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消极作文的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极论文,原因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一,教材中作文训练系列的外加性、形式主义和机械的特点,存在着作文与生活背离的倾向。
教材中作文训练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及应用文等内容,在时空上分隔成系统化,螺族式递进,把作文变为针对不同对象进行表达的有次序的、有规则的系统训练,形成程序化的作文指导。如写一种可爱的动物,就有了头、身、四肢、尾巴的描写,头部又有眼、鼻、嘴、耳、牙齿等等,学生必须作生物学家们的细致入微的剖写,至于为何可爱,已不再重要了。这种失去个性的模式化表达,与学生每天经验的、感情的、真实的、个体的生活相去甚远。
一些作文题目本身的无味使学生在审题时就产生种种心理障碍,为学生提供了虚构的可能机会。如《我的××》。面对作文题,有的学生会觉得“没有内容可写”,产生困惑心理,或举棋不定,自己的亲人朋友太多啦,写谁?陷入一种迷惘的心理状态。或一看命题,“还是老题目”,产生侥幸或厌烦的心理。这样的作文白白耗费了学生的时间,在潜移默化中扼杀学生写作的兴趣。
一般情况下,就由教师帮着发掘出一个中心,派生出一个个段落提纲,再加上详略就成了一篇文章。如《我的好朋友》,就以“我的好朋友×××,我忘不了他”为开头,演绎了一个故事:两个人友好——一次不小心弄坏对方的心爱物——吵架——关系疏远——搬家转学前和好——思念他。就是这样虚构的情节,我们也会给予中等以上的成绩。文道结合是十分通俗的道理,而我们在只追求形式上的能力的情况下,忽视了写假文章也可能导致虚假的人格。
也有为作文而模拟生活的方法。如写《记一个美丽的地方》、《美丽的春天》这类题目,便组织去一次春游;记一件生活小事,便让学生去买豆腐或打扫卫生,布置学生去炒鸡蛋、煮饭、洗衣;写一次活动,就开展一次贴鼻子或拔河的游戏比赛……作文写完了,至于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事情是否具有真实性、经常性也就不管了。这种导致生活和作文错位的作文题目,也是十分值得忧虑的。此外,教师为应付考试而精心制作的种种“模式化”教学方法及评分标准,被学生视为一种无聊的重复和束缚,导致作文水平的停滞不前。
当今写作教学一个畸形的现象是:一方面培养极少数少年作文人才;一方面完全是应付考试,不管学生过不过普通写作关,只专注于让学生按一定模式写“保险文”,得“保险分”。在学生的记忆中,小学阶段五六年的作文总是“难忘的一件事”、“我尊敬的×××”、“可爱的家乡”、“有意义的一天”等等。这些反复做过的题目,除训练了学生组织句子、段落的能力,就是让学生学会了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八股文风。命题的重复、无机、随意令学生处在一种混沌和模糊的状况之中。
作家陈村是这样看待当今的考试作文的:其实任何题目都可以作出文章来,关键是看评分标准怎么定。如果只有一个标准,只看文章的精神境界高不高,这势必造成概念化的倾向。立意上如此,写作手法也如此,学生就只记着是否“开门见山”,是否“首尾呼应”,是否“多用成语”了。现在,有的教师在改作文卷时,发现模式卷、雷同卷或抄袭卷一律予以低分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押题,学生抄作文这一恶劣做法。
其实,作为教学指挥棒的考试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我们怎样合理运用它,发挥它的正面作用,克服它的负面影响。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曾对考试作出这样的著述:考试目的应该是检查学习的成果,以便下一步改进教学;要着重检查学生能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工作,或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凭借;命题考试的时候,教师要特别考虑怎样的题目才能检查教学的效果。考试若无益于今后的学习,便是毫无意义的游戏,甚至可能成为学校的一种苛政。
可以说,不改革考试作文及评分标准,作文教学水平现状就无以改变。
第二,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严重脱节。
一般情况是学什么文章就仿写一篇。这样,我们对课文中精选出来的名篇佳作,就无法去体验欣赏,而是为了应试或功利地去追寻一个可摹拟的急近的蓝本,把作品视为一个可拆可卸可装可拼的零件总和来条分缕析。如学习《黄河象》、《落花生》后,也必须写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的作文。学了《我的心事》之后,要写一篇自己和同学之间的事。而早已忘了阅读是为了审美感受而发出的一种行动,文章的内涵是在整体化的直觉顿悟后把握住的。
众所周知,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是一个变化莫测的双边关系,其内在机制的复杂性、多变性,决定了阅读活动必将会对写作产生一种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有序的和无序的,逻辑的和非逻辑的多元化影响。而事实上,我们从来就不敢或不愿把读国内外名著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更谈不上拿出几节课讨论这些名著。我们的阅读课充满了逻辑的理性的客观的分析,对每一篇作品都有明晰、确定的理解,把完好的一篇作品剖析得肢离破碎。甚至我们自己也怀疑,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用上这个词语时真的考虑了这么多影响作用吗?如《三味书屋》一课,教参指出:“早”字像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小小的火把,从“还没开放的花骨朵”体会到少年鲁迅的蓬勃朝气;“小小的火把”可以体会到鲁迅坚定的信念。而事实上,学生真能体会到吗?不少教师都反映,这里教得特别生硬。这就是我们阅读课教学的一个写照。这样的阅读活动,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一心追求阅读的功利性和考试功能,致使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成了“两张皮”。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如果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的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和技巧自然渐有提高。我讲阅读为写作基础,其意在此。”据此看来,不从根本上改革阅读教学,也无以克服作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象。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书店、书摊上大量各种作文参考书也冲击着学校作文课堂。
商家、出版家为了赚钱,想方设法编写各种作文参考材料迎合家长、学生的口味,并且大有泛滥成灾之势。开学初,笔者曾到新华书店作过统计,发现属于三年级下学期可用的作文参考资料竟多达23种!这种种“作文窍门”、“作文一点通”,培养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性。老师布置题目,学生便翻开参考书,按这些触手可及的资料所提供的套路来完成。这样,就产生了结构模式化,语言成品化,材料通用化的生硬文章。学生也认为抄抄拼拼可成文!根本谈不上言为心声。如《我的老师》,就写“某位老师怎样关心有病同学并为之补课”。《寒假的一天》就写团圆饭,看联欢会之类。年年布置,次次如此,真是“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花相似”。
总之,致使学生产生消极作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的共同特征是把作文教学变成技术符号式的工具,而忘了语文学科多元综合性的整体特质,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思维只能是单一又僵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