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11-049-0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是一篇精品美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我觉得其中“有时”一词应引起广大师生的的注意。
人教版教参对这句话的翻译是:有时皇帝的命令需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这个句子中,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有时”这个词语,很多同学望文生义,直接就把它译成了“有时候”。对照译文,我们可以看出,文中的“或”是“有时候”,文中的“有时”是“这时候”,而非“有时候”。怎样让学生明白呢?这时,教师应该对“有”的意义引导学生查字典词典,探本溯源,推敲其具体准确的意义,也有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通过查字典,孩子们会发现,这个不起眼的“有”字在古代汉语里竟然扮演着这么多的角色,教师可帮助学生总结 :
首先,作动词,“无”的反义词,这是“有”最常用的用法。还有其他情况,“有”作动词词义不固定,而要根据语境和他带的宾语确定。例如:
1、“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今人有五子不为多”(《五蠹》)
以上两句中的“有”字根据语境分别译为“占据”“生育”。
其次,作助词。
1、作名词或动词的词头。这类名词或动词都是单音词。如: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有国有家”即“国家”。(《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有言”即“言”。
2、用于整数和零头之间。如:
“为字三十有四”(《核舟记》)
尔来二十又一年矣。(《出师表》)
第三,作副词。通“又”。如: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时间副词,有时。如: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为度。”(《问说》)
第四,作代词,肯定的无指代词。这是有字较常见的用法,也是极其重要的用法。这一种用法中文言文中大都可以找到,众多译本译错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如不少资料把《游褒禅山记》中的“有怠而欲出者”译为“有个懈怠而想出来的人”,把《五人墓碑记.》中的“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译为“又有剪发为僧,关起大门,假装疯癫,不知所往的人”这种译法与上下文的句式和意思明显相背离。既不“信”“达”,也不“雅”。其实,这两个句子中的“有”都是代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作代词的句子有下面几种结构形式:
1、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者
“有过于江上者”(《察今》)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阿房宫赋》)
2、名词+有+动词
这种句式中的“有”一般代物、事,它与前面的名词构成所有关系。例如:
“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有”“有话”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有办法”
3、名词+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者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类句子中的“有”一般代人,它与前面的名词构成部分与主体的关系。“有”是主语部分的中心词,对名词的对象和范围进行说明和限制,可以译为“……中”,只有这样译 ,才能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总之,就其甩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虚词。二、实词。“有"作虚词用法颇为特殊,特别在名词、动词之前 ,意义较虚,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查资料,多找几个例句,帮助学生区别辨析语境,找到语言运用的规律,学以致用。
同学们可能也会有争议,教师引导学生在几个词义中辨析,看那一词义符合本文语境语意。经过讨论,大多数同学达成一致意见:名词词头,用在专有名词或普通名词前,可不译。得到结论,很多同学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好像在说,我终于明白“有时”为何不是“有时候”了。
由这个例子,我发现文言文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希望引起注意:《小石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大多数学生看到“全石”即译为全部石头。在这里,出错的关键在于不理解“全”字的意义。《说文》:“全,完也。”本义是“完全 ”、“完整”、“整个”,为形容词。引申为动词“保全”,如“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形容词“全”后边是名词时,它就作定语,为“完整、整个”的意思,如:
“秦赵相弊,而王以全燕制其后。”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吾不能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很明显,上面三个句子中,“全燕”不能译为“全部燕国”,“全牛”不能译为“全部牛”,“全吴”也不能译为“全部吴国”,那么“全石”当然不能译为“全部石头”了。
“先生不能,先生留”此句看似明白如话,实际上大有推敲之必要。教学参考书把此句译为: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其实这也是望文生义,关键在于对“不能”,的理解,这里的“不能”显然也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不能”。在现代汉语里,“不能”是一个词,既可以用来表示没有能力或没有条件做某事,也可以用来表示没有可能或情理上不许可。在古代汉语里,“不能”是两个词,“不”不仅仅可以作表否定的副词,还可以作动词,用法大略同“无”;“能”不仅仅用作名词和助动词,更多的是用作动词,查辞书,解释为“胜任”。“不能”也就是“难以胜任,无力胜任”。
通过以上的推敲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使学生更能了解文言文内涵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国粹的精华,从而产生浓厚而长远的学习兴趣。
论文作者:姚玉俊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动词论文; 名词论文; 译为论文; 语境论文; 学生论文; 江陵论文; 代词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