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冷战后英国核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战后论文,核战略论文,浅论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2-0045-07
冷战结束以来英国核姿态的演变
在冷战最后10年,英国的核威慑力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战略、次战略(Sub-Strategic)和战术核武器。北极星战略核潜艇执行战略威慑任务,用于打击敌国诸多目标,诸如导弹发射井、工业复合体中心、人口中心。到此时,北极星战略核潜艇已接近退役时间,即将由三叉戟战略核潜艇取代;次战略核武器力量,主要依靠皇家空军的阿芙罗火神(Vulcan)飞机和旋风飞机挂载WE177自由落体核炸弹来承担。根据英美协议,美国的战术核弹头部署在英国重型火炮和短程“长矛”导弹上。冷战时期,英国的核战略原则是,核武器融入北约集体防御,在北约核力量支撑下,如果英国遭受敌国核打击,英国确定无疑地使用核武器进行回击,并确保使对手的工业中心、人口中心遭受毁灭性打击。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英国及时调整核战略及其组成力量,开始削减、销毁战术核武器;也逐渐减少WE177核炸弹数量,并在1998年完全销毁该炸弹,从而结束了长达40年之久的皇家空军携带核武器的历史。到1998年英国核弹头库存量减少了20%,可用的核弹头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400枚减少到300枚,爆炸当量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则减少了40%。①18这样,英国核威慑力量只依赖于战略核潜艇。英国核威慑力量的载台由“前卫”级核潜艇取代“决心”级核潜艇,核武器的发射装置由三叉戟Ⅱ型D5导弹取代北极星导弹。
针对改善了的国际环境,1998年7月上台执政的工党对英国核威慑力量进行重新评估,决定进一步削减核弹头数量:可用的核弹头数量从300枚减少到不足200枚(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估计为185枚),较之前任保守党政府的计划数量,又减少了1/3;英国核武器的爆炸当量只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的30%。①182006年12月英国国防部等部门向议会提交了国防白皮书《英国战略核威慑的未来》(2007年3月获得会议通过),再次提出削减核武器数量,把不足200枚的核武器进一步减少40枚,使英国核武器数量少于160枚。②12
针对核弹头总数的变化,英国战略核潜艇携带的核武器数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为英国核武器的投掷需要潜射战略弹道导弹即三叉戟Ⅱ型D5弹道导弹发射,因此,有必要先谈谈该型导弹。英国的三叉戟弹道导弹购自美国。该型导弹直径大约2米、长13米,重约60吨,依据载荷量大小,射程在6500公里到12000公里之间,每枚导弹最多可以携带12枚核弹头。1982年最初决定采购三叉戟之时,英国预定购买65枚,1998年《战略防务评估》提出削减7枚的建议,即购买58枚。因为试验需要,目前英国还剩下50枚可用。英国战略核潜艇为4艘16 000吨的“前卫”级潜艇,即“前卫”、“胜利”、“警戒”、“复仇”号,分别在1994年12月、1995年12月、1998年6月和2001年2月服役。潜艇的设计寿命为25年。每艘潜艇有16个独立控制的导弹发射管,也就是说每艘潜艇可装载16枚导弹,按照每枚导弹可以挂载12枚弹头计算,那么每艘潜艇可以携带192枚核弹头。最初,在这些战略核潜艇服役时,国防部规定每枚导弹只携带6枚核弹头,这样,每艘潜艇一共携带96枚弹头。1998年《战略防务评估》把每枚导弹携带的弹头限制在3枚,因此,每艘战略核潜艇携带48枚弹头。2006年国防白皮书《英国战略核威慑的未来》只是表示削减核弹头数量,并没有表示减少每艘战略核潜艇所携带的核弹头数量。
在正常情况下,由1艘战略核潜艇执行巡逻任务,携带48枚安装在16枚三叉戟D5导弹上的核弹头,第二和第三艘战略核潜艇能够保持随时下海巡逻的状态,而第四艘则处于检修和保养状态。英国战略核潜艇的导弹和弹头不瞄准任何目标。随着冷战的结束,执行巡逻任务的战略核潜艇降低战备水平,处于次一级戒备状态,执行二级任务;接到通知后,核潜艇能在几天内发射导弹,而冷战时期完成这一过程仅需几分钟。
