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三农”冋题已成为国家高度关注的主题之一,农村的发展已由外力扛动转向内在驱动,以农村独有的地域特色形成职动力。根据农村普遇存在的人口减少、发展衰退等现象入手,结合徐古镇现状,在优化村庄体系的基础上,对交通设施、配套公共设施配建进行系统布局,达到改善农村环境品质的目的,并对乡村的运营方式也提出了对策,促进乡镇杜会、经济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三农;人地关系;镇村体系
在国家实施“三农”、“乡村振兴”等战略下,农业、农村、农民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关注点。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农村年轻劳动力离开农村,乡村凋敝,设施服务水平低下,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和普遍。
一、基于人地关系的规模判断
(一)满足农业生产的耕作规模
农地亩均经济收益随规模扩大先下降后增长,呈“U”形变化,并且在我国的当前技术条件下,农户的适度规模应是20-25亩。而基于武汉市地形地理特征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条件,武汉市劳均耕地面积的适度规模为10-15亩。
结合徐古镇的实际情况,建立徐古耕作半径理论模型。按照山地0.8-1公里的适宜耕作半径,丘陵地区1.0-1.5公里的适宜耕作半径,平原地区1.5-2.0公里的适宜耕作半径,匡定徐占镇村均耕作规模10000亩,农民劳均耕作规模约10-15亩。由此预测徐古镇村均劳动力适宜规模为约667-1000人。村均人口适宜规模约1200-2000人。因此按照劳均耕地15亩计算,全镇乡村总人口为3万人,按照村均人口1200人的规模标准,预钡红徐古镇来来理想的村庄的数量约31个左右。
(二)“生活圈”理论的服务范围
结合生活圈理论,根据不同人群的活动距离,划定基本服务圈、一次服务圈、二次服务圈,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分级控制,促进服务设施利用集约化。基本服务圈为乡村自然村落的基本单元,以幼儿,老人步行15-30分钟的界限约500-1000米半径范围作为划定依据,侧重一般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服务人口为500-1500人。一次生活圈为中心村服务圈层,具有更加齐全的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以小学生步行1小时距离约2-4公里半径范围作为划定依据,服务人口为3000-4000人。镇域生活圈为二次生活圈,幼儿、老人徒步15-30分钟,最佳半径500m,服务一般村。一次服务圈以中学生徒步1.5小时,最佳半径4km、最大半径8km,为镇区提供乡村最全面的公共服务圈,服务人口为10000人以上。
(三)村民流向意愿的人流向判断
将村民的搬迁意愿作为校和参考因素。经问卷调查,农村人口搬迁意愿不强烈的占38%;表示愿意搬迁的为36%,而26%的人表示不愿搬迁,对本地生活已适应,不愿改变。在搬迁地的选择上,大多数人愿意迁往镇区,其次为新城。根据搬迁目的地可看出,农村居民更倾向搬迁至生活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有成片居住规模及传统文化保持较好的地区。
综合以上要素的分析,确定徐古镇区人口规模约为1.5万人,中心村个数为8-10个,人口规模为每村1500-2000人,一般村个数为20-35个,人口规模为每村800-1500人。
二、基于几竞争力的村庄体系
(一)竞争力评价
规划以自然村湾为基本单元,对各自然村湾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即一级指标包括区位条件、人口规模、建成规模、生活条件等。具体评价因子即二级指标包括临等级道路数、临景观资源、临工业企业、总人口规模、留守人口规模、村庄建成面积、居住建筑建新比、村委会、小学、村卫生室、村文化室、村体育活动室/场、农产品交易市场、通路,通自来水、通电、通网络等17项。另外,为了避免因为村庄本身条件因素导致必须搬迁或保留的情况,研究考虑从区位条件、人口规模、建成规模、生活条件、历史文化、生产条件等5个方面设置了6类10项修正指标,包括位于不适宜建设区,位于临城镇集中建设区、总人口规模(低于300人)、村庄建成面积丈低于50亩)、小学、村委会、历史保护价值(历史名村)、其他历史遗存(古树、宗祠)、农业大户、土地流转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评价方法及标准
规划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调研各村现状发展情况,分析相关数据和问卷调查等手段,确定各因子相对重皇薯性,赋予权重。并对二级指标赋予相应的分值区间,根据指标标准确定的难易程度将指标分为15项指标分为3种类型:一是可以直接进行量化的指标,包括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耕地面积、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等;二是可通过间接手段获取数据进行量化的指标,包括商业设施、文体设施、教育设施等;三是难以量化的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量化),包括区位交通、自然条件、人文历史资源等。通过系统分析法对各村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
