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_周玲

◆ 周 玲 刘莹英 武昌工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社会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一方面面对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一方面也面对激烈的高校竞争,高校转型发展这一背景和要求对民办高校而言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从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出发,建立以服务地方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与地方社会需求的匹配性,是民办高校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不二之选。按照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和培养要求,建立科学、可行、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向地方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基础,也是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成长、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高校转型 民办高校 经管类人才 培养模式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办和民办的高等教育并存的教育格局已基本形成。在2014年教育部已经明确的国家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这对起步晚、底子薄、以竞争能力定输赢的民办高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管类专业在民办高校中广泛开设,有很多更是以商学院立校、以经管类人才培养为重点人才培养方向。因此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出发,对民办高校的自身特点进行剖析,以服务地方经济为视角,探讨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增强民办高校经管类人才的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转型发展背景及民办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现状

1.高校转型发展背景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岗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而高校人才结构的不尽合理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用人难的困境一再出现和加剧。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得以提升,我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相对而言,研究型的重点大学和普通职校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而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毕业生 “高不成、低不就”,尤以新建地方本科和民办高校为典型。

这些本科院校要么成立时间短,要么人才培养缺乏竞争力,要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弱。这一现状直接导致这些高校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艰难立足,难以得到长足发展,同时培养的学生也缺乏就业竞争力。因此,对这些高校而言,建立自身的办学特色,转型发展是必然趋势。特别是对民办高校来说,这一变化既是挑战,也是一次机遇,众多民办高校积极报名转型试点学校就是其转型发展的决心表现。

2.民办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现状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对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现代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覆盖面,增加了高等教育资源总量。截至2013年,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在校生比例已达22%,而相对于工科专业,经管类专业的投资小,社会需求广泛,因此在高校中尤其是在资本约束问题比较突出的民办高校中广泛开设。

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经管类专业是指经济学和管理学所包含的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等共计12个类别,包含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行政管理、酒店管理等32个专业。经管类人才由于其社会学科的属性和社会的大量需求在高校中广泛地开设,绝大多数的民办高校也根据自身情况开设了经管类的专业,向社会输送经管类人才。

在民办高校中,有部分高校利用民办高校办学机制灵活的特征,结合学校本身资源和社会需求,设置了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西安翻译学院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采用“专业+英语+技能”的模式,凸显了其作为一所以外语类专业教学为主的综合性民办大学的特色。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凸现了该校的办学特色,将外语作为各专业学生必备的一技之长,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是,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对经管类人才的培养仍然沿用公办高校尤其是一本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既不符合民办高校自身的资源特征,也不符合社会对民办高校人才的需求,更无从谈起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和人才优势。

3.民办高校的特点

(1)经费来源单一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自恢复后,经历了磕磕绊绊三十几载的发展,至今仍无法和一流的公办教育相比肩。除了发展时间短这一重要因素外,民办高校获取经费的渠道单一则是另一重要因素。纵观国内外一流高校,国外以私立大学为代表,在国内以公立大学为代表,不难发现,高水平的高校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资金充足和学术自由。

而我国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单一且拮据,学校的发展往往受到资金的制约。从国内民办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维持主要靠学费来支持,因此,相对于学生质量而言,保证学生数量、规模是维持民办高校生存的基本方式,这是民办高校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2)师资队伍不稳定

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一般有三部分构成:一类为聘请的有经验、有名气的教授为带头人;第二类为招聘而来的年轻教师,进行培养,这是民办高校师资的主要力量;第三类为聘请兼职老师作为教学人员的补充。而由于民办高校在发展时间、管理机制、办学经费、薪酬待遇等方面的问题,使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不仅表现出整体数量不足,而且结构不尽合理,普遍缺乏高水平、高职称、高素质的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比之教学物质条件的改善更加困难、更加复杂,需要时间更长,需要更多的校内外环境支持和相应的配套条件。

(3)办学机制灵活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民办高校存在社会地位低、生源基础差、办学经费短缺、政府扶持政策不完备等一系列的不利条件,而只有灵活的办学机制是公办高校所无法比拟的。民办高校往往机构精简,体制灵活,避免了公办院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这也构成了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灵活的办学机制,在学校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经营机制、创新机制及市场反应机制方面能得到卓有成效的效果。

二、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理念的实现问题

民办高校由于其自身特征,一般都将自身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与国家的教育目标是相一致的。但是从目前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和人才供给的情况来看,仍然沿袭了精英教育的模式,没有实现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经管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为“高级专门人才”,虽然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比一本院校的学生有实际操作技能又比高职高专类学生有理论涵养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经管类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是选用一本院校甚至名校的,使其人才培养从目标设定、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各方面不能吻合社会需求,进而使得学生缺乏竞争力。

2.人才培养模式不匹配社会需求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雷同,缺乏特色。

纵览民办高校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不难发现,不论学校地理位置如何、自身资源如何、当地产业现状如何,对经管类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描述为“掌握某专业知识、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得民办高校在培养经管类人才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素质上趋向同一。因此,人才培养定位存在同质化、缺乏特色、忽视社会具体需求的问题。

