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阶级性的有机统一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赵明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论文,阶级性论文,科学性论文,研究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采访者简称▲,下同):赵老师,您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教学与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本性问题,您也曾发表文章阐述过自己的观点。今天,请您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阶级性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好吧。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科学,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与吸收了几千年人类历史上思想与文化发展中的有价值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博大精深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后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偏见,不带任何狭隘性和宗派性,而无数事实证明,带着偏见、狭隘性和宗派性的人,会本能地抵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与探讨,力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揭示与发现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使之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同时,马克思主义又不是一般的自然、人文科学,而是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运用彻底的、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分析、解剖旧事物(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从批判旧世界(资本主义)中发现新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从彻底揭露旧事物的内在矛盾中,找出其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对其进行辩证的扬弃,对旧事物实行革命性变革。马克思所说的就其本质来说,他的学说是革命的、批判的,真义就在于此。恩格斯则认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①,“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引者注)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②。列宁也十分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③,“只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④。可见,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公开申明,是为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服务的。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这种鲜明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同它的科学性是有机统一的。
▲:您这样说,有一个问题需要解释清楚,即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独有的,而科学性是反映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客观真理性,两者如何成为有机统一体呢?
●:理解这个问题,需从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考察与探究:
首先,必须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所揭示和反映的是什么样的不依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或客观规律性。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所揭示与论述的客观必然性、客观规律性,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体系。但是,最主要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客观规律性,特别是像“两个不可避免”或“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⑤ 这样的客观必然性、客观规律性。对于这类性质的客观必然性或客观规律性,社会上哪个阶级独有的特性能同它们在本质上相适应而不相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告诉我们: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农民、小手工业者等小生产者阶级是过时生产方式的阶级代表,他们提出的所谓社会主义学说,分别是封建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由于其逆历史潮流性,所以,都是反动的社会主义;资产者阶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统治阶级的阶级代表,他们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资产阶级辩护、欺骗与反对无产阶级的,所以被称作保守的(意即维护资本主义现状和秩序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与革资本主义的“命”、用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先进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代替资本主义的无产者阶级,才同马克思主义之科学性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的客观必然性,在本质上相适应而不相违背。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极其精辟地论述道:“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中间等级,即小手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果说,他们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这样,他们就不是维护他们目前的利益,而是维护他们将来的利益,他们离开自己原来的立场,而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⑥
其次,必须科学地回答,为什么只有无产者阶级之阶级特性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所揭示的客观必然性、客观规律性,在本质上相适应而不相违背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是考察和探究这一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中产生、并由资本主义大工业所训练的无产阶级之阶级特性所具有的显著特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阶级性的主要特点有:(1)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这是因为它是和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的,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人类发展的方向与未来的代表,也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无产阶级只有消灭一切剥削阶级的占有方式,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解放了全人类,自己才能彻底解放。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所有的私有制关系中只要废除奴隶制”奴隶就能解放自己,而“无产者却只有废除一切所有制才能解放自己”,“农奴获得解放的道路是:把他的封建主赶走,自己变成财产所有者,从而进入竞争领域并暂时加入有产阶级的队伍,即特权阶级的队伍。无产者则通过消灭财产、竞争和一切阶级差别而获得解放”⑦。(2)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这是因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他们没有任何东西需要保护。