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笔谈)——马克思与实践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笔谈论文,当代论文,哲学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00(2003)02-0001-19
如果说在70年前葛兰西把马克思哲学称为“实践哲学”,多少是为了逃避狱中法西斯 主义严酷的书报检查,那么在今天,“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已经成了人们竞相称引 的命题,实践哲学的口号已经失去了轰动效应。但是,一些论者无论对实践哲学的理解 还是对马克思哲学之为实践哲学的根据的理解中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 ,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就不可能得以深入。
什么是实践哲学?由于实践概念在历史上有过十分复杂的含义,这就决定了实践哲学范 围的广阔性。但不管怎样,当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实践智慧关系到 行为”,“行为”有善恶之分,不同于受能够明辨真假的理智指导的“制造”活动时, 他实际上奠定了实践哲学的传统:实践即伦理行为,而伦理行为正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 主题。而且,亚里士多德把伦理行为看成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其目标是至善,这又 意味着他在实践哲学中要探讨的是人的自由的本质及其根据。在《政治学》开篇,亚里 士多德说,人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不能产生城邦或不需要它的不是人,是野兽或 神祗。因而自由活动可能性之基础是一个主体之间的自由关系,即最先自由的不是自由 的人,而是自由人的共同体。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理解的伦理行为即自由活动起源于 政治交往,他的伦理学属于政治学,是最初的自由人共同体的学说。
实践哲学的优先性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明确的。但是,由于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 “实践”问题一度遗忘,近代哲学中的主体成了一个超历史、无时间、自主的和单一的 思维主体。德国古典哲学重新确立实践哲学的优先性,实现了实践哲学的复兴。康德明 确区分了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认为理论哲学关涉自然概念,在现象界展开,其中起立 法作用的是知性;而实践哲学关涉到自由概念,在本体界展开,其中起立法作用的是理 性。由于流俗的见解总是把现象界与本体界混淆起来,于是康德不得不区分出“遵循自 然概念的实践”和“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前者适用于现象界,涉及到认识论和科学 技术意义上的活动;后者则适用于本体界,涉及到本体论和道德规范方面的行为。康德 认为,在严格的意义上,实践与自由这两个概念都属于本体论范围,也只能在本体论范 围内加以讨论。
在实践哲学的近代复兴中,康德的重要性是无疑的。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黑格尔通 过对康德实践哲学的批判,极大地推进了实践哲学的发展。如果说康德剥离出纯粹自我 意识,强调了道德意识的自主性、主体性,那么黑格尔则在自我意识理论中确立了互主 体性的原则,强调了理性与历史的综合,并使互主体性成为其实践哲学也是历史哲学的 核心观念。对于这一点的意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为人们所忽视,人们甚至常常认为康 德哲学优于黑格尔哲学,求助于康德哲学去讨伐黑格尔。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通过引入“他人”概念——另一个自我意识,从自我与 他人、自我意识与它的对方的统一中,揭示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形成,说明自我确定性的 发生,从而破除了“我思故我在”的近代哲学传统,改变了近代自我意识理论中他人一 直缺席或视他人为威胁与否定的情形。同时,由于对近代哲学关于自我和自我意识的成 见的破除,知识概念也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既然自我意识并不能充作认识论的前提, 那么关于知识概念的认识论框架就显得太狭窄了。对黑格尔而言,意识只有在自我意识 里,才能进入到现在世界的精神的光天化日。知识的问题不是理论的,而是实践的,即 是以自我与他人的交往为前提的。知识不仅在结果上,而且在根源上、参照系上都是实 践的。这样,在知识概念中就发生了一个倒转,知识哲学转向了实践哲学。我们面对的 首先不是知识,而是我们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自己的认识,它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而且,黑格尔说:“我就是我们,而我们就是我”。这意味着在我与他人之间存在着一 种实在的普遍性,这是一种作为相互性的普遍性。我与他人的相互承认,意味着我与他 人全都是主体性,但决不是唯我的,而是互主体性的。
黑格尔对自我的构成性的论证、对自我复数形式的强调,表明他已牢固地建立起了实 践哲学的基础。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所讨论的,绝不是认识论的主体问题,他把意识 理解为自我意识,并对自我意识的形成作出考察,是为了对知识概念实现实践哲学的倒 转。这无疑是他作为一位实践哲学家的最好证明。
马克思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继承人,“实践”几乎成了他的新哲学的标识。对康 德、黑格尔的实践哲学,马克思既有因循,也有批判和推进。