英国核战略威慑的主要内容
第一,维持核威慑,保持英国大国地位。
英国核战略仍然是威慑战略。因为核武器能产生巨大、恐怖的破坏力,“完全不同于任何其他形式的威慑,具有威慑侵略行动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国防部认为:“核武器仍然是我们必要的能力因素,威慑来自其他拥有核武器国家的威胁”。②17英国核战略的威慑原则还是传统的威慑原则,也就是说只要对手对英国发动进攻,将会遭到来自英国的沉重打击。冷战时期,英国的“莫斯科标准”的核原则,就是这种威慑战略的明显体现。该原则就是只要苏联胆敢对英国发动核进攻,英国就对苏联发动核报复,打击包括莫斯科等许多重要城市和工业中心;虽然随着苏联防空系统的发展,英国核打击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但是至少要确保对莫斯科实施毁灭性打击。③53-65冷战后,英国核战略仍然奉行威慑战略,核力量要保护英国重要利益。首相布莱尔在《英国核威慑的未来》白皮书前言中说得很明白,“在可预见的将来,英国首相有必要保证没有侵略者能够在超出英国控制之外把危机升级”。②5
冷战结束后英国还要继续维持核威慑的原因,与冷战时期有所不同。首先,核武器以及运载工具的扩散的风险依然存在,需要维持核威慑。1998年《战略防务评估》以及2003年国防白皮书都阐述了这一点。两个文件都认为核武器扩散的风险,以及其他一些国家仍保持着大量核武器,而且还在现代化,意味着三叉戟战略导弹核潜艇仍然是确保英国安全的必要因素。①18,④10英国有了核武器,可以保证潜在对手的战略利益的脆弱性。第二,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数量继续增加,这些国家通过核武器进行核讹诈,对于英国的战略决策有很大影响。第三,某些国家支持恐怖主义,对英国造成了巨大威胁,英国已经切身感受到了这一威胁。虽然,核武器不一定能对恐怖分子产生威慑,但是可以威慑支持恐怖分子的国家。第四,政府认为核威慑仍然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工具,有理由相信国家间冲突仍然是未来安全的重要因素。不排除某些国家的领导人因为宗教信仰等因素做出不可预测的行动。⑤4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取消核力量是不明智的,而且很危险。
英国维持核威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保持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英国政府从来没有在任何一版国防白皮书中谈到,维持核威慑是国家实力与地位的象征。更有意思的是,2006年白皮书谈及英国维持核威慑是作为震慑对其重要利益发动侵略行为的手段,而不是出于维护国家地位的原因。②20可是事实上,维持核威慑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维持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英国著名的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The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RUSI)就认为,国际影响力依然是英国安全政策与军事战略的基本原则:如果英国只想维持作为欧洲的中等国家地位,而不是全球地位,那么英国就没有必要拥有远征军队、核潜艇、6万吨航母、核武器。⑤12英国议员、影子国防大臣哈珀(Mark Harper)就明确谈到,“拥有核威慑力量也许是令人不愉快的,但是对于一个有着全球利益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必需品”。⑥1983年和1987年工党因支持单方面的核裁军而失去了选举,1997年工党在此问题上改弦更张,从而赢得大选,这表明在英国主要政治党派中就维持核威慑达成高度共识。
第二,保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慑。
