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及其中国化理论--兼论重庆的经验与模式_共同富裕论文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及其中国化理论--兼论重庆的经验与模式_共同富裕论文

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科学实践——谈重庆经验与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列主义论文,重庆论文,理论论文,模式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1)12-0001-08

重庆经验与模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十大经验”的典型体现,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性,蕴含中国模式的精髓,又具有鲜明的重庆个性,彰显了巴渝气派;对执政党经受四种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化解四种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突破我国在科学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瓶颈,提供了开创性的思路和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较成功的典范。本文拟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高度,对重庆的经验与模式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探究重庆经验与模式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永葆先进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总结自身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邓小平反复强调,毛泽东倡导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关于新时期党建的“十条经验”。[1](pp.444-446)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论述党执政55年的“六条经验”;[1](pp.547-548)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改革开放29年的“十个结合”基本经验;[1](p.731)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四条根本经验”。[2]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观察重庆经验与模式,至少可以概括为三个特征和内涵:

第一,重庆经验与模式是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本地化实践。

建党90年来,波浪式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列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列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马列主义的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我们党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某些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具有实事求是和自我批评的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精神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构成了“根源于马列,开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丰富于江泽民、胡锦涛,然后继续丰富发展”(简称“源于马、始于毛、成于邓、丰于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世界上一条最亮丽的思想轨迹和理论景象。其中,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唯物史观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实现了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列主义中国化的高度统一。辩证唯物的发展观要求人们在具体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重庆市委、市政府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简单的口号,而是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央精神同中国国情、地区区情结合起来,精心分析问题,认真解决问题,实现了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实践本地化。其成功源于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精髓。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协调区域发展存在的不平衡,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为此,2007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作出了“314”总体部署,要求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增长极和城乡统筹的直辖市。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314”总体部署的过程中,坚持从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等实际出发,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积极探索民生导向的发展路子;通过森林、畅通、平安、健康、宜居等“五个重庆”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实施“民生10条”和“共富12条”,建设“两江新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计划、户籍制度改革,大规模建设公共租赁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开展“唱红打黑”、大下访等工作,经济社会步入了科学、健康发展的快车道。重庆全面转变对内对外发展方式,受到海内外进步舆论的广泛赞誉。其创新性实践,符合我党一贯提倡的,要把党中央的精神同本地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并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方针,是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在重庆的良好运用。

第二,重庆经验与模式是中国共产党前60年的优良传统与后30年的科学发展精神的有机结合。

中国共产党前60年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及毛泽东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为马列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思想财富,以及以正面为主的运用经验。

中国共产党后30年的科学发展精神,集中体现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前60年的优良传统与后30年的科学发展精神的有机结合,在重庆得到了显著的坚持与发展。其重要经验是“三三制”。

其一,注重强化“三大基础”。通过加快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通过保障工人阶级的利益,引导其自觉的阶级觉悟,来强化党的阶级基础;通过在非公企业中不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引导非公人士对党的认同感,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其二,深入推进“三项制度”建设。即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制度;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制度;群众意见定期处理反馈制度。

其三,扎实开展“三项活动”。一是大下访、大走访。近年来,20万名干部走访群众近100万次,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1万余件,20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群众信访总件次和总人次大幅度下降。二是“三进三同”。“三进”是进基层、进农村、进农户,“三同”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三是通过帮扶财物和送脱贫致富项目“结穷亲”。

这些制度和措施的效果表明,必须全面完整地理解、运用和创新建党90年的有益经验,而不应当用后30年的经验去否定前60年的优良传统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包括大学生学工学农等)。当前,执政党及其政府只有真正站在工农知等劳动者立场上,协调包括劳资关系在内的各种利益关系,才能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基层党建工作在工作内容与工作形式上必须把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面对上访和闹事等众多社会矛盾和难题,单靠强力部门和信访部门,难以防微杜渐地解决问题,还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重庆“干部多下访,群众少上访”,便是一条有效经验。

第三,重庆经验与模式倡导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的宗旨和价值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表明。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2]并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党的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多次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转变作风,都要眼睛向下,动起来,跑下去,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重庆经验与模式牢牢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一精髓,并以此为立足点,把为人民服务与以人为本结合起来,解决了各项发展为什么人的问题和人民拥护不拥护这一关键问题,从而化解了“脱离群众的危险”。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的特点: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其中,“五个重庆”建设,切实改善民生,满足了群众衣食住行的需要;“打黑除恶”,交巡警平台建设,加强了警民联系,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机关干部“大下访”、“三进三同”、落实“三项制度”,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改善了党风、政风。“十大民生工程”,想得细、措施实,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重庆经验与模式把执政为民与共同富裕结合起来,努力体现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决定,把缩小三个差距作为贯彻落实“主题、主线”的重要突破口,走民生路,念共富经,努力促进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要求坚持“共建、共享、共富”,着力解决效率与公平相脱节、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构建增长极、经济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中同步缩小三个差距,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共富12条”条条紧扣缩小贫富差距,其中明确规定,普通职工的收入变动要与企业的高管收入、劳动生产率、净利润率和本地消费价格挂钩,实行同步变动,从而在全国率先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维护劳动者收入正常增长的合法权益和发展成果如何分享的难题。

