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训的神学思想与观点_基督教论文

丁光训的神学思想与观点_基督教论文

丁光训的神学思想和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神学论文,观点论文,思想论文,丁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丁光训主教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学生部干事、中华圣公会上海救主堂和国际礼拜堂牧师。抗战胜利后,他被聘到加拿大基督教学生运动总会任干事。1948年至1951年他在瑞士日内瓦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任干事。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基督教面临重大历史转折的时期。丁主教携妻儿回国,担任上海基督教广学会总干事。同年南京金陵神学院成立,丁主教任院长至今。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宗教信仰自由得到贯彻落实。丁主教从1980年至1997年担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现在是两会的名誉主席和名誉会长。他的神学思想和主要观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丁主教在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回到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原因时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在中国接受了我们大部分的正式教育,我们最能为人民和教会服务得好的地方是中国。”(注:《丁光训文集》第146页,第43页,第318页,第319页,第110页,第107页, 第112页,第109页,第412页 )这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丁主教的爱国情怀。在国内外的许多演讲和讲话中,丁主教满腔热情地介绍新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成就,论述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合理性,介绍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打消了国外一些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误解。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丁主教则积极向国外介绍中国人民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其取得的成就,介绍中国基督教按三自原则办教会取得的成绩。他说:“真正的爱国主义为民族的落后和蒙受的耻辱而忧伤,为祖国人民的解放和成就而欢乐。”(注:《丁光训文集》第146页,第43页,第318页,第319页,第110页,第107页, 第112页,第109页,第412页)他认为,作为一个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能体现爱。基督徒的信仰象有两个中心的椭圆, 是两个C,基督和中国(Christ and China)。 这些都体现了丁主教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爱国爱教之心。

二、对中国基督教三自的深刻思考

境外的反华势力攻击中国基督教的三自爱国运动,认为中国基督教的三自是共产党强加给教会的。丁主教对中国基督教的三自作了大量的论述,认为三自不仅是在中国传教的教会学上的必要,而且在教会史上有先例,有圣经的根据,必须从神学上来认识三自。在基督教的历史上,在有第一代基督徒的时候,就存在与其它文化交流的问题。基督教成为一个世界宗教,就因为它在传播的过程中与不同的文化相结合,不加限制的地向一切文化开放。在基督教传播的两千年间,不论福音传到哪里,三自的问题就跟着出现,尽管人们不一定用“三自”这个名词。在世界基督教史上,三自的史实并不鲜见。三自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传播福音的前提条件。三自是中国基督徒的爱国运动,目的是要使基督教中国化。基督教要在新中国存在下去,就必须同中国人民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从洋教变为中国的宗教,要“正确理解和吸收中国当代文化和历史遗产,使基督教在信仰许可范围内与之达到最高度的结合,摒弃种种不必要的西方传统。”(注:《丁光训文集》第146页,第43页,第318页,第319页,第110页,第107页,第112页,第109页,第412页)不同国家的教会在各个特殊文化中生根,才能丰富普世教会。“各国教会越实现其特殊性,整个教会的多样程度越高,它的普世性也越有内容。”

丁主教认为,自开展三自运动以来,中国基督徒一直在努力使教会中国化。这个过程现在还在继续之中,但三自爱国运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第一,使中国的基督徒变成了爱国的基督徒。三自帮助中国的基督徒明辨政治上的大是大非,知道理应爱国。第二,改变了中国基督教的面貌。今天,中国基督教已经摆脱了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的控制利用,成为信徒自治、自养、自传的宗教团体。第三,三自逐步改变了各界人民对中国基督徒和中国基督教的观感。因此,中国基督教的三自爱国运动取得的成就获得了国内外的赞誉,在第三世界基督教历史以至世界基督教历史上代表着一个意义重大的转折,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于1980年10月召开的中国基督教第三次全国会议上,丁主教提出了中国基督教要从三自到三好,即不仅要自治、自养、自传,而且要治好、养好、传好。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是三自的深化。办好教会是比政治表态更艰巨的也是更高级得多的政治。丁主教还对教会扩大团结面,正确处理好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与基督教协会的关系作了许多论述。现在,中国基督教正在三自原则的指导下,向着三好的目标不断前进。使基督教成为中国的宗教,进一步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提出了先进的神学思想

