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应用深入研究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应用深入研究

马志波[1]2003年在《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应用深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球物理属于边缘科学,其技术的发展也很难再有类似于多次覆盖那样的技术革命,而且新技术的发展通常具有较为刻苛的前提条件,所以它们的应用通常具有局限性。 地震资料处理系统中的地震模块种类很多,但实际数据的变化更多。有些处理技术需要我们去挖掘更大的潜力,为资料处理发挥更好的作用;而有些技术则受某些条件的限制又无法直接应用,需要我们采用变通的手法将地震数据进行有效的转换去适应这些技术的前提条件。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利用现有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消化前人所提出的成果,尽力挖掘现有技术的潜力,通过不同的模块组合提出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本文具体内容包括:迭代法噪音衰减,迭代法反射振幅补偿,串联反褶积,返式处理流程的思路等。随后,论文中将展现几个处理攻关实例。 1、迭代法噪音衰减:采用多道统计,单道压制的原则,分阶段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噪音进行衰减。根据噪音在处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表现属性不同,处理中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段或不同的处理参数分阶段对噪音进行衰减。以便做到最大限度压制噪音,而尽可能不损伤有效信号,提高原始资料的信噪比。 2、迭代法振幅补偿:随着各种噪音的衰减,依次进行球面扩散补偿,地表因素横向变化对反射振幅畸变的补偿,时间和空间方向的剩余振幅补偿。目的是尽量作到补偿的是反射信号,恢复由地下地质因素对反射振幅产生的变化。 3、串联反褶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反褶积技术进行串联方式的使用,以使地震子波波形一致性,相位一致性(零相位化),频谱一致性较好,展宽反射有效频带,处理好最适宜的分辨率,并合理突出反射资料的优势频带和主频。增强反射同相轴的连续性,突出反射波组特征,为提高反射同相轴成像品质奠定基础。 4、折返式处理流程:就是处理流程的往返,先用常规的处理流程消除静校正的影响,取准迭加速度。处理工作再返回进行重要参数的试验工作,目的是使处理因素单一化,便于处理参数的准确选择。作反褶积试验时先解决静校正问题,取准迭加速度,然后再进行反褶积试验。这样做可使处理因素单一化,便于反褶积参数的正确确定。在做迭前 地展资料处理技术应用深入研究摘要相干性噪音衰减试验时,先按基本的常规流程进行处理,对地震剖面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再进行迭前相干性噪音衰减试验,这样确保去掉的是干扰波,而不是有效反射,而且可避免反射波组特征的破坏。 值得说明的是,迭代法噪音衰减、迭代法振幅补偿和串联反褶积这叁个处理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叁个处理过程也是有机的组合,起到互补效果。目的是提高处理效果,最大限度挖掘地震资料的潜力。这叁项处理技术的应用实例的处理流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它们互相渗透,交叉组合。 处理攻关实例:渤海湾A区块,馆陶以下为200一900米的火成岩沉积,由于火成岩的屏蔽作用,长期以来,火成岩以下地层得不到好的反射。原始资料存在主要问题是:原始资料主频太高,低频信号能量太弱,而且炮与炮资料频率成份差异大。处理中采用的主要技术是迭代法噪音衰减、迭代法振幅补偿和串联反褶积技术,突出了反射信号,处理好适宜的分辨率,合理地突出了优势频带和主频,为反射成像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剖面与原处理的剖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反射波组特征得到明显改善,分辨率由浅至深变化合理,主要的地质界面得到成像,层次基本齐全,地层结构可以得到控制,馆陶反射成像改善,火成岩内部层次及其底界反射成像清楚,断点、断层明显清楚。

李云[2]2007年在《隐蔽圈闭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侏罗系是准噶尔盆地探区中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近些来,随着对该区勘探工作的深化、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主要的勘探对象日渐明确。现有研究成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勘探目的层侏罗系的圈闭类型不是受单一的低幅度背斜、断层或者岩性控制的简单圈闭,而是上述多种控制因素并存的隐蔽复合型圈闭。尽管迄今为止有多口探井在侏罗系叁工河组见油气显示,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是隐蔽圈闭识别、描述以及对目标圈闭含油气性预测的精度还远远不够。有必要进一步加大针对该类圈闭识别和描述的专项地震技术的攻关力度,针对研究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及大埋深、低幅度和储层非均质性等圈闭特点,总结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勘探技术和手段。