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人民医院口腔科 河南 开封 475200)
【摘要】 目的:探讨口外法复位对颞下颌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颞下颌关节脱位患者96例,按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口内法复位治疗,观察组采用口外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复位成功46例,成功率为95.83%,对照组复位成功44例,成功率为91.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外与口内两种手法复位治疗颞下颌关节脱位疗效相当,但口外法复位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
【关键词】口外法复位;颞下颌关节脱位;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8-0157-02
颞下颌关节脱位是口腔科常见的急诊病,其可导致患者下颌运动功能障碍、无法闭口,进而出现咀嚼吞咽困难、语言不清、唾液外流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诱发咀嚼肌痉挛、局部关节水肿等严重并发症[1-2]。手法复位是目前临床中治疗颞下颌关节脱位的主要方法,包括口内法和口外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口外法对颞下颌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法复位的96例颞下颌关节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52例,女性44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为(53.76±12.48)岁。所有患者均为前方脱位,其中单侧脱位39例,双侧脱位57例,急性脱位62例,习惯性脱位28,陈旧性脱位6例。脱位原因为外力34例,外科拔牙10例,用力咀嚼22例,大笑或哈欠30例。按照就诊顺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脱位部位及脱位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口内复位法治疗:术者立于患者前方,双手拇指缠以纱布伸入患者口内,放于下颌磨牙颌面上,并尽量向后,其余手指握住下颌体部,拇指压下颌骨向下,其余手指将颏部上推,当髁突移到关节结节水平以下时,再轻轻将下颌向后推动,此时髁状突即可滑入关节窝而得以复位。
观察组采用口外复位法治疗:患者取坐立位,背靠墙壁或牙椅,并保持下颌牙合面的位置低于术者两臂下垂时肘关节水平,避免对术者施力造成影响。术者站立于患者前方,复位治疗前先通过交谈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缓解其紧张情绪和痛苦程度。术者将两手拇指放在患者两侧颧弓下方突出部位的髁状突前缘,首先进行1~2min的局部按摩,从而缓解肌肉局部紧张状态,然后嘱患者最大限度的张口再闭合,与此同时,术者两拇指用力将髁状突向下后方挤压。当患者感到下颌酸麻时,在向下后方用力挤压髁状突的同时,用两手的食指、中指托住下颌角,以无名指、小指托住下颌体下缘,各指配合将下颌骨向上前方推送,同时顺势将髁状突推挤到关节结节处,并向后侧滑入关节窝内完成复位。
1.3 疗效判定[3]
复位成功:复位后颞颌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开闭口运动自如,咬合关系正常;复位失败:复位后颞颌关节功能不能完全恢复,开闭口运动不自如,咬合关系不正常,颞颌关节仍脱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患者进行两种手法复位治疗后,观察组成功46例,失败2例,成功率为95.83%。对照组成功44例,失败4例,成功率为91.67%。两组患者复位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出现肌肉损伤4例,牙龈损伤6例,口腔损伤5例,术者手损伤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5.42%。观察组出现肌肉损伤2例,牙龈损伤1例,术者手损伤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3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肌肉损伤 牙龈损伤 口腔损伤 术者手损伤总发生率(%)
对照组48 4 6 5 2 17(35.42)
观察组48 2 1 0 1 4( 8.33)a
注:与对照组进行比较,aP<0.05。
3.讨论
颞下颌关节脱位是指下颌骨髁突滑出关节窝以外,超越了关节运动的正常限度,以致不能自行复回原位的一种关节病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根据脱位的方向可分为前方脱位、后方脱位、上方脱位、内侧脱位与外侧脱位,临床以急性前脱位最为常见,可发生在单侧,亦可发生于双侧[4-5]。颞下颌关节脱位由于下颌运动失常,不能闭口,导致语言模糊,唾液溢流,严重者甚至出现吞咽和咀嚼困难,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可能出现局部关节肿胀,咀嚼肌痉挛等,增加手法治疗的难度,使复位变得更加复杂[6]。
颞下颌关节脱位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咀嚼功能紊乱或关节结构紊乱等症状,在患者大开口腔时,翼外肌的持续收缩过程会向前过度牵拉髁突关节结节,进而诱发升颌肌群发生反射性挛缩,使髁突脱离原位置达到前上方关节结节处[7-8]。引起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因素很多,目前,临床上治疗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方法主要有手术复位和手法复位两种,其中手法复位又可分为口内法复位和口外法复位两种。口内法复位由于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术者依靠两拇指用力压迫患者牙齿及周围组织以下降下颌,因而极易造成患者局部肌肉损伤及口腔组织损伤;同时,当脱位复位关节回位时,患者牙齿易损伤医生手指。相比较于口内法,口外法复位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消除口内异物感和不适感消失,复位时患者缓慢闭口,翼外肌、咬肌及颞肌松弛,术者较省力,复位完成后不易被咬伤拇指,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对患者损伤小,操作简便易掌握[9-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复位成功率较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口内法和口外法均具有较好的复位效果;但是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说明口内法具有一定的缺陷。
综上所述,口外法复位和口内法复位治疗颞下颌关节脱位据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但是相对于口内法,口外法并发症更少,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同时可避免被患者咬伤术者手指的危险,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昌雄.口外手法复位颞下颌关节前脱位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3,26(3):503-505.
[2]邹智,刘志辉,贵文涛,等.颞下颌关节前脱位EI~I,法复位治疗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6):128-129.
[3]胡雷.口外法复位治疗颞下颌关节前脱位临床探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4):118-119.
[4]董新雁.颞下颌关节前脱位口外复位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5):84-85.
[5]周国栋.手法复位治疗颞下颌关节前脱位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2):115-116.
[6]邵秀梅.颞下颌关节脱位复位方法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4):73.
[7]冀丽彬 陈沐群 商建平.口内口外2种方法手法复位颞下颌关节急性前脱位[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7):59-60.
[8]胡雷震.口外法复位治疗颞下颌关节前脱位临床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7):156、158.
[9]张平.颞下颌关节前脱位手法复位方法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13(16):157-158.
[10]谭秋红.口外手法复位治疗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护理配合[J].当代医学,2012,18(4)127-128.
论文作者:栗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30
标签:下颌论文; 关节论文; 口外论文; 患者论文; 损伤论文; 并发症论文; 口内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