冷战时期,英国追求的是全面核威慑能力,不仅要求拥有第一次核打击能力,而且还要有第二次核打击能力。为此,英国生产、部署和储备了大量核武器,同时力图发展多种核打击能力,形成海空陆(陆基发射方式主要是美国的短程导弹与核炮弹)三位一体的核打击手段。
冷战后,英国改变冷战时期的维持庞大核威慑力量的政策,把核威慑调整到最低限度的水平上。1998年《战略防务评估》就明确提出了英国只保留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力量。为此,英国拆除空基和陆基发射系统及其核弹头与核炮弹,只保留潜基发射系统,即由战略核潜艇发射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实施核打击,并且削减海上执勤的战略核潜艇数量,只保留1艘战略核潜艇在海上执行巡逻任务,所携带的核弹头数量也从保守党政府时期的96枚,削减到48枚,并降低战略核潜艇的警戒程度,开火准备时间从冷战时期的几分钟,延长到几天时间。在2003年国防白皮书中,英国继续承诺只保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力量。2006年白皮书再次强调这一点,而且还表示进一步削减核武器,把核弹头数量从不足200枚进一步减少40枚,保持在不足160枚数量上。因此,在英国看来,英国的核威慑是最低限度的。为了保持威慑的有效性,英国需要对其核力量进行现代化改造。英国在2003年计划耗资10.5亿英镑改善位于伯克郡奥尔德马斯顿的原子武器研究所(Atomic Weapons Establishment,AWE)的设施,以及招募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改进或生产核弹头。同时英国加入美国三叉戟导弹延寿计划,使三叉戟导弹能够服役到2042年。由于“前卫”级潜艇的服役期只有25年,到2017年后陆续退役,加上新潜艇从设计、生产到服役大约需要17年时间,因此英国决定再建造3艘“机敏”级核潜艇逐渐替代即将退役的“前卫”级潜艇。在此期间,英国还考虑建设陆基与空基发射系统。经过各方面的评估,军方认为陆基发射系统容易成为核打击的目标;空基发射系统,突防能力与作战半径有限;水面军舰发射系统,仍然不可靠,对于核进攻与常规进攻的抵抗很脆弱。而且这三种方案都需要重新购置新设备与武器系统,成本巨大。最后,军方认为只有战略核潜艇才能保证核威慑的有效性——英国有生产核潜艇的技术,潜艇的隐蔽性好。这样,政府作出了上述的决策。
第三,核打击条件的模糊性。
冷战时期,英国核威慑政策建立在回应的确定性基础上,即在某种情况下,英国肯定作出使用核武器的决定以回应敌国的侵略行动。自从苏联解体后,在数量更多、样式更多的潜在威胁面前,英国的安全环境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英国用回应的模糊性抵消威胁的不确定性,即保证没有一个潜在的对手能够完全有把握确定英国不会对重大威胁做出核打击的反应。英国用这种回应的不确定性来增加对手决策的复杂化与难度。2006年国防白皮书谈到:英国有意在何时、如何,以及在何种规模上使用核武器实行模糊性策略,“不会通过更明确地界定考虑使用我们的核能力的环境,来简单地估算潜在的对手”,“因此,英国不会规定或者排除首先使用核武器”。白皮书只是笼统地说,英国使用核武器以应对英国“重要利益”受到的威胁,以及保护北约盟友。②18至于哪些是“重要利益”,英国又有意模糊化。英国有意使使用核武器的条件模糊化,目的在于增加“最低限度”核威慑的有效性。英国议会理解政府的良苦用心,而且认为维持不明确使用核武器的条件对英国来说是很重要的。⑧32
尽管英国在使用核武器条件上实行模糊性策略,但是不排除英国对无核国家实施先发制人的核打击的可能性。2002年3月国防大臣胡恩谈到伊拉克问题时说道,“我绝对相信在合适条件下,我们愿意使用我们的核武器”,几天后,胡恩再次谈到,如果英国武装力量即将受到伊拉克生化武器的袭击,英国可以对伊拉克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他在下院还谈到,在极端自卫情况下,英国政府必须能够表达出这样的观点,即可以使用核武器。⑨18也就是英国可以使用核武器以回应无核国家对英国重要利益(包括海外驻军)构成的威胁。
第四,英国核威慑力量作为次战略(Sub-Strategic)作用使用。