同时,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定位,也是众多民办高校的口号,但就目前的教育市场和就业市场的现状而言,民办高校的学生在社会中很难得到“高层次人才”这一定位的认同。这既不利于用人企业单位对民办高校培养的经管类人才的有效识别,也不利于学生正确择业观和职业规划的树立。

(2)课程体系设置缺乏“时代感”。

相对于自然学科而言,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更新较快,并且产业融合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需要复合型、跟得上时代节奏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在现实中,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采用的是“公共课+专业课”的模式,课程及其内容基本上数年甚至数十年未变,这显然不符合现代企业对经管类学生的知识期望,也使得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面对社会需求非常茫然、抱怨连连,也使得“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

(3)实践环节“雷声大,雨点小”。

为了区别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往往将“实践能力”作为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特色,但是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么流于形式,在假期由学生自行完成,或者进行一些校内实训、实验课程的学习;要么由于进行实践设计时没有深入研究自身的服务对象,也没有认真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更没有认真总结自身在办学上的优势和劣势,结果造成无法匹配社会需求。因此,实践环节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3.缺乏服务地方的意识问题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能,而民办高校自身具有的特点和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更决定了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职能。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学生来源和就业多以地方区域为主,因此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同时,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资源和环境,因此,地方既是民办高校生长的土壤,也是民办高校服务的主要对象。

而在现实中,民办高校在面临生源下降、经费紧张等一系列的困难下,往往首要选择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因此,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设置也以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等容易招生和就业的专业为主,重视就业数量而忽视了就业质量和学生竞争力,也没有因地制宜地就服务地方的特色或优势产业入手来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三、民办高校经管类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研究

民办高校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着眼于应用型技术人才,结合这一培养目标和企业事业单位对经管类大学生的能力要求,其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

大学生需要掌握较好的理论知识,包括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高校毕业生掌握较好的理论知识是其区别于职校、技校学生的重要特征,也是人力资源具备良好的发展性的基础。对于民办高校的经管类学生而言,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是分析、处理经济管理活动中问题的基本能力,也是面临就业之时参加各类笔试、面试的重要能力表现。

区别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特点,使得经管类的学生不仅要在基础类知识上有较好的掌握,而且需要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和所在地区的产业人才需求进行知识储备,做到学有所长。

2.较强的实践能力

民办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经管类学生不仅需要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众多学校也通过增加学生实习实训课时、安排实践类课程、参加各类创业创新技能大赛、同企业合作培养等多种形式来对学生的这类能力进行培养。从经管类学生的专业目标和就业情况来看,实践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Microsoft Office工具的熟练掌握

当前大学生对计算机及Office办公软件并不陌生,也经常使用,但是并没有将其作为一项实践技能进行良好的学习和掌握,学生仅仅是会使用word进行简单的文档撰写和编辑而已。但是就目前的办公环境而言,Office办公套件的使用是基本的工作能力之一,因此对经管类学生进行Office办公工具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将Office各类办公软件的熟练掌握作为经管类学生增强实践能力的必须学习内容之一,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是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学生较好能力提高的手段,也是民办高校对当前“应用型”学生培养的体现。

(2)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经管类专业学生因为专业原因,就业岗位多需要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但目前的高校中,对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尚没有将这一能力作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进行培养,而只是作为特长对学生进行鼓励。事实上,与经管类相关的就业岗位上,大多数如销售、营销、策划、贸易、会计等都需要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将这一能力作为民办高校经管类学生的必修能力来进行培养,不仅能使学生有较好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满足了用人单位“复合型”经管类人才的需求特征。

(3)实际的问题解决能力

对民办高校而言,经管类学生的培养有众多的实习、实训、实践课程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这些实践活动要么流于形式,要么能力培养效果不佳。对于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对经济社会中的问题进行问题调查、资料收集和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备的。

因此,经管类学生在实习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做到实践不断线,长期调查跟踪某企业或某社会经济问题,形成毕业研究报告。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将实习活动落到实处,使学生对企业和社会有较理性和清醒的认识,减少就业盲目性。

3.良好的职业素质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正式成立之时,朱镕基总理为该学院题写了校训“不做假账”,这正是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要求的体现。职业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和用人单位重点关注点之一。

对民办高校的经管类学生而言,良好的职业素质的构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的职业观的树立

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民办高校的经管类学生由于缺乏学校认同感和与其他一流院校学生确实存在差距而表现的信心不足,导致学生出现对前途的困惑和学习的消极。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科学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是应对这一问题的积极措施。