通过对该地区的研究,提出在岩性圈闭发育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以地震资料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分析和地质模式为指导,综合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划分、精细层位标定、地震属性分析、约束反演等进行圈闭的识别与描述的研究思路,并在该区的油气勘探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论文研究中使用的关键技术包括:①高精度层位标定技术:综合应用钻井、测井、地震速度等资料,开展精细层位标定研究;②层序地层学研究:开展侏罗系沉积演化研究,确定隐蔽圈闭发育和分布的有利相带,研究中注重加强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地震资料解释的指导;③地震正演研究:通过地震模拟研究各类地质体的地震响应特征,为复杂圈闭的寻找和识别提供依据;④地震特殊处理研究:通过地震属性提取及地震反演等对控制有利目标块的测线进行特殊处理,提高圈闭识别和储层预测精度;⑤高分辨率资料精细解释及圈闭识别技术:充分利用区内二、叁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震正、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开展地震资料的构造及隐蔽圈闭解释,有效识别研究区的隐蔽圈闭;⑥储层预测技术:在进行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相类型、沉积演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中部1区块主要目的层系沉积相类型和相带展布特征,优选储层预测方法,进行储层横向预测;⑦圈闭评价及目标优选:根据圈闭评价成果,优选有利圈闭提出井位部署建议。通过论文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针对中部1区块的实际地震地质条件,确定隐蔽油气藏勘探对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要求;分析工区地震资料的主要特点;形成了一套在该区行之有效的高分辨率资料处理技术系列:以方法攻关、创新为核心,围绕静校正、速度分析、振幅和频率补偿、反褶积、去噪、迭加和偏移成像等几个重要的技术环节,开展处理方法研究,形成了研究区提高分辨率资料处理流程。经过精细静校正处理,消除了该区严重的静校正问题,采取保幅、保真处理和有效提高分辨率处理措施,获得了较高分辨率和信噪比的地震剖面,剖面各套地层波组特征清晰,偏移归位效果较好。处理的最终地震剖面侏罗系目的层段的有效波优势频率达到45~60Hz,有效提高了地震资料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为隐蔽油气藏中的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层序地层学分析和地震储层预测与评价奠定了成功的基础。(2)结合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展,对侏罗系叁工河组二段进行了精细层序划分,并通过区域地层对比特征和旋回分析,将叁工河组二段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短期地层旋回,进行了精细的小层对比。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类属性体的切片分析,利用薄层的地震属性特征差异来研究储层的空间变化,同时利用地震属性信息开展了叁维连片区叁工河组二段的储层参数预测研究工作,明确了该区主要勘探层系的沉积体系。(3)建立了有针对性的圈闭识别和描述技术系列:以区带综合评价为基础,从地震资料解决地质能力分析出发,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单井的地球物理特征分析,综合利用精细层位标定、精细构造解释、正演模拟、测井约束反演、地震属性提取与分析、谱分析、AVO分析等地球物理技术开展隐蔽圈闭的精细刻画,建立了以模式为指导的隐蔽圈闭识别与描述技术系列,发现了隐蔽圈闭,勘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特别在利用迭前AVO纵横波联合反演信息识别深层岩性、油气方面有创新。(4)处理、解释一体化平台的建立:以基础资料分析及阶段性方法研究成果为基础,针对具体地质任务,实行处理、解释的反复结合与渗透;以勘探目标为核心,以处理为基础,以解释为指导,以实现油气勘探的突破为目标,加强物探地质结合,实现处理、解释一体化综合研究。(5)开展了AVO技术应用研究,一方面,应用AVO属性剖面,寻找属性异常体,进而判别其含油气性;另一方面,利用AVO提供的速度资料,开展弹性波阻抗反演研究,识别有效储层的分布,再利用纵横波反演来判别其含油气性。完成莫西庄、庄东北、中部1区块北部连片叁维AVO特殊处理,在AVO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展AVO纵横波阻抗反演,利用流体阻抗资料研究有效储层的分布,为目标研究提供了依据。(6)研究成果密切与生产结合,有力地指导了勘探。论文研究中提供井位多口,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创造了高风险地区高探井成功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田朋飞[3]2017年在《靖边气田碳酸岩储层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的油气探区已进入西部丘陵、沙漠、戈壁和黄土塬等地,碳酸岩储层作为油气勘探的重要对象,经过不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勘探成果。