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与发展_哲学论文

试论管理哲学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我国论文,试论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中外管理哲学研究论著情况分析

1.1 国外管理哲学研究论著情况

总体来说,目前国外纯粹的管理哲学论著并不多见,大多数论著是以管理哲学中的某一领域或者具有实践性的管理哲学思想为研究题材的。

1.2 国内管理哲学研究论著情况

就近现代而言,我国对管理哲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在管理学界和哲学界曾掀起了一股管理哲学研究热潮,人们从哲学的视角研究管理,出版了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论著,为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领域提供了哲学层面的探索和思考,这不仅有助于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管理实践,促进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完善,也丰富了“元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这些论著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企业为主体研究管理哲学的专著,占大多数,也反映了管理哲学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多数学者20年来所关注的管理哲学研究领域,在这方面,与西方管理哲学的研究很相近,出发点往往是以企业为主体。二是研究管理哲学本身及以其为研究内容的综合性专著,这部分反映了学者们对于管理哲学学科、研究内容、发展方向的探索,为我国管理哲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还有就是一些把管理哲学应用到某一专业领域的专著,这方面的书还不是很多,说明我国管理哲学的研究与某些专业实践的需要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管理哲学不能仅仅服务于企业管理。将上述三类梳理出层次,管理哲学研究可以看作是“理论研究—管理实践”的互动式研究,如图1所示。

图1 管理哲学的研究模式

1.3 中外管理哲学特点比较

多年来中外学者对于管理哲学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是受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的影响,国内学者看重管理哲学的理论价值,很多人都把管理哲学看作是一种“应用哲学”或“实践哲学”,其任务在于探讨管理中的哲学问题,揭示管理的本质。还有的学者把管理哲学等同于系统哲学在管理中的应用。

国外学者则注重管理哲学的实践意义,多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定义“管理哲学是什么”。但是,早期西方学者把管理哲学基本等同于管理学原理,认为管理哲学就是管理理论和管理中的普遍原则。还有的西方学者,例如,德鲁克则把管理哲学看作是指导管理行为的理念,特别是指导高层管理者决策行为的哲学,也就是企业高层主管为人处世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取向,更加强调人本管理的作用。他还认为,科学管理几乎就是一种有关工人和工作的系统哲学。

2 我国管理哲学学术论文情况分析

2.1 管理哲学学术论文特点分析

就我国目前管理哲学的学术论文情况和学术关注情况来看,总趋势处于上升态势,明显的变化以2000年为分界点,研究领域相对分散,这与分支学科以及学科生长点增多有关,如果结合图书出版情况来看,我国管理哲学处于理论发展阶段向实践应用阶段过渡时期。这些期刊论文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作者的合作很少,且已发表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较低,说明管理哲学的研究缺少学术合作基础,这样就导致了学科的研究基础相对薄弱,长远来看会影响科学积累的深度和广度。一个学科的发展要经过研究者长期的探索,要以扎实的学术基础、相互融合的学术氛围为前提,协作性强的学术群体对于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至关重要。虽然国内期刊发表的文章处于增长趋势,但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文章较少,被引用频次较低,因此部分文章用来作为再参考的价值显得较低。论文集中某一个或几个领域,使得已有分支学科或应用学科发展不均衡,影响学科基础的积累。我国管理哲学正在快速发展,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是管理哲学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应该协调好各个分支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网络,促使管理哲学全面地发展。

我国的管理哲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至90年初期,比较注重管理哲学本身的研究,而且多强调元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分支学科的应用范围主要在企业管理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管理哲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主要是为以后的发展积蓄力量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始注重学科理论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分支学科的地位突出。2000年以后管理哲学的分支科学生长点增多,管理哲学的应用不再局限于企业管理,这应该看作是一个学科定位的回归,也就是说需要给管理哲学学科进行全新的、多元化的定位。

3 管理哲学学科的确立及其学科分类

3.1 管理哲学的发展成熟

从发展态势上来看,管理哲学不仅渗透于各类社会组织之中,而且其学科体系正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

长期以来,一批学者致力于我国管理哲学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形成一定的学术共同体。通过各类研讨会,各种学术交流途径不断开拓管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

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论著,在传统中国管理哲学方面,有成中英的《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苏东水等人的《东方式管理》,黎红雷的《儒家管理哲学》等。较为详细地阐述管理哲学体系的论著有:崔绪治与徐厚德的《现代管理哲学概论》,齐振海的《管理哲学》,肖明等著的《管理哲学纲要》,官鸣的《管理哲学》,张尚仁的《管理·管理学·管理哲学》,杨伍栓的《管理哲学新论》,毛卫平、韩庆祥等人的《管理哲学》,张福墀等人的《管理哲学》,袁闯的《管理哲学》,彭新武等人的《管理哲学导论》,等等。

国内高等院校专门设有“管理哲学”硕士、博士专业的单位主要是中国人民大学。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国内的一些高校开设了管理哲学专业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班,这为管理哲学学科满足人才市场需要开辟了有益的探索。

3.2 管理哲学的学科分类问题

由于管理哲学属于交叉学科,处于管理科学与哲学交融之地,其学科的分类尚且不统一,学科分类具有局限性。学科代码表中630.1510管理哲学与630.1520组织理论、630.1530行为科学、630.1540决策理论、630.1550系统管理理论、630.1599管理理论其他学科同列为管理理论下属的三级学科,其所属一级学科为管理学。而在我国授予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按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这样的三个层次来设置的。“学科门类”是指学科目录中的第一个层次,它决定了授予学位的名称。中国人民大学是具有管理哲学硕士、博士招生资格的单位,在其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一览表所列的12个门类之中,010120管理哲学所属的学科门类是01哲学。因此,管理哲学也应该授予的是哲学博士和哲学硕士学位。该专业是在一级学科授权范围内自主设置并上报教育部备案的学科点,故其专业代码第5位为“2”。目前,国内也有学者习惯把管理哲学看作是应用哲学。

此外,无论是《中图法》还是《科图法》管理哲学基本是归入管理类的,图书的分类与学科代码标中的分类相对吻合,与学科专业目录的010120管理哲学列入哲学不一致。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对于管理哲学学科分类的不一致,在学科代码表中管理哲学并没有列入哲学类。诚然,无论是学科代码表中管理哲学作为三级学科被列入管理理论之下,还是列入哲学门类招收研究生都是有其划分的依据与合理的方面。从学科定位来说,仅仅把管理哲学看作是一个独立学科远远不够的,势必要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群才能保障管理哲学学科长远发展。在这个学科群中,有些学科已经存在,如企业管理哲学,有的属于尚待建立学科。倘若学科分类过于分散或者不统一,多种分类方案并行,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管理哲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也会加剧以后分支学科增多后的分类不均衡、不统一。这种学科归属不一致容易给学术交流造成障碍,比如学术论文发表期刊的选择,期刊对于文章的归类,乃至文献的检索范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笔者认为虽然管理哲学属于交叉学科,但形成一个稳定、统一、科学的管理哲学分类方案,有利于管理哲学学术论文在相关刊物中的分类,有利于信息的储存、检索与传播,更有助于学科的建设与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分类体系需要其学术共同体中的多数学者形成共识,且相关部门给予支持。总之,尽快改变管理哲学在学科分类、学科专业目录中不统一的局面,让管理哲学在学科分类表、图书检索、课题申报、成果评奖、人才培养、论文发表中统一归类,便于管理,从而避免分类不明确或者无处归类的尴尬,更会促进管理哲学在我国的良性发展。

标签:;  ;  ;  

论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与发展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