这种务实行为和有效措施,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经济社会环境,以群众的实际感受为最高评价标准,必然促使重庆居民幸福感等多项经济社会指标排在全国前列,使党的宗旨和价值观得到贯彻,真正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探究重庆经验与模式

党的建设理论经历了从“两个文明”、“三个文明”再到“四个文明”、“五个文明”的发展完善过程。① 重庆在五个文明建设方面都有创意。

第一,以民生共富为导向的经济建设。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p.3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经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并让广大城乡劳动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逐步地实现合乎不同时期和不同水平的共同富裕。

重庆率先提出走民生共富为导向的发展之路,就是把“改善民生、缩小差别、共同富裕”,既作为发展的目的,也作为发展的动力,推动经济社会良性互动。这符合科学发展观强调当前要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

从2010年6月至2012年底,重庆决定投入3000亿元,办好10件民生大事:一是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解决70多万户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二是实施万元增收工程,使非市中心区的“两翼”95%有劳动能力的农户三年增收万元以上;三是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区绿化率达到35%,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四是在重庆中小学、幼儿园配备校警,建成500个交巡警平台,提升群众安全指数;五是提前实现重庆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使300多万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六是培养照顾好130万农村留守儿童,解除外出务工群众后顾之忧;七是以解决农民工户口为突破,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八是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让群众看病方便、治病便宜,实现全市40个区县1169个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利润”销售;九是通过财政补助等措施,发展6万家微型企业,新增30万个就业岗位;十是深入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深化“三项制度”,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②

邓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4](p.1324)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一重要理论和方针,率先提出和探索一条解决发展之后如何实现“缩差共富”这个“中心课题”的新路径。2011年1月召开的重庆“两会”正式将缩小贫富差距写入“十二五”规划,并提出未来5年,将通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统筹城乡、协调区域发展等一系列举措,把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指标之一——基尼系数由0.42降到0.35。2011年7月,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专题研究缩小贫富、城乡、区域三个差距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工作,决定到2015年底投入1万亿元,办好12件“共富”大事:一是新增330万个就业岗位,发展微型企业15万家,个体工商户增加到150万家,有效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二是积极稳妥地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等转户进城500万人,户籍城镇化率达到50%,加快缩小城乡差别;三是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2000个,实现农村“三权”抵押融资1000亿元以上;四是建成2500个农民新村,利用“地票”交易制度等办法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五是两年消除绝对贫困,3年实现20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并实行动态扶贫开发机制;六是实施两大“关爱行动”,使130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00万空巢老人老有所养;七是继续坚持“国进民也进”的原则,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国有资本收益的30%用于民生;八是建成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大幅减少住房支出;九是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以上;十是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双联动”,使全市220万困难群众生活随经济发展而提高,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十一是5年投入3000亿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十二是把31个远郊区县城打造成区域经济中心,建设500个现代化小城镇,加快缩小区域差距。③

重庆提出的“民生10条”、“共富12条”,都是在探索共同富裕发展之路。其共同富裕的实施特点有三:一是强调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要求,更是精神上的充实;二是强调共同富裕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三是共同富裕之路是改革开放之路。可见,重庆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共同发展的重要经济制度,为改善民生、缩小差距,主动采取不少有效办法,形成了以民生共富为导向的经济建设新模式。这是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

第二,以民主高效为导向的政治建设。

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在任何社会均存在,只不过不同的社会和国家有不一样的制度安排和习惯规范。西方学说强调民主,实际上西方国家各个层面和范围的集中并不比社会主义国家少,有些做法甚至更高,但工作效率和效果相对较差,因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总体上属于一种基于私人垄断利益基础上(寡头支配)的畸形民主模式。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科学分析了民主与集中、少数与多数、个人与组织、群众与领袖、政党与国家、政府与公民、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票决与协商等一系列问题,辩证地阐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条件下的民主。中国民主政治的成功实践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好事,党政工作具有高效性。这是共产党执政和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是优于资本主义民主类型和性质的。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抓紧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紧政治建设。

