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教学法在中药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论文_徐秀玲,陈静,黄家卫,宋玉良

过程教学法在中药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论文_徐秀玲,陈静,黄家卫,宋玉良

徐秀玲 陈静 黄家卫 宋玉良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 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过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笔者近年来将该理念渗透于中药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设计等优化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过程教学法;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节设计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7-0037-02

Application of Oriented-process Pedagogy in Teaching Experimental Organic Chemistry

Xu Xiuling, Chen Jing, Huang Jiawei, Song Yuliang.

Zhejiang Chinese Medicin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edicinal Chemistry, 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Oriented-process pedagogy has shown its unique advantages in fostering the abilities of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Based on years of applying the pedagogy to teaching experimental organic chemistry,the author has developed and optimized the contents,methods and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Oriented-process pedagogy; Experimental 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process

我国《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十三五”中医药事业发展重点任务之一[1]。我校承担着为浙江省培养新型中医药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中医药实践技能是建立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要内容。

“过程教学法”这一理念始于外国语言学写作教学,其核心是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过程上,通过积极参与学生完成某一任务全部过程,帮助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2]。“过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逐渐被很多实践性课程采用。

《有机化学实验》是中药专业一门重要实践课程,为后期学习中药分离纯化和结构衍生奠定基础。我校有机化学教研组近年尝试将“过程教学法”理念渗透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在实验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探索和实践。

1.教学内容重组优化

教学内容从“基础、综合、设计”三个层次优化整合。首先打通“基础”和“综合”的壁垒,减少基础操作单独开课,将其融合于综合实验教学:如乙酸乙酯合成实验,掌握回流、萃取和干燥等;呋喃甲酸和呋喃甲醇合成实验,掌握重结晶和熔点测定并熟悉有机酸常规分离。在此基础上开展“设计”实验:教师提前提供选题供学生选择,学生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步骤,经与教师讨论后独立完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启发式教学模式渗透课堂

以问题为引导的启发式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乙酸乙酯合成实验前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漏斗口及温度计水银球须浸入液面以下?为什么加料过程中维持反应温度110~120℃?第一次洗涤饱和Na2CO3为什么要小量、分批?为什么饱和CaCl2洗涤酯层前先用饱和食盐水洗?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次蒸馏精制?随着问题的提出,实验重点难点如剥笋样逐一展开。实验结束后再布置思考题回顾,如学完常压、减压和水蒸气蒸馏后,让学生从原理、装置和应用等环节比较其异同点,在对不同实验横向比较中,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3.教学环节精心设计

3.1 把好预习关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堂上教师提问检查,把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作为总成绩一部分记录在案。

3.2 教学环节求新求变

“照方抓药”教学模式易让学生失去主动性。我们选取有代表性实验,以不同合成路线进行分组实验。如乙酸乙酯合成有两种不同合成路线:反应物一次全部加入,加热回流后再蒸出产物,也可先把反应物部分加入,剩余大部分边滴边蒸出产物[2]。实验前先讨论两方案异同点,实验后对结果评判分析。同一实验不同流程进行,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安排实验流程和分析实验结果的实践技能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3.3 实验过程有效引导

3.3.1实验过程教师全程参与 实验中教师的积极参与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尤为重要。教师在实验中不断巡视,既督促学生认真操作,也可实时了解学生状态,及时指导。如蒸馏实验中常有学生开始时提问:为什么液体冒热气了,温度计水银柱还未上升?温度计坏了?此时教师不用立即解答,而是鼓励继续观察。随后水银柱上升了,温度计并没坏,这时再反问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学生就明白了温度计测的不是烧瓶中液体温度,而是到达水银球的蒸气的温度,仅当液体沸腾后大量蒸气到达水银球方引起温度计读数迅速上升。教师的及时引导不仅使学生对于蒸馏现象和沸点测定原理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初步学会了如何对实验过程中现象进行分析。

3.3.2意外现象实时分析 实验中出现意外现象时学生最易感到不知所措,若教师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让他学会自己思考和解决,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常可“事半功倍”!如学生向二苯胺中加水,形成白色浑浊,再加入盐酸,溶液变清,说明二苯胺盐酸盐溶于水;实验结束时学生洗涤试管,向上述清液加水,又变混浊了!老师叫他继续向溶液中加入盐酸,溶液又变清了,再加入水,溶液又浑浊了。比较分析下发现,原来二苯胺盐酸盐仅在酸过量时溶于水,若以水冲淡,二苯胺盐酸盐水解又会析出二苯胺白色浑浊。抓住实验意外现象分析,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问题的细致深入,还会增强对今后遇到异常情况时解决问题的自信。

3.4 鼓励学生“说”实验

实验要会做,还要会说。让学生在讲解实验、回答问题以及实验过程的讨论中,学会用流畅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既可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可让他们对自己要说的内容加以逻辑处理,逐渐形成以严密逻辑进行思维的习惯。

3.5 实验报告形式多样

传统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试剂、数据记录与处理等内容,千篇一律的形式易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鼓励学生实验报告可以形式多样,并尝试以科学专业的语言进行自己的总结表述、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对疑难问题深入讨论。

21世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的获取途径日益多元便捷,而实践课程的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将“过程教学法”应用于我校中药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实践,使学生在基本操作技能、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等方面均得到了提高,为建立我省中医药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8.

[2] Matsuda, P.K. Process and post-process:A discursive history[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3(12):65-83.

[3]吉卯祉,黄家卫,胡冬华.有机化学实验(第4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09.

论文作者:徐秀玲,陈静,黄家卫,宋玉良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  ;  ;  ;  ;  ;  ;  ;  

过程教学法在中药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论文_徐秀玲,陈静,黄家卫,宋玉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