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进行精心预设和有效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真菌论文,细菌论文,精心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体。如果教师能突破“预设”的窠臼,视学生的表现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加以调控、利用,将这些动态生成整合和完善到预先的“预设”中,体现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就能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1]。本文结合“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的教学,谈谈在教学中如何精心预设,在教学过程如何为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课堂的动态生成又是如何整合和完善到事先的“预设”中,从而收获精彩的生成,实现有效教学。
一、预设教学内容,整合教材,生成知识体系
预设教学内容,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有针对性地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作适当的调整,对教材的某些内容适当选择和补充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从而使教学更贴近学生,有利于学生掌握、梳理相关知识,生成相关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教材中,教材内容编排顺序为:①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②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③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④细菌与环境保护。而教学内容却按知识体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和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以及细菌与环境保护,这三方面阐述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另一部分从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这一方面阐述人类通过利用破坏或抑制细菌、真菌生存和繁殖条件的原理从而达到保存食品的目的。显然,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与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存在较大的矛盾。如果纯粹按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来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很容易混淆这两方面的知识和实例。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和“细菌与环境的保护”这两方面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酵现象产生的原理,认识人类在食品制作中对细菌、真菌的利用。完成这一教学环节后,教师对教材作些补充,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类对细菌和真菌提供了什么样的生存条件来利用细菌、真菌的,从中明白人类对细菌、真菌利用的原理。当学生弄清人类对细菌、真菌利用的原理后,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分析防止食物腐败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生成“人类通过促进或破坏、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达到利用细菌和真菌的目的”这方面的知识体系。
上述预设教学内容,将教材进行重组并作适当的补充,有备而来,找准契合点,顺势而导。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知识的重点和内在联系,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纵向、横向发展,既使学生生成相关知识体系,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预设有效问题,激发求知热情,生成智慧
问题是生成智慧的源泉。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教师找准新课的切入点,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出预先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步骤、有层次设置的“问题链”,可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引导他们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探究,锤炼思维,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构建。
例如,在“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这一环节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要让学生分析教材图片资料并讲出几种保存食品的方法和依据这些方法的原理。在学生对食品有哪些保存方法根本不清楚的情况下,靠学生自己通过讨论、交流是不可能达到教学要求的。教师根据学生这种实际情况,预先准备好课件,在课件中列出与教材相对应的7种食品保存方法。这样可以降低学生思考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展示与教材相对应的8种食品,各小组选择其中2种进行观察。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在教师预设的“问题链”和课件的引导下,分步骤地、有层次地思考、讨论:①食品腐败的原因是什么?②采用哪些方法能防止食物腐败,从而保存食品?③参考课件展示的7种食品保存方法,填写图中各种食品的保存方法。④说出你们小组所选食品的保存方法和依据什么原理?⑤除课件展示的7种食品保存外,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通过积极讨论和交流,互相补充归纳出食品的主要保存方法和原理。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列举学生经常喝的饮料中常用添加防腐剂的方法延长饮料保存时间和本地人常用腌制方法保存食品等实例,进一步引导沉重思考、讨论:怎样保存食品有利于健康?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链”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不但掌握知识,还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相关知识来选择健康的生活,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利用精心预设的“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促进师生的互动。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指点梳理,开启学生学习的心智,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促进学生生成智慧。
三、预设学生的教学动态,用“意外”生成互动
怎样应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生成?其中一个根本策略是加强预设,教师在备课时反复了解、研究学生,包括学生的各种已有的经验和爱好,揣摩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教学动态,提前做好应对“意外”的方案设计。另一个根本策略是加强教学机智,在教学中加强对“意外”的判断性和敏锐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选择性地挑选出有探究价值和实用意义的“意外”来进行课堂教学,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应学生而变,应临场实际情况而变,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将“意外”演变成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
例如,教师对“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这部分教学内容预设教学过程时,先按常态教学预设了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①各小组展示课前制作的“发酵现象”的实验装置,并介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②根据学生观察到实验装置的瓶中的液体不断有气泡冒出,使瘪的气球胀大这种实验现象时,教师适时演示课件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③教师出示未蒸的馒头和蒸熟的馒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这两种馒头的区别并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分析得出人们利用酵母菌发酵的原理来发面做馒头和酿酒这个结论;④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人们利用哪些细菌、真菌制作其他的发酵食品。
教师在预设这一环节教学的同时,考虑到学生在制作“发酵现象”的实验装置时,可能会在原材料投放方面容易出错和不能把握好制作的时间,造成不能观察到“发酵现象”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中无法往下开展预设第2步骤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在预设第①、②步骤的教学过程时,还预设了第二种应对这种“意外”的方案: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发酵现象”的实验装置以防万一。同时,为这一环节教学预留一段时间让学生介绍制作的过程,并通过对照教师制作的过程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在学生充分的分析、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发现发酵的原理。
例如,在进行这一环节教学时,教师请各小组展示课前制作的“发酵现象”的实验装置时,课堂内引起一阵骚动,不少学生看着他们制作的实验装置窃窃地笑。教师很快也发现引起课堂骚动的原因。原来,不少组制作的实验装置上的气球涨得很大,一看就知道这么涨的气球是学生用嘴吹的再套上去的;有些组的气球还是瘪瘪的。看到这种状况,教师应马上放弃按常态教学预设第①、②步骤的教学过程,启用能够应对这种“意外”的预设方案。教师通过有效的合理利用这种“意外”,牵而带之、引而发之,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内心的冲突,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演变成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
四、预设情感目标,生成情感体验
在生物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积极创设健康的情感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的发展,以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因此,情感目标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点,需要教师在学科情感预设的时候,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情感点,预测这些情感点可以给学生带来哪些方面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陶冶高尚的情感,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启迪科学的思维,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打好基础。
例如,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教学中,教师从教材中提炼出几个情感目标,通过下面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①学生通过课前制作的“发酵现象”的实验装置和课堂思考、分析实验现象产生和实验失败原因,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启迪科学的思维;②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抗生素的今昔”和讨论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滥用抗生素的后果,形成正确的用药意识和认同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的观点;③在学生通过分析细菌净化污水的原理,掌握细菌在和环保方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环保出谋划策,形成学生环保意识和参与实践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的情感;④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列举学生经常喝的饮料中常用添加防腐剂的方法延长饮料保存时间和本地人常用腌制方法保存食品等实例,引导学生选择健康饮食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
标签:有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