(2)加强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大学生在未来择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的心理问题,如职业角色意识、积极心态、抗挫折能力、健全人格塑造、交往能力培养、成功心理的培养等,这些素质在今后工作过程中直接与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关。对民办高校而言,一方面需要将职业心理课程纳入到经管类学生通识课的范畴中,开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定位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提高择业、就业中可能遇到问题的心理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学校从制度的角度给予保障,保证培养学生职业心理工作顺利畅通。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媒体多次报道大学生求职、任职中缺乏诚信的问题,反映出大学生缺乏职业道德、无法信守职业承诺的问题。民办高校需要通过建立制度杜绝考试舞弊、学业造假等现象,职业教育中提倡“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通过团队合作、实习认知等途径增强合作意识,从而达到从增强诚信意识、敬业意识和合作意识三个方面提高经管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诚信的教育,同时,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满足专门性、连续性和持续更新的要求。

(4)提高职业能力

来自社会各界对于当代大学生“眼高手低”的评价,实际上反映出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对转型发展中的民办高校而言,经管类学生的职业能力正是其区别于普通公办院校学生的重要方面。民办高校经管类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通过以课堂教学和课下实践两个方面相结合,利用民办高校着眼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服务地方的定位,有针对性地从专业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四、服务地方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民办高校的设立依托于地方,其影响力和辐射范围也应该以所在地为主。因此,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着眼于地方经济,研究地方产业、行业的特征进行构建,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

因此,一方面,民办高校应以其所在地为基础向外辐射,通过各种形式来增强学校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纵然学校规模、师资力量、在校人数、科研成果等在增强学校影响力方面非常重要,但同时,也需要通过与所在社区良好关系的建立、社会责任的承担等方式来进一步保持在本地区的美誉度,并进而辐射影响区域。另一方面,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需要密切关注所在地区的发展。就经管类专业而言,应重点关注所在地方的经济发展规划,对优势产业和人才需求较大、较迫切的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倾斜,在保证稳定、静态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根据具体的规划和环境进行课程模块的动态微调,以达到与当地人才需求最佳匹配的效果。

图1. 民办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模型

如图1所示,民办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要根据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基本思路,科学地设定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应用型”、“需求匹配型”、“实践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理念,明确自己的“细分市场”,凸显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精神。

要密切关注地方政府的整体规划和具体措施,将学校自身的规划和政府规划同步起来,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理念贯穿于办学理念、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在一定时期内要重点和优先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以及与地方经济结合紧密的学科,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迅速地做出灵敏的反应,开展灵活多样的服务活动。

2.基于“岗位群”的课程体系设置

经管类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对行业和产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增强学生对某一岗位群而非宏观职业或者微观职位的知识和能力的增强。

学校通常以“公共课+专业课”的形式来进行课程设计,而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初,并不能完全确定就职方向和意向,因此,在后续择业过程中存在目标职业和自己的知识、技能不匹配的困境。

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学校通常开设有“管理学原理、法律基础、大学语文”等公共课,以及“酒店前厅及客房管理”、“酒店设备管理”、“酒店情境英语”、“酒店服务心理学”等专业课。而对酒店而言,众多的岗位可以糅合为行政管理、客房、餐饮、前厅、质量监控、保安消防等若干岗位群,不同岗位群之间对知识和技能既有通识方面的要求,又有各自的特点。

因此,要以调研为基础,合理划分职业岗位群,将课程体系按照“通识课+专业课+岗位群模块课+技能实训”的方式进行设置,让学生在通识课中了解该行业,在专业课中认知该职业,在岗位群模块课和技能实训中明确自己的就职方向和夯实职业技能,提高岗位选择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3.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若想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胜出,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这一基本模式,使得这一模式切实执行,并有效提升经管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首先需要民办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企业从专业建设到课程体系设置都具有一定的发言权,使企业提供机会和资源,学校提供人才和职工培训,使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

其次,贴合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相关产业的企业构建联系紧密的实训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多样丰富的企业合作和实习基地建设。

最后,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和调整。一方面,要让教师从课堂走向企业,通过循环、连续的进修、挂职学习、假期强化认知等手段,使高校老师不断更新和提升知识讲授的内容和能力,同时也能够将自身知识贡献于进修企业。另一方面,要拓宽兼职教师的来源,请行业、企业的优秀人才到学校进行兼职教学、讲座、青年教师培训等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双师型”老师的数量和质量,为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4.监督保障机制的构建

良好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合理的课程体系,其效果的显现还需要监督保障机制来进行保证,否则只是空谈。因此,民办高校经管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必须将监督保障机制纳入其中。一方面由学校根据经济管理人才需求组织专业建设,修订教学计划,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对就业学生进行追踪,了解经管类人才的培养效果。同时,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查,对就职学生的能力进行评定,对其要求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并进而在教学中进行强化性的微调,从而使民办高校及其经管类学生的素质和质量得到螺旋式上升的改进效果。

参考文献

[1]储伶丽 武汉生 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9),231。

[2]徐冬蓉 严晓兰 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150。

[3]吴鑫 张正义 关于强化地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意识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12,(4),67。

作者简介

周玲,女,生于1981年7月,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就职于武昌工学院,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管理。

论文作者:周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8

标签:;  ;  ;  ;  ;  ;  ;  ;  

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_周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