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发展现状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29X(2001)06-0032-07
有研究认为,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或者至少该国家和地区是否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前进,可以归纳为是否实现了或是否有利于实现三类“零增长”的判断。这三个“零增长”是:1.人口数量的“零增长”;2.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3.生态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笔者认为:这个判断标准确实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尚存一些不合理之处。因为在能源环境不变条件下,物质和能量总量是一个常数,即使实现了三个“零增长”,物质和能量的消耗还在继续,有效物质和能量的减少还在进行,所以人类发展还是“不可持续”的。真正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判断人类在某个能源环境下,在有效物质和能量没有消耗完之前,人类是否有能力实现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能源环境的转换。但是这样的目标值确定是非常困难的,在能源环境不变条件下,更可行的目标是实现相对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话,我们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建立在与别的国家和地区对比之上。这样,追求相对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而且,相对意义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利于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因此,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判断应建立在动态的基础之上,不但要有国内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比较,而且也要有全球的比较。以全球的眼光,长远的眼光制定出相应的重点发展战略,即在动态过程中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在走向可持续发展,要走向可持续发展该国家或地区最需要做些什么。
一、国际比较的指标体系和比较方法
1.国际比较的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本质决定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包括发展性和持续性两大方面。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已经建立了不少,但每种指标体系都是出于自己的研究需要,缺乏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除了应具有一般指标体系设立的可比性原则、资料可得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外,还应具有方向性和动态性原则。因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绝大多数指标来说,我们难以确定出它的临界值。但是我们却能较为准确地确定出什么样的方向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中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比较强调人类及其活动对自然、社会的影响,比较少或者说几乎没有采用“中性指标”。
本文从人类对自然、社会不同影响方式出发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四大系统:人口系统、信息知识和科技系统、经济系统、资源环境系统。而每个系统都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都由若干个指标组成。
1.人口系统(权重:0.35)
1.1出生时预期寿命(权重:0.25)
1.2人口未来压力指数(权重:0.40)
1.2.1人口自然增长率(权重:0.50)
1.2.2人口总和生育率(权重:0.50)
1.3人口现实压力指数(权重:0.35)
1.3.1每万美元农业产值所供养的人口数(权重:0.50)
1.3.2每10万立方米供水能力所承载的人口数(权重:0.50)
2.知识、信息和科技系统(权重:0.23)
2.1信息化指数(权重:0.25)
2.1.1移动电话千人拥有量(权重:0.25)
2.1.2因特网万人拥有量(权重:0.25)
2.1.3个人电脑千人拥有量(权重:0.25)
2.1.4电话千人拥有量(权重:0.25)
2.2科技能力指数(权重:0.40)
2.2.1每万人专利申请量(权重:0.50)
2.2.2研究人员和科学工作者百万人比重(权重:0.50)
2.3教育能力指数(权重:0.35)
2.3.1人均教育支出(权重:0.50)
2.3.2成人文盲率(权重:0.50)
3.经济系统(权重:0.25)
3.1人均GDP(权重:0.40)
3.2投资效果指数(权重:0.30)
3.2.1投入产出水平(权重:0.25)
3.2.2每美元GDP消耗的不可再生的能源(权重:0.25)
3.2.3每10美元GDP所消耗的水资源(权重:0.25)
3.2.4每万美元GDP产生的CO[,2](权重:0.25)
3.3能源消耗对GDP弹性系数(权重:0.30)
3.3.1GDP增长率(权重:0.50)
3.3.2能源消费增长率(权重:0.50)
4.资源环境系统(权重:0.17)
4.1资源匹配指数
4.1.1人均水资源(1/3)
4.1.2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的可耕地面积(1/3)
4.1.3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的水资源(1/3)
4.2环境保护指数
4.2.1森林覆盖率(0.5)
4.2.2国家保护区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0.5)
4.3土地生产力指数
4.3.1人均可耕地(0.5)
4.3.2农业生产率(0.5)
2.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也包括两大方面:指标的无量纲化和指标值的“综合”。
(1)无量纲化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是以《世界发展报告》的133 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值、最小值为基准对这133 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各省市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一般处理方法如下:
正指标的标准化公式
有研究认为:在人均水资源达到1000立方米以上的地区不存在总量压力,而一个地区每一平方公里土地拥有的水资源大于20万立方米的地区可视为该地区无水资源空间压力。本文认为:达到该条件的地区虽然不存在现实的“压力”,但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进行,这些地区也可能出现水资源的压力,即有可能存在未来“压力”,本文中,对于达到这个条件的地区,人均水资源和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的水资源两个指标采用的标准化方法是:
(2)综合方法
由于资源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受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环境系统这个“木桶”的“最短边”。因此在本文中,对资源环境系统综合方法是采用几何平均方法。但是在人口系统、经济系统与知识、信息和科技系统中,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而四大系统对可持续发展贡献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本文中,其它部分的综合则采用“加权算术平均”。各指标权重(本文权重采用专家调查法得到)如指标体系中的括号中数字所示。