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对无产阶级来说,失去的只有资本的枷锁,而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由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了他们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所以他们大公无私、具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崇高的理想,能代表其他被剥削、被压迫人民之根本利益,并把他们长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为取代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共同奋斗。(3)无产阶级还是最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精神的阶级。无产阶级的组织性是从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物质条件中成长起来的,没有这种物质条件,就不会有这种组织性与纪律性。无产阶级的团结精神也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过程中,特别是在反对资产阶级的共同斗争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为无产阶级不仅直接受各个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共同的命运和遭遇把他们联结起来,使其同呼吸,共命运,相互同情,相互支持。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这种物质条件下产生、形成和凝结起来的组织性、纪律性与团结精神是无产阶级阶级性所特有的。
正是无产阶级的上述阶级特性,才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必然性,非常适应而不相违背,它是彻底的历史潮流的顺应者和历史发展的积极的推动者。以往的历史事实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有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和马克思恩格斯在100多年前所看到的无产阶级完全不同了,已不具有他们所论述的那种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了。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是否还保有同客观真理性有机统一的阶级特性呢?它还能不能担当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者?由于立场、历史观与价值观的不同,在国内外学界、政界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截然相反,就是差别很大。美国有个政治学家,对上述问题发表了如下言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已不再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而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大理石雕刻的天使了”。这位政治学家还有一个更加独特的观点,即认为《共产党宣言》中的“掘墓人”观点,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已不适用,但很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说工人阶级是共产党领导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掘墓人。不仅如此,他还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没有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改成“没有封建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将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同社会主义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改成封建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政治用心,不言自明。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如上那种尖锐的政治分歧之外,在国内外学术界还存在学术之争,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一体化论”、“中产阶级论”、“新工人阶级论”、“新小资产阶级论”等。不论是政治分歧,还是学术之争,借鉴这些争论的研究资料,对我们探讨与阐发工人阶级阶级特性问题是有很大帮助和益处的:有的提供了对立面,使我们的研究增强了针对性;有的研究资料对支撑我们的观点很有帮助,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增加了说服力;等等。
我认为由此可以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当代资本主义同传统资本主义相比,是“面目全非、本质未变”;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和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传统工人阶级相比,是“变化很大,本性未改”。
▲:您说二次大战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同马克思恩格斯100多年前所看到的传统无产阶级相比,是“变化很大,本性未改”,一定有充分的根据,那就请您先谈谈“变化很大”的根据吧。
●:好吧。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首先,从“量”上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不仅没有消失,而且继续扩大了。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数量约占就业人口的65—80%。德国的洛塔尔·温特教授在1989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中就指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的工人阶级人数从1.37亿增至2.41亿,20世纪90年代将达2.6亿。工人阶级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大致由四部分构成:(1)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包括在生产自动线上从事节奏紧张劳动的专业工人。(2)脑力劳动与脑体双重劳动的工人。他们是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的新型工人,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雇佣劳动者阶级的中坚力量。(3)在企业中从事科研开发的研究人员、产业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4)普通职员和低级行政管理人员。他们中有低级公务员、会计、出纳、实验员、护士、中小学教师等。总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中,既有体力劳动者也有脑力劳动者或脑体双重劳动者;既有机器操作者,也有科研开发、产品与工业设计者、工程技术人员;既包括接受指令者和被管理者,也包括管理者。他们的共同特色即是劳动力的出卖者。
其次,从“质”上说,工人阶级文化素质同传统的无产阶级相比,已有很大提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受教育程度提高了。比如,日本的许多大型电脑电视企业,就学历说,是金字塔形:在自动化生产一线工作的工人,都是高中毕业并经过国家职业培训和考试后获得任职资格者;设计所的设计人员都是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都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年,美国就业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不足20%;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职工平均受教育时间为10.6年,1987年提高到12.6年,到90年代,美国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者即达56.5%。(2)知识分子中的很多人,已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织部分。受新科技革命推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很大一部分已直接参与生产过程,成为工人阶级。比如,1968年美国受雇于生产部门的科技知识分子达140多万,20世纪80年代后迅速增加,到1998年受雇于生产部门的科技人员上升为2414.4万人,占工人阶级总人数的2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了,在国内外学界,一般无大争议。但政治素质如何,看法就不完全一致了。有人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已丧失,他们已不是革命的工人阶级,而是同当代资产阶级一体化了,变成了维护资本主义的力量。您对此看法如何?
