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社群”: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意论文,社群论文,新动力论文,我国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07)04-0089-04
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约翰·M·埃格教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创意社群”(Creative Communities)这一概念。他在《创意社群》一书中认为,社会应该不断努力培育和扩大“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透过创意阶层的创造力和对文化艺术生活的要求,确认文化艺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建立起一个能充分利用文化、艺术、商业以及社区几者之间重要联系的社群。目前,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武汉以及昆明、成都等都市,文化创意产业(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正在成为一项热门行业,“创意阶层”也随之在开始出现并逐步壮大。不过,目前我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还只注重看它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就业以及它对该区域设施建设的推动作用,对于隐藏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阶层”和“创意社群”,以及它们在今后城市发展中将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都还在关注视野之外。我们说文化创意产业对一个城市和地区创造了多少财富、增加了多少就业机会、改变了多大的经济结构,是必要的基础和前提,但这不是全部的内容和最根本的目标。我们还必须认识到隐藏到文化创意产业之中的“创意阶层”和“创意社群”对城市整体性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所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
所谓“创意阶层”(the Creative Class),是作家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提出来的。他认为,新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对于创意的渴求,从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新的阶层,这个阶层就是“创意阶层”。按照理查德的广义解释,任何人只要是工作涉及制造新理念、新科技、新内容,都属于创意阶层。因此,这个阶层包括了所有从事工程、科学、建筑、设计、教育、音乐、文学艺术以及娱乐等行业的工作者。理查德认为,这个阶层的人群都具有创新精神,注重工作独创性、个人意愿的表达以及对不断创新的渴求,对这个阶层的人来说,文化艺术、科技、经济各方面的事物,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当前的美国,大概有三千八百万人,即将近三成的劳动力属于这个阶层①。围绕在“创意阶层”核心的周围,有另外一群更为庞大的人群,他们从事着商业、金融、医疗保健、法律以及相关的城市其他工种行业,他们的工作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较高的学历和独立判断能力,借以解决复杂的问题。这群人被理查德·佛罗里达称之为“创意专业人士”。
根据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可以认为,我国的“创意阶层”正在形成,在今后几年,我国的“创意阶层”将会逐步壮大,并将用自身的创意行动和生活方式将文化艺术的创造、商业行为、社区环境等要素连接起来,形成城市中整体性的“创意社群”,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不仅仅是经济领域内的提升,而是含括了经济、文化、市民素养等方面全方位的提升)。
对于创意阶层来说,最能体现他们与其他阶层的分别,是他们的工作性质和特征。按照理查德·佛罗里达的话来说,“劳工和服务阶层按照既定的程序执行工作,而创意阶层则扶着拟定这样的程序和计划,因而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力和弹性”②。在当今的美国,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个属于我们时代的阶层,已经脱颖而出”③。与这一发展相适应的是,美国的许多地区和城市提出了发展创意产业和推动创意阶层发展的思路,例如美国新英格兰地区2001年6月提出了《创意经济计划:新英格兰创意经济投资蓝皮书》,纽约将城市精神确定为“高度的融合力、卓越的创造力、强大的竞争力、非凡的应变力”。
尽管创意阶层比服务阶层的人数要少,但他们扮演的经济角色却远远超过了服务阶层。对这一点,阿特金森(Atkinson)和科特(Court)早在1998年就明确指出,美国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及创意为本的经济(The New Economy is a knowledge and idea based economy)。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的年度报告《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1999年报告》中指出,1997年美国版权产业净产值为3484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3%。在这1977年到1997年的20年间,美国版权产业就业人口翻了一番,达到380万人,占美国就业人口总数的2.9%,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8%,而同期美国经济就业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6%。1997年美国版权产业从国外销售和出口中创利668.5亿美元,超过了包括农业、汽车、汽车配件和飞机制造在内的所有主要产业。据统计,到2001年,美国的核心版权产业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351亿美元左右,约占国内总产值的5.24%。