四大系统合成的综合值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的总体可持续发展程度,我们称之为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值。
3.国际比较方法
133个国家和地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 可持续发展程度与各系统差异系数之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而且,可持续发展程度越高,实际值与趋势线上的值越接近,如图1所示。 所以在本文中,笔者按可持续发展程度与差异系数呈最大负相关原则,将133个国家和地区分成6个层次。所谓最大负相关性原则是指按照不同分层原则(可以分成不同数量的层次,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层次临界值等)可以得到不同的分层结果,然后计算各层中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平均值和系统之间差异系数平均值,并将之作为两个序列,从而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然后我们取相关系数最大且呈负值的分层方法。我们采用此方法理由是力图保证可持续发展程度与差异系数关系在分层前后保持不变。在本文中,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层次数量限定在6层以内。 各层次的差异系数平均值和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值的平均值分别为:在第一层次(第1-10位,排序在第1-10位的国家和地区,下同)为0.82和66.37;在第二层次(第11-29位)为1.07和55.75;在第三层次(第30-60位)为1.17和46.90;在第四层次(第61-89位)为1.19和40.80;在第五层次(第90-123位)为1.24和33.90;在第六层次(第124-133位)为1.33和25.80。它们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反向变动关系。
各个层次的每一个系统“水平”频率分析见表1。 我们以“人口系统所在层次与可持续发展比较”说明这种频率分析的含义。将133 个国家和地区按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值排序后分成了6个层次, 各层所含名次见“可持续发展程度层次”一栏。某一国家和地区人口系统排序所在层次,若与本国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在同一层次,即为“中”;若比可持续发展程度所在层次高一个层次即为“上”;若比可持续发展程度所在层次低一个层次即为“下”。“中”一栏的频率越大,人口系统所在层次与可持续发展程度所在层次一致的国家越多,越表明人口系统对该层国家越重要。某一国家和地区某一系统所在层次低于其可持续发展程度所在层次,该系统即是该国家和地区的薄弱系统(起制约作用),否则即为优势系统(起促进作用)。则各层次国家和地区制定战略原则应该是:1.重视本层次和上一层次最重要影响因素(频率大的视为重要性大);2.重视薄弱环节的弥补与加强。这样,我们根据表1 可以给出各个层次的战略重点和形势分析。具体见表2。
图1 可持续发展程度与差异系数关系
表1 各个层次的每一个系统“水平”发生频率
表2 处于不同层次的地区的战略重点和形势分析
注:各层次的战略重点和基本形势并不存在绝对界线,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战略重点也有所不同。而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在各领域内共同努力。而且一个系统的“发展”需要另一个系统的配合。
二、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现状
建国以来,中国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比如:在经济领域中,从1991年到1996年期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2%,14.2%,13.5%,12.6%,10.5%,9.6%;在同一期间,能源消费增长率则分别仅为5.1%,5.2%,5.3%,5.8%,6.9%,5.8%, 经济增长率大大地高于能源消费增长率,同时,中国在节约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等各个方面也取得很大的成就,以北京为例:1979 年每万元产值取水量为598立方米,到1987年已下降到252立方米,下降了1倍多。那么,中国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或至少已经走向了可持续发展呢?
从总体上看,中国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第四个层次。但是具体地看,中国各系统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1.人口系统发展“超前”,经济系统过分落后,而经济的滞后性严重地抑制更高目标的实现和其它系统的发展。
在人口系统中,总和生育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中国得以有效下降, 从而使人口未来压力得以减少, 总体上人口系统“超前”发展, 1997年中国人口系统得分(78.82 )接近了位于可持续发展程度处于第三层次的国家的平均水平(81.1)(得分越大越好,下同),在位次上明显优于其它系统;
在经济系统中,建国以来,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生活水平获得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差距还很大,甚至还远远落后于世界中等水平。1999年我国人均GDP为800美元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5000美元。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的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远远大于世界平均水平。比如:1997年,中国每美元消耗的不可再生能源为1.03千克(石油当量),而世界每美元消耗的不可再生能源仅为0.5千克(石油当量)。
经济的滞后使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人口现实压力空前增大,这表现在中国的人口未来压力得分(75.81 )高于可持续发展程度处于第三层次国家平均得分(73.68)的同时,人口现实压力得分(84.38)远远低于后者的相应平均得分(91.03)。 经济的滞后也使中国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相对提高较为困难,从而抑制了预期寿命的相对提高,这在数据上表现为预期寿命得分(75.86 )远远低于可持续发展程度处于第三层次的国家平均得分(79.08)。 看来“发展是硬道理”特别符合中国的国情。
极其有限的经济难以支撑知识、信息和科技系统内部的平衡发展。这表现在:中国教育能力得分(40.37 )远远高于可持续发展程度处于第三层次的国家的平均水平得分(32.63),但其科技能力(4.03 )却远远低于后者的平均水平得分(12.19), 而且它的信息化水平得分(1.92)还远远低于第四层次平均水平得分(4.19)。这使中国教育与生产力提高关系不够密切,无法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严重地影响了科技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促进作用的发挥。
经济的滞后使中国无法采用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无法有效扼制环境破坏的结果,也无法有效提高土地生产率。这表现在:资源环境系统得分(9.14)略少于可持续发展程度处于第五层次的国家的平均得分(9.73),而土地生产力指数和环境保护指数得分分别为:1.64和15.38,远远低于可持续发展程度处于第五层次的国家的平均得分(5.41和20.53)。近年来,虽然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加大,但环境破坏力度也有增无减;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日趋增加,从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
2.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极大差异;从总体上来说,东部高于中部,而中部高于西部(注:本文的东、中、西部的地带划分是西部大开发10+2模式下的三大地块划分。)。
