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的光辉道路开创民族地区美好明天_经济建设论文

坚持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的光辉道路开创民族地区美好明天_经济建设论文

沿着党的民族政策所指引的光辉道路,开辟民族地区更加美好的明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政策论文,开辟论文,光辉论文,民族地区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宁夏回族自治区从1958年成立至今,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五十年风雨兼程,五十年沧桑巨变。抚今追昔,一个“一穷二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已经发展成为繁荣进步、和谐发展的新宁夏,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50年,是宁夏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步的50年,是宁夏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50年;这50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光辉实践,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光辉实践,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光辉实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族地区的光辉实践。

经济实力今非昔比。自治区成立之初,经济十分落后,基础非常薄弱,全区生产总值只有2.5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0.37亿元。工业“先天不足”,只有几家手工作坊和小煤窑、机修所、被服厂,增加值仅为0.22亿元;农业增加值1.8亿元,粮食产量6.9亿公斤,无法解决吃饭问题。经过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艰苦奋斗,全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07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已达889.2亿元,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是1957年的84.5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0亿元,是1957年的216.2倍。工业增加值380.22亿元,增长591.8倍,尤为可喜的是,具有现代化水平和区域特色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集群正在崛起,一批主业突出、行业领先、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农业增加值达到97.89亿元,增长7.66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30亿公斤以上,人均有粮500公斤以上,居全国前列。预计到2008年底,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可越过千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实现新的跨越。

城乡面貌翻天覆地。自治区成立之初的宁夏,城乡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全区没有一寸铁路,公路通车里程2241公里且等级很低,很多都是由马车道修补而成;流经宁夏397公里的黄河上,没有一座大桥;电话机总数0.15万户,邮电业务总量只有197.4万元。2007年,全区铁路通车里程达到783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562公里,是1957年的9.17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黄河公路桥10座,铁路桥4座;电话机总数达到403.31万户,是1957年的2689倍,在西北地区率先实现了市县电话交换程控化,建成覆盖全区的移动通信网、无线寻呼网和数字数据网,农村在全国率先实现“三网”融合和网络全覆盖;邮电业务总量达到80.04亿元,是1957年的4055倍。自治区成立时,全区的城市化建设甚至谈不上起步,首府银川市的建成区面积只有3.8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万人,不及今日一个建制镇的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几乎一无所有,全区仅银川市解放街为沥青铺装,其他均为土石路面,城市没有自来水,没有公交车,老百姓没有电灯照明,等等。到2007年,全区的城市化率达到44%,位居西部第三,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60多平方公里,首府银川成为一个“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宜居城市,其他各市、县的城镇建设都脱胎换骨,旧貌变新颜,初步形成了以银川市为龙头,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四个地级市为重点,县城为节点,深入乡村腹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了崭新的水平。农村的变化同样是历史性的。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大提高,50年来,仅投入农村的水利建设资金就达到92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人居环境大大改善,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通宽带,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户户通电。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957年,我区人均消费水平仅有60元,人均社会零售额不到2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7元。全区农业总人口中70%都是贫困人口。在物资相当匮乏的同时,社会发育程度也很低。文化教育落后,全区在校大学生只有329人,中等学校学生1.3万人,小学生14.06万人;卫生条件极差,全区医院、卫生所等各类卫生机构327个,每千人拥有床位0.34张。到2007年底,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81元,分别是1957年的50.2倍和31.3倍。全区贫困人口降至33.6万人,其中低收入贫困人口24.8万人,绝对贫困人口8.8万人,历史上以“苦瘠甲天下”闻名的西海固地区,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在经济发展、生活不断富裕的基础上,社会事业加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得到了不断满足。全区在校大学生6.2万人,中等学校学生48.4万人,小学生70多万人,分别是1957年的189.7倍、37.2倍和4.98倍;全区医院、卫生所等各类卫生机构1530个,每千人拥有床位2.7张,分别是1957年的4.68倍和7.94倍。我们还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一系列制度,构建了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与健康的长效机制与体制。

民族团结巩固发展。在过去的50年里,宁夏回汉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充分行使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利,共同致力于我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开创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我们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保证;采取得力措施,千方百计推进回族聚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少数民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调动了各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谁也离不开谁”的宣传教育活动,促进民族交流,密切民族关系,形成了各民族亲密无间、相互依靠的良好局面;大力保护和开发挖掘民族文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50年来,宁夏的民族关系始终是融洽的,各民族之间从来没有出过什么问题,不仅为宁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全国的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作出了应有贡献。

