讨电化学方法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例证。
二、开发泡沫法技术治理制气厂被污染的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发泡沫法技术治理制气厂被污染的土壤(论文提纲范文)
(1)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四川盆地气田采出水特点 |
1.1.2 普光气田采出水现状与难题 |
1.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气田采出水处理现状 |
1.2.2 气田采出水处理技术 |
1.2.3 气田采出水处理工程案例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试验 |
2.1 除硬试验 |
2.2 除有机物试验 |
2.2.1 芬顿氧化 |
2.2.2 臭氧催化氧化 |
2.2.3 活性炭吸附 |
2.2.4 树脂吸附过滤 |
2.3 脱盐试验 |
2.3.1 膜浓缩 |
2.3.2 膜蒸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方案 |
3.1 站址选择及设计规模 |
3.1.1 站址选择 |
3.1.2 处理规模确定 |
3.2 处理工艺设计 |
3.2.1 采出水水质情况 |
3.2.2 回用水水质要求 |
3.2.3 处理工艺路线 |
3.3 处理方案设计 |
3.3.1 方案一: 预处理+膜浓缩+MVR |
3.3.2 方案二: 预处理+膜浓缩+多效蒸发 |
3.3.3 方案三: 预处理+预蒸发+多效蒸发 |
3.4 方案比较与评估 |
3.4.1 工程投资比较 |
3.4.2 运行成本比较 |
3.4.3 综合评价 |
第4章 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及现场测试 |
4.1 工艺流程与实施方案 |
4.1.1 预处理段工艺流程 |
4.1.2 脱盐浓缩段工艺流程 |
4.1.3 辅助工艺流程 |
4.2 设备选型 |
4.2.1 预处理设备选型 |
4.2.2 浓缩脱盐设备选型 |
4.3 现场施工 |
4.3.1 区域布置 |
4.3.2 管网施工 |
4.3.3 配套工程 |
4.4 现场测试 |
4.4.1 预处理现场测试 |
4.4.2 浓缩脱盐现场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星杰装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市场宏观环境(PEST) |
2.1.1 经济环境 |
2.1.2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2.1.3 社会、文化、人口和地理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2.2 家装行业发展概况 |
2.2.1 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
2.2.2 行业规模及发展趋势 |
2.2.3 行业内战略集团分布分析 |
2.3 家装行业竞争状况(五力模型) |
2.3.1 现有竞争者 |
2.3.2 潜在进入者威胁 |
2.3.3 替代品威胁 |
2.3.4 客户议价能力 |
2.3.5 供应商议价能力 |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
3.1 组织架构与企业文化 |
3.1.1 组织架构 |
3.1.2 企业文化 |
3.2 业务的基本价值链分析 |
3.2.1 公司的基本价值链 |
3.2.2 价值链基本经营活动分析 |
3.2.3 基本价值链辅助性活动分析 |
3.3 公司现有资源分析 |
3.3.1 市场资源 |
3.3.2 知识资源 |
3.3.3 财务资源 |
3.3.4 人力资源 |
3.4 能力分析 |
3.4.1 市场分析能力 |
3.4.2 销售管理能力 |
3.4.3 研发管理能力 |
3.4.4 采购管理能力 |
3.4.5 生产保障能力 |
第四章 战略规划与制定 |
4.1 战略规划 |
4.1.1 使命 |
4.1.2 愿景 |
4.1.3 总体目标 |
4.2 公司层战略 |
4.2.1 关键外部机会与威胁 |
4.2.2 关键内部优势与劣势 |
4.2.3 SWOT矩阵匹配分析 |
4.2.4 公司层战略选择 |
4.3 竞争战略 |
4.3.1 基本竞争战略 |
4.3.2 战略的确定 |
第五章 战略实施与控制 |
5.1 组织架构调整 |
5.1.1 合理的治理结构 |
5.1.2 学习型的组织 |
5.1.3 有效的企业文化 |
5.2 营销策略转型 |
5.2.1 产品和服务策略 |
5.2.2 定价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5.3 财务资源拓展 |
5.3.1 引入战略投资者 |
5.3.2 建立产业投资基金 |
5.3.3 长期融资策略 |
5.4 人力资源优化 |
5.4.1 健全培训机制 |
5.4.2 创新激励机制 |
5.4.3 建立以岗定薪机制 |
5.5 战略评估与控制 |
5.5.1 战略评估 |
5.5.2 战略控制措施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基于被动采样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大气硝基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减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气硝基多环芳烃概述 |
1.1.1 大气硝基多环芳烃的理化性质 |
1.1.2 大气硝基多环芳烃的环境行为 |
1.1.3 大气硝基多环芳烃的生物毒性 |
1.1.4 大气硝基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 |
1.2 大气硝基多环芳烃国内外研究概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大气样品的采集 |
2.2.1 大气样品的采集 |
2.2.2 干沉降样品的采集 |
2.3 样品处理及分析 |
2.3.1 试剂、药品、设备及仪器 |
2.3.2 前处理 |
2.3.3 GC-MS分析 |
2.4 质量保证与控制(QA/QC) |
第三章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大气硝基多环芳烃污染特征 |
3.1 大气气相硝基多环芳烃浓度水平 |
3.2 大气气相硝基多环芳烃时空分布 |
3.2.1 空间分布 |
3.2.2 季节性差异 |
3.3 大气气相硝基多环芳烃族谱特征 |
3.4 大气气相硝基多环芳烃来源分析 |
3.5 大气硝基多环芳烃各单体之间及其与大气常规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 |
