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实践标准思想的坚持、运用和发展——纪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2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标准论文,真理论文,周年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年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席卷全国,对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和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精髓中的实践标准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从一定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就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标准的思想,总结和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规律的过程。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关于实践标准的思想,对于进一步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精髓,自觉地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以能够制定并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深得益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同志领导和支持了这场讨论。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大气魄和理论勇气,坚持和捍卫了实践标准的思想,为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思想基础,做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5页)恩格斯认为, 对不可知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25 页)列宁后来对此总结道:“我们已经看到, 马克思在1845年,恩格斯在1888年和1892年,都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列宁选集》,第2卷,98 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选集》,第1卷,284页)实践标准的思想正确地反映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它本身就是经过无数次实践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一思想在一个多世纪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特别是在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显示出巨大的科学力量。
邓小平同志关于实践标准的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不是简单地重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词句,而是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认为这场讨论实际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践标准是破除思想僵化,扫除个人迷信的锐利武器。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同志把坚持实践标准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冲破“两个凡是”的藩篱,正确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强调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一方面,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另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思想既针对教条主义,要求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又针对经验主义,要求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革除积弊,推动社会发展。邓小平同志说:“就全国范围来说,就大的方面来说,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已经比较明确地解决了我们的思想路线问题,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文选》,第2卷,190页)从一定意义上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实践标准思想得到充分的肯定,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理论先导。
二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实践标准的思想,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认识的起点和基础,为创立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实践标准的思想渗透在整个邓小平理论之中,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之中。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是坚持实践标准、解放思想的结果。实践标准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邓小平文选》,第3卷,258—259 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勇于探索并第一次初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高难度的历史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伟大飞跃。
从实践出发,从国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来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性质,是邓小平同志坚持和运用实践标准思想的突出特点。我们党在一个时期内曾经深受教条主义的危害,犯了超越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左”的错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底子薄、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等特点,在科学地分析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作了科学定位。“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邓小平文选》,第3卷,252页)他告诫我们,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否则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主张在实践中勇于摸索经验。“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这是个很大的实验,是书本上没有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130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践标准思想的指导下,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已被实践证明是无比正确的方针。
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思想是对实践标准思想的重大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按照实践标准的内在要求,结合我国实际,把实践标准的思想具体化,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赋予实践标准思想以新的时代特点。社会认识是具体的,检验社会认识(如一定的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标准也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尺度,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认识是否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必须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来检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检验一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根本标准,就是从实践上看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邓小平文选》,第2卷,209、314页。 )党的十三大对生产力标准作了完整准确的表述:“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实力的增强, 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是一致的。 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对生产力标准的思想又作了进一步的具体表述:“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372页)这样,就为我们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衡量各项具体工作的得失成败,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依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在生产力标准的基础上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科学尺度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
邓小平同志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善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进程的经验,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规律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科学的揭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思想。社会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浪潮汹涌,世界政治经济风云变幻,使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特点,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中概括出新的思想理论,从兴办沿海经济特区到形成全国总体对外开放格局,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提出到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形成,从“一国两制”的构想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从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些理论和实践中的创见和创举,都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创新的实践精神。
求实创新的实践精神处处渗透在邓小平理论中,并构成这一理论的鲜明的风格。邓小平同志一向尊重实践,尊重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他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求实原则与创新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求实原则侧重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那么创新精神则侧重体现了革命的辩证法。他强调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敢于冲破旧观念和旧模式的束缚,在改革开放中敢于实验,胆子要大,步子要稳。邓小平同志坚持和倡导的求实创新的实践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
邓小平同志把坚持实践标准的思想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来认识,对于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继续坚持和运用实践标准的思想,是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重要思想保证。
要充分认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保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执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所以,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 卷,191页)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证明,由于我们党坚持实践标准,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而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新的艰巨课题,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理论研究和思想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要认真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全面、准确地把握实践标准的思想。在学习和运用实践标准的思想时,要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
首先,要避免狭隘地理解实践标准。社会实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如果把某一方面的实践或一时一地的实践加以夸大或绝对化,就不可能真正做到正确地用实践标准来检验真理。同时还应看到,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由于受到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条件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实践本身和用实践检验真理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真理必须经过实践的多次反复检验,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完成。
其次,要防止把实践标准与科学理论的指导对立起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或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我们在用实践标准这一锐利武器反对教条主义的同时,要避免把实践同科学理论对立起来,要反对轻视科学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在坚持用实践标准检验我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同时,应该重视和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要把包括实践标准思想在内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变为广大党员干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变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再次,要避免把实践标准庸俗化。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把实践标准等同于“实用标准”。在涉及社会主义发展的大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等重大问题上,那种放弃长远目标、根本利益,只顾短期效益,追求急功近利的做法,那种片面地认为凡是对自己有用或有利的就是正确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是实用主义真理观的表现。坚持实践标准就是要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只有在实践中被证明是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才是真理。不能以人的主观需要来判定真理。不能把个人或小集团的行为和利益作为认识的准绳。不能只顾及个人或少数人的实践和利益,而忽视甚至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根本利益。实践标准的思想同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一致的。共产党人的实践是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满足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愿望、利益,使其不断得到实惠的实践。要把坚持实践标准同坚持人民群众利益的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伟大的真理,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生活之树常青。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正在于深深植根于社会实践的土壤,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继续推向前进,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