回顾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年所取得的成就,我们不能忘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特殊照顾;不能忘记国家各部门、各兄弟省区市对宁夏所给予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不能忘记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离乡别亲,奔赴边陲,在宁夏这块热土上洒下的辛勤汗水;不能忘记我区各族干部群众,栉风沐雨,顽强拼搏,为建设美好家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50年来的伟大实践,为我们进一步地做好民族地区的工作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坚持党的思想指导和政治领导比什么都重要。新中国成立前,回族不被承认为一个民族,而是“宗族”、“宗支”。而中国共产党早在1936年就在宁夏成立了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府;抗日战争时期,由延安民族问题研究会编写的《回回民族问题》一书,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肯定了回回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提出把回回问题当作民族问题来处理,指出了回回民族前进的方向。新中国成立之初,著名回族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撰写了《回回民族的新生》,表达了回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这一正确的民族理论的欣喜之情。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更使回族人民在政治上享受到崇高的地位,在文化经济上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高度统一、繁荣强大的祖国才是本民族发展进步的可靠保证。50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坚强领导,始终坚持以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观察、处理问题,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的物质文化利益才能得到根本保障,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才能形成。

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构筑各民族团结和谐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因此,把经济搞上去,是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根本任务。周恩来同志指出:“最根本的问题是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如果少数民族在经济上不发展,那就不是真正的平等。”邓小平同志强调:“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民族地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国内外民族关系的经验教训也表明,经济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50年来,宁夏的政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谐,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把经济搞上去,各族人民群众才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增强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向心力、凝聚力,构筑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同时,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不断满足各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的视野才会更宽,心胸才会更开阔,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才会更加浓厚。

只有坚持、完善和创造性地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不断开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大创举,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成功之路,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有权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速民族自治区地方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上级国家机关要从财政、物资和技术方面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等等。宁夏回族自治区50年来的实践证明,创造性地落实这些制度,就能极大地满足少数民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调动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就能更好地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更加灵活有效的发展措施;就能更好地与其他各地区、各民族形成良好的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体制,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加快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只有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才能为做好民族工作和处理好民族问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周恩来同志指出:“既然是民族自治,就要培养民族干部”,“如果干部问题解决不好,一切政策就都没有人实施”。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党必须用最大的努力培养本民族的干部。”胡锦涛总书记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明确指出,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一件关系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是一件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对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具有决定性意义”。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一支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通的少数民族干部,才能够坚定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同时,他们熟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本地区的特点,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思想和心理,与本民族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可以较为客观和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民族内部如果出现一些问题,依靠他们做工作也往往比较方便,在保持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才能走出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新路。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从我区的实际出发,开拓创新,坚持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宁夏实际结合起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不断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了宁夏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宁夏不靠边境,不沿海,总的来说,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落后,各种条条框框比较多,一直是影响宁夏加快发展的突出因素。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走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成就已属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着眼于发展的新形势和全区人民的新期待,提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自治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对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做出了具体部署。我们将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开拓创新,奋发图强,一年一个新台阶,力争实现经济实力新跨越、发展方式新转变、人居环境新提升、社会事业新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新提高。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产业转移、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立足我区资源开发转换优势明显等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和保护好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全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力争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跨过1500亿元大关,人均收入超过200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番,超过150亿元;到2020年,人均GDP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为此,要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全力打造宁东(太阳山)能源化工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再造一个宁夏工业经济总量;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壮大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突出抓好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力促工业结构升级换代,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至少每5年完成一轮大的技术改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改造农村人居环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建设沿黄城市群,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拓展城乡市场,加快服务业发展。突破难点,合力攻坚,再上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批工业和服务业扶贫项目,加快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的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为各族群众谋求更大的福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地增加群众收入。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00元,年均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年均增长7.7%;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民生问题有效解决。自治区政府已经决定,今后每年都要突出重点,专题研究,实施十项民生计划和30件为民实事,切实把它作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和品牌,年年筛选,年年制定,年年实施,年年见效,力求把民生问题抓得更实、更细、更好。要大力弘扬创业精神,营造最佳创业环境,引导“百姓创家业、企业创新业、能人创大业、干部创事业”,促进全社会劳动者充分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开展“平安宁夏”创建活动,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三是坚持人才强区战略,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步伐。抓好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社会创新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围绕我区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组建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人才高地。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健全流动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崇尚知识,尊重人才,支持创新,让想干事的人有舞台,能干事的人有作为,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人才大量涌现。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力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四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从我区实际出发,用好用活政策,充分行使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各项自治权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族群众的注意力都引导到投身我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回族聚居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全区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把宁夏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50年团结奋斗,50年光辉历程。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倍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有着光荣传统的宁夏回汉各族人民,一定能够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小省区也能办大事的拼搏精神,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更加幸福的生活;一定能早日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一定能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宁夏。

标签:;  ;  ;  ;  ;  

坚持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的光辉道路开创民族地区美好明天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