本文在前人地震数据处理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得出了一套研究区碳酸岩储层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首先,文章充分调研所选研究区碳酸岩储层物性特征并进行建模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起伏模型和水平裂缝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得出,碳酸岩储层对地震波具有强烈的吸收衰减作用,储层中发育的孔缝会使地震波产生较强的绕射,这两个结论指导我们在进行资料处理时要将振幅补偿和偏移处理作为重点;之后,文章从地震资料特征分析入手,从静校正、去噪、一致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分别采用了层析静校正技术、K-L变换去噪技术、反褶积和振幅补偿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地震资料品质明显改善;最后,针对研究区资料中绕射波比较发育的问题采用了偏移处理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除以上关键技术之外文中还使用了其他辅助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综合处理,得到目的层反射特征明显的处理剖面。针对去噪处理过程进行总结得出:压制不同能量强度的干扰噪声采用由强到弱逐步压制、噪声压制与有效波振幅恢复迭代进行的处理思路,可以得到较好的去噪效果。

卢福珍[4]2009年在《松辽盆地北部塔112工区高分辨率拓频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辽盆地中浅层油气藏砂体具有纵向厚度小、横向变化快的特点,给油田的勘探开发带来特殊的地质问题。这些地质问题只有地震资料具有相当高的分辨率才能解决,而现有地震资料处理的分辨率远远不能满足岩性圈闭的准确刻画、薄油层精细对比、开发水平井设计和提高储层钻遇率的需要。目前的办法是应用迭后反演和地震解释技术,使地震资料的分辨率略有提高,但已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要从地震资料处理过程着手,依靠深入挖掘现有地震资料的潜力,尽最大可能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能力,这就是地震拓频处理技术。本文以处理解释一体化方式,开发应用Omega、CGG等处理软件,对松辽盆地北部塔112叁维地震工区开展高分辨率拓频处理技术研究。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方法跟踪、研究和应用,优选出HFE算法,形成了一套适合松辽盆地薄互层岩性油气藏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拓频处理和识别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高分辨率拓频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环节要统筹优化、做到精细,处理中的两条重要指标是准确成像和保持相对波组关系,难点在于保护高频弱信号、去除高频噪声;迭后拓频处理可展宽频带,且频谱形态的低频端保持很好,垂向分辨能力明显提高,与井资料吻合较好;迭后拓频结果可用于砂层组追踪解释,但仅靠现有地震技术仍不能识别扶余油层的单砂层。地震拓频处理技术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难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拓频地震资料的解释技术也面临挑战,更为重要的是思路和观念的转变。

邓世广[5]2017年在《深地震反射数据处理技术研究及其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深地震反射技术能够有效探测研究岩石圈精细结构,是研究地球深部构造的有效手段之一。深地震反射技术发展自石油勘探领域的常规反射地震技术,两者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但由于探测目标深度不同,深地震反射数据在采集方式以及观测系统设计上与常规地震有较大差异。为了探测更深的目标,深地震反射数据采集具有以下特点:震源激发能量大,接收排列长,道间距大,记录时间长等。这些采集参数上的差异使深地震反射资料具有不同于常规地震资料的特点。例如:过大的检波点间距导致空间假频严重,较大的震源激发能量以及较差的激发接收条件带来较为严重的线性干扰,过长的接收排列使常规双曲线速度分析方法在浅层远偏移距不再适用等等。因此有必要在数据处理手段方面做出改变以适应深地震反射数据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深地震反射数据的特点与处理难点,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深地震反射数据的处理策略。然后深入研究了基于非等权系数的优化迭加方法以提高深地震反射数据的最终迭加效果。另外为了刻画深部弱信号,分析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时频特征,深入研究了基于匹配追踪的时频分析方法,并且研究实现了该算法基于OpenMP的并行加速以适应深地震反射数据量大的特点。最后将以上研究的处理技术应用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深地震反射数据。具体的研究结果与认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针对深地震反射数据特点的地震资料处理策略,确立了一套适用于深地震反射数据的处理流程。