冷战结束后,国际安全战略环境发生了变化,英国逐步销毁战术核武器,只保留战略核武器。为适应冷战后的安全环境,英国努力寻求合适的核姿态以反映变化了的国际环境。①18英国提出了“次战略”威慑概念,即由三叉戟战略核潜艇既执行战略任务又执行“次战略”任务。何谓“次战略”任务?一位国防部官员做如下描述:“次战略打击指有限度的、非常有选择性地使用核武器,其方法明显地不同于战略打击,但有足够的打击力度,能使那些错误估算我们的决心并向我们进攻的敌人明白,他们应该停止侵略并撤退,否则将面临一场毁灭性战略打击的前景。”⑩702在1998年《战略防务评估》中,英国政府明确赋予三叉戟核潜艇这一使命:“三叉戟必须……能够执行‘次战略’作用”。也就是要通过适当的部署,三叉戟能够提供更加灵活、可靠的核威慑姿态,英国发射一枚或者有限的导弹,打击对手,作为传达政治信号的手段,警告或者展示英国使用核武器的决心。核威慑力量承担次战略任务的意图在于为英国提供更多选择,威慑那些威胁使用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无赖国家。这意味着英国威胁首先使用核武器,打击威胁使用生化武器的国家。⑤6
2006年国防白皮书取消了这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英国放弃了次战略威慑。在接受议会质询英国是否用三叉戟承担次战略作用时,国防大臣德斯·布朗(Des Browne)回答说:“英国从来没有寻求使用其核武器作为挑衅、压迫其他国家的手段。英国将不会这样做,英国的核武器不会在冲突中使用,也不是为冲突而设计的,英国有意选择停止使用‘次战略三叉戟’一词。过去,‘次战略三叉戟’运用于可能有限地使用核武器。我想利用此次机会重申:英国只会在极端自卫的最严重局势中考虑使用核武器。”⑤6如果,仅凭借国防大臣的讲话,就推论出英国放弃核武器承担次战略作用的任务可能有失偏颇,因为国防白皮书同样也讲道,在回应任何特定安全环境上,英国“保持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是我们威慑姿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用的导弹与弹头数量上做些变化的能力,连同我们持续可用的较低当量核弹头,使得英国核力量对较小的核威胁更具有可靠的威慑”。②23也就是说,英国三叉戟导弹可以携带数量较少的低当量的核弹头,承担次战略任务。这一点得到这样一个事实的证明:英国花巨资改进原子武器研究所的设施,并招募科学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研制低当量的核弹头。
第五,通过北约,英国核威慑支持欧洲—大西洋地区的集体安全。
英国的最低限度核威慑与法国“刚好足够”的核威慑在威慑本质上差不多,但是在核弹头数量上比法国的300多枚少了1倍,而且在发射系统上也逊于法国:英国只保留潜射系统,而法国则在空军、战略核潜艇,以及核动力航母上携带核武器。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那就在于英国核力量是北约核力量的一部分,对英国的核打击就等于对北约的核打击,北约的核武器可以为英国进行“复仇”。而法国的核力量并没有包括进北约核力量中。
冷战时期,英国将其核威慑力量融合进北约。英国与美国在北约组建核规划机构,由该机构制定核打击计划,通过各国首脑向各国核力量发号施令,为北约提供集体安全保障。而法国则拒绝用其核威慑力量为北约效劳,法国的核威慑只为法国提供核保护伞。冷战结束后,英国继续承诺其核力量贡献于北约,继续通过北约向欧洲—大西洋地区提供安全保障。白皮书认为英国“核威慑在北约整体防御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核力量为此种战略做出了“重大贡献”。就在政府向议会提交白皮书几天后的2006年12月7日,英国首相布莱尔给布什总统写信表下决心:正如我们以前北极星核力量一样,我们目前的三叉戟核力量也效命于北约,将来英国用三叉戟或者后继导弹武装的战略核潜艇,继续听命于北约;英国后继核力量仍将在各种情况下为大西洋联盟的国际防御服务。②78-79英国这种姿态也不同于冷战后法国的核战略。冷战后法国核战略要为欧盟建立核威慑,为欧洲安全提供核保护伞。
英国核战略面临的挑战
