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主题的演变_教育研究论文

80、90年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主题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年代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2)04-0022-26

研究主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或者研究人员关注的核心话题,折射着研究人员的兴趣所在,反映了人们对其研究对象的知性认识。主题的变化写照了人们对研究对象认识的发展与变迁。揭示主题变化的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对研究自身发展的准确把握。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在20世纪的最后二十多年获得新生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作为这一领域内在灵魂的研究主题是否发生变化了呢?如果是,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1980~1999年间在《外国教育研究》(东北)、《比较教育研究》(北京)、《外国教育资料》(华东)三本国内比较教育研究核心期刊上发表的4199篇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框架

科学分类的发展史表明,人类对自身所探索的科学进行的分类过程中出现过:以人类理性为标准的分类(如培根);以客观对象为标准的分类(如圣西门、黑格尔、恩格斯)以及以研究方法为标准的分类(如温德尔班Windelban.W)。随着科学的日益分化与重组,科学分类的标准趋于复杂化、多样化,但就其发展历史来看,“以研究对象为分类标准一直是科学分类的主流”,而且逐渐在“返归科学研究的事物本身”。[1]基于这一认识,本研究在分类中坚持以研究对象(客观性)为基本分类标准,同时充分考虑研究目的的需要(主观性)。

基本维度采用比较教育研究常见的两个维度:区域研究、问题研究。

具体设计思路:1)区域研究的分类按照各对象国地缘政治现状划分,对几个重点对象国,如美国、日本、俄国(苏联)、英国、法国、德国等,在分类中予以体现。2)鉴于比较教育研究对象的模糊性与复杂性,笔者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对整体教育对象作分析,采用“实践、制度、思想”三元逻辑结构框架;二是对教育现象作专题分析,包括不同教育层次、教育类型、“校内的”、“校外的”四个维度。其中,“校内的”维度反映学校内部教育活动,涉及教学与课程、德育、体育等内容;“校外的”维度反映宏观教育发展、中观教育行政政策、微观学校(教师、学生)管理以及教育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3)区域研究与问题研究结合,分析美国、苏联/俄罗斯、日本三个对象国的研究主题变化。

三、研究结果

(一)区域研究分析:

表1显示,80年代研究的对象国主要集中于苏联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苏联、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为对象国的文章占到80年代全部文章的72.7%,而有关美苏两国的文章占全部文章的45.8%。90年代以来,美国、苏联/俄罗斯、日本等国依然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国,不过涉及这些国家的文章比重已由80年代的60.2%下降为38.2;相对而言,研究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文章逐渐增多。

此外,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跨国研究的文章,呈现出上扬态势:以世界整体为研究对象或跨国际比较的文章由80年代的201篇(10.2%)增长到415篇(18.7%),增长8.5个百分点;以各大洲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也有增长,如有关亚洲整体的文章,80年代没有出现,90年代出现16篇。这反映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学者开始逐渐在全球的视野内关照自己的研究对象。与此同时,有关中国或中外比较的文章也由80年代的46篇(2.3%)增至125篇(5.6%),增长3.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学者在放眼世界的同时,对国内教育的关注也有升温。

(二)问题研究分析

1.按教育问题性质分析

表2显示,关于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实践活动的文章在80、90年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占据主导地位,分别为1438篇和1680篇。在80年代,关于教育思想理论的文章占首位(834篇,42.4%);90年代,这一位置被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文章(847篇,38.1%)所取代,而对教育制度研究的文章则始终落后于上述二者。当然,在不同教育层次上,上述三种性质的文章比重还有具体变化,在下文中将分析到。

从这一视角分析,另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关于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文章呈现攀升势头,从80年代的22篇(1.1%)升至90年代的88篇(4.0%),反映了这一领域的学者正在日益关注自身领地的建设。

2.按“校内的”和“校外的”问题分析

整体而言,“校外的”问题研究在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占主导地位,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为1092篇(55.5%)、1279篇(57.5%);同期,有关“校内的”研究论文为714篇(36.6%)和717篇(32.3%)。“校内的”文章主要涉及教学/课程等内容,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为523篇(26.6%)和550篇(24.7%)。80年代的“校外的”文章,涉及宏观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的占首要位置(323篇,16.4%),其次为微观学校管理(304篇,15.5%);90年代,上述两者依然占主导地位,宏观教育改革发展研究(413篇,18.6%)有所上升,微观学校管理(319篇,14.3%)有所下降。相对而言,边缘领域的研究微显抬升,从80年代219篇(11.1%)增至275篇(12.4%),上升1.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观教育行政方面的研究从量的角度而言有所增长,但就所占比重而言,则从12.6%下降至12.4%。