丁主教认为神学是教会的思考,不重视神学建设的宗教是低级的宗教。处在变革环境中的中国教会进行神学建设要采取开放的态度。一方面要从国外进步的神学思想中得到启发,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要使中国教会的神学建设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国的土壤,向中国文化开放。丁主教积极向神学生和教会介绍海外解放神学、德日进的神学和过程神学,希望这些进步的神学思想有助于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丁主教指出,中国基督徒支持社会主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一切积极变化,中国基督教在神学思想上要反映这些变化。在神学建设中同文化的对话、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对话、同哲学的对话和同神学家国际群体的对话要有价值, 必须最后有助于建立基层广大信徒。 (注:《丁光训文集》第146页,第43页,第318页,第319页,第110页,第107页,第112页,第109页,第412页)

丁主教对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提出了宇宙的基督、上帝是爱,罪恶不是世人一切的一切、人是上帝伟大创造过程中的半成品这些神学思想。宇宙的基督所要表明的神学观点是:基督的主宰、关怀和爱护普及整个宇宙,基督普及整个宇宙的主宰以爱为其本质。丁主教认为,中国古代哲学赞美宇宙的和谐统一,主张以仁为本治国安邦的文化传统为宇宙的基督的神学思想提供了基础。宇宙的基督告诉我们,上帝的创造永无止境,创造的进程悠远绵长。基督过去、现在都在参与一切的创造。基督关切的是促使创造结出丰硕之果,到那时,爱、和平和公义将成为宇宙的准则。同教育、圣化一样,救赎并不与创造相悖,而是创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基督不仅救赎基督徒,他的救赎惠及全人类,基督的救赎计划包括整个宇宙。丁主教由基督的宇宙性进入上帝是爱的神学观点。他认为,基督的宇宙性使我们相信,上帝一切的创造、救赎活动是为着全人类的。上帝不是暴君或惩罚者,而是宇宙的爱者。“认识到了耶稣的大爱和他是宇宙的基督,他们就得以认识基督所启示的上帝是宇宙中的爱者,是满有慈爱的创造主。”(注:《丁光训文集》第146页,第43页,第318页,第319页,第110页,第107 页,第112页,第109页,第412页)“爱是上帝的第一属性。 ”(注:《丁光训文集》第146页,第43页,第318页,第319页,第110页,第 107页,第112页,第109页,第412页)丁主教认为, 说上帝是爱就是肯定上帝是宇宙的爱者,从而认识到上帝进行持续的创造、救赎和圣化的推动力。“我们要从上帝不间断的创造活动来看他的爱。单从个人的祸福荣辱来看上帝的爱,这不是一个高级宗教的标志。上帝期盼着新人类的出现,并为此工作着。他们出于自由意志,愿意与上帝合作创造真善美以及一切有价值的事物。”(注:《丁光训文集》第146页,第43页,第318页,第319页,第110页,第107页,第112页,第109页,第412 页)“上帝的爱不带强迫性,它通过教育、劝说和圣化开展工作。在上帝的创造进程中,世界和我们迄今都是半成品,通过这一进程,世人由被动地服从命令转变为自愿地回应爱的召唤,也就是说,从必然王国进到了自由王国。”(注:《丁光训文集》第146页,第43页,第318 页, 第319页,第110页,第107页,第112页,第109页,第412页)根据这些神学思想,丁主教不赞成强调信教者与不信教者的对立,也不赞成把因信称义和天堂地狱联系在一起的传教思想,反对否定福音的伦理道德内容。他赞同科学家爱因斯但指出的,从惧怕的宗教发展为道德的宗教是宗教演化史上前进的重要一步的思想。他指出,圣经中高举伦理道德的经文极多,高举道德是基督教和其它的宗教优势之所在。讲伦理道德比讲天堂地狱更令人欣赏。

丁主教的神学思想可以使人们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历史和社会,可以使基督徒认识教会之外的真善美,有助于教会内的团结,有助于教徒信仰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的团结,有利于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的团结,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利于与宗教界的统一战线的巩固。丁主教的神学思想为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神学基础。正如丁主教所说的,“有人主张无神论,这是否影响我对社会主义的支持?并不。我把无神论者和我们自己都看为上帝创造工程里的半成品,我们都在变化过程中。我认识不少无神论者,他们正在真诚努力建造一个更合乎人道的社会。他们对上帝的否定实在是对人群的肯定,他们的无神论是对宗教界人士所渲染的错误的上帝观的批评,这一批评每每是值得我们同情的。”(注:《丁光训文集》第146页,第43页,第318页,第319页,第110页,第107页,第112页,第109页,第 412页)“我情愿和他们合作,去反对我们双方都要反对的势力,尽管我同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信念来源。”(注:《丁光训文集》第146页,第43 页,第318页,第319页,第110页,第107页,第112页,第109页,第412页)