其一,就是核威慑能否做到独立性。追求核力量的独立性是英国梦寐以求的愿望。英国核威慑力量基本上依靠美国。1958年,英国和美国签订《双边防务协定》,根据规定英国可以从美国得到核武器技术,发展核武器;英国可以利用美国的实验室进行相关试验;英国可以在美国内华达核试验场进行核试验。这一协定在2004年又延续10年。根据这个协定,英国的核武器发展受制于美国。更为严重的是,1962年的《拿骚协定》使英国几乎完全失去了核独立性,英国核威慑力量掌握在美国手里。英国政府美其名曰:(与美)相互依存。这样,英国独立的核威慑几乎是政治神话。到目前为止,这种情况依然存在:三叉戟导弹购自美国,且存放在美国佐治亚的金斯湾(King's Bay)海军基地,英美两国共用这些导弹,如果美国核潜艇携带这些导弹执行巡逻,英国海军无导弹可用;安装其上的核弹头来自美国的设计,在英国制造(部分材料也需要从美国购买);没有美国的导航系统,英国的核武器没法发射。英国核威慑系统只有发射平台即核潜艇是英国制造的。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只是谋求核威慑“行动”的独立性。2006年白皮书说到:“如果英国核力量是可信的威慑力量,那么它们必须在行动上保持全面独立性。我们必须有必要保证,我们可以使用我们威慑力量保护我们重要利益,这是关键。”②22-23英国在行动上保持独立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三叉戟系统的决策与使用主权仍然属于英国;只有首相能授权使用英国核威慑力量,即使导弹是作为北约反应的一部分而发射的;开火的指令只能通过英国的密码和英国的设备向核潜艇传达。从理论上讲,英国的解释是有道理的,但是英国能否做到“行动”的独立性都令人怀疑。因为英国购买的三叉戟导弹,英美两国可以共同使用,英国不一定能够保证随时可以获得,在没有三叉戟导弹时,英国政府发出核打击指令丝毫无用;没有美国的导航系统,英国发射的核武器不能打击所要打击的目标,其结果是要么起不到威慑报复的效果;要么引发敌国大规模的核报复行动,英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这一点又引发了另外一个疑问:要维持多少核力量才算最低限度的威慑?这样,英国核行动的独立性大打折扣。
其二,英国核技术能否保证核威慑受到质疑。英国一再强调,英国要对拥有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国家进行核威慑,如果这些国家对英国重要利益构成威胁,英国就会扣动核扳机。但是,英国的核威慑不能与美国的核威慑同日而语。不管英国核武器发挥战略威慑作用还是次战略威慑作用,其所依靠的核弹头都是高爆炸当量。英国所谓独立研制、生产的核弹头爆炸当量在10万吨以上,而1945年只有1.3万吨爆炸当量的核武器就使日本遭受了重大伤亡。美国对所谓“无赖国家”的核威慑是依靠小型核武器来进行的。美国正在研制爆炸当量在200吨(甚至更小)的核武器,而且具有打击地下设施的能力。这种低当量的“迷你型”核武器可以打击敌国指挥中枢,伤亡附带较小,具有实战性,真正具有核威慑效果。英国目前还不具备研制小型核武器的能力。英国使用爆炸当量巨大的核武器打击无赖国家的“中枢神经”,等于把该国的大量人口当作人质,核威慑的作用失去了效果。不过,目前英国正在更新、新建奥尔德马斯顿的原子武器研究所的核设施,不排除研制战术核武器,当然,英国可以根据英美双边防务协定,从美国获得相关技术。
第三,英国核威慑力量受到苏格兰问题的掣肘。英国战略核潜艇的母港是位于苏格兰的克莱德河河口的法斯拉尼(Faslane)海军基地。该基地是英美两国专家20世纪60年代初从10个选址中挑选出来的。然而,苏格兰一直闹独立,要脱离英国。199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苏格兰法案》,给予苏格兰更大的自主权。尽管在与苏格兰谈判期间,国防部获得了保证——苏格兰不干预国防事务,不干预英国战略核力量事务,但是1998年权力下放后,英国核武器政策复杂化了,这是毫无疑问的:三叉戟核武器的管理、维修不可避免地要与苏格兰打交道,需要苏格兰议会与行政部门的合作。更为严重的是,苏格兰民族党(SNP)在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2007年8月14日,其领袖亚历克斯·萨蒙德(Alex Salmond)公布了该党的苏格兰独立问题白皮书,就苏格兰从英国独立出去在2010年进行全民公决。这对于英国核力量来说这是一个重大挑战。如果考虑重新选址,20世纪60年代的标准并没有完全改变,40年后,在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更高,需要在立法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这恐怕是旷日持久的事情。就目前看来,英国政府有两个地方可以考虑。一个是位于英格兰的德文波特(Devonport),另一个是位于威尔士的米尔福德哈文(Milford Haven)。