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文化扎根技工院校,让工匠精神引领职业生涯
吕学新,高赛
(济南市技师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摘 要: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具有时代工匠精神的新一代“匠人”。工匠文化为工匠精神提供支撑,技工类院校教育方式的发展要以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以自然文化、传统文化、职业文化等为一体的完整职教文化体系,打造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为核心的技工教育文化育人模式。
关键字: 技工院校;工匠文化;职业生涯;教育教学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使人耳目一新。此举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新的信息,“社会需要敬业、精业的工匠人才,政府倡导和支持工匠人才的培养”。
工匠精神教育是技工院校学生的必修课,工匠精神需要工匠文化的支撑,方能有效地扩大与传播。涵养工匠精神,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工匠文化。而校园是社会文化的弘扬发展之地,尤其是济南市技师学院这类服务于社会制造业的技工院校,更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让工匠文化扎根校园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 工匠文化的根基
工匠文化的根基是利用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自然文化是一切生存文化的根本。学生在实训期间废料利用、废物回收的过程,就是他们绿色发展思想和自然精神建立的过程,学院还通过带领学生参与“无痕中国”的公益活动,也让学生们将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变为自己生活理念。
读书多思,还只是一端,多思还必须求证。你的思考是否正确,还必须得到证明,这证明一是靠前辈学者研究的成果,包括古人的笺疏;二是靠你再查各种资料,决不能自以为是。
学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的功能主要承担全校计算机公共课实践教学、部分院(系)专业课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教学、学校各类无纸化考试与培训、学生课下业余自主学习、师生网络文献查询等应用需求。因此,学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要一切从学校办学实际和特色发展出发,由学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学校在校生人数、各分校区人数、学科专业特点,以学生为本位,建设一个“规模化,功能化、网络化、高效化、安全化、规范化、节约化”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有利于地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
弘扬传统文化,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更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耳濡目染,将传统文化加入日常的课程中,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和德育课程相结合。每年3月份是学院的文明礼仪主题月,全院师生通过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文明礼仪活动的的展演重新体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
二 工匠文化的发展
工匠精神概括来讲就是:高超精湛的工作技能、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工匠文化为工匠精神提供支撑,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具体体现。工匠文化在技工院校的具体表现体现在对所做之事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和创新进取。工匠文化所表现的是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专注精神。
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缺乏进取精神,通常表现为意志消沉、生活懒散、贪图安逸等,通过弘扬工匠精神,植根工匠文化,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放纵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提升前进动力,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促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达成人生目标。
学院从2015年在实训室和教室逐步推行的“7S”管理即是将企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引入课堂,依照行业和企业的标准培养人才,与其共同培养人才,从着装、规程、奖惩等方面都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实践教学,在真实环境中培养人才,将职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始终浸润在“职业人”的文化氛围中。学院每学年开展一次全院规模的专业技能竞赛,参赛选手涵盖各个年级全部在校学生和任课教师,竞赛项目涵盖学生当前学习全部技能操作课程,以竞赛为契机,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竞赛的紧张、竞争的激烈和技能的重要性,养成规范严谨、精益求精、刻苦钻研、诚实守信、勇于担当、敬业乐业的优秀文化品质,实现职业文化与学校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深度融合,并最终塑造学生彰显新时代工匠文化的职业文化。
三 工匠文化的体现
工匠文化的发展必然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从学校到企业,从校园文化到企业文化,作为技工类院校的学生,处处体现着作为新时代“匠人”的工匠文化。
围绕建设技工教育文化,坚持做到“四个要”:要以专业建设为纽带,融入职业文化;要以职业素质课程为基础,学习职业文化;要以实习实训为载体,浸润职业文化;要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感悟职业文化。
学院各专业特长班的建立即是为了塑造学生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学生们在注重自身综合文化素养提升的基础上,专注于自己所选择的特长专业,对手上的技能的训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对手中工件的雕琢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树立“不以学历论能力,要学精神做工匠”的文化价值观,以期通过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精巧的技能本领在专业的技能竞赛中获得成绩,证明自己,将工匠精神固化于心,将工匠文化带出课堂,带进工作岗位,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开启属于自己职业生涯的工匠之路!
四 结语
职业教育尤须注重培育工匠精神,建立围绕工匠文化的校园文化。学校要紧跟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要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综合型人才,突破技能培养与文化育人“两道墙”,将工匠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信让工匠文化扎根技工院校,建立校园的文化让学生们一直以大国工匠的精神要求自己,怀着代表中国制造的心完成手中的作品,定能让工匠精神引领职校学生“大国工匠”的职业生涯。
长期以来,海岸线测绘都采用原始、传统的野外人工实地测量方法,测量依据为滩涂上干湿线、沙砾的堆积、植物分界线、岩石上的痕迹线等各种可见的特征痕迹线。这种测量方法的实地性强,但效率不高,安全系数较低,时效性不足,获取的数据不统一。本文以河北省沿海典型区域为试点,开展海洋自然岸线确定研究,开展平均高潮线、平均低潮线、0m等高线的确定及信息的提取,拟定海洋岸线确定技术规程。
参考文献
[1] 侯红英.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价值及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7(3):75-77.
[2] 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6-20.
[3] 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6-3-5.
[4] 熊韬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J].教育现代化,2018(36):365-366+371.
[5] 郭承绪.大国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发展契机[J].教育教学论坛,2017(52):272-273.
[6] 马绍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传承[J].科教导刊,2018(07):172-173.
Let Craftsman Culture Take Root in Craftsm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let Craftsman Spirit Lead his Career
LV Xue-xin, GAO Sa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Ji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inan Shandong)
Abstrac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y need a new generation of “craftsman” with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en of the times. The craftsman’s culture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and the devel opment of the school-based educational mode of t he mechanic should be guided by t 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dustrial demand, and the complete vocational and cultural system integrated with the natural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professional culture and the like is established. To build an excellent craftsman’s culture as the core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ode.
Key words: Techn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raftsman culture; Care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本文引用格式: 吕学新,等.让工匠文化扎根技工院校,让工匠精神引领职业生涯[J]. 教育现代化 ,2019,6(65):291-292.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5.127
作者简介: 吕学新,男,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教学;高赛,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工业机器人。
标签:技工院校论文; 工匠文化论文; 职业生涯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济南市技师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