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维导图在基础护理学的实验课集体备课中应用,利用集思广益、便于记忆等优点,能有效促进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实现实验课集体备课教学目标,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基于此,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并利用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对思维导图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集体备课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基础护理学;实验课;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2-0352-01
引言
思维导图是指一种思维工具,利用符号、词汇、图像以及线条等将复杂繁琐的文字信息转变为层次鲜明的导图,能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笔记效率,同时加深学生的课堂印象,扩展思维与创造力。思维导图的应用,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新教学理念提供了思路与经验,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授课教师为某护理学院基础护理学教师,学生为该学院基础护理学专业大三学生,随机抽取两个班级,分别标记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要求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研究时间为该年的二月至六月份,研究学生处于大三下学期。
1.2 方法及研究
1.2.1对照组教学方法 在上课前,将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备课方式进行备课,并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进行课程讲解。在上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课前预习,无具体要求,预习后,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注意,不使用思维导图,并且在教学完成后按照传统的课后练习、复习等方式,布置相关课后问题,利用传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
1.2.2实验组教学方法 在实验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思维导图,首先,上课前教师应开展课前预习,利用预习思维导图使学生对当堂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致了解,同时布置相关的课程任务,将重点、疑点与难点进行标记;其次,在上课时,教师辅助学生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并利用该方式进行课堂记录,完善预习思维导图,加强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在今后的每堂课上课之前,教师都可以随机选取一名学生对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利用展示过程对知识进行复习,加深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完善该学生的思维导图不足之处,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进行课后复习,利用文字、颜色、图形以及符号等,完善自身的导图,不断修正改进,最终形成完善的思维导图,达到教学目的[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教学效果对比
1.3.1理论知识考核 学期课程结束后,教师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理论知识考核与相关问卷调查,理论知识主要是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问卷调查主要查看学生对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例如,问卷问题包括思维导图是否提升学习兴趣、思维导图是否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导图是否提升预习效果等。
1.3.2实际操作考核 学期课程结束后,利用现有的实验仪器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并对操作进行评分,以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3.3思维导图考核 随机抽取数名学生,考核学生实际制作思维导图的能力,并对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查看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学习效果。
1.3.4两组学生成绩对比 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应用相关教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以保证清晰明确的显示两组成绩的差异性。
2.研究结果
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实验组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等平均成绩远远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前预习效果、课后复习效果以及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都受到教师的认可,因此,得出相关结论:思维导图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集体备课中的应用,能有效提升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
3.结果讨论
3.1 思维导图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在思维导图应用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思维导图使学习过程变得有趣,可以有效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并掌握实际的操作流程,进行课后复习,从而提升学习成绩。据相关实验数据表明,实验组的各项数据普遍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访谈时,相关学生表示,在预习过程中,需要反复预习教材内容,并找出知识之间的关联,以此来制作思维导图,并且对于预习过程中出现不懂的知识内容也会做出明显的标记,从根本上提升了预习效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当教师示范制作思维导图时,由于思路清晰易理解,学生容易制作课堂笔记,把握操作细节,加深课堂印象,从而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在课后复习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的与同学进行研讨,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明确指出,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有效的提升自身技能水平[2]。
3.2 思维导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
思维导图的应用,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要求学生通过制定思维导图进行自学,并根据实际预习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合理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成绩。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理论知识讲解,而是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引导过程中提出相关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辅助学生通过导图解决问题。思维导图的应用,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准确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并依此对学生的不完善之处提出意见,帮助学生逐渐完善,提升学习效果。利用该方法,既保证了个体学生的发展,又从整体上提升班级的学习质量与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
4.结论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集体备课中应用时,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基础理论成绩,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同时还提升了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探索,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虹,吕一婷,林梅.思维导图在高职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05:363-366.
[2]岳月娟,龚凤翔,马婷.思维导图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3:87-88.
论文作者:王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5
标签:思维论文; 学生论文; 实验组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中论文; 护理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