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重庆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以科学的民主集中制为基础,强调建立高效开明的党政体制和机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市有机统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其典型例子两大主题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为有效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充分挖掘人大代表的履职潜力、激发人大代表助推重庆科学发展的履职热情,2009年10月以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五个重庆建设·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简称“代表行动”),力求通过人大代表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动员、引导和激发全市3200万各族人民参与“五个重庆”建设的热情,实现人民重庆人民建。“代表行动”对发展政治文明有积极意义:围绕一个主题、多级联动,全面助力“五个重庆”建设,牵头兴建了一批惠民工程,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依法履职、议行合一,历练了人大代表的议政能力,从而化解了“能力不足的危险”,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社会声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全面带动,密切了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五个重庆”、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立足实践、不断创新,践行以出色的工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提升了各级人大的工作水平。“代表行动”呈现出党委重视、人大主办、人大代表参与、政府支持、各方配合的良好局面,受到了全市上下的普遍好评,是丰富闭会期间人大代表活动的新探索、新实践,充分展示了人大工作的强大活力和巨大潜力。“代表行动”同时也为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创造了条件。

二是800政协委员助推40区县。这种活动对发展政治文明的积极意义是:提高思想认识,激发参与热情;调整组织措施,增强工作合力;不断探索创新,增强活动实效;紧扣工作重点,助力区域发展;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2010年,助推和联系群众两大主题实践活动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鼓励下,在市政协主席会议的指导下,牵头单位工作力度更大,委员参与人数更多,活动效果更好,为促进重庆政治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重庆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方面的典型例子还有:建立“三公三意三匹配”的选人用人机制。重庆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紧紧围绕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相统一,“组织意图、群众意见、个人意愿”相结合,“干部品行、才能、资历与任职岗位”相匹配的工作机制,先后制订出台了19个文件和相关制度。在“三公”方面,将民主推荐结果作为干部提名的重要依据;完善任前公示制度,在原公示范围的基础上,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扩大公示范围。“三意”中的充分体现群众意见,主要是扩大参与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的范围,在《干部任用条例》规定范围的基础上,增加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重要领导岗位人选的民主推荐,民意调查的范围扩大到过去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及服务对象的部分干部群众。“三匹配”指建立任职岗位适应性评价制度,完善能上能下、人岗相宜的用人机制。这一系列措施既激活了干部队伍,又防止了用人的不正之风。在群众满意方面,重庆市40个区县的干部选任公信度已经达到93%。2009年,在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中,重庆市组织工作、组工干部形象、干部选拔任用、防止和纠正用人不正之风四项指标得分大幅提升,综合排位跃升全国前列。[5]

第三,以红色文化为导向的文化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气神。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凝结在精气神中的文化,既是各民族赖以自强自立的精神支柱,又是其物质发展的思想结晶。中华民族发展史说明,先进文化是社会进步的主心骨、精气神和发动机。有先进的思想文化,才有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软实力和巧实力的重要展现。它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影响。当今时代,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6]

重庆在开启迈向文化强市的征途中已积累了宝贵经验。重庆的文化建设以红色文化为导向,突出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大众与精英有机结合起来。红色文化的特点,就是洋溢着革命的理想主义,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与陶冶情操融合为一体,催人奋进;具有强大的转化力量,不但可以照亮人心,把广大民众团结起来,而且可以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强大的竞争和竞赛优势,使重庆在挑战无处不在的竞争和竞赛格局中始终能够发现生机、抓住机遇。正如薄熙来所强调的:“在世界的竞争中,思想文化优势是更内在、更持久,也更难替代和模仿的竞争优势,没有正确的思想、先进的文化,社会就会失掉主心骨,就会‘失魂落魄’。”[7]

重庆在文化建设方面办了九件实事:一是“唱读讲传”活动: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通过精心组织,使其成为全体市民的文化风尚。二是电影、图书、故事、戏剧、展览“五下乡”,让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走村入户、常年下乡,使百姓舒心满意。三是打造红岩联线品牌。四是建设丰富、健康的网络。五是先进文化进校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入脑入心,通过美育培育学生的健康情感,中小学要每月增加1—2节音乐美术课,让每个学生掌握一项可伴其终生的文艺特长。六是昂起《重庆日报》、重庆卫视两个新闻“龙头”,下力气、用心思办好《重庆日报》和重庆卫视。④ 七是培育文艺人才和领军人物,文艺工作者要沉下去,努力创作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留得下”的文艺精品,要形成一批全国一流的文艺团体。八是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每年选择一二十个重点调研课题,由高校、科研院所承担,使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承担为重庆改革发展“探路”的使命。九是建设重大文化建筑和基层公共文化设施。

