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的若干追问——由一些经典案例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案例论文,经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从关注怎样教转向关注怎样学,学情分析由此成为当下的一个话题系统.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学情分析作为一个单独的备课环节,使学情分析与整体的教学活动处于割裂状态,缺乏从学生学习心理、学习过程的视角进行教学活动的意识.因此,从儿童的视角进行学情分析,读懂儿童学习诉求,尊重儿童数学思维特点,关注儿童学习心理,从而调整和改善课堂教学,促进儿童数学学习,是教师需要着眼于微观层面的一个研究课题. 一、基于学情追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吗? 案例1:“圆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许多学生会把球也当成圆.当教师指出球体不同于圆时,学生就产生了区分“圆”和“球”的要求.此时,尽管教材只把“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会画圆”等作为该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没有提出“区分圆与球”这一教学目标.但该教师也临时调整,将这一目标补充进来作为生成性教学目标. 学情是指学生在某个学习活动中或学习时间内的学习状态.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依据学情分析设计的教学目标,才能符合教学实际,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构建简约、高效的课堂.影响教学目标的学情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情况的把握.前者决定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后者要求教师在课中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补充.以前的教学设计,教师只关注学前学情的分析,而缺乏课中学情的分析.而且对于学情分析,教师只遵循应然状态下的分析,即以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而缺乏实然状态下的分析,也就是缺乏对学生现实学习状况的分析.这样就使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够合理、到位. 上述案例表明,由于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需视实际情境做灵活调整,这就要求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此外,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对特定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水平来设计教学目标,让每位学生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因此,学情分析既包括对学科教学知识呈现方式及次序的思考,也包括对现实状态下学生学习实情的考察,而这两个维度的整合点即教师的教学.教师要在尊重知识本身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及自主建构能力,通过多维整合,寻求最佳的契合点. 二、基于学情追问:教学环节设计科学吗? 案例2:“鸡兔同笼”中假设法的教学 一位教师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共有8个头,从下面数共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独立思考,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学生的列举法,并告诉学生当我们碰到不会解决的问题时,列举法是解决问题的不错的方法.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数据比较大,列举法就比较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随后教师马上介绍用假设法解决该问题. 学情分析是一种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的理论.研究学习者的思维特征,从而使课堂教学适合学习者的认识规律,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基础,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上述案例中,教师把列举法和假设法独立开来,这样的教学学生真的理解假设法了吗?这样的设计合理吗?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儿童的数学学习是具体运算思维与形式运算思维相互促进的过程.面对新知识,学生常常重新回到具体运算思维,甚至是前运算思维上去.学生在进入到抽象思维水平之前,总是要先获得新知识领域的具体经验.上述教学活动没有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没有让学生经历“从形象思维到形式思维”的过程.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其实可以通过前面的列举法让学生观察表格发现:如果8只都是鸡,则一共只有16条腿.这样就比26条腿少10条腿,这是因为实际每只兔子比每只鸡多2条腿.一共多了10条腿,于是兔就有10÷2=5(只),从而得出假设法.或者借助画图法,通过直观模型形象地展示假设法.这两种方法由于研究了学生学情,都以表象作为认识的支柱,而不是完全借助纯抽象的概念或符号进行思考,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该解法. 三、基于学情追问:新课导入还可改进吗? 案例3:“平均数”的新课导入 这是教学“平均数”时一个看似科学的经典课堂导入:比赛开始,教师把选取的6个学生平均分成两队参加拍球比赛.每队3名代表,每人拍5秒钟,请学生当小裁判,教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这时,教师要求学生计算每队的结果.结果算出来后,教师宣布甲队获胜.然后,教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钟,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因此,教师重新宣布乙队获胜.由此引入平均数: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用平均数的办法才公平.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学情分析也应随学生而变.教师应该正视变化,及时根据学情变化而改变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让学情分析真正落到实处,让课堂教学服务每一个学生.在上述案例中,用数学的角度看,人数不相等,平均数可以很好地比较两组数据的水平.不少教师在教学“平均数”时复制着这个导入环节,比较成功地重复演绎着这一精彩的环节.但学生的学情具有差异性、动态性、多元性、开放性等特点,也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出现启而不发的场面:学生的办法并不是通过平均数来比较两个小组的水平,而是通过增加一个人或减少一个人的方法来决定胜负.这时候,通过两组人数不相等引入平均数就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想法.这就说明学生不同,学情也就不同,我们必须因“情”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匹配不同的教学情境,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四、基于学情追问:为什么其他写法更简洁? 案例4:“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教学本课时,开始从“数的组成”出发,让学生先说说几个几减去几个几,还剩几个几的过程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旧知”,为后面的“新知”做准备.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探寻42÷3的计算方法.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演展示了这一问题的口算方法:30÷3=10,12÷3=4,10+4=14.接着教师提问:“你能用竖式简洁地呈现这一思考过程吗?”随后教师展示了学生的三种竖式写法:基于学术状况的几个问题--几个经典案例引发的思考_学情分析论文
基于学术状况的几个问题--几个经典案例引发的思考_学情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