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国有化救市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危机论文,市政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本轮金融危机,以美国为首的一些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大力度的救市行动以拯救金融机构,直接对金融机构注资控股甚至实行国有化。美国政府已经将房贷发放机构以及房贷打包上市公司国有化,并且将存款保险对象的范围从商业银行扩大到投资银行、政府控股世界最大的保险公司,为货币市场投资、特定地方政府债券、商业票据市场提供了担保,并且阻止了全美各地众多金融机构的破产。可以这么说,美国政府几乎国有化了整个美国的金融系统和资本市场,终结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实验。从美国到英国、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冰岛、匈牙利以及中东国家、拉美国家等,都在由政府接管银行、券商或保险公司,要么全资国有,要么由国家实质性控股。政治反对者称救助政策为“华尔街社会主义”,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嘲讽道:“布什同志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金融市场观察家詹姆斯·格兰特称之为“信用风险的社会主义化”,纽约大学鲁比尼戏称美国为“美利坚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果真是一种社会主义行为吗?这是不是对过去20多年私有化的反动?意味着新一轮国有化洪波的涌起?不是!政府干预不可能颠覆市场原则,只是修复市场缺陷、补充市场原则的过渡手段。下文主要以美国接管两大房屋抵押贷款巨头这个最显著的国有化动作为例来展开论述。
一、资本主义国有化并非始于今朝
按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条颠扑不破的原理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本主义国有化、私有化的潮起潮落,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交替有经济发展内在的必然性,国有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变化取决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科技进步曾先后两次推动资本主义国有化的发展,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早在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成为主要能源,藉此飞速发展的重工业亟须较高的社会化水平和巨大的资本投入。在私人资本无法满足的情况下,除通过股份公司形式实现资本社会化外,唯有国有资本的大量投入才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如德国政府曾直接经营矿山、钢铁、制盐和军工,英国政府曾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直接经营铁路和军工等。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逼出来了资本主义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主张政府一方面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对微观经济进行规制监管,另一方面政府直接以资本所有者身份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二战后以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及空间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奉行凯恩斯国家干预思想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国有化程度有极大提高,以国有化为基础的公共部门成为经济中举足轻重的部分。英国1945~1951年艾德礼政府在钢铁、煤炭、铁路、航空及电信等领域掀起第一次国有化浪潮,1974~1976年威尔逊政府又掀起第二次国有化浪潮;法国1944~1946年戴高乐临时政府将能源、银行、保险等行业的一些大型私企收归国有,后来80年代初的密特朗政府也采取了大规模国有化措施。
(二)私有化浪潮也不曾消灭国有企业,更没有否定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面对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经济“滞胀”局面,凯恩斯政府干预主义退潮,自由市场主义思想家及相应政策奉行者将“滞胀”归咎于国家干预和国有化政策的结果,各国政府试图以私有化和其他自由政策刺激经济的增长,纷纷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从国民经济基础部门的钢铁、汽车到高度社会化的水利、邮电、航空、金融以至社会福利设施都成为私有化的对象,或直接出售,或将国有企业资产在资本市场上公开发售。英国撒切尔政府大刀阔斧开展国有经济私有化改革;法国希拉克政府明确许诺并贯彻政府的私有化改革;美国里根政府拍卖国有的联合铁路货运公司和部分国有土地,并对联邦政府多余的财产进行私有化处理,大规模出售国有资产。
但私有化浪潮并未消灭国有企业,更没有否定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诸多竞争领域,要求充分发挥私有经济的效率和活力,但在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和社会公共产品提供的领域,国有企业有着不可替代的直接调控经济的优势,各国政府根据自己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经济技术条件、政治体制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来定夺本国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比例。
(三)这次西方国家通过政府大规模注资干预金融危机并非破天荒
危机周期性发生,历史在更大的规模和更复杂的环境下重演,从本轮金融危机的政府救市政策中也可以看到历史救市策略的传承。回顾历史上每一次金融危机、经济萧条,最后都是通过政府的暂时接管来化解。东南亚金融危机如此,如韩国通过政府提供流动性和资本金帮助本国金融体系化解危机;日本长达10年的金融危机也是依靠日本政府提供资本金通过暂时的国有化才走出来的;在北欧金融危机中,挪威、瑞典、丹麦无不如法炮制;美国TRAP方案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储贷银行危机的救助思路,借鉴了90年代瑞典银行危机的援助经验;英国国有化救市模式曾在芬兰90年代银行危机中运用。
拿美国来说,其时排在第七的“大陆伊利诺伊银行”,1984年因投资油田产生太多的呆坏账而可能出现挤兑危机,联邦政府注资并接受其80%的股份,政府因之损失10亿美元后,该行被重新改组私有化,就是而今的美国银行。还是上世纪80年代,因利率上涨导致大量信贷银行资不抵债,眼看一场金融危机就要拖垮美国经济,1989年联邦政府成立“信贷银行清算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由它代表联邦政府接手747家私人信贷银行,共计近4000亿美元呆坏账,危机过后该机构再将这些银行资产逐一出售给私有企业,到1995年止纳税人共付出约1240亿美元。
二、美国政府接管“两房”情有可“源”
(一)“两房”的准国有原身,福耶?祸耶?
