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政策的重点应及时转向反垄断:对当前价格形势的回顾_手机降价论文

价格政策的重点应及时转向反垄断:对当前价格形势的回顾_手机降价论文

价格政策重心应及时转移到反垄断上来——当前价格形势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格政策论文,重心论文,反垄断论文,形势论文,价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价格,作为调节商品供求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商品价格一降再降,已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继1998年我国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后,1999年继续走低,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3%,价格降幅比上年分别扩大0.6和0.4个百分点。截止1999年12月份,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已连续27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已连续21个月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价格的大幅降低,在极大程度上刺激了消费,推动了商品销售,消费者也从中得到了不少实惠。

但是,降价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渐弱化。延续多年的各厂家、商家的降价、让利、打折促销之风,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众多商家不断制造题材,甚至制造节日。降价让利已打破市场淡旺季之分。尽管降价让利幅度之大,范围之广均前所未有,但人们再也难见到往日消费者蜂拥而至购买降价商品的场面。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似乎正在失去它原有的魔力。

初步分析,以下几方面因素使降价难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1.降价的商品多是居民家庭已饱和或“可买可不买的商品”。

据统计,1999年在列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统计的14类商品价格中,除中西药品、书报杂志、燃料等3类价格比上年上涨外,其它11 类商品价格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食品价格下降4.2%,饮料烟酒下降2.7%,服装鞋帽下降2.7%,纺织品下降2%,化妆品下降0.4%, 文化体育用品下降0.5%,日用品下降2.1%,家用电器下降6%,首饰下降5.5%,建筑装璜材料下降1.7%,机电产品下降4.9%。以上价格下降的商品多是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在消费上具有很大的刚性,消费弹性系数不大,近几年消费量的增减已趋于稳定。因此,价格的下滑已难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2.不少消费者已对降价销售失去兴趣。

“买涨不买落”是市场经济永恒不变的规律。一些消费者反映,商家打折重点是一些库存积压商品或过季的商品。如服装,有些商家打折是为了增加销售额,完成销售目标和任务。但这样的打折是以牺牲经营收益为代价的,常常不能取得很好的经营效益;另外,一些商家急功近利,搞一些虚假的打折销售,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使不少消费者产生“越是降价的商品越不购买”的消费心理。事实证明,“买涨不买落”是大多数消费者的明智选择,其消费行为正在成为需求扩张的重要“瓶颈”。

3.按需选购成为购物主流,使降价销售逐渐失去吸引力。

近几年,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数居民对价格的涨跌变化已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不少居民已能较为理智地选购所需商品,居民消费雷同现象已经消失,正向消费多元化发展,昔日的盲目抢购和攀比消费已不可能重现。从市场现状分析,随着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阶层收入水平的差距越来越明显,消费层次的差别也越来越大,市场商品销售出现层次化越来越清晰的趋势,高、中、低档商品均有不同的消费群体,消费热点难以集中。在消费行为上,居民消费由消费型向资产积累型和储备型转化,商品性支出缓慢,非商品性支出增长快,即期消费更理智,远期储备消费加强,居民的家庭资产正从货币形式向不动资产转移。从总体上看,居民收入差异及城乡差距形成的消费断层在短期内尚难耦合,消费结构已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消费档次明显拉开,产销的脱节造成消费的断层。

4.居民欲购的商品由于价高而买不起。

一方面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增收入中用于服务性消费的部分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从1999年高校扩招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城镇家庭手机与计算机拥有量的快速增长中很容易得到证明。但另一方面,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领域的价格一直呈现为不断上涨、信息服务业仍维持过高的垄断价格,这些领域的价格已经形成为影响人们支出预期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对衣食用消费品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消费需求正在投向住房、汽车等商品,以在更高的层次上解决住和行的问题。尽管人们渴望拥有属于自已的住房和汽车,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购买这些几万元以上的商品,仅仅靠过去的积累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人们希望花钱的领域正是价格未降反升或远未降到合理水平的领域。1999年服务项目、居住、书报杂志价格分别比1998年上涨10.6%、1.7%和4.9%。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并非没有需求,而是买不起。总之,价格的涨与跌受到价格规律和市场供求的影响,但某些人为的靠垄断价格过日子的产品确实应该把高抬的价格降下来,才能稳住市场。

对日常生活消费品来说,生产者已微利、保本或亏本经营,无多大降价空间,况且由于刚性消费的特点,对居民来说,已难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达不到促销的效果。

而对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商品,如汽车、商品房等,居民有很大的需求空间,唯一的选择就是降价,再降价,并且是一步到位的降价,因为降价受益的不仅是消费者,而是生产商和经销商。如果企业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把价格降下来,就可能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争取市场的主动权。再者,WTO的脚步已离我们越来越近, 与国际市场价格完全接轨的调价已成为国内生产经营者的一种必然选择。一味不降价,再过几年,失去的不仅是市场,而是整个民族工业。我国家电工业所走的路,可以说是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走出的一条成功的道路。

对于决策者和主管部门,当务之急一是对有些消费刚性明显、对整体价格走势影响大的产品,有必要实行更严厉的压缩与淘汰过剩生产能力的政策;二是要采取措施抑制医疗、教育、旅游服务业等价格上涨过快的趋势,降低信息服务业过高的价格的政策,实质上就是把价格政策的重心转移到反垄断上来;三是为道路、桥梁、电子网络、信息传播媒介等具有公共性质的产品提供必要补贴,降低这些产品的消费价格;四是要调整消费在短缺经济和高通胀时期出台的一些限制居民消费的政策,制定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从而使居民消除购置住房、汽车等高额商品的后顾之忧。

标签:;  

价格政策的重点应及时转向反垄断:对当前价格形势的回顾_手机降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