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朝以前货币材质演变史分析及启示
——兼论货币职能再认识
(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广西 南宁 530028)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明朝以前货币材质演变史认为,无论何种材质的货币形态,共同特点都是强调在商品交换结算中的等价性、方便性和财富贮藏性,即货币作用主要表现为这三个特性。因此,需要再认识货币职能,本文通过分析《资本论》中关于货币职能理论的阐述,得出以下结论:货币职能(或称货币的作用)就是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三项。
关键词: 中国货币史;货币材质演变;货币职能;货币制度
纵观人类经济活动史,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货币材质是不断演变的。当今的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本质上也是货币材质由纸质货币向无实物形态的数字操作方式的演变。货币材质演变,是一种材质的货币被另一种材质的货币代替。货币材质演变涉及货币职能即货币作用的问题。本文从分析中国明朝以前货币材质演变史观察是否需要再认识货币职能,并提出相关的理论建议和货币制度建设建议,让理论和货币制度建设更适应当今货币材质由纸质向无实物形态的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演变,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关于明朝以前货币材质演变史的分析
原始人群处于蒙昧状态,他们的人生任务就是解决食物问题和防止其它动物的侵害问题。据历史考察,我国“有巢时代的原始人群……生存在一个冰雪皑皑的蒙古高原之原野。在那里,有冻寒积冰,雪雹霜霰,严寒之威胁。在那里,有成群的古生动物,张牙舞爪……他们巢居穴处,日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在如此残酷的生存条件下,人类生存完全处于自食其力的动物状态,他们没有劳动分工,更没有剩余产品交换,因此,原始人类没有货币。
古人类在与自然界漫长的搏斗过程中,逐渐萌生文明思想,借助自然之源,从开始敲制的简单木头、石头劳动工具,到冶炼技术出现,从蒙昧时代到进入文明时代的苦难进程中,劳动生产能力逐渐提高,原始部落之间有了差异性的剩余产品,之后就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产品交换,即商品出现。
蓝色宝石、金色黄金、黑色火山、绿色水果和蔬菜、炫色乐器是昌乐一张张靓丽的名片,“五色”昌乐专题详细为您介绍。
随着人类文明文化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也随之日益提高,剩余产品更多,商品交换日益增加,这时或是部落之间剩余产品同质性、以物易物不可做,或是在来往交易半径中暂时只有一方具有剩余产品、不售出即会变质,既想售出,又想得到回报。人类在此时的商品交易中开始构想如何记录欠账,构思的结果可能就是以某种不可食用、又不容易磨损、不用分割又能方便按大小计数、同时还是人们比较喜爱的物品作为欠账记录工具。久而久之,此工具就变成部落之间商品交易的习惯性常用欠账记录工具,最后变成人们都接受的商品交易结算工具,这可能就是远古人类之后的人们所说的最初的货币出现了。
之后,在人类文明进步推动劳动生产力提高的进程中,货币材质及其形态不断演变。我国从远古时代最初的贝币到北宋的交子,虽然形形色色的货币形态层出不穷,但是,从其使用的材料看,主要经历三种显著不同特点演变,即自然物质形态、人工铸造硬币形态、人工制造纸币形态。为何如此演变?就此问题,本文对中国明朝以前货币材质演变情况进行分析。
(一)自然物质形态
我国商代开始出现货币,主要材质是贝类。“再就交换之媒介物而言,商人似已由物物交易进而使用作为等价形态之贝类。甲骨文中,贝字屡见,皆用于货币之意。此外甲骨文中之与财货有关的字汇,如寳、如贮、如货,皆从贝旁,亦即皆为贝义之孽乳。”贝类是自然物体,即这时的货币是自然形成的实物货币。也就是说,我国最初出现货币时,货币材质是自然形成的。那为什么我国古代人类最初的货币材质选择贝类?是出于以下的逻辑结果。
1.以物易物的逻辑结果。人类最初拥有剩余产品后进行的商品交换,是以物易物进行的,贝说到底还是一种实物形态。