●:我不赞成上述观点。我认为,由于当代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革命形势,处于和平与发展时期的工人阶级中的很多人,阶级意识淡薄,使命意识不明显,但这不是工人阶级的本性决定的,是现实客观环境与强大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影响的结果,它只能说明加大工人阶级政党思想教育的难度,而不能说明工人阶级从根本上反对变革资本主义,而成为维护资本主义的力量。工人的觉悟有高有低,阶级意识有强有弱。低可以提高,弱可以增强,这同工人阶级的阶级特性丧失,在本质上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合二为一”、“一体化为一家人”,完全是两码事。
▲:现在请您谈谈为什么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本性未改”、他没有同资产阶级“一体化为一家人”这个问题吧。
●:好。首先,必须弄清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状况如何?将当代无产阶级与当代资产阶级加以比较,就可明显地看出当代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丧失与否,就可明白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一体化为一家人”了,还是各自具有阶级特性、二者仍是对立统一关系的“两家人”。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的基本状况及其阶级结构大致是这样:(1)金融寡头大垄断资产阶级集团。他们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工业”体系的控制者,名符其实的垄断资产阶级,对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对战争与和平、工资与物价、就业与生产、消费与投资、税收与利润、卫生与福利、教育与学术、广告与通讯、法律与司法等等,都具有实际的决定权。这个集团的经济地位十分稳固,其稳固性来源于垄断大财团与国家政权的混合生长,垄断大财团与国家政权机关的人事相结合。(2)非垄断大资产阶级集团。这个集团中的某个家族拥有的资本额同财政寡头接近,但他们拥有的企业不具有垄断性;地位也不如第一个集团稳固与独立,在不少方面还依附于前一个集团,并受跨国公司与政府的限制。(3)中等资产阶级。他们是中等企业主与农场主,高工资经理与高工资自由职业者。
弄清当代资产阶级阶级状况、阶级构成之后,我们就可明显看出:当代无产阶级,不论是蓝领还是白领、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不会同金融财政寡头和非垄断大资产阶级“一体化为一家人”。发达国家的政界与官方支持的某些媒体和文化人,主要将文章做在“中等资产阶级”集团上,即把大批科技人员、低级管理人员、白领阶层划归“中产阶级”。这样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大大减少了工人阶级人数,借机宣传“工人阶级消失论”;另一方面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借机宣传“资本主义永恒论”。
其次,之所以说当代无产阶级同当代资产阶级没有“一体化”,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未从根本上消失,是因为:(1)他仍是同最先进的机器设备相联系的生产者阶级。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工人阶级同蒸汽动力的大机器生产相联系;列宁时代的工人阶级是同电工技术革命基础上的大机器生产相联系;当代资本主义时代,工人阶级是同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相联系的,他们仍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先进的阶级。(2)当代无产阶级仍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有人提出,在信息时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已经过时,散布价值已不是由劳动所创造,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了。那么,什么东西创造价值呢?信息。这等于是在“商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之后,又产生了“信息拜物教”。人们可以认真思考一下,信息、网络的物质承担者是电脑及其操作的自动化机器系统,这些表面看来非常神秘的电脑、机器人、人工智能工具,都是由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当代工人阶级所创造、制造、操作、维修和监管的,离开了人,离开了当代工人阶级,再先进的机器、设备,既不能创造和制造出来,也不能运作起来,仍然是一堆“死物”;而整个社会既无物质财富可言,也无精神财富可言。既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仍然是由当代工人阶级所创造,那末,这些财富包含的价值就是由当代工人阶级的劳动所创造,而当代工人阶级所创造的价值和他所得报酬之间的差额,即剩余价值,创造者当然也只能是工人阶级。而这些剩余价值又仍然被垄断与非垄断的大资产阶级、乃至中小资产者所占有,当代工人阶级仍然不是生产资料的主要占有者,而主要是拥有自己的体力与脑力的劳动力特殊商品。
由此可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管发生多少新变化,其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不可讳言,工人阶级的劳动条件、生活条件,都比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有很大改善。他们甚至在股票分散化过程中,还拥有一小部分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实际上,这是自己“过去的劳动”之货币表现,是储蓄的一种形式而已。这绝不能说明工人阶级已变成资产阶级,已同资产阶级“一体化为一家人”;如果说,传统的无产者阶级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一无所有,那么,当代工人阶级的房子、车子及其他高档消费品,大都是生活资料,马克思主义者从不把拥有生活资料,哪怕是较优越的生活资料、而并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划归资产者阶级。当代工人阶级和传统无产阶级在生产资料占有问题上相比较,最多也只能说:一个是“一无所有”,一个是“有也不多”。