前者,是英国最大的海军基地,可用空间很小了,而且距离工业、人口中心不远,出于安全考虑(担心三叉戟导弹出现爆炸意外事故以及成为敌国核打击对象),英国政府不便选择该港作为战略核潜艇的母港。后者是一个深水港,距离工业、人口中心较远,比较适合作为战略核潜艇的母港。但是,如果把核力量的母港选定于此,也可能遭遇到类似苏格兰问题的困境:如果苏格兰独立了,有可能推动威尔士的独立。即使英国考虑把战略核潜艇迁至别的合适地方,英国财政也吃不消。英国政府决定建造新一代“机敏”级战略核潜艇,目标是建造3艘,名义上是要与英国最低限度的核力量相符合,可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财政困难。3艘战略核潜艇计划耗资150亿~200亿英镑,不排除造价还要上涨,此外每年维持战略核潜艇的成本也是巨大的。现在为了全力建造3艘“机敏”级潜艇,其他一些项目或被迫推迟延后,或被取消。
第四,英国更新核武器招致世界舆论的谴责。《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第6条不仅仅要求削减核武器数量,而且要求彻底销毁核武器,但是英国更新核武器系统,反而使其核能力增强。这与NPT赋予英国的法律义务是不相符合的。因此,英国更新核武器系统违反NPT第6条,从而实质性违反了作为整体的NPT。世界舆论认为英国的做法不仅违反NPT精神,而且鼓励了核扩散,给NPT机制造成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虚拟核武库”(Virtual Arsenal)方案在英国应运而生。提出该方案的组织、个人认为,如果英国单方面彻底核裁军,将会剥夺英国军事核能力与民用核能力,一旦完全销毁核武器,那么成为一个NPT所认定非核国家,其所有核设施、核材料必须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监督之下。作为一个非核国家要发展核武器,突破NPT限制将异常艰难,而且还存在技术难度,成本也巨大。而“虚拟核武库”方案则不同:英国维持其民用核设施,储备核材料、技术与工业能力,可以保证英国在几个月或几年内,完全恢复核武器生产。英国可以宣布是一个无核国家,要求IAEA对其做出这样的对待。该方案既可以应对未来出现的核讹诈,又保证英国作为NPT体制下的核武器国家,可以在安理会拥有自己的席位,在核裁军谈判中居于领导地位,推动多边核裁军谈判,而且很有可能受到无核国家的支持,因为英国不再被其他国家视为核威胁,排除了因偶发事件而引发的核战争风险。(11)48-50英国国内许多组织与个人都认为该方案有很多的好处,但还是存在问题:在核讹诈、核打击下,制造核武器没有问题,但是发射核武器的平台、发射系统的生产却是大问题。
简要评论
英国在冷战后继续保持核武器,并使之现代化,目的在于保证英国的安全——英国国内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因为有了核武器,较之德国、日本与意大利,英国更为安全,⑤16而且还在于维持英国作为世界大国地位,在全球发挥影响力。但是,英国的核威慑还得看美国脸色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核威慑力量的补充物,只能在行动上谋求最大的独立性。在国内,核威慑还受到苏格兰问题、成本问题的牵制,英国最低核威慑力量面临着重大挑战。依靠巨大爆炸当量的核武器实施威慑,核威慑面临着可信性问题。英国更新核武器系统,明显违背《核不扩散条约》第6条的宗旨,被许多无核国家视为伪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英国等欧盟国家在核问题上与伊朗进行谈判的成效。英国对无核国家使用或者威胁使用核武器,违背了有关国际法的规定,尤其是违背了人道主义法律的原则与规定,与西方所标榜的“人道主义援助”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
注释:
①Ministry of Defence.Strategic Defence Review.Cm3999,July 1998 [2007-12-12].http://www.mod.uk/NR/rdonlyres/65F3D7AC-4340-4119-93A2-20825848E50E/O/sdr1998-complete.pdf