从上述情况看,我国自西周时期出现人工铸造硬币后,铸造硬币虽然形态多样,但材质基本一致,除西汉汉武帝的币制改革偶尔使用自然物质形态白鹿皮作币外,其它基本是金银铜铁等金属材质铸造硬币,尤以铜质货币居多,“北宋货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从我国各地考古发掘新闻看,掘出的古币大多数也是铜质货币,这就是说,我国自西周时期出现人工铸造硬币后,铜质货币是主流材质货币。分析其原因,基本与贝币相似。
3.耐磨性好的逻辑结果。货币是要流通的,因此,需要一定的耐磨性。相对于其它海产品来说,贝类物品比较适应这一需求,在流通中不太容易磨损。
人类选择货币材质以铸造硬币形态代替自然物质形态后,需要注意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在商品交易中,由自然实物个数计数到币制确定的计数单位的变化,如上述秦朝规定黄金以镒为单位,铜钱识曰半两,“西汉政权建立,半两钱减重,黄金以斤为单位。”无论以两为单位还是以斤为单位,作为货币形态,强调的仍然是等价交换,到了“公元621年,唐高祖废五铢,铸开元通宝,从此铸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是以文为单位。
5.财富贮藏的逻辑结果。货币意味着财富,因此,它需要具有财富贮藏作用。如前所述,对于远古时期的人类来说,海上物品是人们心中稀有的珍贵物品,既然如此,那么海上物品在人们的意识中便具有财富的意义;贝类物品与其它海上物品一样,亦同样具备财富的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无人驾驶时代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既可能是自然人,包括驾驶人、汽车用户、使用人或控制人等,也可能是法人,即汽车制造商或自动驾驶系统的供应商。汽车制造商相对比较明确,但自动驾驶系统的供应商众多,包括自动驾驶系统软件制造商或供应商、算法或语言的制造商或供应商、高清地图的供应商等,每一供应商的职责范围都应当由法律明确界定,从而明确交通肇事罪的责任主体范围。
质量是大修成败的重要标准,在系统开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说明个别施工单位在质量上重视不够,个别人员在监督上把关不严,为此,山西晋煤天源化工提出了“一定要严把质量关,经得起生产考验”的大修要求。
不仅如此,贝类物品与其它海上物品相比,还有其两个独特的优点:一是它不会腐烂、也不会被锈损,可以储藏;二是有的贝类物品色彩斑纹天然美丽,不仅是远古时期人们喜爱并追求的首饰,而且还在当今某些民族的首饰中仍然保存这种文化习俗,比如我国的藏民族和藏民族聚居区周边的部分民族。作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他们共同生活、共同工作时,观察发现他们的许多美丽首饰就是由贝类物品制作的。
既然如此,贝类物品成为远古时期人类追求并贮藏的财富也就顺理成章。同理,贝作为我国货币材质史上第一优先选项,也是顺理成章。
(二)铸造硬币形态
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劳动生产技术亦随之提高,使用自然矿物质进行冶炼、加工后获取生产、生活工具的技术随之出现,这又为人类的生产能力提高和商品交换规模扩大及频率提高创造条件。这时,自然物质形态的货币因其自然属性的限制,比如受产量限制等,货币供应量不足,不再适应商品交换规模和频率,人类需要新的货币形态,人类可自行增加产量、可切割、可计数的铸造硬币形态开始出现并长期沿用。
据史书记述,我国最早的人工铸造硬币出现在西周时期。“西周的交换媒介物,据金文所示,已经使用金属货币。此种货币,以躍为单位,如《牧簋铭》云:‘取口口躍。’《口鼎铭》云:‘用口诞买口五夫,用百。’《扬簋铭》云:‘取口五躍。’《番生簋铭》云:‘取口二十躍。’《毛公鼎铭》及《口鼎铭》皆有‘取口或五躍’之记载。”
人类铸造硬币出现之后,各种形态的硬币币种也随着经济发展史的脚步在中华大地纷呈演绎,比如由“鑮”农具演变的铲形布币、形状如刀的刀币、从纺织业纺轮演变的圜钱、仿制贝状的蚁鼻钱等。春秋战国时期硬币不同形态演绎较多,那时“金属铸币开始大量使用,晋、周等国已有青铜空首布用于市场……而燕、齐两国以铜币为主。布和刀的发行量很大……三晋和周还铸造过圆孔圆钱。战国晚期,齐、燕则通用方孔圆钱。楚国的铜币较为特殊,是仿海贝形的铜贝,俗称‘蚁鼻钱’。当时,除用铜币外,也以黄金为币,尤以楚最为突出。”
