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商业道德的思想渊源_商业道德论文

现代西方商业道德的思想渊源_商业道德论文

现代西方商业道德的思想渊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渊源论文,思想论文,商业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反对贪婪纵欲,重视精神世界

雅典执政官梭伦堪称是古希腊伦理思想的奠基人。他认为,人生是否幸福,衡量的标志主要是道德的好坏而非财富的多少。古希腊思想家赫拉克里特虽出身于王室贵族,却淡泊名利,甚至放弃王位继承权去神庙做隐士。他认为人生目的当然是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但人更应注重精神的快乐,精神的快乐要比肉体的快乐层次更高。他很看重人类有别于动物的精神生活,他说:“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末就应当说,(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以下引文同此)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他特别强调人性的尊严,蔑视极度贪求物欲的行为。

德谟克里特是被马克思称之为“第一个博学多才的希腊人”。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而这种幸福当然包括物质生活的享受和精神快乐。但他反对贪得无厌:“如果对财富的欲望没有厌足的限度,这就变得比极端的贫穷还难堪。”他非常强调精神上的愉快和幸福:“动物只要求它必需的东西,反之,人则要求超过这个”。他还说:“人们通过享乐上的有节制和生活的宁静淡泊,才得到愉快”;“保持尊严地忍受贫穷,是贤智之士所固有的特性”。

亚里斯多德有鉴于当时人们德性扫地,崇富争奢,提出一整套现实主义和幸福论伦理体系。他强调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道德和意志支配下主动选择生活。他认为理性地生活就是幸福,因为这意味着讲道德,意味着超越了一般动物求饮食、求生殖的低级本能。正因为如此,他强调人的自爱,并谴责违背自爱原则的自私自利。他认为,“善人”和“完人”就是既达到了做一个好公民的标准,又具备“至善”的品德。具体地说,这类人把各类德行都推向伟大的境界:恢宏大度;不避危险和困难,且不伤害他人;必要时肯于舍弃生命;重视自身荣誉,但为了事业又可置荣誉于不顾;蔑视财富和权势;愿意施惠于人,却不愿受人之惠,并加倍报答他人之惠;无所索取却随时准备帮助他人;对高位者不卑,对低位者不亢;爱憎分明,坦率诚实;宁要美好而无利可图的东西而不要有利可图的东西。毫无疑问,亚里斯多德以此种理想人格,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那些迷惘失措的人们树立起新的生活坐标。

以上唯物主义思想家基本一致地肯定个人拥有物质利益的权利,肯定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和幸福,这是无可指责的。同时,他们又强调人生不能仅以物欲和感官需要为满足,因为那不是快乐和幸福的全部和主体,而应讲求精神享受和心理的宁静,要有美德和理想人格。应当指出,这种幸福观更符合人文精神,较正确地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方向。

柏拉图认为,快乐与幸福是两个概念,人生的目的是达到至善,至善才是幸福,快乐不是幸福。为了达到幸福,必须不断克制情绪,以便达到至善。他认为,感官享受是不真实的,物质生活快乐也不具备道德意义。他认为,人的灵魂包括情欲、意志和理性。理性最高,意志第二,情欲最低。人生的目的在于达到至善,就是用理性控制自身,从肉体的情欲束缚中解脱出来。他把人类的品德分为四类,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他还按职业把人类分为三类,即国家统治者,包括立法者和监护者;第二类是国家保卫者或辅助者,即军人;第三类是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他认为第一类人是神用金子制做的,第二类人是用银子制做的,第三类人是用铜铁制做的,属于社会最下层。神既然用不同材料做人,自然也就赋予他们不同档次的灵魂:“金人”有最高理性,故可管理国家;“银人”意志果敢,故适于充军杀敌,保家卫国;“铜铁”之躯卑而贱,惟有无尽的情欲,故只适于出力干活。四类品德自然也对号入座:智慧属“金人”,勇敢归“银人”,没出息地贪图财物的“铜铁人”,只能用节制的品德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正义则指各类人摆正位置,各尽其职之后的社会和谐。

柏拉图的道德分类当然是不科学和主观随意性的。视人类独有的理性尊严,提倡人文精神,却是值得肯定的,也必然会对后世人的行为规范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强调责任和义务

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必然要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各种社会联系。有美德的人,真正幸福的人,就应该考虑他人的存在,尽到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梭伦在与吕底亚的国王克洛伊索斯进行什么是幸福的对话时,直截了当地否认财富标准的合理性。他认为,完美幸福的人生意义,既要有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还应包括对孩子进步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包括保卫祖国、勇敢杀敌、乃至毅然捐躯的义务。

德谟克里特关于人和社会责任和义务,强调以下原则:第一,尊重人(他说:“尊重的表示,对那些富于高尚思想和有荣誉感的人有很大的力量”,“嫉妒的人常自寻烦恼,这是他自己的敌人”。第二,同情人。他说:“我们既然是人,对人的不幸就不应该嘲笑而应该悲叹”;“很小的恩惠而施得及时,对受惠的人就有很大的价值”;“不爱任何人的人,据我看来是不可能为任何人所爱的”;“因自己的同类遭受不幸而喜欢的人,……他们也是没有真正的欢乐的”。第三,诚实。他说:“说真话是一种义务”;“坦白是精神独立不倚的特征”。第四,不损害他人利益地赚钱。他说:“靠可耻的职业获得的财富,显然带着不名誉的烙印”;“不正当的获利给道德带来损害”。第五,做一个公正、有觉悟的好公民。他说:“不作不公正的事还不是善良的标志,应该甚至连不公正的意向都没有”;“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柏拉图认为,只有社会各个职业集团的人们兢兢业业,安分守己,整个社会才会和谐。安分守己、兢兢业业,正是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柏拉图说:国家的统治者、军人及农民、商人等三个阶级若互相干扰和职能替代,“对于国家来说是有很大害处的,因此可以很正确地把它称为最坏的事情……就应当叫做不公正”。尽管柏拉图歧视农、工、商,颇多微词,以为下贱,但他所说的各尽职守,摆正位置,又有普遍意义。

