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动画创作素材的再挖掘与再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材论文,动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加之现代涌现出来的众多优秀文学作品,对于动画创作来说,可供选择的题材是非常丰富的。可是,国产动画片除了早期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仅有的几部能够成功引用历史名著和文学作品外,大量的动画作品好像无题可选,甚至还要将已经拍过的传统题材重新翻拍或续拍。当然,老作品翻拍无可厚非,但由此却让人们联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动画题材选择的局限性及动画创作素材的再挖掘与再整合问题。
一、丰富的民间传说、民谣、神话都是动画艺术创作的源泉。
中国的动画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民族特色。1935年,万氏兄弟创作了我国首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由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动画艺术家们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相继创作了《骄傲的将军》、《猪八戒吃西瓜》、《鹬蚌之争》、《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大闹天宫》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片。这些动画片在表现形式上分别借鉴了传统戏曲、水墨画技法、剪纸、皮影和木偶等艺术形式,体现出强烈的东方文化气息,并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动画形象。如《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形象便借鉴了京剧的风格,影片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民乐,使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大闹天宫》中主角的造型设计更是成功地融合了庙宇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奠定了孙悟空在文化领域和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基础……这些优秀的动画片充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民族化的探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代动画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革新。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内容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英雄,都有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民歌与传说。像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回族的伊斯兰宗教故事、云南的阿诗玛、广西的刘三姐、历史上传诵的四大美女……;在艺术技巧上,汉代的砖刻、北魏的石雕、敦煌的壁画和民间版画……;在艺术形象上,各种地方戏曲中造型多变的人物,如京剧中的小丑、花脸,川剧中的变脸,江西的傩戏,湖南的花鼓戏……这一切都为开启动画创作者的思路、诱发创造者的灵感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中国动画前辈创作的水墨、剪纸、皮影、木偶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制作技术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动画艺术的创作。直到今天,国外的一些动画作品还在沿用这些技术。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们的一些动画作品,却鲜见这些传统技术,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电脑二维、三维制作技术。虽然产量提高了许多,但是比起精美的传统的动画制作技术,则少了很多味道。难道传统的动画制作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是要以牺牲传统为代价吗?
有很多人喜欢日本的动画大师宫崎骏,因为他所创造的世界是近乎完美的。他的触觉是敏锐而纤细的。他总是在向你讲述一个遥远的、不可思议的、但却是“真实”的故事。这一切都是与他本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积极的思考分不开的。而丰富的生活经验又来源于他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积累,其作品蕴含着突出的表现力与创造精神。宫崎骏曾说,“中日韩三国的动画人只要将自己的艺术传统表露出很少的一部分,就能让世界惊叹不已”。但是,如何为这些民族特色披上具有时代特征的外衣,是中国动画界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当务之急。
二、动画艺术创作应关注与融合流行时尚元素。
现在,越来越多的动画片在故事题材和角色设计上紧迫时尚热点,力图融入主流文化圈。美国2004年的动画电影《超人总动员》就是在“超人热”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中最受欢迎的角色——神经兮兮的超人服装设计师又诡异又时尚,与时装界的流行趋势相吻合,放映之后,立即成为炙手可热的动画明星,甚至被邀请为奥斯卡的颁奖嘉宾。日、美动画还善于利用明星体制,营造时尚聚焦效果。如《鲨鱼黑帮》一片请到黑帮片著名导演马丁·西斯科塞、罗伯特·德尼罗和安吉丽娜·朱丽等著名影星为片中的角色配音,连影片中的动画造型也是仿照这些大明星的相貌进行创作。仅此一点,就大大提升了这部影片的流行指数。宫崎骏去年的新片《哈尔的移动城堡》,就请来了日本第一美男子木村拓哉为片中男主角配音,为影片带来无数木村迷。成人动画中的常青树《辛普森一家》,则充分挖掘名人效应,英国首相布莱尔、好莱坞影星伊丽莎白·泰勒,甚至姚明都曾为这部影片担任过配音。相比之下,我国的动画从业者在对流行文化元素的把握和开掘上还很不成熟。
把握流行趋势,是动画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当红的影视剧、畅销书籍、时尚杂志、网络热点、重大事件、流行思潮、电视节目、时装色彩、各界名人等都可能成为时尚流行元素,都可能被引入到动画片的创作中。
美、日等动画发达国家“漫画先行”的做法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事实上,无论是日、美还是欧洲,很多动画作品都是由漫画改编过来的。特别是日本动画,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以漫画作为开路先锋和试金石的。由于漫画制作的成本很低,为原创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天地,而漫画的人气基础又是动画片成功的试金石。反观我们,由于动、漫脱节,多数动画作品从历史故事直接进入动画市场,盲目投资,市场风险可想而知。
