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父母的五大困惑(二)_数学论文

论学习、父母的五大困惑(二)_数学论文

关于学习,家长的五大困惑(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困惑论文,家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学习,家长的五大困惑3

      ——要让孩子上奥数班吗?

      好多朋友的孩子都迈出了“幼小衔接”的步伐,奥数班成为许多家长的首选,但我对此非常迷茫:奥数班究竟教什么?对我的孩子合适吗?我的孩子数学学到什么程度才可以保证小学的数学学习顺利无碍呢?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幼儿园 裘裘妈妈

      在生活中和“数”做朋友

      如今,一些早教学校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推出了许多幼儿奥数班,这给家长们制造了一个误区:学点总比不学好;多学总比少学好。奥数班开得多了,一些原本不想让孩子学习奥数的家长便心动了,唯恐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于是乎,原本是为了让对数学有兴趣的孩子训练思维、挖掘潜力而设的奥数演变成为现在普遍性的数学教育,并且日趋低龄化。还有些奥数班其实是采用了蒙台梭利的教学法,不是所谓的奥数学习。而家长也不“深究”奥数是什么,认为只要是学习,总是好的。于是,就这样,一个个小小的“奥数神童”就被送去了奥数班。

      1.专家解答——“奥数班”

      所谓“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赛事,出题范围远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小学的奥数是初中的数学题,初中的奥数是高中的奥数题,而高中的奥数则是高等数学的题目。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奥数只适合那些极少数有数学天赋的人,将幼儿送入奥数班对其而言是一种揠苗助长,不但不能让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反而会使其滋生厌恶的情绪。

      2.专家建议——数学,在生活中学

      与其让孩子参加超出他年龄范围、认知程度的“奥数班”,不如让孩子在生活环境中学数学。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幼儿来说,家长可以通过逻辑游戏帮助孩子学习基本的数学概念,在生活点滴中引导孩子观察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字的含义,锻炼孩子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验数学的乐趣。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掌握以下三项技能才是主要任务:首先,记住数字的顺序,即幼儿基本上可以口头数10以内的数,并且记住数的顺序;其次,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计数能力发展经历了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最后说出总数的过程,说出总数就说明幼儿掌握了数的实际意义,一般4岁的幼儿才可以说出10个左右物体的总数;再次,数的组成,即幼儿在掌握了数的实际意义之后学会用实物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幼儿在实物加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数群可分可合的观念。家长可按以上三条原则将幼儿对数学的学习潜移默化地融入其生活中,如:可以和孩子一起边跳绳边数数,让孩子自己数一数家里一共有几把椅子,等等。

      3.理念提升——从直接感知到抽象理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表明,3~6岁幼儿的思维特点是由直觉行动性逐渐过渡到具体形象性思维,而后才逐渐产生抽象逻辑思维。也就是说,在学习数学这一抽象知识之前,孩子需要有大量的直接感知经验,当这些具体的感知经验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才有能力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家长应遵循学前期幼儿认知思维发展的特点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数学,注重引导孩子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的方法进行数学学习,如果只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对孩子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往往会适得其反。在幼儿早期发展的阶段,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提早把那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灌输给孩子,而是遵循幼儿认知思维发展特点,让孩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认识数学,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和数做朋友。慢慢地,孩子会发现,他的周围都是“数”这位好朋友,而这位好朋友能帮他解决好多生活中的小问题。比如,买喜欢的玩具,要付多少钱;爷爷今年又大了一岁,那爷爷几岁了……看,数学学习,其实都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关于学习,家长的五大困惑4

      ——背诵经典,有必要吗?

      “我家孩子《三字经》已经全都会背了,比我还厉害。”“我家孩子整天拿着《唐诗三百首》,要背给我听,现在大概会背二十多首了吧!”……每次家长聚在一起,关于“经典背诵”的话题总会从各种话题中突然衍生出来,引起我们家长的讨论和“比较”。但对于小小年纪的孩子来说,这些经典他们真的能读懂吗?背诵经典真的有必要吗?有些家长说,这对孩子将来学习语文大有帮助……作为一名大班孩子且从未刻意让孩子背诵经典的家长,我感到很困惑:背诵经典,真的有必要吗?

      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幼儿园 沐沐妈妈

      诵读经典,是礼物还是负担?

      进入小学前,让孩子诵读一些经典,是不少家长的做法。在入学的准备过程中,家长可能更会让幼儿对经典篇章进行“突击背诵”,其理由往往是——提高孩子的记忆力,让孩子入小学后写文章时更有话可说,对孩子语文成绩的提高很有助益。那么,诵读经典对孩子究竟有无益处?益处何在?要注意的问题又有哪些呢?