在英国,2000年创意产业增加值已超过500亿英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年增长率是其他产业的3倍,达到,9%,提供岗位115万个,占总就业人数的4.1%。而根据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2001年发表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Creative Industry Mapping Document),当年英国创意产业的产值约为1,125亿英镑,占GDP的5%,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2001年的出口值高达103亿英镑,且在1997~2001年间每年约有15%的高成长率,而同期英国所有产业的出口成长率平均只有4%。2002年,英创意产业增加值达809亿英镑。十年来英国整体经济增长70%,而创意产业增长93%,创意产业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但已经是该国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有195万从业人员。在澳大利亚,1999年创意产业已占GDP的3.3%,就业人数34.5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3.7%。在我国的香港,2002年由香港贸易发展局公布的《香港的创意产业》的研究报告显示,直至2002年3月为止,香港创意产业聘用了超过9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口3.7%。我国台湾在2002年“挑战2008重点发展计划”中,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并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核心产业,把创意产业作为继高科技产业后另一项全力扶持的产业计划,在5年内辅导成立50个创意生活产业项目,希望创造3000亿元新台币的产值,带来10万个工作机会,并带动22.5亿元新台币的新投资④。
根据上面所说的这种趋势,笔者认为这更加证实了理查德·佛罗里达的这一分析:他认为,在未来数十年内,越来越多的传统经济会“转型为创意阶层行业”,创意阶层将会继续壮大。同时,理查德·佛罗里达大胆地预测,目前为数不少的人群薪酬过低,社会就业岗位不足,社会地位低微,要改善这个群体的困境,关键不在于传统的社会福利计划,不在于单单增加创造就业机会而增设的低廉职位,也不在于设法重新开启已经流逝的制造业职位,关键反而在于利用这个群体的创意资源,让他们以创意获得合理报酬,完全融入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之中。
例如在上海等大城市,这种趋势已经开始出现。上海的“创意阶层”和“创意专业人士”不但为推动上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力量,也为“传统经济人群的创意阶层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榜样。按照有关部门的统计,仅在上海已初步形成的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从事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计算机软件设计、服装设计、旅游品设计、游戏设计、艺术品创作和交易、动漫设计与制作、影视制作、传媒代理等工作的人就已达到1万多名⑤。如果将不在这些集聚区范围内的从业人员计算上,将散落在整座城市中的个人文化工作室(包括文学和剧本创作联盟工作室)、摄影艺术工作室、平面设计工作室、自由撰稿人、动漫工作室以及各种小型的广告创意公司等考虑在内的话,这个数字还要大得多,估计至少有5万人以上⑥。
一般来说,创意阶层的发展,对一个区域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严格,只有做到这样几点,才能有利于创意阶层的发展:一是该地必须提供宽松和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创意氛围。而这种环境和氛围是与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以及开放程度密切相关的。以上海为例,其内在的具有很大包容性质和求新性质的“海派文化”因素,以及相对自由的人才流动环境,都构成了推动创意阶层发展的有利条件。其二是相对有效的“集群效应”。因为创意阶层人士对工作氛围的要求比较高,喜欢集聚在一种能够提供他们之间相互促进、研讨和交流的营地中,因此“集群”对他们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创意阶层刚开始发展的初期,政府部门应该大力推动,营造这样的“集群效应”。三是要具有足够的技术基础。我个人认为,如果单从技术含量来分,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数字创意产业,一类是技术含量要求相对较低的文化产业。对于前者,如果要获得有效发展,就必须要具备相对雄厚的技术基础。四是该区域要具有比较规范的管理、创意基础设施和结构。一个城市要有利于创意阶层的发展,除了要有效率基础结构之外,诸如公共服务、公共卫生、便捷的物流和园区建设,还必须要有创意基础结构,诸如研发设施、文化交流设施、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充裕的风险投资、足够的社会亲和力等等。
二
当我们谈论“创意阶层”的时候,必然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是什么因素使得这些人具有“创意”?他们透过自身的创意行为对所处的城市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对当时代的社会,他们又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如何能培育出新一代的创意人才?创意能否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等等。而这些,都与我们所要谈论的另一个问题“创意社群”紧密相关。