至于劳动条件、生活条件,当代无产阶级比传统无产阶级大有改善,是不是无产阶级就同资产阶级“一体化”了?决不会这样。当代无产阶级不是同自己阶级的祖辈或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的生产劳动条件与生活条件相比,而是同占有资本的食利阶级与经营食利阶级资本的高级经理阶层所获得的高得无比的收入与财富相比较。当代无产阶级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他们占有那么多财富、获得那么多收入?它们同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何关系?当蓝领工人住在工人区、白领脑力劳动工人阶级有一部分住在所谓“中产阶级区”,而同富人区住的房子一比较,仍然是有不舒服、不满意之感的。对此,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在其《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讲演稿中就生动地做了详尽论述:“资本越增长雇佣劳动量就越增长,雇佣工人数就越增加,一句话,受资本支配的人数就越增多。我们且假定有这样一种最有利的情形:随着生产资本的增加,对劳动的需求也增加了。因而劳动价格即工资也提高了。”“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茅舍模样了。这时,狭小的房子证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讲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座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回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服,越发不满意,越发感到受压抑。”“工资的任何显著增加是以生产资本的迅速增加为前提的。生产资本的迅速增加,会引起财富、奢侈、社会需要和社会享受等同样迅速的增长。所以,工人可以得到的享受纵然增长了,但是,与资本家的那些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为增加的享受相比,与一般社会发展水平相比,工人所得到的社会满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的,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质为尺度的。因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所以它们是相对的。”⑧
我在这里引证马克思1847年12月下半月发表的演讲稿——《雇佣劳动与资本》的上述观点,决不是以此说明,19世纪40年代末的工人阶级和20世纪40—50年代后(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1世纪初的工人阶级状况没有发生新变化,它的新的变化,在上边的论述中我已做了阐述。我引证马克思的上述观点,是说明: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就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发展的长过程,工人的生活条件与劳动条件,会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所改善、甚至有很大改善,但在自己的雇佣劳动地位未得到根本改变之前,不会因为生活与劳动条件有些改善,工人阶级的根本阶级特性就可消失,就能够同资产阶级“一体化”为一家人。
▲:可以看出,您是把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知识分子和白领阶层当成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了。请您谈一谈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工人阶级的阶级结构的新变化、科技知识分子群体在工人阶级中所占的地位,以及他们在未来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变革中起的作用等问题。
●:好吧。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于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资本家阶级也注意到提高工人自身再生产中的文化条件,并且特别需要掌握高科技的高级知识分子,以此保证当代工人阶级在高科技条件下能够继续为资本家提供剩余价值,而在国外流回本国的高额利润也使本国资本家阶级有可能这样做。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使无产阶级从19世纪直到20世纪40—50年代之前的体力型向20世纪后半叶、21世纪初的脑力型、脑体双重型的转变。科技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其经济地位实际上完全是雇佣劳动者,它们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同知识化的工人一起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这样,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就主要由知识化的工人与科技知识分子群组成。这样的工人阶级是对未来当代资本主义实行变革的社会力量。它说明知识化了的工人,并不表明工人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化;恰恰相反,由于工人阶级的雇佣劳动者地位没有改变,因而,工人阶级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只是表明工人阶级改变资本主义从而完成自己使命,具有更高的能力和更先进的技术手段,科技知识分子和知识化的工人,将会用科技专利和坐在电脑工作间向资本家阶级示威并以更具威慑力的现代化手段迫使资产阶级向工人阶级的利益让步,直到实行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社会变革。当然,其变革的方式不一定是暴力方式,而且极可能是长期渐进的和平方式。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从来认为,采用暴力方式是不得而已为之。恩格斯早在1847年所写《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回答“能不能用和平的办法废除私有制”的问题时,就说“但愿如此,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最不反对这种办法的人。……但他们也看到,几乎所有文明国家的无产阶级的发展都受到暴力压制,因而是共产主义者的敌人用尽一切力量引起革命。如果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因此最终被推向革命,那时,我们共产主义者将用行动来捍卫无产者的事业,正像现在用语言来捍卫它一样。”⑨
