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放”与“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思想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课(初中改为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和作用是突出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的形成。新的思想政治课必须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放在首位。而过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于教师受接受学习理论的影响太重,课堂上以“讲”“灌”为主,课堂是封闭而呆板的,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太少,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整个课堂表现为单一的“讲、练、重复”模式,学生对学习内容无兴趣,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差。按照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改进课堂教学。
新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同学间互动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讨论沟通、互相帮助的过程;是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实现意义建构并形成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放”,即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大胆质疑,大胆提出问题,讨论、研究问题,并联系实际,收集材料,开展调查研究,进而解决问题。通过“放”,使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放”就没有活力,不“放”就缺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是“放”只是手段,“收”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收”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的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共同参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也即是教师正确处理“放”与“收”关系的过程。如何把握好“放”与“收”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也体现着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
一、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地“放”
1.“放”是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
要让新的思想政治课“活”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放”。实施《新课标》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时也是学习方式的改革,它更重视学生如何“学”,强调“教”服务于“学”,要求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师生、同学间的互动,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的各种交流探索和实践活动,完成意义建构,培养各种能力,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放”,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
2.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放”
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重大差别,在于过去备课中重视如何“讲”,而现在重点准备让学生如何“学”。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备课更应考虑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何把学生调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教学中学生的活动,使课堂教学在学生主动参与下一步一步地,深入而全面地完成学习任务。
3.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有艺术性地“放”
课堂教学中应做到“放”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准备充分,灵活多样,善于引导,合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和资源。
要合理设置情境,有效地“放”。参加第三届初中思想政治优质课竞赛的杜养生老师,上课开始就用多媒体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参加载人航天试验的音像资料,一下就将学生兴趣调动起来,很快与教材中的“理想、情操、意志”等内容形成联系。学生踊跃地参加到学习中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展开讨论,畅谈理想与现实行动,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设置学习情境,是“放”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创设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各种情境,从而有效地“放”。如创设愉悦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思维;创设疑问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创设议论情境启发学生深刻思维;创设激励情境促进学生敏捷思维;创设应用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如此等等。
要利用好协作和会话两种方式,有效地“放”。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互补、互助是通过会话交流来实现的。而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思维的启迪、问题的探究和解决,都是在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学习中完成的。要有效地“放”,必须建立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共同收集资料,共同研究。
有效地“放”,还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现代教育手段。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紧随时代步伐,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设施,使课堂教学中的“放”充满生机和新意。要让学生收集信息,整理、消化、应用和处理信息,扩大知识面,提高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以达到“放”的最佳效果。一位教师在进行环境保护内容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各自找一个最典型的环境污染现象,并上网查阅污染的危害,写出一篇有效治理污染的建议。结果不少学生写出了很有新意的治污建议,有的还被有关部门采纳,学习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收”
课堂教学中“放”是手段,“收”才是目的,“放”是为“收”服务的。“收”体现着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放”之后必须“收”。“收”也要讲究艺术,注重实效。
1.课堂教学中要边“放”边“收”
课堂教学中一切“放”的活动,都应在教材及其相关知识范围内进行,否则可能出现“张口千言,离题万里”“花样多多,与‘学’无关”的现象。为此,教学设计时,要置“放”的安排于“收”的范围之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要牢牢掌握课堂活动的方向,使各种“放”的活动一步步向“收”的方向靠近,实现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在“放”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偏向应及时纠正引导,以保证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完成。
2.“收”要利于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此即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如前面所举杜养生老师上课播放杨利伟航天试验音像资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前面所学“理想”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而由教师设置问题:杨利伟为什么会成功?通过介绍杨利伟成长经历,使学生得出结论:要实现理想,必须有高尚的情操,必须通过磨炼形成顽强的意志。这就让学生建立起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收”要自然
不能像过去“目标教学法”那样,一上课就直接告诉学生:“本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是……”这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应通过“引”,让学生“动”,最后自然地“收”。如前面所举杜老师通过杨利伟的事例,自然地把学生从“理想”引向“情操”“意志”方面,就“收”得很自然。
4.“收”应体现对教材知识的深化和运用
一位教师在进行《正确行使公民权利》教学时,将知识深化,用多媒体播放了《社会经纬》栏目中“行人违章被撞”片断,就复旦大学方教授骑车违章横穿马路被刹车不灵汽车撞死后,公安局判方教授负全责而司机不负任何责任的案例,向学生提出系列问题:行人和司机各有何权利与义务?行人和司机的权利、义务靠什么界定?如何才能更好地行使权利?生命与法律哪个更重要?“撞了白撞”的交通责任认定需要修改吗?学生通过广泛讨论,收集资料,比较研究,不仅掌握了教材知识,还对市交通管理及责任认定的有关法规修改提出了许多建议。这种“收”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可见,“收”要将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备而“放”,又有效地“收”,才能适应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政治课教师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和研究,正确处理“放”与“收”的关系,以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