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现状#183;纬度#183;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纬度论文,资源开发论文,现状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在广大一线教师的观念中鲜有课程资源的概念框架,以至于我们在习惯思维中,往往把“课程”窄化为“学科”,窄化为“教科书”;“课程资源”自然也被局限于书面纸质材料中。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阈。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改构想也很难变成现实的教育成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愿景就很难实现”。[1]
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和建议。当务之急,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归因
思想政治课是“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2] 的课程。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它本应具有广阔的课程视野和丰富的课程资源。然而,由于对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够,导致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表现出很强的局限性与低效性。具体表现为:
1.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思想政治课如同其他学科一样,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因而学校的“上课”活动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使得教师们没有额外的时间从事课程资源开发,甚至视课程资源开发为额外的负担。
2.多数政治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淡漠,视教材为唯一课程资源,仅停留在“讲授教材”的层面,还“想不到”、“找不到”或“不会用”丰富的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教学。
3.部分政治教师虽已意识到课程资源的价值,迈出了课程资源开发的第一步,但往往局限在单纯的思想政治学科领域内,忽视了与相关学科课程资源的融合和重组。
4.校内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得到关注,但忽视了校外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作用。
5.由于思想政治课是“小学科”,是“副科”,在学校中地位“卑微”,因而课程资源开发所需的经费和物力得不到保障,这使得许多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遭遇到来自“财政”的瓶颈制约。
6.由于在职前师范教育中所学习的是“无课程的教育学”,政治教师仅仅把自己当作课程资源的使用者,看不到自己还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而忽视了自身课程开发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导致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能力十分低下。
7.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有强有力的教育评价支持,而在传统教育评价观指导下,国家统一考试的测试结果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依据。许多政治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得不到应有的评价,使他们心灰意冷,丧失了持续开发的激情。
总之,“由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封闭性,资源拥有者缺乏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教育规律,造成各种校外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十分突出。”[3] 针对上述问题,在即将到来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中,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切实提高这些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已现实地摆在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面前。
二、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的四个纬度
开发和利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是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更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保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我们开发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提供了原则性的操作建议。据此,笔者以为,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要素应体现以下四个纬度:
(一)拓展教材资源:为思想政治课“注入时代活水”
新课改提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概念,并不是要抛弃教材,削弱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教材一直是我们的重要课程资源,我们常称“教材”为“课本”、“教本”,其意就是“要以教材为本”。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仅是“教学素材”之一,其作用已呈下降趋势。这个事实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而言,截止目前,教材已历经四次大调整。每次调整的内容都适应了社会形势、人们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然而,结构单一、落后于时代、脱离生活实际的缺陷还是比较突出。这一点恰好被学生当作“声讨”的靶子,思想政治课“教材”教学几乎成了“假大空”、“乏味课”的代名词。对此,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对教材求全责备,教材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预见性,关键应该是教师、学生如何使用教材的问题。成功的教学实践也一再告诉我们,学生不是不愿意上政治课,而是不愿意听那种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著名政治特级教师陈凯曾深有感触地说:“课堂上,一味‘照本宣科’,显得是那样枯燥沉闷。一旦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马上生动活泼起来。基于此,我们一定要注入时代活水,让教学跳动着时代的脉搏。”[4]
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视角看,“注入时代活水”就是要不断拓展教材资源。它要求我们既不能不要教材,也不能唯教材,要辩证地对待教材;要树立“大教材”观,确立“用教材教”甚至“用自己开发的教材教”的全新理念;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动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在教材与现实的变化中寻求动态的平衡。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对那些与现实生活明显不符的观点或淡化或删除,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或补充或调整。例如,为了说明“社会主义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主义的历史”,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引进来以拓展教材。具体到某一地区,其美丽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间风俗、灿烂的建设成果、感人的英雄事迹等,都可以有机地与相关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开阔信息视野,拓展思维方式,真正发挥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因此,凡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各类社会科学,反映时政动态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都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资源,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不竭之源。
(二)提升人力资源:使思想政治课践行“以人为本”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教育教学中,课程知识在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由此可见,由教师、学生乃至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所构成的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提升人力资源也就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
