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自我创造论文_仇诚梓 罗淼杰

教育目的——自我创造论文_仇诚梓 罗淼杰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自我创造”,是基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教育概念。它的基本内容是:教育者(无论是教师抑或是父母),首先的责任是营造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而成长的主体是未成年人自身。优秀的教育,是营造出让未成年人充分释放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创造的空间,而非使未成年人按照教育者的想法成长。“自我创造”,同时也是相信未成年人有自己成长能力的教育概念,只是未成年人无法选择和控制环境,而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又是巨大的。因此,教育者的作用,就是将自己以致周围的人作为资源,适时营造启发未成年人思考的环境,引导未成年人独立思考,使未成年人拥有"自我创造"的机会。

以上对“自我创造”概念的解释,正是提供了以考察学生利益和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的的一条新的途径。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培养学生的气质,使学生了解自我幸福的组成,以及明白如何追求幸福,例如保证所需的基本必需品(健康、住房、食品等),或者培养可以作为获取手段的品质(勇气、坚韧、智慧)等等,使得学生的理想能与现实世界相匹配的基础上,充分的实现自我创造,从而得到自身幸福。正如珀西·纳恩在《教育》中提出的“个人,包括接受教育的学生——如今变得更像一名艺术家而非真理的探索者,他们把生活看成是自身情感和直觉的表现。”教育者们促使学生将生活看作一种表现,并充分展示自己的表现力,又由于人没有给定利益,所以必须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创造,自我创收最大利益。

有的学生却反对这种观点,所以即使我们认为学生成为一个自我创造者是一件对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强迫他们去这样做。毕竟,再创造理论首先就是要保证有个自我发挥的环境,如果他想遵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是可以的。因为我们的生活不是一开始就有一个详细的计划,我们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只是根据我们的生活目标去“干”,然后通过不断的经历去补充自己的认知,才能最后将生活过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那么这种理论是否真的优于其他理论,能逃避强制性教育,灌输教育之类的指责呢?这里就存在着传统教育评价与创造教育的理论冲突。

第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重视不够。如明显的重教师教、轻学生学,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在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中,将课堂教学的评价等同于对教师的评价,而对学生学的评价则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这种片面的教学评价观使教师形成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知识教学轻个性养成的教学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课堂教学评价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传统教育和新型理论的冲突之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如何促使学生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上,教师是评价者、支配者,而学生是被评价者、服从者,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而在自我创造理论中,教师仅作为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主动追求知识,而不是一昧的灌输知识。

第三,传统评价内容单一,由于受片面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及短期利益的驱动,学生评价片面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创造性理论则更重视对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有深刻影响的心理素质、个性素质及劳动素质等方面。

第四,传统教育中试题答案的标准化,对大多数的中国学生来说,试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对学生来说,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一种。一方面,这样只能训练学生对问题单一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使得学生在面对标准答案时谨小慎微、思路狭窄,思维的空间拓展性不够,知识结构缺乏立体交叉,很难有创造性突破。而创造性理论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及所需的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实现多重智力发展。

我们通过探讨以上观点来检验哪种理论更适用于学生教育,其实双方都存在有优缺点,传统教育是纯粹为应试教育而量身定做的教育形式,注重利益的实现,自我创造则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自主追求幸福。其中也就产生了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的矛盾,这取决于你的个人幸福来源于自由还是利益。因此,自我创造理论有个要求,教育者的首要责任是营造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所处的环境也就随之变化,于是个人的立场和对幸福的要求也会不同。所以,这种理论只被作为学业之后的应用,可能只适用于一部分人而不适用所有人,但它其实必不可少。在这个愈来开放性的社会,学生面临的是技能、品德等全方位综合素质考察,仅以学科成绩论高低的现象已不在。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基于学生利益和社会利益,作出了许多回答,是为了让学生有好的成绩、好的学校、好的工作,是为了社会有更多的人才等等,但是哈佛大学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它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afinehumanbeing”(培养好人),品德第一。不是简单的政治信仰教育,而是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弱势的同情,对他人的尊重,以及自我的认知。教育的第二个目标是智慧。不是用成绩测评,而是注重人的思维方式,如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等,知识和技能是低一层的东西。而自我创造理论的价值就在于此,不强制学生进入既定的教育模式,只是引导学生拥有自我创造的手段,以期其达到自我的理想目标。

论文作者:仇诚梓 罗淼杰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  ;  ;  ;  ;  ;  ;  ;  

教育目的——自我创造论文_仇诚梓 罗淼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