(2)针对近地表条件复杂、高程起伏剧烈引起的严重静校正问题,需试验多种静校正方法,有必要的话需采用高程低频静校正量与层析(或折射)高频静校正量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之后通过分频模型迭代反射波剩余静校正与速度分析相互迭代的方式解决中短波长静校正问题;(2)针对深地震反射数据较大的空间采样间隔引起的较严重的空间假频现象,以及深部信号与浅层线性干扰具有相似频率、倾角特征的问题,采用分时窗的自适应面波衰减方法消除面波干扰,在此基础上利用径向道变换进一步消除线性干扰。该处理策略有效避免了f-k滤波在空间假频严重的情况下的困难;(3)针对随机异常振幅噪声采用多域、分频的噪声压制策略,进行多域去噪前应校正炮与炮之间的能量差异;(4)针对深地震反射数据长接收排列的特点,采用基于各向异性的速度分析方法使远偏移距反射得到准确校正。2、针对深地震反射资料的低信噪比特点,研究了基于非等权系数的综合优化迭加方法。地震迭前道集内各道信噪比通常有所差别,常规迭加方法不做任何区别进行等权迭加,使得低信噪比地震道降低了迭加结果的信噪比。研究综合考虑振幅、频率、偏移距和入射角多种因素评价地震道信号质量,依据地震信号质量高低分配不同的归一化的加权系数,增加高信噪比地震道在迭加过程中的权重。进行基于非等权系数的优化迭加可以有效降低低信噪比道在迭加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进而有效提高迭加结果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深地震反射数据的深部信号质量往往不佳,通过优化迭加能够有效提高深部的迭加成像质量。3、为分析深地震反射剖面时频特征并提取深部弱信号,研究基于OpenMP并行运算的匹配追踪时频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子波分解重构和时频分析两方面功能。基于Morlet子波的匹配追踪技术可以将地震信号分解为符合地震信号特性的多个Morlet子波,通过将目标频率范围内的子波进行迭合可获得子波重构剖面,利用子波重构技术能够有效刻画目标频段的构造形态,例如对深地震反射数据深部Moho面的结构特征刻画。在子波分解的基础上计算各个子波的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并迭合能够得到不受交叉项干扰且具有较高时频分辨率的时频谱,通过时频分析技术可以对深地震反射数据的时频特征进行分析,例如根据低频阴影现象有助于识别地下潜在的熔融体。另外,为提高匹配追踪时频分析方法的计算效率,适应深地震反射数据量较大的特点,基于OpenMP技术研究并实现了匹配追踪时频分析方法的并行运算,充分发挥多核处理器的运算能力以提高算法计算效率。4、应用所提处理策略与算法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深地震反射数据进行处理。根据处理得到的地震剖面、子波重构剖面以及时频剖面综合分析得到以下四点认识:(1)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中上地壳存在明显的碰撞挤压过程,班公湖—怒江洋闭合过程中洋壳受挤压而被抬升,北侧抬升幅度较大;(2)下地壳缺乏有效反射,对此给出两种解释:一是在班公—怒江洋闭合时下地壳经历了大规模重熔并形成了新的Moho面;二是塑性状态或为下地壳常态,则重熔过程不是必要条件;(3)根据子波重构技术刻画出的Moho面内部南侧北倾、北侧南倾的反射特征推断新生Moho面受到了南北挤压作用(可能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有关),缝合带及其北侧羌塘地体的Moho面整体平坦,深度约为57-66km;(4)缝合带南侧与拉萨地体交界的下地壳底部(~62km)存在北倾的亮点构造,具有负极性、强振幅特点。利用基于匹配追踪的时频分析技术检测到该亮点构造附近存在低频阴影现象,认为此处存在局部熔融的可能性较大,亮点构造则可能代表了固态岩石与熔融物质的交界面。

胡丹[6]2015年在《潜山裂缝储层高密度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勘探技术发展,国内外对地震数据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广泛使用的大面元、低覆盖、窄方位地震资料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精细油气勘探的需要,能够提高勘探精度的高密度、宽方位地震勘探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充分利用高密度地震资料的特点来提高噪音的压制效果,更好地利用现在的技术手段实现保真噪音压制?如何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对信息的高频和低频端进行有效合理的补偿处理,发挥地震资料在不同频带范围内的作用?如何充分地利用高密度地震资料带来的信息,充分发挥宽方位角地震数据的信息,得到高品质的全方位角数据?这一系列技术问题需要在原来常规地震资料处理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探索和现场试验应用。本论文依托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A工区高密度叁维地震资料处理》项目开展研究。针对采集的高密度宽方位角的叁维地震资料,围绕地质任务,充分利用高密度宽方位地震资料自身的优势,以提高资料保真度、提高成像质量、提高断裂系统归位精度为重点。开展了大量的试验分析研究,形成了3项针对性的应用技术方法,并取得较好地研究成果:1)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技术:根据高密度地震资料的噪音的特点,分析与常规地震资料的异同,针对性地采用分频异常振幅压制技术、十字排列锥形滤波去噪技术等高密度地震数据保真去噪处理技术,分步多域逐步对噪声进行压制,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2)宽频补偿处理技术:首先采用井控Q补偿技术从相位及能量两个方面进行补偿,对相位和各个不同频段内地震子波的能量进行振幅恢复;其次采用震源子波低频补偿技术,以低频震源子波在低频段的振幅特性为约束条件,对损失的低频部分的能量进行合理补偿,恢复低频信息对深层成像贡献。