为了更有说服力地阐明这个问题,我来转引一位长期旅居美国的中国自然科学家李靖炎先生(他终生从事细胞核的起源进化问题探索)在《炎黄春秋》2002年第12期发表的《社会主义问题之我见》一文中,对“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力量”问题的大段论述。
他说:“实际的发展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中自动化的程度日益提高,特别是在由于计算机得到广泛运用以后,传统上作为产业无产阶级的主体的体力劳动阶层逐步走向衰微,将来也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而走向没落。与此同时,工人阶级中的科技知识分子阶层却空前迅速地发展起来,而且在将来迟早要变成工人阶级的主体。”“这个科技知识分子阶层不仅包括所有设计和操纵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机械的人员,而且包括所有的自然科学家,大部分社会科学家、教师和传统上历来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一部分(资方代理人)的企业管理人员,只要他们主要是靠拿工资吃饭的雇佣劳动者就行……”“实际上作为雇佣劳动者的科技知识分子阶层,他们从来就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只是在过去的时代,他们的人数太少,又是资产阶级不得不依靠和利用的对象,从而也自然是资产阶级所必须收买的对象。在那个年代,他们的社会地位与他们的实际的雇佣劳动者的身份是完全脱节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他们的人数急剧增长着,要完全加以收买已经越来越不可能,将来还会更加不可能。这无疑将有助于他们获得阶级的自觉。”“在过去的时代由于他们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他们对工人阶级所进行的社会主义运动抱有冷漠甚至反对的态度是势所必然的;他们因而受到马、恩和列宁的批判性评价也同样是势所必然的。但是,即使是在那个时代,他们作为科学技术的直接推进者和推广者,对于社会主义事业来说,就已经是至关重要的了。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就曾指示说,要让科技知识分子通过亲身的实践,认识到无产阶级的正确,是对科技事业的发展更为有利的,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是根本不可能进行的。”“在工人阶级中间和全体劳动人民中间,科技知识分子阶层是惟一在现代科学文化的掌握上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上,都丝毫不亚于现代大资产者的力量。作为科学技术的直接创造者和发展者,他们也是惟一能在执掌政权以后,完全能够代替大资产者而继续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力量。由于他们自身就从事现代科学技术的创造和发展,他们比大资产者更了解发展科技事业的甘苦,更能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他们理应能比大资产者更好地、更有效地推动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根据以上的分析,这个目前在工人阶级中所占比例还很小,但是正在日益发展中,迟早有一天会变为工人阶级的主体阶层,这个在目前阶级的自觉性还极低,但是迟早会觉醒起来的阶层,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惟一能在将来开创新的社会以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力量。”“在他们发展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以后,他们终将会按照自己的阶级利益而进行斗争,逐步把资本主义社会改造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如今看来,大资产者不太可能,也不会有能力对他们进行镇压,而只能在他们的要求面前逐步地退却。因此,这种社会革命很可能是长期和渐进式的,但是总会持续地进行下去。现代的大资产者即使完全意识到了这种必然的历史发展,但是只要他们还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资产者之间的竞争也迫使他们不得不如此),他们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阶层日益壮大起来。”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无产阶级特性是完全一致的,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仍然保有同客观真理性有机统一的阶级本性;一切对此持否定态度,特别是对此故意歪曲的一系列的所谓理论,实际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③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
④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1页。
⑤ “两个不可避免”或“两个必然”是指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结尾时提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著名论断(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两个决不会”,是指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揭示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的论断(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6—377页。
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350页。
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标签:工人阶级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共产主义国家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科学性论文; 知识分子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