四、对宗教理论的思考

丁主教对宗教理论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宗教理论和政策及宗教与社会主义相协调问题的思考和观点。

八十年代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引起了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兴趣。在如何理解和认识马克思1844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的问题上,形成不同的意见。有的观点认为马克思的这句话是对宗教下的定义,是马克思的创见,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髓。丁主教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提法不是马克思的创见。仅在德国,在马克思提到这句话之前的几十年间,就有八位知识界人物在他们的著作中发表过类似的观点或用了类似的词句。马克思不过是引用了他们的话。丁主教认为,宗教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们起的作用是很多的,不是单一的。宗教在阶级社会里的鸦片作用不过是宗教所起作用之一。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书中肯定了农民运动领袖闵采尔传播了革命的、政治性的宗教思想。在阶级社会里,鸦片不足为宗教的定义,它只是宗教所起的一个作用,而且不是唯一的作用。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没有哪个阶级要发挥宗教的麻醉作用来为本阶级捞好处。我国解放后各宗教已经发生了部分质变,各宗教进行了改革,一方面清除教内反动势力和非法违法活动,一方面引导教徒走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转到了同社会主义新中国比较协调的轨道。如果在社会主义社会还要说宗教如同在阶级对抗社会一样是人民的鸦片,那么是哪个阶级需要这一麻醉人民的作用?否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自我麻醉。我们应当把宗教在今天的这种自我麻醉作用同昔日反动统治阶级利用其统治人民的麻醉作用加以区别,否则在政治上势必仍然以“阶级斗争为纲”处理今天的宗教问题,造成很大的危害。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宗教劝人为善的一面。这一面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经济生产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如果统一战线不是以共产主义为标准,而是以爱国主义为标准,那么,人们大可欣赏教徒有利于祖国的好行为,我们应当允许殊途同归。宗教并非在一切条件下只起一个鸦片作用,同社会主义也不是必然势不两立的。鸦片不足为宗教的定义。丁主教对马克思关于宗教的作用的理解对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有帮助的。

丁主教还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相协调的问题给予关注。他赞同把宗教作为一个社会实体来研究,不只在哲学上、教义上大作文章。“宗教作为一个社会实体,有其教义,有其信众,有其组织,有其派系,有其教职体系,有其规章制度,有其文学艺术,有其神学和历史,有其伦理道德,有其所办各种社团,有其对各种现实问题的主张,有其对社会的危害,也有其对社会的贡献。”(注:《丁光训文集》第146页,第 43页,第318页,第319页,第110页,第107页,第112页,第109页,第 412页)对宗教进行综合研究可以避免片面性,可以看到宗教可以和社会主义相协调。解放几十年来的事实是,各教领导层人士绝大多数都拥护社会主义,各教信徒绝大多数天天参加社会主义脑力或体力劳动。我国各教还发生了不少变革,朝适应社会主义方向已经迈出了几大步。从国家来看,尽管领导党主张无神论,但它承认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反对任何消灭宗教和歧视宗教的行为,只打击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这两个方面是我国宗教和社会主义能够相协调的基础。宗教与社会主义之间有协调的一面,也有不甚协调的现象。这就要求各教在信仰许可的范围内,进一步消除不符合社会主义的东西,发扬符合社会主义的东西。从教外来说,这就要求进一步摆脱“左”的影响,消除灭教思想的残余,落实政策,向各教提供办好教务的条件。以互相协调代替互相消灭,这在世界上是个新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研究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丁主教还认为,宗教的伦理道德内容在社会主义社会仍有其积极的、辅助的作用。

丁主教在谈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宗教政策时,认为党中央一九八二年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文件是一个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的社会和宗教的现状出发的一个重要文件,提出了崭新的观点。对宗教问题的认识适应了不再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和宗教界作出了恰如其分的估计。对宗教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任务作了明确说明。这一理论性文件将随着实践的检验发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丁主教的思想和观点对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以下四点:首先,要坚持神学思想建设和研究的开放性,要介绍、吸收、借鉴国内外进步的神学思想;其次,神学思想建设要以中国文化为母体,要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再次,神学思想的建设和研究要反映时代的进步,要反映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反映中国基督徒和中国基督教爱国爱教的事业;第四,在宗教理论的研究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标签:;  ;  ;  ;  ;  ;  ;  

丁光训的神学思想与观点_基督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