引领世界动画电影流行趋势的美国,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夸张的动作、奇妙的构思、幽默的情节和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而这与美国动画电影注重流行文化分不开。美国的动画电影在制作前,往往会针对目标观众群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在影片运作中借用媒体进行追踪报道,为影片预热,为片子上映后的收视率和收回投资做准备,同时开发动画片的周边产品,如娱乐、玩具、文具、服装、餐饮等各个行业,拓宽动画电影的外延,使动画电影成为一个话题、一种时尚,在市场上树立品牌。
实际上,动画电影除了音像、玩具、服饰、食品等传统周边产品外,有实力的动画企业还应该立足于内容资源,大力开发新业务、新市场,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业务,以增加盈利渠道。这就要求动画创作者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创作灵感,确立创作思路。没有生活,便没有艺术,这一真理具有永恒的意义。
三、加强文化的沟通性。
在当今文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国一地所拥有的资本、科技、知识、文明会迅速传遍全球。一国所生产的动画片,会借助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为人类所共享。跨国资本的相互渗透、跨国动画公司的相互协作、动画人才的相互流动以及动画片及其附属产品的异域销售发行已成为一种趋势。随着各种国际动画节的举办和动画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不同地域、不同时空中欣赏到不同国家生产出来的动画片。动画片的形象化、通俗化、大众化,其所蕴涵的对真爱的渴望、对邪恶的铲除、对亲情的珍惜、对童趣的留恋、对人类命运的探求、对生命价值的叩问等,使不同肤色的人们在人类共同的情感诉求上找到了共鸣。文化的沟通性使动画片冲破了语言的隔阂和种族偏见,成为无国界艺术。
美国迪斯尼大兴“拿来主义”,许多动画片都取材于他国的文学名著、文化和历史,进行商业化改造。一方面,为美国的主流电影文化带来异域情调,注入营养;另一方面,也为美国动画进入国际市场带来文化亲同感和共鸣。1990年以来,埃及王子、金字塔中的木乃伊、中国的花木兰、阿拉伯的阿拉丁、巴黎圣母院里的钟楼怪人、圣经里摩西出埃及的故事等题材纷纷出现在美式动画电影中,由此可见,文化的沟通与借鉴使动画片的创作素材扩展到世界范围。
中国的影、视动画片走国际化的道路势在必行。体现在学习国外动画先进的制作、营销、发行理念的同时,还需通过动画片这一载体体现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展现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融汇时代特征,吸收异域人才,引入海外资金,消化国外题材……海纳百川,迅速提高中国本土的整体动画制作水平。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由美而求真的生命感悟过程,是在将真理置入艺术作品的同时,赋予世界和人生全新意义的创作活动。影、视动画片中自然也包含了创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表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其中,文化传承与社会现实都对创作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综观世界动画强国所生产的优秀作品,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本民族的、社会的精神风貌,从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美、日等国家的动画强势,归根到底都有一个强大的民族文化背景作为支撑,民族精神弥漫在动画作品当中。如:美国大工业支持下的开放与自由精神、日本对生命和人生的凄婉之美的理解和感悟……动画的民族风格是由本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心理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在内容、形式、格调和表现手法上,都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与其他民族迥异的特质。这一切都深深根植于这个民族的社会基础和经济生活中。
中国动画片《天书奇谭》中蛋生和狐狸精的斗法,《金猴降妖》里孙悟空和白骨精的周旋,其构图、形式与节奏都表现出生命内部最深的律动。可以说,中国动画就其艺术性来说,是远远胜过美国动画的。但是曲高和寡,需要欣赏者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够感受到这份美,而且,文化的差异性也妨碍了全球观众的欣赏。
中国动画是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崛起而崛起的。笔者认为,中国动画在国际动画节上参展乃至获奖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它是否能够创作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真正能够满足中国人的精神需求以及具有国际冲击力的作品。因此,中国动画在广泛吸纳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必须努力探索“中国模式”,充分消化和吸纳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有效地整合。
中国动画人应该积极挖掘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智慧、幽默与机巧等元素,认真研究中国文化精神,寻求和把握动画创作中那种艺术与商业、人文与科技、教养与娱乐、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发展契机。
动画的世界,给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这种与现实世界的“背离”所产生的张力比任何一种影视形式更具视觉冲击力,是一种极为风格化和个性化的表现形式。美国动画是讲究动作捕捉意识的,也就是追求动作的仿真感;而中国动画则反其道而行之,从再现的一端走向表现的一端。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美术片人物动作的依据。动画艺术与影视作品一样,可以表现一切主题内容,因此,动画片创作题材的天地比影视剧更加广泛。
动画和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制作成本,而且为动画市场的拓展提供了诸如互联网、移动媒体(如手机)等新的传播平台。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中国动画既有巨大的创作基础,又有巨大的消费空间,再加上逐步完善的政策机制,相信中国动画的腾飞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