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332-02【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SIMH精神卫生自评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80例银屑病患者入院时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然后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出院前再次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并加以比较。结果心理护理干预后银屑病患者的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及抑郁、焦虑量表总分明显低于心理护理干预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银屑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对促进银屑病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银屑病;心理护理;干预;研究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其与免疫功能异常、遗传、环境因素有关,精神神经因素可引起本病的发作和加重,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因素对银屑病的发病和病程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了解心理护理干预对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我们采用SIMH精神卫生自评表(SCL-90)[1]、焦虑自评量表(SAS)[1]及抑郁自评量表(SDS)[1]对80例银屑病患者入院时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然后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出院前再次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并加以比较。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0例均为肇庆市皮肤病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住院病例,男58例,女22例;年龄14~7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5年;寻常型50例,脓疱型13例,关节型10例,红皮病型7例。排除伴有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及生殖器发育不全,畸形等患者。1.2研究方法对80例银屑病患者入院时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然后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出院前再次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前后结果比较。测评时由受过培训的护士现场予以具体指导,以不带任何暗示和偏向方式把问题的意思告诉患者,使患者在不受任何影响的情况下作答,且在填表完成后,由护士立即给予逐项检查,以免缺项或者不按要求填写。测评工具如下。(1)SIMH精神卫生自评表(SCL-90):为患者自评量表,由90题组成, 0~4五级评分,包括症状指数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项因子组成。(2)焦虑自评量表(SAS):此量表含有20个项目,按1级~4级评分。(3)抑郁自评量表(SDS):此量表含有20个项目,按1级~4级评分。1.3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全部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
2护理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患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护士应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从生活上多关心,从病情上多解释,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自己的耐心感受,给患者提供宣泄的机会,通过宣泄摆脱恶劣的心境,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2]。2.2宣传讲解有关银屑病的知识向患者详细讲解银屑病的知识,如流行病学的现状、发病因素、发病机制、疾病对机体的影响,目前治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等,让患者能正确对待疾病,改变错误观点,放弃要求根治的思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3心理护理2.3.1做好个体心理治疗:通过对患者身心环境的干预及健康教育,详细向患者讲解银屑病防治知识,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改变错误观点,不乱投医,不过度治疗,使其认识到通过积极、正规治疗能够控制病情,对日后工作、学习无太大影响,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家属、朋友、同事等明白该病无传染性,无需隔离、疏远;组织治疗情况、病情轻重、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类似的患者共同参与活动,有利于患者之间互相交流、沟通和鼓励,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及乐观主义精神,提高对疾病及其他困难的心理耐挫性。2.3.2针对患者不同发病期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疏导、引导、暗示等方法,指导患者放松,不让患者孤立封闭自我,进行个性化护理和治疗,同时让家属明白该病无传染性,无需与亲人隔离。2.3.3集体治疗充分利用群体气氛及环境效应,缩短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让患者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消除孤独感,同时通过集体授课,学术专题演讲,发放宣传单张等形式,提高患者对银屑病的正确认知能力;鼓励患者积极参加文体及社交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宽容待人,培养乐观主义思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减轻和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4加强用药指导指导患者积极配合医生,了解治疗方案,服从医生,科学治疗。对于治疗心切,到处寻求“灵丹妙药”者,强调合理用药的必要性,切勿轻信不科学的宣传诱导,避免擅自用药致病情复发或加重。2.5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要摄入适量的水、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一般来说,银屑病患者应忌食带腥发散的温热食品,如酒、鱼虾、海鲜、羊肉、辣椒等,而对于瘦肉、鸡蛋、牛奶、蔬菜及水果等食物则应多摄入,以保证营养,同时告诉患者饮食也存在个体差异,实际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体会,如果摄入某种食物后皮损加重,则应加以控制或忌食。2.6控制诱因:银屑病的诱因多为精神因素,如过度劳累、家庭纠纷、亲人亡故、经济问题等导致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抑郁,引起一系列心理反应及内分泌紊乱,促进了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气机壅滞,郁久化火,毒热伏于营血而发生银屑病。
故患者应有良好的心态,戒急、燥、烦等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向上和平和的心态,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可服用镇静剂。2.7出院指导出院后继续按照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不要擅自增减或停药,以防复发。定期随访,电话咨询,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况。鼓励患者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劳逸结合,宽以待人,保持情绪稳定;鼓励患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降低疾病的诱发因素。
3结果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患者SCL-90、SAS、SDS测试结果比较,见表1。表1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患者SCL-90、SAS、SDS测试结果比较(略)
4讨论银屑病是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之一,据我国1984年大规模流行调查,其患病率为1.23‰,采用递推的方法计算,目前患者至少有400万~500万,银屑病仍然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皮肤病之一,尽管多年的研究进展,此病的防治至今尚未突破,仍然是皮肤科研究工作者的难题。目前医学界认为银屑病属于典型的身心疾病,患者除了伴有明显的皮肤损害外,病程的迁延、反复与患者存在各种不良心理因素有关,并多以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表现为主,这些因素在本病的起病、发展、复发与转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地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必须对这种现状加以重视。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因素对银屑病发病和病程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治疗和护理也逐渐成为治疗银屑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本研究结果显示:银屑病患者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及抑郁、焦虑量表总分在心理护理干预后明显低于心理护理干预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治疗银屑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宣传讲解有关银屑病的知识,实行心理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出院指导等措施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银屑病知识水平,减轻心理压力,改善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矫正心理、社会及生物因素间的不良状态,对促进银屑病患者稳定病情、延长缓解期及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1]张树森.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9-148.[2]罗娜哲.心理护理对银屑病干预的效果.家庭护士,2008,2(6):427-428_
论文作者:周盛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4
标签:患者论文; 银屑病论文; 心理论文; 抑郁论文; 焦虑论文; 量表论文; 自评论文; 《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