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与方法论文_高有才

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与方法论文_高有才

榆林高新区教育局 陕西榆林 719000

摘要:随着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教育领域也逐步开展精准扶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为教育脱贫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媒介支撑,对于创新扶贫模式,提升教育扶贫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策略

引言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逐渐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专题讨论会上指出:“互联网可以起到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使更多贫困人口能够使用互联网、通过互联网让农产品走出农村,实现联网、使山沟儿童接受素质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方向、新思路和新杠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教育促进精准扶贫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对扶贫路径的研究还相对不多。因此,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从教育精准扶贫入手,探索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可行路径,对目前的扶贫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价值

1.1破除社会贫困本身需要

教育贫困不仅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社会的发展,教育贫困导致了社会贫困,教育贫困是社会贫困的重要根源及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教育贫困是社会贫困的根源。教育贫困直接导致个人物质贫困,间接导致个人精神匮乏。教育贫困通过限制个人发展进而影响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从而导致社会贫困,教育贫困成为社会贫困的根源。其次,教育贫困是社会贫困的一部分。社会贫困是教育贫困、文化贫困、经济贫困、政治贫困共同导致的结果。文化贫困是产生教育贫困的思想根源,从根本上导致教育贫困。再次,教育贫困是衡量社会贫困的重要指标。教育贫困与经济贫困相互制约,教育贫困导致经济贫困,经济贫困引发教育贫困,形成“人口素质低、劳动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低、贫困、教育投入低、教育贫困、人口素质低”的恶性循环。

1.2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扶贫理念认为物质扶贫更重要,教育扶贫中也是如此。教育扶贫首先要解决办学硬件设施、贫困学生吃饭以及贫困家庭的生存问题,但这只是物质扶贫没有解决贫困家庭的根本问题。精神扶贫的实质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即通过教育,包括习惯、习俗、心理定势、行为模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改善贫困文化,改变贫困人口的独特文化特征,做到助人自助。精神扶贫的效果往往没有物质扶贫来的直接,这就需要在评估扶贫效果时做到充分的准备。只有精神扶贫可以做到从思想认识的根源上扶贫,能帮助扶贫对象发展自我能力和素质,从而解决扶贫再返贫、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减贫

2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的存在问题

2.1贫困户思想观念保守,自主造血能力不足

贫困人群都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无论是接受教育还是积累资源。贫困人口缺乏自给自足的能力,很难摆脱贫困,代际传递造成的贫困太深。同时,由于贫困群体大多处于偏远地区,发展信息受阻,可获得的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极少,使得贫困群体的文化教育资源、劳动质量滞后,逐步形成恶性循环。

2.2扶贫主体间协调不畅,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扶贫主体之间的信息不畅,资源共享困难的问题。扶贫治理主体之间缺乏协同和可持续性,许多贫困地区人群由于观念保守、文化水平低,积极帮助脱贫,政府领导下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协调和支持还需要加强。

2.3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资金问题

虽然现在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开始进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贫困地区财政状况紧张和地方对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识不强,很多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缺乏物质基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如果要建设比较完备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必然面对高额的建设成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

3.1、精准扶贫需要“扶智”和“扶志”并重

精准扶贫关键是要针对深层贫困人口实施“扶志”与“扶智”,就是要增强与提高贫困人口脱贫的动力和能力。政府所给予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外在的帮扶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内在思想。因此对于贫困地区只有实施精准扶贫,做到扶贫与“扶智”“扶志”内外结合,充分激发贫困人群自觉脱贫的能动性,激发贫困人群的脱贫动力,让贫困人口不仅从物质上脱贫也要从精神上脱贫,这样才是真正的意义上脱贫。

3.2加大监督力度,政府部门明确扶贫管理职责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合理协调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明确划分各部门在教育信息化管理中的职责。政府利用信息资源,形成地方信息监督资源,加强对教育信息工作的监督。制定明确的扶贫机构评价、评估的规章制度,规范、科学地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政府设立教育科研合作部门,负责合作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县乡优秀学校的支持下,形成薄弱学校师资队伍的管理模式。建立县、乡、村之间的合作联系制度,确定学校之间对口支援的项目、方式、内容和时间。成为“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发挥优秀学校的示范作用。通过学校之间的对口支持,以强弱的形式,开展现场观察、教学、骨干示范、师徒结对等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育协同研究部门应明确结对帮扶对象,根据不同学校的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优秀学校的优势,满足薄弱学校的需要,形成扶贫的点对点指导

3.3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在有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之后,政府需要配备互联网专业化人才队伍和资源。“互联网+双师”教育模式的实现也依赖于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派遣专业化的人员或者配备专业化的教育视频,向广大师生科普互联网教育的基础知识,通过这种常识性教育,在潜移默化当中改变偏远贫困地区广大师生的互联网思维,帮助他们了解互联网的本质。现在有很多教育企业也开始投入做2B的平台建设,可以引进优质的资源帮助打造“互联网+双师”教育模式,助力精准扶贫。

3.4充分发挥高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高校在政府决策中发挥智库教育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方案。在教育扶贫中,高校可以凭借其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帮助政府解决贫困地教育问题。首先,在方案的提出上,高校具有科研优势,有精力和能力对教育贫困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其次,在方案的实施上,高校的人才对教育扶贫内容和发放上可以做出技术指导和人力支持。最后,高校作为人力资源存储基地,可以为教育扶贫提供教师资源以及为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做出贡献。高校可以将相关专业学生带到贫困地区,将学生所学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既促进了教育扶贫的发展,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结语

“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有效相结合,创新了扶贫模式,也为扶贫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扶贫模式的创新,对带动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有效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恩伦,陈亮.教育信息化观照下的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3):58-62.

[2]郭广军,邵瑛,邓彬彬.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脱贫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0):5-9.

[3]方慧.以信息化推进职教精准扶贫的机制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5):42-48.

[4]徐莺.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分析[J].农业工程与能源,2017(10):171.

[5]金玉清 . 基于“互联网”的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J]. 经济论 坛 ,2018(2):83-86.

论文作者:高有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  ;  ;  ;  ;  ;  ;  ;  

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与方法论文_高有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