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体人际互动理论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功能的发展_教育论文

从群体人际互动理论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功能的发展_教育论文

群体人际互动理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拓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视角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人际论文,群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12)05-0169-04

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使人们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认同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倾听群众呼声,积极反馈来自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之成为领导政治决策的依据。这其中,思想政治教育都扮演着重要的“沟通者”角色。因此,有效实现并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群体人际互动理论揭示了群体人际互动的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的拓展提供了理论借鉴。

一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表达传递、交流理解、感染教育、引导控制及激励凝聚等双向交流与情感互动的实践活动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直接目的是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共识,而双方通过认识内化和实践外化不断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则是沟通的根本动力。

(一)情感表达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情感表达功能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来互相交换彼此的意见、观点及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观念、教育情感等信息的表达和传播的目的。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情感表达传递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真实表达情感思想的现实与诉求。在各自对自身思想、观念信息的有效表达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沟通不断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相互的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借助于彼此间情感的感染吸引力,从而实现对各自思想、观念等信息的积极、准确和及时表达。二是有效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教育者将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对受教育者进行感染及施加影响,受教育者不断接受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点、道德观念及社会行为规范。综合而知,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表达功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分享信息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交流和互动,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全过程。

(二)认知交流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认知交流功能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相互之间逐渐熟知并在一定的过程中对彼此间形成的认同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认知交流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通过情感沟通交流,产生情感认知。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交流,达成思想观念、道德观点交流共识。三是通过沟通交流逐渐增进彼此理解,减少及避免相互之间的心理偏差和认识偏差。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交流功能,通过换位思考的充分有效运用,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互相的交流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相互之间不断了解对方和实现认识自我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从而克服相对的主客体在认识和心理上的偏差,并在彼此情感认知和相互感染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更深更高层次上的相互理解。

(三)感染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感染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以情感的互通及其人格的魅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其自觉地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需求中,并外化为实际的行为。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轻松民主的情感氛围感染受教育者。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稳定而又复杂的态度体验,这与其他类型的沟通相比,更具有教育的内隐性和潜移默化性。二是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感染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沟通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平等的心与心、情与情的沟通中,充分展现出教育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素养,进而感染熏陶被教育者,使其从情感上对教育者产生信赖感和认同感,并模仿和学习教育者。

(四)引导控制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引导控制功能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沟通使受教育者形成并巩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和行为,控制并减少受教育者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受教者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二是控制受教育者的不良情感和思想行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情感交流与互动,使得受教育者在与教育者情与情的交流、碰撞中不断认识自我,升华自我,提高自觉控制不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能力。

(五)激励凝聚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激励凝聚功能是指教育者能通过与受教育者之间情感上的互通,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的、正面的信息反馈,以达到鼓舞人心、聚合人气、团结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使教育对象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产生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反应,保证受教育者能有效理解和认知教育者及教育内容,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发挥重要的激励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激励凝聚功能一般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形成实现目标及自我价值的互驱力;二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三是使受教育者之间凝聚情感,建立友谊。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激励凝聚功能不断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之间的联系,有效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认知,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 群体人际互动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拓展提供了新思路

群体的形成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为前提的[1]226。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2]320群体互动实质是群体各组成部分之间交互影响的作用和反作用。群体成员来自不同的环境,带来各自不同的经验、信息、规范、价值、态度和感情。正是借助互动,他们才适应并创造一个新的文化环境。群体人际互动主要分为对称性互动和非对称性互动,合作、冲突是对称性互动的表现形式,非对称性互动主要表现为暗示、模仿与感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拓展要积极从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一)以合作为目标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表达交流

合作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主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互相配合的一种互动形式,它具有巨大的社会作用。在生产力低下、分工不发达的远古时代,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生产力发达、分工精细的现代,合作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合作范围会不断扩大,合作形式会不断增多,合作也会日益重要。