铸造硬币形态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为国家制度由部落演变而来,中华大地一开始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而是由许多小国共同存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货币制度,如春秋战国时期最明显,“秦统一中国以前,货币非常复杂,各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不相同,计算单位也不一致。大致有布钱、刀货、圜钱和郢爰四大系统,而在这四大系统之下,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又分别流行着不同种类的货币。”二是随着朝廷更替而改变,如秦朝统一中国后,进行货币制度改革,货币形态随之改变,由各地原来不同形制的货币,统一使用“秦国原来流行的一种文为重十二铢(半两)的方孔圆钱”,同时规定“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方孔有郭圜钱为下币。”三是在同一朝代中因其它原因实行货币制度改革,货币材质及形态也有所改变,比如西汉汉武帝的币制改革。“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下诏曰‘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同时还令更铸三铢钱,并重申‘盗铸诸金钱者罪皆死’,这里所说的‘白金’即白银,‘皮币’就是以白鹿皮作币。”四是民族融合的大国出现,国土面积广阔,因交通不便限制了人的活动范围,一地铸币难以流通全国,所以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拥有不同的铸币机构,如张天胤在《唐代会昌时期铸币及钱坊研究》中说“会昌时期诸州普设钱坊”……“晚唐时期,因民间钱荒严重,中央政府曾多次下放铸币权,让地方州府县进行民间铜器的回收与钱币的铸造。”虽然此时不同州府铸币尺寸形态基本相同,但币面还是有差异,如河南府(洛州)铸开元通宝币面是洛字、成都府(益州)铸的是益字等。
2.等价交换的逻辑结果。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强调的是等价交换。在远古时期,人类除了顺应自然条件的行走,没有任何其它交通条件,入海捕捞更是艰难,因此,对于那时的人类来说,海上物品是稀有的珍贵物品,容易被人们接受。贝类产品亦是如此。
他认为,民间把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其原因多是拥有财富的欲望引起的。他说:“自从有可能把商品当作交换价值来保持,或把交换价值当作商品来保持以来,求金欲望就产生了”,因此,“在交易的各个点上,有不同数量的金银贮藏”,有的“出售商品不是为了购买商品,而是由货币形式来代替商品形式。这一形式变换从物质变换的单纯媒介变成了目的本身,商品的转换形态或作为只是转瞬即逝的货币形式而起作用。于是货币硬化为贮藏货币。”“除直接的贮藏方式以外,还有一种美的贮藏方式,即占有金银制的商品。”
2.铜是古代人类生活和生产工具的主要金属材料,比如铜鼎、铜锅、铜盆、铜镜等,考古发掘新闻多有报道,这些东西在古代都是较贵重的东西,因此,以铜作币自然也可以满足等价交换需求。
3.铜作为货币,优于自然物质形态贝币等,铜币可随着商品交易规模扩大增加产量,或通过切割制造不同形态的币面设计商品交换结算计数单位,这是贝币难以做到的。
马克思的理论重点不是流通职能的理论研究,而是研究随着商品流通而流通的货币如何影响商品价格,使商品在流通中实现惊险跳跃。因此,他本章研究的题目是货币或商品流通,即将货币与商品放在二位一体的形态上进行研究;而且他的研究确定的货币形态是金,金既是货币,同时也是等价的实物商品,是实现商品的形态变化的商品流通,是避免商品所有者跳跃不成功被摔坏,即避免发生经济危机。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价值结算工具,如何实现让交易对手接受的结算,货币需要确定其结算单位基础,以其单位名称结算商品的价值量。
在我国铸造硬币形态时期,作为以物易物的等价交换货币,铁质币比铜质币容易锈损,金银币虽然不易锈损,品质甚至优于铜币,但因其资源较铜稀缺,难以适应商品大规模和高频率交易需求,因此,难成主流币种。由此可见,铜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主流材质币种,与贝币具有两个共同特性:一是不易锈损的财富贮藏性;二是满足商品交易发展的方便性。