美国政府1938年出资创建房利美,旨在扩大二级房屋消费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国会1970年创建房地美,旨在形成和房利美的竞争格局,虽然后来二者都经私有化改革,但政府并未全身退去,作为政府授权企业(GSE),“两房”仍以“准国有”身份享有不少特权,如免交联邦和地方政府的多种税并拥有财政部的信贷支持,尤其是联邦政府最终必定出手援救的隐性特权宠坏了他们。(1)“两房”可以以相当于美国国债的信用等级来发行机构债券,资金易得且成本低廉;(2)扩大居民房屋消费的“伟大”责任促使他们不断放松对借款购房人信用风险的审核和对贷款债权质量的监管,大肆购入住房抵押贷款债权,2008年1月二者占到该市场份额的80%,成为美国收购住房抵押贷款债权的主要金融机构;(3)二者居然敢擅对投资者作出承诺,如果房主断供,他们将对经其打包证券化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代为偿付。上述(1)和(2)决定他们能以低于市场利率的条件大规模融资,再去购买以市场利率支付本息的按揭贷款甚至高于市场利率的次贷,由此获得巨大的息差收益。而(3)是他们为推销其证券产品想出的招式。“两房”“净身”不彻底——政府在其私有化过程中没有完全退出,收益归其所有,但最后风险由政府承担——促使其通过高杠杆模式过度承揽风险。
(二)美国政府接管“两房“情非得已
政府接管“两房”是朝国有化方向进了一步,是对积极不干预市场经济准则的背离,安全网的进一步夯实会使“两房”今后做出更冒险的举动吗?政府撇下道德风险决意这么做,实在是出于保护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免于崩溃的当务之急:(1)“两房”市场占有率过大,本国及全球各国金融机构乃至央行都大量持有其债券,如任其倒塌,将会使全世界对美国政府大失信心,加速经济的崩溃;(2)“两房”是联邦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一个纽带,前涉广大贷款商,后面通过证券化创造出大量流动性和金融投资工具与金融系统密切交织,如任其完蛋,必将引发全美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极大混乱,相对购买银行不良资产,金融机构国有化能够盘活的资产要大得多;(3)执政党争取民意的政治考量注定现任政府必须通过危机救助突显其维持市场稳定的负责任态度和处理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力争赢得民心并最终在选举中胜出。
(三)“两房”路在何方
前已述及,“两房”半私有半国有的双重性促使其过多涉险,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恶”于一身,有政府隐形安全网兜底,“两房”管理层怎能克制冒险的冲动?危机后维持原状肯定不行,要么彻底消除他们背后的政府影子,去除政府隐性担保,取消政府的种种优待,并对二者进行拆分以控制规模过大;要么干脆将二者转变成完全的政府机构,通过行政手段来为难以从银行或抵押贷款公司获得贷款的购房人提供贷款服务以解决其住房困难。
政府花巨大的成本为危机中的“两房”买单,但政府却得不到任何收益,政府接管可以暂时保证他们不倒闭,但政府不一定管得好,所以国有化有导致市场扭曲的可能性,政府的接管注定只是暂时的,后危机时期何去何从宜速决,蓄养时间长了,这些企业会习惯于政府的庇护,也给社会上的广大私营企业一个很不好的道德风险示范。
三、国有化并非终极归属
美国政府接管“两房”情非得已,只是为避免金融市场过度动荡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引起次贷危机的与其说是因“两房”的私有化,毋宁说是其半国有化身份。市场存在失灵,政府也有失灵,正是自由市场的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失灵共同引发了金融危机,危机的生成及蔓延机制复杂,历次资本主义经济或金融危机时刻都会有政府出面进行危机干预和救助,但不能因此就简单地把危机的原因归咎于市场机制本身,自由市场仅是危机爆发的背景,而非危机爆发的根源,自由市场激发私有个体最大潜能和活力、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创造惊人社会财富的能力已经过历史的检验,自由市场经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危机过后,还是要回归市场,政府也要回归本来的位置。各国政府在危机救助过程中对大型金融机构的托管增资、股权收购和国家控股只是利用政府信用来纠正市场预期、稳住市场信心、控制危机进一步加剧的行为,藉此举向金融机构注资,帮助信贷市场“解冻”,避免金融市场动荡,从而稳定金融体系并推动经济复苏。政府只是在危机出现并且其他救助方式都无效时才出面这么做,目的不是要由政府长期经营经济,更不是与民争利,也不是通过国有化来实现均贫富,只是为了拯救危机。布什强调,“国有化”举措是重要的短期措施,并不是旨在“接管美国的自由市场,而是要保护市场。”他说,对陷入危机中的一些金融机构实施部分国有化是帮助这些银行摆脱困境的一个短时措施,政府在其中的角色是有限的、暂时的。政府接管或国有化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在后危机时代,待市场信心恢复并回到正常运行轨道,房地产市场重新恢复,房贷衍生品估值趋向合理后,政府就从那些国家持股的银行、金融机构或企业淡出,把它所拥有的股权重新归还市场,转售给私人或私企,不大可能通过国有化使政府干预取代市场机制的功能,也不大可能出现长期的、制度性的国有化趋势,国有化并非政府救市的终极目标,而只是拯救危机的过渡手段,只是为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复其外部条件,只是政府基于公众利益对私有制经济的补充。
仔细研读每一次政府注资的案例,能更深刻理解政府注资参股或控股金融机构的暂时性、过渡性而非永久性。政府每一次对金融机构注资基本上都是采用优先股的形式。优先股是没有投票权的,而且还有期限约束,一般是3~5年。美国政府对优先股的规定是前5年派息率5%,相对而言较低,5年之后派息率9%。英国首期派息率12%,超期后派息率为LIBOR加700个基点,这是非常高的,其目的就是敦使金融机构通过自身的重组来补充资本、减少不良资产、增加盈利,从而尽快赎回政府购买的优先股,如果拖延,必须支付惩罚性的更高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