所谓的“创意社群”,应该是相对“智能社群”等概念而言。1996年美国加州推行“智能社群”计划,是指“不论面积大小的社区,小至邻舍规模,或者大至跨国区域,社区内的居民、机构、团体、管理部门都广泛使用资讯科技,使之彻底改变他们的社区和生活”⑦。针对此,约翰·M·埃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建设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城市,科技尚在其次,就业机会、财富、生活素质才是最根本的,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简单来说,当前的任务是“重组社群”,以配合全新的知识型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任务的核心就是要确认艺术与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建立一个“创意社群”,即:一个能充分利用文化、艺术、商业和社区之间重要联系的社群,并在联系的过程之中能主动投入人力资源和财力,为城市做好能面对迅速发展的后工业时代和知识型经济社会所带来的巨大挑战的准备。在未来几十年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经济模式转变为“创意阶层行业”,不少工业时代的传统城市将渐渐没落,创业的重心将转向以重视创意、智能和文化的城市,“创意社群”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参照这样一个定义,可以说,随着我国“创意阶层”的发展和壮大,“创意社群”也必将随之发展和壮大。“创意阶层”的活力、知识素养、对生活的热情、相对活跃的消费能力,以及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高要求,都会对这座城市产生影响。他们将这种活力、热情、消费能力和对城市的高要求融合在日常生活中,就将足以让我们的城市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使得文化、艺术、商业、个人创造能力能在我们城市日常生活中得以自然的展现和融合。如果说,“创意阶层”主要是指“人”本身的话,而“创意社群”则主要指向了“人”与“城市/社区”的结合。这种结合将使得城市今后的发展会更加看重文化艺术、人文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建设。
“创意社群”将会不断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也会为我们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模式提供新的思路。从最直接的经济层面来说,“创意社群”的形成,必然带动一个城市的经济朝着高层次、可循环的方向提升。由于“创意社群”能促使原创、管理和经营人才形成集聚效应,这将推动城市放弃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朝着创新、现代、不可复制的优势产业发展。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调整方式,与我国“创意阶层”和“创意社群”的发展状况、成熟状况和贡献力度紧密相关。我们目前关注文化创意产业能否最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也就是要看“创意阶层”和“创意社群”在我国的发展和成熟状况。没有原创性人才,没有他们新的思路和新的研究结果,我们就无法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领先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硅谷”的成功,无非是吸引了科技创新人才在那里集聚,形成了别人无法取代的“创意社群”地位而已。更为要紧的还在于,“创意社群”的形成,将推动城市朝着更和谐的状态、更高的文明程度发展。和谐社会是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健康蓬勃、活力十足的社会。“创意社群”在城市文化发展、城市居民素质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高素质“创意阶层”的集聚,在整体上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素质,为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创意阶层”的工作、休闲乃至娱乐方式,也给城市建设和发展构建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平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的辛辛那提市(Cincinnati)这座本来城区破落、种族冲突不断、负面新闻泛滥的城市,自从仿效奥斯汀西南偏南区(South by Southwest)大力提升城市文化、推广中区音乐节以来,吸引了不少高学历、讲究城市品位的年轻人到来,这一方面造就了许多就业机会,使它开始变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走上复兴之路,另一方面又因为这些“创意阶层”的加入,形成了辛辛那提自己的“创意社群”,这不由自主地影响着原住民,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原有市民素质,乃至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使它的发展比以往更加的均衡协调。
今后中国城市的发展,不再仅仅是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企业和资金,也不仅仅是全力兴建各种大型工厂园区,同时也不仅仅在于推动科技的发展,城市成功的秘诀是将对“物”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大力吸引富有才干和创意的人才集聚,促进“创意社群”的构建,形成别人无法替代的巨大竞争力,这才是关键所在。
收稿日期:2007-03-10
注释:
①②③Florida Richard,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New York,Basic,2002.
④参见金元浦《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创意产业中国合作计划网站,www.ccia.net.cn。
⑤《上海创意产业集聚万余人才,共有18个基地400余家中外企业》,《文汇报》,2005年9月13日。
⑥此估计数字为笔者走访调查时得出的结论,计算思路为:由于官方统计的文化创意园区中的企业数目大致占整座城市类似企业总数的1/5左右(具体数字可参考工商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的统计),因此可以用“官方统计的集聚区人数×5”来估算上海创意阶层的总体人数。但由于尚未有确切的核实方式,该数字不作为客观精确的衡量标准。
⑦Eger john M,Cyberspace and Cyberplace Building the smart Communities of Tomorrow,San Diego Union-Tribune,Insight,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