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创新活动的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形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创新,必须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优势和独特的能力结构,加强言语操作,创设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动起来,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语文教学中创新活动的形式有以下几类。
一、教材升华类创新活动
此活动就是在对课文阅读、审美之后,再升华一步,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式有:
1.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精选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训练。常用以训练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反问句、单句和复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常式句和变式句、整句和散句。
2.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精选教材中的语句,让学生进行扩展,使之更具体、生动、形象,表达更细致。压缩语段就是将课文中的某一语段进行精减、提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运用修辞方法造句。选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排比等修辞方法之一种说或写一句话。
4.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学生大胆地、有独立思维和见解地对课文作者的思想、立场、观点和态度发表意见,进行评价。
5.缩写、扩写、改写、续写。对课文进行再处理,要么缩写、扩写,要么改写、续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编、演课本剧。编、演课本剧是带领学生体味当主角的乐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习积极性,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角色,在体验作品蕴含的情感中感悟人生,更可以感悟创作的艰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促进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创造力。学生在编、演课本剧时,创造性地复活场面,自制布景、道具,设计对白、动作、特技,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地锻炼和培养。
7.小制作。小制作就是对课文审美后,依据教材制作物品。这既可以巩固知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小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
(1)制作音像制品。如课文录音制品、多媒体课件作品等。
(2)制作图表。如绘制课文插图、画语文知识树等。
(3)诗词配乐、配舞。诗词、音乐与舞蹈在起源时本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教学时可以发动学生根据诗词的意境、情调、节奏等,为诗词选配或自谱乐曲、编排舞蹈。
(4)手抄报。手抄报要求学生围绕课文选编材料,但自己创作的稿子不少于1/4。学生自创版面、自己写稿、自己组稿、自己插图,自成风格。
(5)与教材有关的实物。如学习《小橘灯》时制作小橘灯等。
8.一句话评述。要求学生用精练、诗化的语言对课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个场景或某种事物进行评述。
9.教材指瑕。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瑕疵,包括编者选编失误、错别字、注释错误、语病、结构安排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失误给予指正。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二、阅读类创新活动
1.比较阅读。就是把教材中相同或相近体裁的文章,或是课内外同样风格、同样题材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着阅读。比较的内容包括文章的体裁、立意、标题、结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表现手法、描写的方法、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方法、抒情的色彩、议论的方法作用,乃至文章风格、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等。通过比较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联想、分析、概括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提高语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梳理水平,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节约教学时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阅读现代科技说明文。在知识剧增、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头脑的培养极为重要,合理选读一些科普读物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文知识,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
3.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请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文学家传记,可诱导、激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第一,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有效延伸,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激发阅读的自觉性;第二,要提出要求,教方法,教会学生读什么和如何读,指导学生分阶段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第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共享”的情境;第四,教师应注意课外读物的推荐,“读物的选择,须认定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三、写作类创新活动
1.仿写。仿写就是结合对课文的审美,在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优点后,模仿教材中某一类作品或某种写作方法进行创作。创作完成后,可择优指名朗读交流,让学生相互借鉴。
2.TV作文。用电视为学生提供写作材料,进行作文。TV作文具有形象性、趣味性、快捷性,很受学生欢迎。
3.师生同题作文。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地点一起写作,进行竞赛,互相学习、借鉴。题目可由教师出,也可由学生临时出。师生同题作文,不仅有利于指导学生作文,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竞争意识,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还有利于教师深入分析理解教材。
4.先说后写。教师命题后,学生先讨论,然后动笔写作。这样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