3.5.1 单体硝基多环芳烃之间的相关性 |
3.5.2 单体硝基多环芳烃与SO_2、NO_2、O_3之间的相关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大气硝基多环芳烃干沉降通量 |
4.1 大气硝基多环芳烃干沉降通量水平 |
4.2 大气硝基多环芳烃干沉降通量时空分布 |
4.2.1 空间分布 |
4.2.2 季节性差异 |
4.3 大气硝基多环芳烃干沉降通量族谱特征 |
4.4 大气硝基多环芳烃干沉降通量来源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污染控制途径及措施建议 |
5.1 一次污染源减排措施建议 |
5.2 二次形成源控制建议 |
5.3 开展快速监测NPAHs技术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不足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YJY公司发展战略选择及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YJY公司概况及发展瓶颈 |
2.1 YJY公司概况 |
2.2 YJY公司面临的发展瓶颈 |
第三章 行业环境分析 |
3.1 耐火材料概述 |
3.2 耐火材料需求构成 |
3.3 耐火材料行业现状 |
3.3.1 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发展成就及差距 |
3.3.2 我国耐火材料企业分布情况 |
3.3.3 国外耐火材料发展概况 |
3.3.4 政策环境 |
3.3.5 耐火材料行业发展趋势 |
3.4 耐火材料行业主要生产企业 |
3.5 竞争五力分析 |
3.5.1 竞争五力分析模型简介 |
3.5.2 YJY公司竞争五力分析 |
第四章 YJY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
4.1 产品结构 |
4.2 人员结构 |
4.3 原料保障能力 |
4.4 研发创新能力 |
4.5 生产能力 |
4.6 营销能力 |
4.7 盈利能力 |
4.8 品牌影响力 |
第五章 YJY公司新时期的战略选择 |
5.1 SWOT分析 |
5.1.1 SWOT分析模型简介 |
5.1.2 SWOT分析 |
5.2 战略选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5.2.1 指导思想 |
5.2.2 基本原则 |
5.3 战略定位 |
5.4 发展路径 |
5.5 重点投资项目 |
第六章 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 |
6.1 产品结构优化 |
6.1.1 现有产品的结构性调整 |
6.1.2 培育新产品 |
6.2 建设科技创新体系 |
6.3 依托科技资源优势,提升公司运营绩效 |
6.4 优化股权结构,拓展融资通道 |
6.5 推进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常温常压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
1.1.1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 |
1.1.2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
1.1.3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化学处理技术 |
1.2 三维电极电解技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三维电极电解技术概况 |
1.2.2 三维电极电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1.2.3 三维电极电解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联合运用 |
第二章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4 创新点 |
2.5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常温常压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测试指标与方法 |
3.1.3 计算公式 |
3.1.4 实验装置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电流密度 |
3.2.2 水质指标 |
3.2.3 装置效率指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常温常压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化工废水的效果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测试指标与方法 |
4.1.3 计算公式 |
4.1.4 实验装置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电流密度 |
4.2.2 水质指标 |
4.2.3 装置效率指标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工作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循环经济的玻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河北沙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循环经济的起源 |
1.3.2 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 |
1.3.3 关于循环经济的主体 |
1.3.4 关于循环经济的原则 |
1.3.5 关于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 |
1.3.6 关于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 |
1.3.7 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
1.3.8 循环经济和其它新经济形式之间的关系 |
1.3.9 简要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关键问题 |
1.4.2.1 研究方法 |
1.4.2.2 技术路线 |
1.4.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
2.1 相关经济学理论 |
2.1.1 生态经济学 |
2.1.2 资源经济学 |