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政治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个人所具备的知识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范围、程度、效能。然而,传统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教师只是课程的“消费者”,游离于课程开发之外,既缺少课程开发的意识,也缺乏课程开发的技能。新课程把资源开发权还给教师,这就需要我们政治教师:(1)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营养,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提升自主地、创造性地、合理地鉴别、开发、积累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2)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段生命历程。这迫切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教”,而且还要重视“学生学”,即要充分发挥好学生这一人力资源的作用。为此,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2)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3)要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开发的课程资源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学生的学习为最终归宿。
人力资源还包括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家庭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工作,我们有必要尽可能多地把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等人士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人力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利用家长的职业爱好,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家长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等等。
(三)创造实践资源:使思想政治课“生活之树常青”
“理论是灰色的,唯生活之树常青”。从认识论的视角来反观政治课堂教学,其本质就是一种认识活动。实践是一切认知的起点和归宿,因此,在教育这项复杂的认识活动中,教育者必须自觉地将“实践第一”的方法论纳入政治课堂教学,凸显政治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并以此为主旨不断探索教改新路。只有这样,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才能成为真正的“常青树”。
然而,当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基本上采用的仍是“课堂为中心”模式:学生被牢牢地围困在课本上,教师则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时间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耳、手、脑亲自感受和体悟。师生共同生活在与真实的生活割裂开来的“小天地”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机械重复地进行着辛苦的“劳作”,期望得到“知识”的丰收。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对空”教学法,使得实践与理论成了“油与水”的关系,无法“水乳交融”起来。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实践舞台上能动地获取有用的知识,显得十分急迫。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选择的实践资源。为此,我们要改变原来那种只重结论而不重过程的做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教材及相关资料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我探究中主动求知、快乐求知。我们要建立起“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要积极地创造和提供条件,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时地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村、部队等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体会感受,归纳总结。我们要在活动中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处事能力,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四)链接信息资源:让思想政治课“驶入信息高速”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信息拥有量的大小。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的特点,起着延伸感官、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是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的。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已势在必行,它将是最富有开发与利用前景的资源类型。
就校内信息资源而言,学校首先要积极挖掘自身的文化积淀,弘扬和培育校本人文资源,让敬业爱学的传统发扬光大;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提供服务,建设好图书馆、电教室、实验室、音像资料库、校园广播电视系统、校园网络教室等,使之不仅能满足教师对教学资料的选择,而且还能满足学生自我探究知识的需要,从而开拓出多种教与学的渠道,更新好教与学的方式,更大程度地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就校外信息资源而言,学校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连接好公共图书馆、电影院、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网络传输机构以及其他社区服务机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等,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查阅资料、观看演出、体验生活等提供方便,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走进时代、走进生活,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三、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的两个原则
筛选原则。课程资源尽管范围很广,但只有那些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才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坚持筛选原则。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筛选要注意做好以下步骤:第一,要注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现有资源的调查。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概况、民风民俗、自然景观、建设成就、英雄人物与事迹等,以便为检索系统、资料档案的建立提供依据。第二,要注意对各级各类资源进行筛选,选择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有用的资源。在筛选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的内容,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内容,选择“对学生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选择与政治教师的教学修养水平相适应的内容。第三,要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知识体系对课程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分门别类地建成检索系统,制成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档案或者资源数据库,以便于查阅和管理。
协调原则。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注意把校内、校外,科内、科外的资源有机结合,协调一致,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只局限于校内,校外资源是校内资源的有效补充,二者的有效融合,往往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协调机制建设的过程应该注意做好双向交流,一方面学校要善于发掘和运用社区及其他兄弟学校的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校内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也要向社区和其他兄弟学校开放。知识本身的高速增长和高度融合,需要我们在教学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注意学科知识交叉与融合的实际,认真处理好科内、科外知识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与其他相关学科课程资源的双向互补和融合,有效利用交叉资源,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