因此,以合作为目标,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双方在情感、思想观念等信息的表示和传播,以及互相交换彼此观点、意见和情感体验中更加投入和顺畅,更容易促成沟通双方间的了解与认同。但在实践中要把握三点,一是沟通双方都必须具备合作项目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二是要使沟通双方对为什么要达到和怎样达到目的有着共同的看法;三是确保沟通双方行动上相互配合,沟通者能够提供并会使用相互配合的物质手段。这样就能不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以冲突手段调节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引导控制

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制、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方式或过程。现代社会对于冲突的态度应当不是想办法消灭它,而是如何利用、引导好它[3]194。冲突不仅有助于不同观点和情绪的宣泄,有利于人们之间建立更进一步的关系,还可以增强一方或多方在关系中的地位,从而提高个人的尊严和自尊心,因此它也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而不单纯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以冲突为手段来调节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引导控制就是要以冲突为焦点影响沟通,使之树立并巩固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思想和行为,并围绕缓解冲突和处理冲突来升华沟通的引导控制。为此,应把握以下要点和步骤:一是瞄准矛盾焦点,明确引导控制方向。冲突的双方肯定会围绕某一特定问题积累矛盾,因此,沟通的引导控制也必须围绕沟通双方关注的矛盾焦点。二是理顺大众心理因素,化解对立情绪。这一过程,也是沟通双方逐步统一思想,达到沟通效果的关键。三要强化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消极思想或不良倾向可以利用大众心理情绪的特点从而造成矛盾激化,这就有悖于运用冲突引导控制的初衷,因此,在设置冲突及缓解和处理冲突的沟通中要经常引进社会上的积极因素,减少沟通时的盲目性;同时要针对消极因素开展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自觉提防,适当运用隔离、转移、限制等方法来确保冲突手段调节的功效。

(三)以暗示、模仿、感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激励水平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以此而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人在感觉、直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在群体活动中,一些人对于群体意志和意见,不论正确与否,可以在无批判的和不理解的情况下予以接受,就是暗示心理的作用。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其对象可以极其广泛,不仅仅是行为举止,而且还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等。在群体中,模仿既可以格局指示或根据成员之间的约定进行,也可以自发地进行。感染则是感染者通过某种方式引起被感染者相同的情绪和行动,其在社会互动中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人的情绪改变,还可以使人自觉地发出与环境一致的情绪,采取比较适当的反应形式。

“观察者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习得认知技能和新的行为模式。”[4]49暗示、模仿、感染的运用将人们心理活动的特点、规律和沟通的激励凝聚有效结合起来,通过“隐性教育”的形式来提升沟通的激励水平。它们不仅可以有效改变人的情绪,还可以使人自然地发出与环境一致的情绪采取比较适当的反应形式,更重要的是可以整合一个群体,使之成为一个临时群体,获得紧急规范,采取一致的行动。实践中,通过以榜样的暗示、感染,使受教育者在模仿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激励凝聚要求,大大提升了沟通的效果。

三 以群体人际互动理论为指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有效拓展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的有效拓展就必须要建立群体良性互动秩序,营造沟通功能拓展环境,创新群体互动教学方法搭建沟通功能拓展平台,运用人际关系规律建立沟通功能拓展长效机制,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实效。

(一)建立群体良性互动秩序营造沟通功能拓展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拓展环境主要包括沟通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心理环境主要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绪或态度。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沟通双方的心境状态。在心情好、情绪高的时候,双方思维相对积极活跃,要求沟通的兴趣也比较浓厚,此时沟通就比较顺畅。反之,在心情差、情绪低的时候,双方的思维就比较停滞,沟通的兴趣也就较薄弱,此时沟通就会常常有困难,从而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二是沟通双方互相接纳的状态。如果沟通双方都是性格开朗,乐于接纳的,沟通就会比较顺利,沟通效果就比较明显。如果双方都不乐于接纳,甚至一方拒绝接纳,沟通活动就会停滞,沟通过程就难以完成。社会环境是指沟通双方所在的社会背景,包括身份角色、彼此关系、所在场合等。它一方面指沟通双方所处的社会角色关系,另一方面是指双方沟通时所在的具体场景。不同的社会角色关系就会对沟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在正式场合下,领导在与下级进行沟通时,领导讲话相对比较轻松,而下级则比较紧张。在沟通场景中,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也会对沟通产生影响。比如老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如果家长在场,学生的讲话就比较拘束,并且很谨慎;反之学生说话比较顺畅,相对比较轻松。