②Ministry of Defence (MoD) and Foreign & Commonwealth Office (FCO).The Future of UK' s Strategic Nuclear Deterrent.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Secretary of State for Defence and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Affairs,by Command of Her Majesty.Cm 6994[2007-12-12].http://mod.uk/NR/rdonlyres/AC00DD79-76D6-4FE3-91A1-6A56B03C092F/0/Defence White Paper2006-Cm6994.pdf
③John Baylis:British Nuclear Doctrine:The 'Moscow Criterion' and the Polaris Improvement Programme.Contemporary British History,Spring 2005,19(1)
④Ministry of Defence (MOD).Delivering Security in a Changing World.Cm 6041-1,Dcember 2003[2007-12-12].http://www.mod.uk/NR/rdonlyres/051AF365-0A97-4550-99C0-4D87D7C95DED/0/cm6041I-whitepaper2003.pdf
⑤Michael Codner,Gavin Ireland,Lee Willet.The United Kingdom's Independent Strategic Nuclear Deterrent:Observation on the 2006 White Paper and Issues for the Parliament Debate.Whitehall Report 1-07.http://www.rusi.org/downloads/assets/RUSI-Trident-Whitehall-Report.pdf
⑥Mark Harper.The Case for Retaining Our Nuclear Deterrent in a Dangerous World,11 January 2007 [2007-12-12].http://www.markharper.org.uk/record.jsp? ID=25&type=article
⑦Robert Fox.The Trident:The Done Deal.New Statesman,13 June 2005
⑧House of Commons Defence Committee.The Future of UK's Stratgic Nuclear Deterrent:The White Paper.Ninth Report of Session 2006-07,Volume 1,HC 255-1,7 March 2007[2007-12-12].http://www.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cm200607/cmselect/cmdfence/225/225i.pdf
⑨Greenpeace.The United Kingdom's Nuclear Deterrent:Current and Future Issues of Legality.[2007-12-12].http://www.greenpeace,org.uk/Multimedia Files/Live/Full Report/8072.pdf
⑩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年鉴1999.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11)Claire Taylor,Tim Youngs.The Future of the British Nuclear Deterrent.Research Paper 06/53,3 November 2006[2007-12-12].http://www.parliament,uk/commons/lib/research/rp2006/rp06-05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