5.想象作文。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想象的注脚。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既成目标,加强想象作文的训练与探索已成为语文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想象作文包括写寓言、写童话、写科幻作品等。
6.写应用文。如写读书笔记、日记、综述、调查报告、科技论文、文艺评论、游记、诉状等,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7.作文自改、互改。引导学生按写作训练要求,自改、互改作文,既可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也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口语类创新活动
1.示范性诵读。让班上有诵读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模仿播音员作示范性朗读或背诵。诵读内容可以选自教材,也可以来自报纸杂志、名作名言。
2.演讲及评论。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写讲稿演讲3分钟,然后由一位学生就演讲内容、讲稿结构、演讲仪态、语言表述进行2分钟的即兴评论。内容可以是课文赏析、阅读感悟、信息交流、角色独白及与教材有关的某个重要知识、重要人物、重要事物、闪光的思想、高贵的品质、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的问题等等,或介绍,或评价,或阐发,或质疑,或正面切入,或反面对比,或单项联系,或多项类比。更提倡由课内逐步转向课外,说自己的见闻所感。演讲活动洞小天地大,一举可多得。
3.论辩。学生通过完全独立的求知、审美之后,已经对课文的精髓有一定的理解,对某些疑难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此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就课文的难点、重点、争议点、创新点进行讨论切磋和论辩,可以刺激竞争,激发学生努力探讨;可以开阔视野,沟通思路,启发思维,优化方法;可以消除抑制,大大提高记忆效率,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可触发灵感,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辩证性和灵活性。论辩形式可以为单对单、单对多、多对多等,但教师要注意指导,不要在不必要争论的问题上浪费时间,还要教育学生不要意气用事。
4.想象叙述。学习课文后,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和情节发展,进行描述。
5.连词造句。挑选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让学生连词造句,要求通顺、连贯。
6.口头改编。让学生按要求将课文用自己的话进行改编,或扩展或浓缩,但要忠实于原文,条理清晰,语句通畅,抓住中心。
7.即兴作文。要求学生如新闻记者般边想边表述,即兴作文。要求思维灵活、敏捷,有序、有理、有情地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8.看图说话。利用图片或幻灯,给学生展示一幅或一组画面,要求学生将画面内容表述出来。
9.答记者问。让一位同学充当发言人,就写作或教材中问题的理解答全班同学问。
五、综合实践类创新活动
1.社会实践。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然后总结,写出游记、访谈录、调查报告、新闻报道或通讯。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并能学以致用,独立打开知识大门,从而达到两个“自能”的境界。
2.当小老师。让学生进入教师角色,上讲台为大家讲课或做教师的其他工作,如评讲作文、拟试卷、分析试卷、评讲试卷等。
3.对对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对对子”的训练。对联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要求上下句字数相同、对仗工整,还要求意义相联、平仄协调。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运用这一形式进行语言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4.学做主持人。让学生担任课内讨论的主持人和课外活动的主持人,意在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为他们发掘自己的主持潜能提供机会、提供场所、提供帮助,由此带动他们自觉地学习实践,在实践中发展个性,提高综合能力。
5.组织参加竞赛。包括课外竞赛和课内竞赛。课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作文赛、辩论赛、演讲赛、故事赛及语文知识竞赛等,可以使语文教学生机盎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竞赛形式多样,或小组、或同桌、或男女、或点名、或自由、或定时,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展现。
6.练笔习字。围绕所学课文选取相关内容,如名言警句、诗词楹联、成语典故、精美语段、名篇佳作等,由教师在黑板上用楷书或行书写出来,作为学生习字的导引,学生在座位上练习。习字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书写习惯和精益求精的作风,同时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和认识水平。
7.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地实际,为家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出谋划策。
六、意识类创新
创新行为的源泉是创新思维,培养求异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训练求异思维,就是要求思维有独创性。具体表现为对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对已知事物或者说已经认识的事物,更新途径进行重新审视,提倡多角度观照和独创性想象。
1.标新立异。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当然,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事理,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教师应予以点拨(不能不满或批评);学生发表完见解后,教师应给以概括和恰当的评价。
2.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变换思维的角度,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教师在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时,应强调逆向思维要准确揭示内涵,要合乎情理,同时强调逆向思维要立意求新,但不能脱离实际。
3.批判意识。批判意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涵,也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诚然,今天教材中选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篇,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是,也应看到不少篇目毕竟带有特定时代和地域的局限,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去认识和评析。同时,文学本身往往是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需要我们作出令人信服的独特的阐释。一个人具备了这种批判意识,才能对客观世界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才能作出明晰的论断,为创新准备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可靠的保证。
4.创新意识。意识支配行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不囿于教师和教材的定论,敢于怀疑,大胆质疑,勇于超越权威学说,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