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整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几点思考_中国精神论文

关于调整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几点思考_中国精神论文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调整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目标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3)17-0050-04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在自古至今的生活实践中,人类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总是以一定的目的设计作为起点和归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样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作为教育活动实施的起点,它是人们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过程校正和结果评价的引线与校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和调整,既要适应和满足一定的社会发展需求,也要适应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发展特点和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适时调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创新目标体系,对于深入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目标体现着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一定的国家意志和价值理想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价值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规定了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规格标准和素质要求。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要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涵的深入理解为基础,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本质内涵和基本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其本质上来讲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是传递国家意志和社会规范,引导人们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过程。“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为特定的阶级服务,以一定阶级的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集中体现,反映的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历史时期核心的价值取向。价值指针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核和精髓,如果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本质上是一种价值传递活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是这种价值精髓的集中表达,是根据国家的政治意志和社会的核心价值对教育产品(大学生群体)的总的设想和价值规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本身就属于价值范畴,价值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个根本特性。同时,围绕价值轴心,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又可拆解成一定的层次结构,终极目标指向人的信仰和精神层面,关注人的精神家园和信仰体系的构建;基础目标指向人的现实社会生活,是为了让人们能够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指针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就会适时进行调整。但是这种调整并不是以旧换新,而是在新的历史境遇中对既有目标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对目标原有结构和层次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反映的是特定国家社会人才培养的根本规格,在同一形态的国家社会中,统治阶级对于受教育者的规格要求是相对统一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围绕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目的而展开。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任务和时代要求、不同群体的发展特点和成长特征,以及具体活动形式的不同要求而发生调整和变化。因此,时代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个基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宣传教育的思想理论体系,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着这一特定时代的本质要求,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3]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直接地体现和反映时代特点和面貌。从历史上来看,从革命战争年代“培养革命的先锋分子”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培养“四有新人”,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都因特定社会条件、时代使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体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要体现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指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化的新格局。

综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属性的一种主观观念性的体现,具有价值性、层次性和时代性等特点,这是我们进行目标调整的认识基点。

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调整思路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调整要以我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涵和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为基本出发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化”本质出发,[4]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调整应遵循两方面的方向和进路,即社会核心价值的传递和创设,以及学生自身价值的确证和实现。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调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指导和内容边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调整并非随意的、无根据的变化,而是现实的实践境遇和理论的创新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调整要体现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创新成果,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等新的理论和依据,体现社会的价值精髓和精神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凝结,高度概括了党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集中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中华民族的时代境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调整的重要依据。其中,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调整提供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调整的方向指引;精神是支撑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在动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调整的精神内核;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调整的道德蕴涵。此外,党的十八大以“三个倡导”的形式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从精神力量的角度把中国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揭示出作为兴国之魂的中国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蕴含的信仰向度和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分别从价值向度和信仰向度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进行了揭示和概括。作为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理应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调整和优化,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核心内容。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调整要以学生群体的特点需求以及价值实现为依据和旨归。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调整既体现着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的变化,又体现着受教育群体自身的成长需求和思想特点的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学生主体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主观能力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其思想水平、精神诉求和价值需要也不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也需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受到长期的闭关锁国以及落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影响,广大青年学生虽然具有改革现状、建立新政权的强烈要求,但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先锋战士,对于自身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定位尚不清晰,因此,与这一时期学生群体特点相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当时斗争所急需的党政军干部和各类人才,将广大青年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上升为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给青年学生带来了无限的建设热情,但是受到革命年代多元思潮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制度是否适合中国存在着一定疑虑,加上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式思维,使一些学生荒废了学业。因此,这一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完成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改造,同时还要引导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形成了“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形成了利益多元的社会局面,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展现出空前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要在保证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同时,综合考虑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状态等多个方面,以保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调整依然要反映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需求,一是关注多元社会思潮影响下学生信仰迷失、价值多元的现实状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价值导向性和精神塑造性;二是关注日益严峻的成长和就业形势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和思想压力,进一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关注和诉求;三是关注学生对于现实利益以及提升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现实要求,进一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素质和现实发展的引导。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目标的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先后下发了40余部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都有较为明确的界定。其中对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有指导性的文件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和《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2005)。

在既有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尝试作如下调整:“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中国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实现身心和谐发展,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中国精神、有核心价值、有能力素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下简称“新目标”)“新目标”基本沿袭了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和维度,进一步凝练、抽象,并融入新的时代元素。从既有维度上来看,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核心要素,“新目标”也是在这几个核心维度的基础上进行凝练和修订。在政治素质方面,继续强调和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思想素质方面,“弘扬中国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替了以往目标体系中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等内容,体现了理论本身的与时俱进,同时也涵盖了更多的元素和维度,丰富了既有思想素质的内涵;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提出了“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实现身心和谐发展”的概括性的要求。此外,最重要的是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发展到“有理想信念、有中国精神、有核心价值、有能力素养”。“四有”新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基于当时我国百废待兴的现实状况而对民族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现实思考。新时期,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党的理论不断创新,笔者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涵与实质,对“四有”新人思想作了进一步的继承、丰富与发展,提出“有理想信念、有中国精神、有核心价值、有能力素养”的“新四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其中,“有理想信念”是对“有理想”的继承,“有中国精神”和“有核心价值”是对十八大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体现,“有能力素养”是指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是对“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进一步概括。总之,“新四有”不仅继承了原有“四有”新人的全部内容,也概括了前面具体目标的各个层次的内容,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思想和社会进步的新要求。

“新目标”既纳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又体现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还包含了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延续和发展。新目标的调整,是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等党的创新理论的集中体现。首先,“新目标”纳入了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价值揭示,反映出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建设和政治制度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新目标明确提出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核心价值”,是对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价值共识的进一步彰显。其次,“新目标”体现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精神信仰是构成意义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构出人生未来存在的终极意义和信仰旨趣,创设出人类生命活动未来存在的目标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精神信仰在实现层面的校标,在具体操作意义上承担着精神信仰塑造的任务。“中国精神”的提出无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增加了新的维度,即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大学生提供客观的价值规范和价值尺度,还要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动力,特别是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新目标中明确提出“弘扬中国精神”、“有中国精神”的内容,就是倡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精神力量的教育,用“中国精神”来教育和引领大学生,帮助大学生走出狭隘、自我的精神世界,促进大学生群体精神世界的发展。再次,“新目标”包含了基本素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并不是塑造一个抽象的价值和精神空壳,而是在社会生活中能够理性地进行价值选择、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主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以一定现实社会秩序所要求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基础,关注教育对象——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生存、发展。新目标涵盖了以“八荣八耻”为基本道德原则的“道德素养”与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内容的“文化素养”,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党的优良传统,又根据时代要求加入了一些新的道德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党的优良传统和现时代道德要求的内在统一。同时,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大学生群体的根本要求和核心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要涵盖的一项基础内容。

标签:;  ;  ;  ;  ;  ;  ;  

关于调整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几点思考_中国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