4.方便计数的逻辑结果。既然商品交换强调等价交换,而商品交换有量度大小之别,那么,在人类劳动技术低下、缺乏较好的切割技术的情况下,人类选择的自然形态的货币,它应当便于商品交换的量度变化计数结算。贝类物品有大的,也有小的,因此它适应这一需求。同时,贝类物品的体量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小,方便人们在商品交换前的携带。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一个繁荣发达时期,而开元通宝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说明在人类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强调以物易物的等价交换已经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商品经济交换中,更加需要以价值符号的计数单位作为价值尺度。在我国盛唐时期出现开元通宝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是以文为单位,顺应了商品经济大发展的需求。铸造硬币形态结算计数单位的这一历史性变化,说明在我国货币史上,货币作为价值符号在唐朝开始隐约出现。之所以说是价值符号开始隐约出现,是因为开元通宝虽然以文为单位,但是,在当时的商品交易中,仍然强调以两结算,十文为一两。
(三)制造纸币形态
货币在我国唐朝开始隐约出现价值符号的表现,不仅在于开元通宝,还在于为商人服务的柜坊。唐朝在大量使用铜钱的同时,“随着城市商业活动的增加,出现了为商人服务的柜坊,商人可以在柜坊存放钱物,称作‘僦柜’,柜坊向客商收取一定的保管费用,并可根据商人所出的凭据代为支付钱贷,这就使商人之间买卖商品时免除了现钱交易的麻烦。”这段记载中的“商人所出的凭据代为支付钱贷”虽然不是唐朝币制中的货币,但是它发挥着商品交易的结算作用,具有商业票据的影子和纸币的影子。
明朝以前,我国制造纸币形态发展情况如下:
由于机组效率低下,泵站排涝、灌溉能力不断降低,经粗略的统计,改造前全市排涝、灌溉面积已减少8%左右。工程改造后,经过两年的运行,各泵站排涝、灌溉面积有所恢复和改善,单是上述4个站,即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7.2万亩(0.48万hm2)。
制造纸币形态出现于北宋。“北宋的铜、铁钱仍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还出现了‘钱荒’。商业中的‘赊’,即信用关系,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真宗初年,益州(今四川成都)十六户富商发行一种交换券,叫做‘交子’。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官府收夺私家发行纸币之权,在益州设立交子务,负责印制和发行事务。交子以铁钱作为本位,每界(期)发行额为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贯,另储备铁钱三十六万贯,以保证交子随时兑换。交子以两周年为一界,当界满时,制造新交子,调换旧交子。商民向官府持旧换新,每贯交纸墨费三十文。起初交子只在川陕流通,后来发行数量越来越多,交子流通的地区扩大到陕西、河东等路,官府便在开封设置交子务,专门负责交子的印造发行。”
到南宋纸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南宋铜钱年铸造额减至十万贯左右。最多的年份也不过十五六万贯。由于大量铜钱在外流,钱荒愈益严重。除了铸造铁钱外,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
相较于传统企业会计事务,现代会计信息化发展能够解决过去会计工作效率低、数据分散易丢失等问题,是企业会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阶段。当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正飞速发展,逐渐实现了会计财务数据共享、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等,但同时由于很多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从业人员没有真正落实会计信息化管理,造成信息化流于表面,浪费人力和物力资源,也容易使得企业账目不清,影响企业财务发展。
明朝中叶后纸币逐渐被废弃。“明初使用的货币有制钱和宝钞两种,钱为铜币‘洪武通宝’等,钞为纸币‘大明通行宝钞’,金银严为禁止。至明中叶,原被禁止的白银异军突起,成为主要货币,而宝钞却渐渐被废弃,铜币虽然保存下来,但只是当作一种辅助性的货币而起作用。”
虽然制造纸币形态在明朝中叶后逐渐被废弃,但是,纸币出现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货币形态。分析制造纸币形态的原因,有如前文叙述,主要是两点:
1.人类生产力进步形成的巨大商品交易规模需求。古代的大规模商品交易往往是马帮运载进行的,以物易物式的硬币形态,重量较大、不便携带,而且携带大量硬币需要专门的马匹和马夫,会增加商人的交易成本,在路途还可能发生抢劫风险等。因此,在人类持续进行的大规模商品交易中,客观上需要新的货币形态代替硬币形态。
例5 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 NaHCO3、干燥 NaHCO3 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2.商业赊账为纸币形态出现提供了信用基础。当大规模、高频率的商品交易导致硬币形态受矿产资源限制、铸造生产率跟不上商品流通需要而出现“钱荒”时,商业活动中赊账增加,商人有了信用关系,商品交换中的赊账纸条便成为结算工具。
相对于自然物质形态和铸造硬币形态,纸币的价值是很低的,对于人类商业活动中的等价交易要求,它已经不是交易对手的等价物,而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以某种结算单位为名称(如交子以贯为单位、今天的人民币以元为单位)的价值符号,因此,货币史发展到制造纸币形态,基本宣告人类商业活动中强调等价交换的以物易物的实物货币走向终结,适应生产力提高后形成巨大商品交易规模的价值符号走上货币史前台。
观察纸币特性,一是它以某种结算单位为名称,体现的是交易对手商品的价值量,即价值尺度,这说明人类无论选择何种货币形态,始终强调等价性。二是从成因看,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它在人类的商业活动中,主要强调的是商品交易结算的方便性。三是虽然它作为货币结算工具,可视同财富贮藏,但是,因为它价值低,如果将其视同财富长久储藏,具有风险性,主要是经济和政治两大风险。从经济因素看,风险源自物价上涨导致单位纸币的购买力下降,如本文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用2元钱人民币可以买到100斤优质、纯净的蔬菜;如果当时将2元钱存放家中,至今半斤洒了水的蔬菜也买不到;即便存入银行,所形成的本息大概也就是5元左右,大概还可以买到1斤左右洒了水的蔬菜。从政治风险看,即一国的政治斗争结果可能导致原有纸币作废。
二、关于货币职能的再认识
分析中国明朝以前货币材质演变情况所得到的最明确的启示是:无论人类选择何种材质的货币形态,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强调在商品交换结算中的等价性、方便性和财富贮藏性,即货币作用的主要表现就是这三个特性,尤其是因为货币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而出现,因此,货币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商品生产者提供方便的劳动价值的结算方式。而我国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货币职能(即货币作用)有五项,因此,需要对货币职能(即货币作用)进行再分析、再认识。
什么是货币职能?货币职能是货币的功能(或称作用)。货币有什么职能或作用?它的内涵作用是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媒介,或称商品交换的价值结算工具。货币的内涵作用通过外延的实际作用表现出来,本文关于货币职能的再认识,就是探讨货币的外延实际作用,即经济学理论通常所说的货币职能。
我国经济学教科书和所有涉及货币理论的辞典对货币职能(即货币作用)的解释都是五个方面:一是价值尺度,即衡量商品价值大小;二是流通手段,即商品交易主体进行商品交换时的媒介作用;三是贮藏手段,即商品交易主体有了闲置货币,把它当作财富贮藏起来;四是支付手段,即用货币清偿债务、支付税赋等;五是世界货币,即充当世界各国开展贸易活动的一般等价物。