九件实事之首的“唱读讲传”活动化解了“精神懈怠的危险”,在塑造重庆人的精神气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唱红歌解决了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读经典塑造了主流的价值观;讲故事体现了重庆人昂然向上的风貌;传箴言体现了重庆的勃勃生机。“唱读讲传”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人民群众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从而“精神变物质”,推动重庆的科学发展。“唱读讲传”提升了党员的精气神,促进了党员干部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不断提升党员的学习力、执行力和创新力,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唱读讲传”是对我们党90年风雨历程奋斗精神的弘扬,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

以红色文化为导向的文化建设新路子,推动了重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激发了重庆市民文化创造活力,提高了重庆文化软实力,使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更好保障,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使重庆成了中国文化强市和长江上游地区的文化中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四,以平安和谐为导向的社会建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重庆在社会建设方面,以平安和谐为导向,提出建设平安重庆、建设和谐库区,把“平安重庆”界定为“五大安全”(社会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居住安全)和“两大建设”(法制环境、执法队伍)。“平安重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善和保障民生,它关注的是人民群众的食、住、行与工作安全问题,是法治社会的维护和完善问题。

“平安重庆”的建设使重庆成为外来投资者的安全区、放心区,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渝投资和创业。“平安重庆”的建设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使群众生活更放心、更舒心。重庆的“打黑除恶”、“灭枪治暴”、“跨区域破案追逃”等社会治安综合整治专项战役深得人心,让重庆市民的安全感明显增强。国家统计局第九次全国群众安全感入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重庆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6.62%,居全国第9,居4个直辖市之首。⑤

重庆建设和谐库区,促进移民安稳致富。一是落实移民扶持政策,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适时将工作重点转向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建立促进库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支持库区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适合库区特点的优势特色产业,是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主要途径。

第五,以森林低碳为导向的生态建设。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和精神的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生产关系的生产,要与生态环境的生产有效地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8](p.20)“生态文明”目标的提出,不但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而且对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战略举措,作出了最精炼的概括。

重庆及时制订了实施资源环境保障战略,树立生态立市和环境优先的理念,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建设森林城市,并强调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嘉陵江、乌江流域的水体和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

以“森林重庆”为导向的生态建设对重庆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人称“大火炉”的重庆多种一些树,有助于美化城市环境,调节小气候,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使市民的生活更舒适、更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在75%以上面积是山地和丘陵的重庆,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尤其是确保减少流入三峡库区的泥沙;增加森林资源还有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尤其是保护三峡水库的水量和水质。

其实,“五个重庆”建设都有低碳建设的要求。“森林重庆”增加碳汇,提供生物质能,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碳汇经济,把荒山、穷山,变为秀山、宝山,变为生态旅游的福地,为农民提供增收致富的机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飞跃;“畅通重庆”提倡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健康重庆”提倡有品质的生活,低碳消费;“平安重庆”提倡科学决策,为低碳吃、住、行创造条件;“宜居重庆”提倡低碳建筑。

发展低碳经济,重庆大胆走向世界。要参与世界竞争,碳竞争力必须要高。可再生能源比例高、产品生产能源效率先进、产品使用能耗低。这反映在重庆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走出去”行为中。例如,重钢收购澳大利亚铁矿;博赛集团收购铝矾土矿及其加工厂;机电集团收购发达国家的技术装备;粮食集团购买了大宗肥沃的土地种大豆。[9]重庆始终坚持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民生绿色到民生低碳,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

综上所述,重庆是一座充满创意和活力的城市,一座森林、畅通、平安、健康、宜居的社会主义城市,为丰富党的执政经验,为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其经验与模式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和可借鉴性。重庆的工作和经验在不断发展,其优势和活力还在不断展现。期待雾都日渐撩开轻雾,成为一切进步人士向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和地区,为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和实践树立美好的典范!

注释:

① 两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四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五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② 参见《下基层“结穷亲” 重庆干部新的工作路线图》,载《重庆晚报》,2010年9月28日第14版。

③ 参见《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2011年7月21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④ 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中,重庆借鉴国际经验,在全国率先开播没有商业广告的卫视,值得中央电视台和各地电视台学习。

⑤ 重庆抓捕3608黑恶人员 群众安全感指数升到96.62%,新华网重庆频道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0-06/01/c_12166629.htm。

标签:;  ;  ;  ;  ;  ;  ;  ;  ;  ;  ;  ;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及其中国化理论--兼论重庆的经验与模式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