2.1.3 环境经济学 |
2.1.4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2.2 相关生态学理论 |
2.2.1 生态位 |
2.2.2 生态链 |
2.2.3 生态平衡 |
2.2.4 生物多样性 |
2.2.5 关键种 |
2.3 相关产业生态学理论 |
2.3.1 清洁生产理论 |
2.3.2 生态工业园 |
2.3.3 工业代谢 |
2.3.4 生命周期评价 |
2.3.5 生态效率评价 |
2.4 相关可持续发展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玻璃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我国玻璃产业特点 |
3.1.1 对资源的依赖和高消耗 |
3.1.2 对能源的依赖和高消耗 |
3.1.3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
3.2 我国玻璃产业组织绩效情况 |
3.2.1 行业规模 |
3.2.2 资本/劳动密集度 |
3.2.3 产销情况 |
3.2.4 成本费用结构 |
3.2.5 盈利情况 |
3.2.6 行业运营绩效 |
3.3 我国主要玻璃产品结构情况 |
3.3.1 平板玻璃 |
3.3.2 日用玻璃 |
3.3.3 中空玻璃 |
3.3.4 钢化玻璃 |
3.3.5 夹层玻璃 |
3.3.6 玻璃保温容器 |
3.3.7 玻璃纤维纱 |
3.4 我国玻璃产业工艺技术现状 |
3.4.1 平板玻璃 |
3.4.2 日用玻璃 |
3.5 我国玻璃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
3.5.1 供过于求现象日趋严重 |
3.5.2 淘汰落后产能速度过缓 |
3.5.3 生产集中度偏低 |
3.5.4 产品深加工程度过低 |
3.5.5 产品成本偏高 |
3.5.6 资源利用单一化 |
3.5.7 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大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
4.1 构建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论基础 |
4.1.1 目标 |
4.1.2 原则 |
4.1.2.1 "3R"准则 |
4.1.2.2 全面化准则 |
4.1.2.3 最大化准则 |
4.1.3 方法 |
4.1.3.1 系统辩识 |
4.1.3.2 分析和综合 |
4.1.3.3 模式的优化 |
4.1.3.4 模式的应用 |
4.2 构建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依据 |
4.2.1 理论依据 |
4.2.2 经验依据 |
4.2.3 客观依据 |
4.2.4 现实依据 |
4.3 玻璃产业发展的微循环模式 |
4.3.1 提高资源有效使用率,夯实产业经济根基 |
4.3.2 采用环境友好技术,掌控产业经济核心 |
4.3.3 开发节能产品,打造产业经济砥柱 |
4.3.4 废物综合利用,把握产业经济命脉 |
4.3.5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产业经济内涵 |
4.3.6 培育企业文化,塑造产业经济形象 |
4.3.7 建立环境管理机构,提供产业经济组织保障 |
4.4 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共生模式 |
4.4.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原则 |
4.4.2 打造合理的产业链网络 |
4.4.3 实施综合资源的优化配置 |
4.4.4 建全环境管理机构和机制 |
4.4.5 建立高新技术研发平台 |
4.5 玻璃产业发展的大循环模式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评价体系 |
5.1 指标体系功能 |
5.2 指标体系的设计 |
5.2.1 指标筛选原则 |
5.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3 定性指标的量化 |
5.3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5.3.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5.3.2 指标权重的生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证研究——以河北沙河玻璃产业为例 |
6.1 沙河玻璃产业现状分析 |
6.1.1 工业园区环境概况 |
6.1.2 沙河玻璃产业发展概况 |
6.1.3 工业园区规划定位及发展目标 |
6.2 沙河玻璃工业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6.2.1 产业链短,产业结构不合理 |
6.2.2 高科技产品比例低 |
6.2.3 能源、资源消耗量高 |
6.2.4 不具备污水处理设施 |
6.2.5 工业园配套体系不健全 |
6.3 沙河玻璃产业循环经济模式评价 |
6.3.1 数据来源 |
6.3.2 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 |
6.3.3 沙河玻璃产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
6.4 沙河玻璃产业循环经济综合预警 |
6.4.1 综合预警指数 |
6.4.2 警度的确定 |
6.4.3 确定预测模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7.1 制度层面 |
7.1.1 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制度 |
7.1.2 科技支撑和示范制度 |
7.1.3 绿色消费鼓励制度 |
7.1.4 产品回收利用制度 |
7.1.5 循环经济发展激励制度 |
7.1.6 相关的中介组织服务制度 |
7.1.7 公众参与制度 |
7.1.8 问责制度 |
7.1.9 奖惩制度 |
7.2 法律层面 |
7.2.1 污染预防型法律体系 |
7.2.2 经济循环型法律体系 |
7.2.3 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 |
7.2.4 循环经济促进法体系 |
7.3 政策层面 |
7.3.1 济政策 |
7.3.2 产业政策 |
7.3.3 技术政策 |
7.3.4 价格政策 |
7.3.5 消费政策 |
7.4 技术层面 |
7.4.1 替代技术 |
7.4.2 减量技术 |
7.4.3 再利用技术 |
7.4.4 资源化技术 |
7.4.5 系统化技术 |
7.4.6 信息技术 |
7.4.7 污染治理技术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