本文在自制掺Ce3+陶瓷靶材的基础上,利用磁控溅射法制备出Ce3+:YAG荧光薄膜,并进行退火处理。通过搭建的荧光光谱测试系统测量了薄膜在980nm半导体激光器的不同泵浦光能量激发下的荧光光谱图,实验结果表明制备出的荧光薄膜所发出的荧光来自于Ce3+离子的4f-5d跃迁,并通过功率关系双对数曲线拟合出在521nm、540nm和549nm三个发射峰所对应的光子数n分别为2.03、1.56和1.41。并分析出薄膜的上转换发光机制为双光子吸收,即双光子同时吸收机制跃迁到激发态。Ce3+:YAG薄膜的这一上转换发光现象将会使其在红外检测方面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病中期,仔猪除下痢外,食欲废绝,身体明显消瘦,出现脱水症状,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及时进行补液,可以口服补液盐,加入抗菌药物、收敛剂、葡萄糖、维生素,根据患猪体重大小,使用胃导管一次灌服 300 ~ 1 000 ml。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关于货币或商品流通中都提到上述五项职能。但是,我们分析其中内容后发现:本章研究的并不是单纯的货币职能。它的题目叫《货币或商品流通》,分三节研究,第一节是价值尺度;第二节是流通手段;第三节是货币。他在第二节中的重点内容是商品流通,首先阐述的是商品的形态变化,然后才研究货币的流通;第三节单独分析其它职能。
(一)关于流通手段
在阐述商品形态的变化时,马克思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他说:“商品的交换过程是在下列的形式变换中完成的:商品—货币—商品(WG-W)。从物质内容来说,这个运动是W-W,是商品换商品,是社会劳动的物质变换,这种变换的结果一经达到,过程本身就结束。W-G,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或卖,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的,是商品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社会分工使商品所有者的劳动成为单方面的,又使他的需要成为多方面的。正因为这样,他的产品对他来说仅仅是交换价值,这个产品只有通过货币,才取得一般的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而货币又在别人的口袋里,为了把货币吸引出来,商品首先应当对于货币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就是说,用在商品上的劳动应当是以社会有用的形式耗费的应当证明自己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但分工是自然形成的生产机体,它的纤维在商品生产者的背后交织在一起,而且继续交织下去。”
研究货币的流通时,马克思多次使用流通手段的概念,但是,其研究的重点在于货币流通量是如何影响商品价格的,因为人们都知道,商品价格影响商品如何实现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的惊险跳跃。
做好绿色植保建设。以项目实施规模为以及,进行了5盏太阳能杀虫灯配备,安装了2800黄板,蓝板600张,食诱箱30个。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货币仍然是作为商品交换的价值结算工具,即商品购买者向出售者支付货币取得商品,买者取得货币为下一次购买做准备。货币流通的本质形式或称动作,就是买者购买商品时,按照等价原则结算的结果,从自己的口袋里取出货币支付给商品售卖者,这一动作是货币流通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的流通手段本质上属于支付手段的范畴。
(二)关于世界货币
马克思说:“世界货币执行一般支付的职能、一般购买手段职能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的职能。它的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从这段内容看,马克思更是清楚表述货币作为世界货币,为商品交换价值结算充当支付手段的职能。一个国家的某种货币成为其他国家接受的商品交换的结算工具,只是流通区域的不同,理论上叫世界货币,虽然在国内和世界结算中,有价值尺度等方面的差异,但是其作为支付手段的本质职能没有不同。
(三)关于支付手段
马克思说:“一些商品需要的生产时间较长,另一些商品需要的生产时间较短。不同的商品生产与不同的季节有关。一些商品在市场所在地生产,另一些商品要旅行到远方的市场去。因此,一个商品所有者可以在另一个商品所有者作为买者出现之前,作为卖者出现。当同样一些交易总是在同一些人中反复进行时,商品的出售条件就按照商品的生产条件来调节,另一方面,有一些商品例如房屋的使用权是出卖一定期限的。买者只是在期满时才真正取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因而他先购买商品,后对商品支付。一个商品所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却只是作为货币的代表或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由于商品的形态变化或商品的价值形式发展在这里起了变化,货币也就取得了另一种职能。货币成了支付手段。”此段内容明确肯定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四)关于价值尺度