      诵读经典有没有价值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些适合幼儿年·特点、积极向上的经典作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莫大帮助。诸如《百家姓》《千字文》《唐诗三百首》《弟子规》以及一些典故等都是流传已久的儿童经典诵读作品。这些作品作为教育的载体,可诵读、可体悟、可记忆、可思考;短而押韵,朗朗上口的古诗,很受孩子的喜爱,可引导他们诵读。如果结合音乐旋律,不仅能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还可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而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样优美的诗句,则可让孩子想象诗中的画面,体悟其中的美妙意境,借以培养孩子的审美和想象力;而像司马光砸缸救同伴这样的经典故事则可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同伴互助的社会能力。

      经典可以是一份美妙的礼物,但如若以不当的方式让孩子一味诵读,甚至强迫孩子“记忆背诵”,则可能成为孩子的负担。所以在让孩子经典诵读时,应避免下列概念误区:

      误区1:会背古诗是聪明的表现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会背古诗是聪明的表现,常常让孩子在客人面前通过背诵古诗展示“聪明”程度。且先不说家长将这种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是一种不尊重孩子的体现,其实会背古诗并不代表聪明,仅仅训练孩子背古诗也不能让孩子变聪明。背诵只是一种记忆能力的体现,聪明除了记忆能力强,还包括专注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灵活的应变能力等。因此,家长在引导孩子诵读经典时,应关注多种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要求孩子背诵。

      误区2:流传至今的古诗文都是经典,都可以让孩子背诵

      从现代文明视角来看,产生于古代的作品在内容上可能会带有一些局限性,诸如“三纲五常”“三十六计”中一些带有负面色彩的内容等。因此家长应该注意作品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并对孩子身心健康有所助益的美好作品。

      误区3:让孩子过多地死记硬背经典作品

      有的家长认为只有看书、背诗、识字才是学习。其实学龄前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实际动手操作,掌握直接经验才是符合他们思维特征的学习方式,而识字背书这种抽象的符号学习并非这个阶段的最好学习形式。因此,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生活才是教育的良好场所,游戏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途径。家长无须强迫孩子“背诵记忆”,而更多地应让孩子从经典中欣赏美、感知美。

      小链接:《3~8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阅读”的教育建议

      ●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如:

      鼓励幼儿依据画面线索讲述故事,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改编故事部分情节或续编故事结尾。

      鼓励幼儿用故事表演、绘画、泥塑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图书和故事的理解。

      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编故事,并为自编的故事配上图画,制成图画书。

      ●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

      给幼儿读书时,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书中的情绪情感,让幼儿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关于学习,家长的五大困惑5

      ——入学前,让孩子读哪些书?

      现在幼儿图书市场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进书店也好,在网上给孩子挑书也好,常常是看得我一头雾水。现在孩子已经上大班,就要上小学了,我经常在想,是不是除了故事书以外,还应该让孩子看点别的书,补充多方面的知识营养。但具体哪些方面的书比较适合即将上小学的孩子,我又比较迷茫。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幼儿园 吴奇妈妈

      不拘一格,给孩子多方面的书籍储备

      童年时的阅读对孩子而言至关重要,孩子幼时的读书嗜好往往会影响他的一生。他喜欢看书吗?喜欢看什么样的书?这些阅读习惯和品位往往在孩子的童年就扎下了根。所以,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我们建议尽量让孩子博览群书,给予孩子多方面的储备——不仅仅是我们较为常见的故事绘本,其他诸如科学常识类图书、技能操作类图书也应让孩子有所涉猎。以下推荐几类书籍:

      ●故事绘本

      绘本是学龄前孩子最喜欢的一类书,它由一幅幅图画构成,书上的文字部分较少,主要是辅助家长指导孩子阅读或者让那些已经认识一些文字的孩子作为参考阅读。图画书能够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情感、认知技能等方面的需要,引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亲子一起阅读绘本还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这些都是入小学学习的基础能力。

      ●科学常识类图书

      这些图书一般包括有关天文、地理、气象、动植物和人体以及一些化学、物理等生活小常识,主要也是以图画的方式形象地展示某些科学道理和生活常识。家长可以选择那些与孩子生活经验较为贴近、能够激发孩子探究欲、又充满乐趣的图书,例如《忙忙碌碌镇》介绍的是生活中一些职业的特点;《永田爷爷的动物观察日记》讲的是各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这对即将入小学的大班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启蒙”,更让孩子借由这些科普类图书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和兴趣。

      ●技能操作类图书

      包括儿童学习拼音认字、数学游戏的图书或者卡片,绘画、钢琴等学习教材。这些书籍的作用在于对孩子进行小学知识的启蒙。家长应该注意选择那些将数学、文字和拼音通过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图书,例如《奇思妙想学数学》《开心数学故事》等系列丛书,就是将数学融入有趣的绘本故事,让孩子在游戏和故事中学习。

      将入小学,孩子需要在知识和能力上做些准备,选择合适的书籍并且合理地使用这些书将会助孩子一臂之力。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看书一方面是为了储备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获取兴趣、能力、习惯等伴随终身的无形“财富”:培养孩子对图书的兴趣,从书中获得乐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发展视、听、语言、思维、想象及观察能力,能够在看书中提出问题,展开思考,并且以特定的方式(语言、绘画、表演等)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对文字的兴趣,能够认识一些常用字,初步了解文字与口语之间的关系,为小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标签:;  ;  ;  ;  ;  

论学习、父母的五大困惑(二)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