(7)高效石油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其固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石油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
1.2 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
1.2.1 降解石油的微生物 |
1.2.2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类的机理 |
1.2.3 影响石油生物修复的因素 |
1.3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强化修复措施 |
1.3.1 投加表面活性剂 |
1.3.2 添加营养盐 |
1.3.3 提供电子受体 |
1.3.4 投加高效降解菌 |
1.4 固定化技术在石油污染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
1.4.1 固定化方法 |
1.4.2 固定化载体的选择 |
1.4.3 固定化技术在石油污染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单菌株的驯化及其降解性能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种来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培养基 |
2.1.4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 |
2.2.2 原油的测定方法 |
2.3 实验部分 |
2.3.1 菌种的驯化 |
2.3.2 单菌株对原油降解性能的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最大吸收波长和标准曲线的确定 |
2.4.2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回收率 |
2.4.3 菌种驯化的结果 |
2.4.4 单菌株对原油的降解性能 |
2.4.5 对残油的GC-MS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高效混合菌群的构建及其降解性能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菌种 |
3.1.2 试剂及仪器 |
3.1.3 培养基 |
3.1.4 微生物量的测定 |
3.1.5 原油去除率的测定 |
3.1.6 混合菌的微观结构观察 |
3.2 实验部分 |
3.2.1 混合降解菌降解性能的测定 |
3.2.2 环境条件对混合菌降解的影响 |
3.2.3 培养时间对降解原油的影响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高效降解混合菌群的构建 |
3.3.2 混合菌G8 的菌种间不同比例对降解原油的影响 |
3.3.3 环境条件对混合菌G8 降解原油的影响 |
3.3.4 培养时间对降解原油的影响 |
3.3.5 残油的GC-MS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固定化混合菌G8 的初步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菌种 |
4.1.2 固定化载体 |
4.1.3 试剂及仪器 |
4.1.4 培养基 |
4.1.5 原油去除率的测定 |
4.1.6 表面吸附固定微生物的方法 |
4.1.7 固定化微生物的微观结构观察 |
4.2 实验部分 |
4.2.1 固定化菌与游离菌对降解原油的对比实验 |
4.2.2 固定化混合菌G8 降解原油随时间的变化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固定化菌与游离菌对降解原油的对比实验 |
4.3.2 固定化混合菌G8 的微观结构观察 |
4.3.3 固定化混合菌G8 降解原油随时间的变化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上海市公路沿线近地表大气颗粒物重金属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城市公路沿线重金属污染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论文的工作内容与创新 |
第二章 区域概况与样品采集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三章 上海市公路沿线近地表大气颗粒物特征研究 |
3.1 上海市公路沿线近地表大气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
3.2 上海市公路沿线近地表大气颗粒物特征的时间分布特征 |
3.3 近地表大气颗粒物分布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第四章 上海市公路沿线近地表大气颗粒物重金属特征研究 |
4.1 上海市公路沿线近地表大气颗粒物重金属污染现状 |
4.2 上海市公路沿线近地表大气颗粒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 |
4.3 上海市公路沿线近地表大气颗粒物重金属污染时间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 |
4.4 对策分析 |
第五章 上海市公路沿线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
5.1 上海市公路干线和交通路口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分析及原因分析 |
5.2 上海市公路干线及路口表层土壤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
5.3 上海市公路干线和路口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
5.4 小结 |
第六章 交通流量对沿线近地表大气颗粒物、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研究 |
6.1 上海市公路干线和路口不同时段的交通流量特征分析 |
6.2 交通流量和近地表大气颗粒物重金属污染相关性分析 |
6.3 交通流量和土壤重金属重金属污染相关性分析 |
6.4 对策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与保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农村环境保护的意义 |
1.2 农村环境保护的目的 |