马克思在本章研究中,以金为货币,因此,他说:“金的第一个职能是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或者说,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因此,金执行一般的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且首先只是由于这个职能,金这个特殊商品才成为货币。”
分析铸造硬币形态的启示是:作为商品交换结算工具的货币,虽然在铸造硬币形态时期仍然强调以物易物的等价交换,但是货币作为价值符号开始隐约出现。
(五)关于贮藏手段
马克思在专门阐述贮藏手段中,是以金银贵金属货币为贮藏对象的,把民间贮藏和国家贮藏分开。
1.铜是一种不易锈损的耐磨金属,既可永久流通,亦可作为货币财富贮藏。
本来方玫去厂里没几个月,人还没混到多熟。再说,质检是按计件算工钱,谁陪着方玫去看病,谁的工钱就会变少。
对于国家贮藏来说,他认为:“为了使实际流通的货币量总是同流通领域的饱和程度相适应,一个国家的现有的金银量必须大于执行铸币职能的金银量。这个条件是靠货币的贮藏形式来实现的。”同时,他还认为“每个国家,为了国内流通,需要有准备金,为了世界市场的流通,也需要准备金。因此,货币储藏的职能,一部分来源于货币作为国内流通手段和国内支付手段的职能,一部分来源于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在后一种职能上,始终需要实在的货币商品,真实的金和银。”
(2)采用湖南当地背景值计算研究区各元素的地积累指数及其污染情况。土壤重金属Mn的Igeo最大值为5.38,达极严重污染水平;Cd的Igeo最大值为2.57,属于中污染-强污染;Pb的Igeo最大值达1.77,属于中度污染水平;Cu、Cr、Ni、Zn的Igeo值均小于1.00,属于无污染-轻微污染。其中重金属Mn受污染最为显著,其次为Cd,而Cr、Ni 几乎不受影响。
从200名消费者中筛选招募57名年龄为20~55周岁的汉族女性,平均年龄为32周岁,其中干性肌肤和中性肌肤消费者29名,混合性和油性肌肤消费者28名。主要排除条件为:有严重系统疾病或近2年内发生过化妆品过敏现象;正处于孕期、哺乳期或者备孕期;正在参与其他临床研究项目;日晒时间较长的户外工作者;近3个月内接受过其他美容护理或其他影响测试的因素。
分析马克思关于货币贮藏手段的上述内容发现,货币行使贮藏手段的原因至少有三点:第一,商品交易者暂停参与商品交易后货币闲置的贮藏;第二,民间作为财富代表追求贮藏;第三,国家为准备货币危机而进行贮藏。
综上所述,货币作为商品交换中的价值结算工具,其流通手段和世界货币两项职能均属于支付手段的范畴。从商品流通中人们选择的货币材质演变到今天的互联网、手机数据结算的方式看,在数据结算中,已经没有实物形态的货币,即伴随商品流通而流通的货币实物形态正在逐渐消失,实物货币正在由代之以虚拟数字货币结算方式的演变。因此,实物货币流通手段可以消失,但任何材质货币的支付手段永远不可以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流通就是商品流通的价值结算方式的支付手段。因此,货币职能或称货币的作用主要就是三项:一是按照等价交换的商品交易原则要求设计的价值结算单位所形成的价值尺度,这是计算商品价值的基础;二是服务商品交易结算的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世界货币同属支付手段范畴,实现支付手段的基础是价值尺度;三是满足民间作为财富追求、同时为国家解决货币危机所需要的贮藏手段,因为货币所有者可以在支付货币的行为中购买所需要的商品,因此,货币可以代表财富贮藏,货币的贮藏手段以支付手段为基础。
三、关于货币职能理论和货币制度建设的建议
(一)理论建议
按照社会实践重新认识和重新论述货币职能及其各个职能的关系。理论是行动的指导,有什么样的革命理论,就有什么样的革命行动,如果理论与实践不符,会误导人的行为,有什么理论的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这就是知行合一,因此,理论必须适应实践,与实践相统一,更好地为制度和政策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和行为,否则决策的政策可能脱离实际,阻碍实践行为,在经济活动中可能阻碍经济发展。