三、基于“两规合一”的村庄建设范围确定
以各村为单元,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依据农村居民点选址适宜性评价(图),加权叠加各单因子适宜性等级分级图,将适宜性按分值划分为5个等级,划定刚性、弹性村庄边界。结合规划村庄体系的布局与规模等,进行建设用地边界的多方案模拟划定,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同时,将村庄规划用地方案与土地利用规划相比对,将村庄分为:新建型、保留型、搬迁型、控制型,识别近期可启动建设的区域。
四、村庄基础设施配建
(一)交通体系布局优化
现状交通仅有新徐公路和东环线两条主要道路(二级公路),其余为通村公路,等级道路欠缺,东部地区交通便利性较差。规划采取“加密度”、“提等级”、“理体系”的策略在镇域形成“三横纵”等级道路体系。增加南部联系106国道和红色旅游的通道,增加两条乡级公路,提升东环路和新徐公路等级为一级公路。规划优先对中心村通村道路进行升级,优先实现,优先实现村村通公交,一般村原则上应满足基本出行需求。
(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规划按照“镇域中心一乡邻中心一村居中心”三级生活服务圈进行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的布局。
规划以镇区作为镇域公共服务中心,配备功能齐备、规模适宜的各类社会服务设施。具体布置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中学、小学、幼儿园、综合文化馆、体院馆,社区文化活动室、福利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综合超市、集贸市场、社区商业服务点等设施。
规划以中心村作为农村乡邻中心,配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村及其周边居民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服务。具体布置村民委员会、小学、幼儿园、村级文化活动室、村级卫生室、村级基层商业服务、村级基本市政等设施。规划以一般村作为农村村居中心,按需要配置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村级卫生所、村级文体室、村级托老所、村级基层商业服务、基本市政服务等设施。
五、美丽乡村营造制度
鼓励由村委会组织进行土地整理,划定宅基地,进行配套和管理,村民购买宅基地并按要求自建住房。为完善乡村规划编制体系,采取先规划,后建设,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及农民住宅通用图集作为建设依据。通过PPP模式引入市场资金进行整理十地、划定宅基和管,以及住房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村民购买住房和配套。
在产业发展上实行“一镇一策”计划,以镇域内最具特色的生产项目为源头,由村委及当地或外来企业家共同参与项目的生产、营销及项目的空间布局的策划和建设工作,村民参与可得项目分红的形式来提高农民积极性。
农村村庄体系的整合是乡村各类资源集约,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徐古镇乡村问题进行分析,深入探究了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间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明确核心要解决的问题,研究人与地、人与资源、人与设施之间的关系,探讨重新激发乡村的活力的规划方法,将集中集约资源,完善生活生产必要设施,形成了徐古样板,促进乡村活力的复苏,形成生活便利、村民安居乐业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守仓.推进海原县美丽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18):
[2]张洁,于涛.基于公众参与的镇村布局规划创新研究——以江苏省盱眙县旧铺镇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05)
[3]张鑑,赵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镇村布局规划的实践与思考[J].乡村规划建设,2016(01)
论文作者:俸玉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规模论文; 设施论文; 乡村论文; 村庄论文; 半径论文; 人口论文; 适宜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