3.按教育层次分析

表4表明,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涉及这两个教育层次论文占全部论文的近40.4%(1696篇)。其中,80年代关于基础教育研究的文章占优势(482篇,24.5%);90年代关于高等教育的文章较显突出(440篇,19.8%)。这反映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关注的“热门”话题:80年代基础教育改革,90年代高等教育扩张。

表5表明,80年代基础教育研究中,“校内的”论文(248篇,52.3%)略显优势,高出“校外的”(220篇,45.5%)近6.8个百分点。其中,涉及教学/课程的文章,数量更是突出:80年代为147篇(30.5%),90年代为122篇(30.0%)。比较来看,从80年代到90年代,有关基础教育宏观改革发展、微观学校管理和边缘领域研究的文章有所增长,有关基础教育行政方面的文章则略有下降。

表6表明,在基础教育的研究中,有关教育实践活动的文章始终占首要位置,80年代为207篇(42.9%),90年代上升为211篇(51.8%);有关教育制度方面的文章所占比重从28.0%上升至31.9%;而有关教育思想理论的文章则从80年代的140篇(29.0%)下降到90年代的66篇(16.2%)。这说明:在基础教育研究方面,80年代,我国的研究人员更多地关注教育实践活动层面和教育思想理论的研究;90年代以来,则更多地关注教育实践活动层面和教育制度层面的研究。

表7表明,高等教育方面有关“校外的”研究占明显强势,而且呈现上扬势头:80年代为291篇(79.3.%)90年代为372篇(84.7%),增长5.4个百分点。“校外的”研究在80年代以微观学校管理占优势(140篇,38.1%)。90年代宏观教育改革发展以及边缘领域研究攀升较为明显,分别上扬9.1和5.4个百分点。

我国比较教育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以教育实践活动内容为主,并且在90年代进一步加强;而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理论的研究则较为靠后,90年代这两部分所占比重略有下降。

4.按教育类型分析

教育类型的分析主要从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师范教育、社会/社区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等指标入手,由于普通教育与前面所分析的基础教育指标基本重合,故未列入统计。从表9可以发现:第一,所列指标基本涵盖非正规教育的内容,就统计数字来看,这些指标所反映的文章在全部文章中不占多数,80年代为368篇,占18.7%,90年代为439篇,占19.7%,略有上升。说明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阵地并不在这些内容上,而是在前面所分析的正规教育方面。第二,在80、90年代,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师范教育都较多地受到比较教育研究人员的关注,而且职业技术教育的受关注程度还有所上升。第三,从80年代到90年代,民办/私立教育上升较为突出,从2篇(0.1%)升到43篇(1.9%),客观地反映出我国国内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全民/扫盲教育增长也较为显著,反映了1990年宗滴恩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之后,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在这方面投入较多的关怀。

(三)区域、问题分析研究

区域、问题分析主要针对美国、苏联/俄罗斯、日本三个主要对象国进行。表10显示:

就美国来看,80、90年代研究主题发生如下变化:第一,80年代我国比较教育学者主要研究其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并给予二者几乎同样的重视;90年代,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的文章则一枝独秀;第二,80年代较多研究美国教育“校外的”内容,90年代则反之;第三,80年代对美国教育思想理论研究胜过对其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90年代则正好相反。

就苏联/俄罗斯来看,如前所述,从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对这一国家的关注程度急剧下滑,但就具体研究主题方面,变化并不明显,整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苏联/俄罗斯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我国学者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对基础教育的研究更为突出;第二,对苏联/俄罗斯教育“校内的”、“校外的”内容关注,基本上平分秋色;第三,对苏联/俄罗斯教育思想理论的研究占主导,大大超过对其教育制度、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

就日本来看,从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对这一国家研究的主题变化并不明显,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对该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注占主导,二者不分上下:第二,相对而言,我国比较教育学者更关注该国教育“校外的”内容和涉及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

四、基本结论

20世纪最后二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变化表现在:1)研究对象国基本上是以美国、苏联/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为轴心的,但已经开始迈出多元化的步伐,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受到关注。2)关于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思想理论的研究在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占据主导。9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更多地关心本学科自身的建设。3)整体上讲,教育中“校外的”内容比“校内的”内容较多地受到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人员的重视。不过,在不同教育层次上,学者们对二者的关注有所差别:基础教育研究较多注意“校内的”,高等教育较多注意“校外的”。4)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中,80年代关于基础教育研究的文章占优势,90年代关于高等教育的文章则较显突出。5)从80年代到90年代,在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尽管涉及非正规教育的文章略有上升,但仍不占主导。6)对美国、苏联/俄罗斯、日本三个主要对象国研究关注的主题各有侧重。

标签:;  ;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主题的演变_教育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