马克思继承了康德关于实践哲学(本体论)优先于理论哲学(认识论)的基本思想,马克 思的实践概念和自由概念都是本体论概念,或者如俞吾金先生所指出,在马克思那里即 使存在着“认识论意义上的实践”、“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这种实践、自由也必须 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的基础上获得理解。但马克思不 赞成康德把现象界与本体界割裂开来的做法,马克思通过阐发生产劳动实践的本体论意 义而使二者得到了统一。对于黑格尔,马克思一方面遵循其知识论批判的路子,从本体 论或存在论意义上考察人及其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批判了黑格尔把人及其 意识看成是精神产物的唯心主义立场,进而指“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生产劳动为 人及其意识的存在论基础。在向黑格尔哲学“返回”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发展出了一种关于人的活动的统一理论,即把生产劳动主要地看作生命活动和主 体的对象化,看作一种人类活动的基本理论或社会生活本体论的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看来,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才具体生成着人的社会特性,生成着人的自由 自觉性。而一旦确认生产劳动是前提,我们也就同时确认了意识的存在。意识的存在特 性并不是它的内在性,而恰恰是它的实践性,或者说它的意向性,即意识决不是先在的 、纯粹内在的,它总是指向现实的,总是有自己特定的社会内容的。也因此,人的对象 化活动,并不是先在的、纯粹内在的意识去把外部现实事物当作自己的对象,而就是人 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本身。对于社会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马克思说过:“不是人们的意识 决定着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段话常常被经济决 定论者、庸俗唯物主义者所误解,好像马克思只强调了社会存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社 会存在与意识之间是分离并对立的。事实上,只要我们把社会存在理解为以生产劳动为 基础的现实生活过程,这种误解就能得以消除。因为劳动(也只有劳动)是一种目的性的 活动。马克思写道:“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 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意味着,在劳动中,意识为其提供动力和方向。而且,也是在劳 动(作为实践的最基本形式)中,意识的现实性才能得到证明。可见,马克思认为意识是 社会存在的产物,但是意识作为产物不在社会存在之外,它本身就是社会存在的一个组 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由于意识的(目的论)作用,社会存在才能从自 然存在中产生出来,成为一种新的独立的存在类型。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意识——社会存在、理论——实践解释结构,意在探讨社会与人 类活动的相互形塑关系,而决不仅仅是为了在认识论意义上探讨理论的来源、发展过程 、检验标准等等。意识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只是若干机械 的事实,而是历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实的确是思维、理论正确性的标准,但现实 处于不断的生成之中,而要生成,就需要思维、理论的参与。我们说马克思哲学是实践 哲学,就是说它不能归结为认识论,就是说它是关于人类活动的意义的哲学,“意义” 不能归结为“知识”,恰恰相反,“知识”只有在“意义”中才能得到恰当理解。因此 ,指认马克思哲学为实践哲学,重要的是把社会存在看作一个总体性范畴,是把劳动实 践看作惟一的目的性活动,是看到观念的东西与意识形态之于目的性概念的意义,是看 到劳动实践作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意义,自由王国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但只 有在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等等。
认识到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具有怎样的意义呢?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将其纳 入哲学发展的当代背景之中。当代哲学家着眼于人的命运,全面反思人的实践行为,前 所未有地扩展了实践哲学的问题域与理论包容量,实现了实践哲学在当代的全面复兴。 而且,如美国学者多尔迈(F.R.Dallmayr)在考察了当代哲学家们超出传统认识论和个人 主义的思想后所指出,一种新的哲学的可能性就在实践哲学。
相比于当代实践生活的客观要求,相比于当代实践哲学所取得的新进展,我们必须承 认,马克思哲学阵营的理论准备是严重不足的。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常常被解释为一 种与实践理性相分离的、抽象的认识论,马克思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所实现的革命也 常常被落实为一种经济决定论。作为后果,政治哲学、道德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 经济哲学等,常常被看作马克思哲学领域之外的东西;面对市民社会、社会正义、自由 、人道主义、异化、承认的政治和文化多元主义等问题,我们更是长期处于失语状态。 因此,在今天,无论是应对理论和实践生活的挑战,还是实现马克思哲学在新历史条件 下的理论创新,我们都必须急迫提出深入研究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任务。
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不是现成的,而是解释学的。这体现了马克思实践哲 学的实质和特点。马克思哲学著作的性质决定了马克思实践哲学需要经过仔细“辨认” 才能够发现。马克思对实践哲学的探讨多半是片断的而不是系统的,而且往往是其他著 作的一部分。马克思没有系统建立实践哲学的事实,意味着需要从构成马克思哲学著作 主体的大量片断材料中创建和重建马克思实践哲学。同时,这也是研究马克思实践哲学 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文献进行一般的考古学解释上,也不能以塑造 一个超时代的马克思形象为目标,而是必须自觉地带着当代人的生活旨趣去认识马克思 实践哲学,把历史的马克思当代化,尤其是把马克思实践哲学中那些在当代仍然具有重 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现出来,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回答我们今天的生活实践中提出的 重大问题。当然,展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性旨趣,也必须以把握马克思思想发展的 脉络,找到马克思实践哲学与当代人生活的真实契合点为前提。出于这样的认识,马克 思实践哲学研究必须是一个以当代的视界融合“回到马克思”的过程,或者说一个通过 “回到马克思”来找到其与当代生活接榫之处的过程。
标签:哲学论文; 认识论论文; 实践哲学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实践论文; 哲学家论文; 本体论论文; 社会存在论文; 康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