1.3 农村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 |
1.3.1 既要保护农业资源,又要防止环境污染 |
1.3.2 既要防止工业污染,又要防止农业污染 |
1.3.3 既要治理有机污染,也要治理无机污染 |
1.3.4 既要控制集中污染,又要控制分散污染 |
1.3.5 既注重环境设施的投资规模,又考虑环境治理的长期效益 |
1.4 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
1.4.1 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衰退 |
1.4.2 面源污染影响广泛 |
1.4.3 乡镇企业污染严重 |
1.4.4 植被破坏,土地退化 |
1.5 农村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1.5.1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不受重视 |
1.5.2 农村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 |
1.5.3 农村环境规划或决策不合理 |
1.5.4 农村环境保护的群体意识差 |
1.5.5 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少 |
1.5.6 农村环境保护的技术缺乏 |
1.6 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与采用的方法 |
2 九龙坡区农村环境状况调查与分析 |
2.1 基本情况 |
2.2 产业状况 |
2.3 地理状况 |
2.4 现行污染状况 |
2.5 九龙坡区农村发展规划 |
2.6 九龙坡区环境保护重点目标 |
2.7 九龙坡区农村环境现状与特点 |
3 九龙坡区农村环境治理措施 |
3.1 农村环境保护 |
3.1.1 工业废弃物污染农村的典型事例与启示 |
3.1.2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
3.2 农业自身的改造与环境保护 |
3.2.1 传统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 |
3.2.2 生态农业 |
3.3 九龙坡区生态农业建设范例 |
3.3.1 天龙农业观光生态园 |
3.3.2 博士农业科技园 |
3.3.3 白市驿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园区 |
3.3.4 陶家生态农业示范园 |
3.4 推行生态农业的措施 |
3.4.1 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
3.4.2 重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
3.4.3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
3.4.4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监测水平 |
3.4.5 推进科技进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
3.4.6 增加资金投入,确保重点工作顺利实施 |
3.5 农业废弃物——秸杆的综合利用措施 |
3.5.1 秸杆的产生 |
3.5.2 现行秸杆处置的浪费与环境污染 |
3.5.3 秸杆综合利用措施 |
4 氧化乐果废水电解还原处理技术 |
4.1 农药废水处理技术概述 |
4.1.1 农药废水资源化现状 |
4.1.2 农药的清洁生产 |
4.1.3 农药废水处理技术 |
4.1.4 有机磷类农药废水处理方法简述 |
4.2 残留氧化乐果农药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
4.2.1 实验部分 |
4.2.2 实验溶液与电导率的测定 |
4.2.3 氧化乐果溶液还原降解 |
4.3 残留氧化乐果废水电解处理技术操作技巧 |
4.3.1 氧化乐果废液电解还原效果的稳定性与处理时间 |
4.3.2 氧化乐果间断电解与连续电解的差异 |
4.3.3 实验结论 |
5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四、开发泡沫法技术治理制气厂被污染的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 [1]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D]. 古兴磊.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2]星杰装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范明旻.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3]基于被动采样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大气硝基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减排对策研究[D]. 戴安娜. 兰州大学, 2018(11)
- [4]YJY公司发展战略选择及实施研究[D]. 李旭杰. 天津大学, 2015(03)
- [5]常温常压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D]. 付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6]基于循环经济的玻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河北沙河为例[D]. 欧阳一力.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6)
- [7]高效石油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其固定化研究[D]. 何丽媛.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8]上海市公路沿线近地表大气颗粒物重金属特征研究[D]. 黄东锋.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9]原人工制气厂土壤修复技术及其经济比较[A]. 徐永生. 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优秀论文集, 2005
- [10]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与保护措施研究[D]. 刘荣. 重庆大学,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