从各省区来看,中国的各个省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是极不平衡的。如表5所示:中国的31个省市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分别处于3,4,5三个层次,而且,即使在同层次里的省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这是由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上来说,这些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东部地区11个省市中有10个省市进入了第三层次。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已经进入了第三层次的前列。而且即使处于第四层次的河北,它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与第四层次中可持续发展程度最高的厄瓜多尔只相差两位。
中部地区的8个省市中有2个处于第三层次,还有1 个处于第五层次,其它5个都处于第四层次前列。 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处于第五个层次,这主要是由于山西省经济落后,生产效率低下,资源环境条件差,主要从事能源型产业所导致的结果。
西部地区的12个省市中有1个处于第五层次,有7个省市处于第四层次前列,其它都处于第四层次后列。
各省市可持续发展程度极不平衡性表现为东,中,西部区域的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区域性所造成的。而这种差异又促使东、中、西部有必要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采用不同政策。
我们利用表3可以计算出我国东、中、 西部各系统水平的频率分布,具体见表3(a)。然后,我们在此基础上判断出我国哪个系统对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或更明显的制约作用。具体判断标准如下:
表3 中国各省市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层次
(3)其它情况下则不能判断。
对表2与表3(a )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东部地区资源环境系统的滞后性严重抑制了本地区的可持续重点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系统的滞后性严重抑制了本地区的可持续重点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但知识、信息和科技系统以及人口系统对可持续重点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人口系统)。西部地区经济的滞后性和资源环境总体水平的恶劣是阻碍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当然人口系统的超前发展确实对可持续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表3(a)东、中、西部各系统频率分析表
注:表中“上”表示该系统水平在前一层次的概率:“中”表示该系统水平在本层次的概率;“下”表示该系统水平在后一层次的概率。
3.中国的特殊人口战略促成了人口系统发展的“异常”。
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点是中国人口战略特殊性。而人口战略的特殊性在于中国的人口控制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与总和生育率不断降低,加速了人口的转变,同时也使人口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系具有“中国特色”。这主要表现在:
(1)人口系统内部特殊性:控制人口数量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在人口系统内部,中国省市的人口未来数量压力和预期寿命平均得分(74.26,78.03)都大于世界上可持续发展程度处于第四层次的国家或地区的平均得分(72.61,53.90),可是中国各省市的人口数量现实压力指数得分(81.39)却远远低于后者(83.33)。因此,控制人口数量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2 )人口系统外部环境的特殊性:经济的“滞后”严重地抑制着人口战略的执行效果。
经济发展本身及其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人口系统的促进作用是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所以经济系统水平特别是经济活动的环境压力和人均GDP大小(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系统具有较大的影响。 而这种经济滞后性严重地抑制了人口战略的执行效果,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效果。这表现在近年来人们的生育意愿与我国低生育率目标差距无法有效下降。看来中国的人口战略(如计划生育政策)的投资结构应该有所改变了。
4.各系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比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性更有负面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可持续发展在地区之间和各系统之间都是极不平衡的。从各系统看,各系统所在层次和位次上有很大差别。1997年各系统水平所在位次分别是:人口系统位于第51位(第三层次);经济系统位于第110位(第5层次);知识、信息和科技系统位于第71位(第4层次);环境系统位于第92位(第5层次)。1999年四大系统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是1.25,明显高于中国所在的层次平均约为1.19的差异程度,也大于第五层次平均差异程度。而且各省市的1999年四大系统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几乎都大于各自所在层次的后一层次平均差异系数,有许多省市甚至超过了后两个层次的平均差异程度。这明显很不利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从各省市所在的可持续发展层次看,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四层次)的省市只有2个, 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第四层次)的省市有12个。如果我们以上一层次作为追求目标的话,则目前我国各系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具有更大的负面影响。
三、政策建议
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由于各地区所处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不同,及其内部各系统的发展水平不同以及中国本身的特殊性,各地区可持续重点发展战略也应有所不同。
首先,中国总体上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第四个层次,中国的目前战略任务是控制人口增长;
其次,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来说:
东部地区:总体上处于第三层次,可持续重点发展战略是大力发展科技,努力提高信息化,进一步降低能耗,加强环境保护。
中部地区:总体上处于第四层次前列,战略重点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大力发展经济。
西部地区:总体上处于第四层次中等水平,可持续重点发展战略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注重资源合理开发,大力发展经济。
再次,从各省市来说,各省市应该根据自己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具体见表3 )和本地区的文化背景决定自己的战略重点(参考表2)。
最后,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系统,也有自己的薄弱系统,只有各省市之间通力合作,优势互补,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我们的共同的愿望——可持续发展。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