要营造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拓展环境就应建立良性的群体互动秩序。为此,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沟通中树立利他的道德理念。只有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沟通双方才能有合作的基础和设置冲突焦点的可能。其次要明确群体互动规则。合理、有序、互利、有度是合作和冲突设置必须遵循的规则。合作和冲突都需要合理,即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符合群体和个体的合理需要,还应有度,不能过度,也不能设计所有方面,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创新群体互动教学方式搭建沟通功能拓展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拓展平台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拓展中所运用的,能承载、传达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容信息,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容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可控方式和外显形态。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拓展的工具和手段,主要包括活动平台、实践平台和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要增强说服力、感染力,提高实效,就应创新地运用群体互动教学方法来搭建沟通功能拓展平台。一是活动平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有利于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熏陶。创新群体互动教学方法搭建沟通功能拓展活动平台,就是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激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参与活动热情,使二者在互动中提升沟通的实效。如根据理论学习热点和难点确定学习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举办青年论坛,根据时事热点确定相关主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二是实践平台。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再次希望广大青年学生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由此,创新群体互动教学方法搭建沟通功能拓展实践平台意义更加明显。要积极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建立德育实践基地、青年创业基地、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等;发挥革命传统优势,组织参观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使受教育者在与革命前辈思想的互动中增强使命感;成立政策宣讲团,在“两会”、十七大等特殊时期深入周边农村,给当地农民宣传并解读时事政策。让受教育者在学习先进、帮扶弱势群体、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互动活动中接受教育和锻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实效。三是网络平台。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超地域性、交互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得网络平台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地理的界限[5]337。它的交互性对接了创新群体互动教学方法。要以德育网站为依托,发挥网络阵地的“声、形、影”优势不断增强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及时更新新闻信息,力求以最新最广专题报道呈现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理论视界,并在交互栏目开辟讨论专区;定期邀请理论专家、行政领导开展网上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受教育者需求并针对性地开展沟通引导[6]。积极运用微博客、QQ群、飞信等交互性强的新媒体开展引导。

(三)运用人际关系规律建立沟通功能拓展长效机制

人际关系形成规律有对等律、一致律、印象律、互补律及个性特征影响等,我们应运用这些规律优化沟通双方的关系,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拓展的长效机制。

1.根据对等律、一致律,建立沟通双方对话机制。在人际交往中,人格一律平等,平等待人,这是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此基础上建立沟通双方的对话机制,否则就很难达到沟通的效果。如:“我爸是李刚”、“欺实马”事件,这样不平等的对话,必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失范,达不到沟通的效果。

2.根据印象律、互补律,建立沟通双方互信机制。群体中有特征的人能给他人深刻的印象,更能被吸引。相似或一致引起喜欢,并不排斥其他一些不同的人格特征相结合,同样会建立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拓展建立互信机制提供了理论借鉴,突出表现为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上。尽管政府行为和人民个人的利益可能存在不一致,但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政府对人民的印象,政府和人民都会寻求最佳的结合点。突出表现为政府行为的听证制度的实行,正是这样的表现。如:《江苏省人民政府令听证办法》、《长沙市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实施细则》;此外,举办“我与市长面对面”、“我与学校领导面对面”活动等。

3.根据个性特征的影响,建立教育者培养机制。人际吸引的根本奥秘在于人格魅力。人格就是人的心态、品格、个性、气质和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有专家把人格美丽的个性特征依次排为:真诚、责任、进取、热情、宽容、幽默、端庄。在现代社会,具有人格魅力已成为在群体互动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以举办专题培训班、高级研修班等形式使教育者重视自身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严谨的作风、良好的习惯,真正让受教育者信服。

标签:;  ;  ;  ;  ;  

从群体人际互动理论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功能的发展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