基督教的教义实际就是一部伦理教科书,其中关于人的责任、义务和论述堪称详尽。基督教教义的基本伦理精神当然是对上帝的热爱,对上帝的话无比的信奉,以及坚决把上帝的话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因为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是上帝的儿子,上帝爱自己的儿女,上帝指明了人类赎洗与生俱来的原罪的方向。既然是这样,人类就应无条件地对上帝爱、信、从。人类都是上帝的儿女,故一切人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如家庭、邻里、君臣、主权、敌我等,都是上帝儿女之间的关系。用什么原则处理呢?就是无条件的爱人:“爱人知己”,“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就怎样对待别人”,爱人是由爱上帝所决定的。

在生活中,具体怎样做才算爱上帝呢?《旧约》对此做了较具体的规定,即行为正直、作事公义、说话诚实、不恶待朋友、不诽谤他人、坚守誓言、永远行善。这些美德,实际正是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应具备的正确责任和义务。耶稣告诉一位请求指点迷津的人:“你如果愿意成为完善的人,应当去变卖你的产业,给予穷人”。这是对仗义疏财的提倡。《圣经》告诉人们,只有良心战胜了情欲,人才能获得美德,才可以赎洗原罪,才算对上帝做到了爱、信、从。撇开基督教教义禁欲主义性质和为当时统治阶级服务的实质,其对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义务感、仁爱精神,是应充分肯定的。

培根从事社会活动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意识到整体阶级利益的重要性。基于此,培根提出了“全体福利说”,他强调“利人”、“有利于人类”,认为这就是善,因为它与公共的、整体的福利相联系,并体现了个人对他人和社会应有的良心。为强调公共之善,他让人们记住历史上著名的罗马十二铜表法的结束语:“人民的幸福就是最高的法律。”培根也不否认社会上客观存在着个人谋利益、取功名、猎权力的现象,认为此类行为是利己和自爱,与公共福利既有一致之处,也有冲突之时,故应以自我利益服从整体、社会的利益,人们应时刻以利人和仁爱来自律。为达上述要求,他深刻阐释了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职责和义务,个人对其职业、地位的特殊职责和义务。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特殊职责即职业道德给了较多的思考和注意。

伏尔泰这位启蒙运动的“思想泰斗”,认为人类生活应以爱为原则,包括自爱和博爱,二者应结合起来。人们之间相互需要和相互有所贡献,是人类爱的基础。他承认人们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同时又应以宗教、法律和道德的力量加以合理控制。在他设计的社会秩序的重要原则中,除了自爱和博爱外,还有公正、平等和自由。这种伦理主张实际也是在强调人们生活中对他人、对社会应尽义务和职责。

费尔巴哈既强调个人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又强调良心和义务。他认为,良心“标示灵魂、心、对他人的情感、怜悯、同情、博爱、人道等等。”义务是对他人追求幸福意向的尊重,也是对自身欲望的限制。唯有权利、良心、义务兼顾,社会才能相对美好和合理。

上述培根、伏尔泰、费尔巴哈的主张,符合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对社会的和谐、有序具有重要意义。既强调法律,又强调道德;既重视宗教,又重视良心和义务,可以说抓住了所处社会行为规范建设的关键。

三、利己主义

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就是一个严肃的利己主义者。他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反映出利己主义性质。当然,他本人反对纵欲,生活节俭、严肃,也强调爱人、互助,他追求的快乐是“身体上无痛苦和灵魂上无纷扰”。

孟德威尔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人的行为也是利己动机驱动的。他承认人们有怜悯同情心,但又否认它的道德性质,认为它只是“一种自然的冲动”。他举例子说,救助落水婴儿的行为,无功德可言,仅仅是因为见死不救会引起自身痛苦,或者因为救人会换得自豪和快乐。孟氏认为自私并不可怕,人们越是努力为实现自己发财、尊严、自豪、荣誉等名种私心恶念而忘我地工作,整个社会的分工就越合理,社会这架大机器就运作得和谐和高效,社会财富就越丰富,每个人的私欲就会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和社会,则人人、他人及社会各得其所,皆大欢喜。自私促进了公利,公利满足了私欲,何乐而不为呢?

孟氏的学说的不科学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古今中外,每当世风日下,必然是社会矛盾激化,社会难以持续繁荣和进步,许多人财富非但不增,反而日趋囊中羞涩。显然,社会的有序、和谐与繁荣,离开道德的力量是不行的,孟氏主张的合理之处在于,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经济活动的分工体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利润最大化的确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所遵循的原则,人们以价格信号和供求变化来决定投资的方向,资源配置相对合理,从而带来社会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利已主义传统是今天西方商业伦理道德的基石。同时,反对贪婪纵欲,提倡责任义务的思想又成为现代西方商业伦理道德的重要支柱。商业道德为商品经济服务,商品经济发展又推动着商业道德的建设。西方商业道德的思想渊源也在新的条件下继续深化和发展。

标签:;  ;  

现代西方商业道德的思想渊源_商业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