(二)货币制度建设建议
1.货币制度建设要尊重民间创新。有人会认为,有了法规、法令,全民都必须执行。但是,纵观中国货币材质的演变,以法规、法令形式出台的货币流通方式却不一定被遵守,有时民间的商品交换会在货币制度之外产生新的货币结算工具,如北宋纸币是在货币制度之外产生、并得到商品交换者的普遍接受而发展起来的。
民间结算方式演变,是为了结算方便。因此,尊重民间创新,只要方便并且不危害经济发展,都应给予尊重,这既是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理论的思想在中国实践的体现,也是执行放管服的一种行为体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行为体现。
长江流域水库群调度不仅技术要求高,而且协调各方利益的管理难度大。长江大型水库建设和管理主体多,分别有流域机构、各级地方政府及水利部门、发电公司或者电网公司、河流开发公司等,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水库各自为政,必然会出现上下游水库之间争水,导致一些水库蓄不满水,或者蓄水时间集中在汛后1~2个月内,给长江流域整体利益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所以,要实现流域统一和协调的水库群蓄水方案,必须建立起必要的管理体制,协调防洪、抗旱和生态调度与发电、航运、供水、灌溉等兴利调度之间的关系。
2.货币制度建设要加强监管。商品交换中的民间结算方式演变,虽然主体是结算方便,但是,作为价值符号的任何一种材质的货币形态,都有可能发生货币危机;同时,人类任何的创新都会伴随有各种诈骗,因此,货币制度建设必须要加强监管,维护好货币信用秩序,防止货币危机和诈骗,在货币制度规定中,应当规定所有民间创造并使用新的价值结算方式视同价值符号货币,在应用之前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一定比例的货币危机储备金等,凡是没有缴存而独自应用,视同非法行为处理,这可以参考北宋交子出现后朝廷确定的交子铁币本位管理制度。
3.在商品交易结算工具创新与货币制度建设中适当化解财政债务。商品交易结算工具创新本质上是币制改革。中国历史上曾通过币制改革化解财政债务,如西汉与匈奴长期战争后的财政困难,汉武帝通过币制改革,造白金及皮币,要求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壁,然后得行,每块鹿皮四十万,即以皮币方式,逼王侯宗室向朝廷购买白鹿皮,让宗室贵族手中的金钱流入到中央政府之手。
政府在处理债务危机时,通过币制使某种货币贬值或升值,国外亦如此,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这样描述:“我相信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由于君主和国家的贪婪,他们滥用臣民对其信任,逐渐减少了硬币中的原有含金量。罗马的阿斯在共和国的后期就减少到其原有重量的1/24,不再有一磅重,而只有半盎司重。现在的英镑和便士也只含有原先重量的1/3左右。苏格兰镑和便士大约是原有价值的1/36,1法镑和1便士大约是它们原有价值的1/66。很明显,通过这些动作,这些君主和国家就能够比原先需要的少得多的银子偿还他们的债务和履行他们的合同。”
亚当·斯密说的是事实。当今许多国家仍在利用货币适度贬值和适度通胀来发展经济,以此适度化解风险。此方法对于商人无所谓,因为他们既是债权人又是债务人,所以商人比较热衷于融资借钱做生意。因此,通过通胀方式发展经济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对那些拥有一定财富、并有意涉足商品交换结算的投资者,通过货币制度规定的方式,要求其以购买政府手中某种商品如黄金等,以此作为缴存准备金的方式,通过此类方式缩小其货币财富规模,在回笼货币过程中可以适度解决暂时的财政困难。
中图分类号: F8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477(2019)10-0085-07
收稿日期: 2019-05-14
作者简介: 玉方坚,男,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
(责任编辑:刘婵婵)(校对:SHT)
标签:中国货币史论文; 货币材质演变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货币制度论文; 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