最后,采用井约束反褶积技术,利用工区内的相关井信息对反褶积进行约束,根据井旁道合成记录与采用不同反褶积参数处理的偏移剖面相匹配、互相关峰值及相似度的量化分析方法对反褶积参数进行优选和定量监控,并通过合理选择参数,在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同时,保证成果具有较高的保真度。3)宽方位数据处理技术:根据地震资料的特点,充分发挥地震资料宽方位角的优势,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采用OVT域处理技术,可得到高品质的多方位地震资料成果,也为后续的地质解释提供了保留方位角信息的丰富成果,更利于进行方位各向异性分析及裂缝检测。本文中研究在A工区高密度叁维实际地震资料上进行,得到了一套针对该研究区高密度宽方位地震数据的处理流程,通过对比分析应用该系列方法处理结果与常规地震数据的处理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本次研究中取得的技术方法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处理成果能够为后续开展潜山裂缝预测、落实油气分布规律等研究工作提供更高精度的信息。

吴勇[7]2011年在《黄土山地非纵采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地质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勘探开发指导思想的转变,在黄土山地区发现了多套新的含油层系,形成了立体勘探开发模式,但油气藏均为低孔、低渗、低压、低产的薄储层岩性油气藏,横向变化大,区域性特点明显,规模性开发难度大。为了解决黄土山地区由于表层覆盖巨厚黄土引起地震资料信噪比、分辨率低,储层预测精度低的难点,利用非纵采集技术的优势,开展黄土山地非纵采集方法研究。本论文主要从六个方面研究了黄土山地非纵采集方法。从黄土山地表层结构调查到非纵观测理论分析,从采集方法试验到滚动非纵采集方法研究,到最后的非纵处理、解释技术研究,详细、系统研究了黄土山地区非纵采集方法,为非纵技术的推广应用积累了经验,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对黄土山地非纵采集方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非纵采集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黄土山地非纵采集方法表层结构调查方法更加科学,参数设计更加合理,处理、解释技术更加完善,应用效果更好。

姚胜利[8]2007年在《地震信号的小波去噪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是地震信号数字处理的重要任务,因此地震资料去噪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地震勘探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很多优秀的去噪方法涌现出来,如何结合地震资料的特点,运用合适的去噪方法来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具有重要的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兴起的小波分析方法以其良好的时频分析能力迅速成为非平稳信号处理的有力工具,基于小波分析的去噪方法更是大量涌现,且被证明其具有传统傅立叶变换去噪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本文研究了四种小波去噪方法,分析了四种方法各自的特点。处理结果表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去噪方法,在低信噪比的信号去噪中具有优势,适合信号中混有白噪声且含有较多奇异点的情况;小波变换尺度间相关性去噪方法比较适合噪声水平不是很高的信号去噪,且具有较好的边缘重构能力;小波变换阈值萎缩去噪方法广泛的适应性,且有很好的去噪效果;平移不变量小波阈值去噪方法,能很好的抑制阈值去噪方法的伪吉布斯效应,且能得到更好的视觉效果。本文把以上四种小波去噪方法应用于地震资料处理,通过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达到了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目的。

侯伯刚[9]2005年在《AVO处理解释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利用AVO技术进行含油气性检测,前人已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而迭前叁参数反演、利用AVO属性体和地震反演相结合来研究储层的物理特性等技术才刚刚开始。AVO地震数据体的物性特征反演可直接对岩性进行解释,预测地下岩性和流体的变化,满足当前岩性油气藏勘探对储层物性分析的需要。 作者在阅读众多AVO文献技术资料的基础上,较为深入、系统地描述了AVO精确理论,近似理论及AVO分析岩石物理学基础等基础理论。作者认为油储地球物理特征基础研究是AVO分析中的关键一环;它是连接测井、地质和地震之间的桥梁,它能把各种地震信息准确地转换成为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等地质信息。 文中在对AVO分析基本方法—正、反演的论述基础上,开展小草湖工区AVO正演模拟,研究砂岩在含气状况下的AVO响应特征,以确定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对AVO响应特征的影响;建立了该区储层砂岩的解释模式,确保AVO含气检测的准确性。 迭前储层描述工作可以充分挖掘地震资料的潜力,是对目前储层描述技术的一个扩展。针对大港港东地区浅层常规迭后地震技术区分岩性比较困难的情况,此次研究加入迭前地震信息,开展了弹性参数分析,为了提高岩性与流体识别的潜力,增加横波速度和密度资料。迭前叁参数反演获得的岩性剖面与测井曲线划分的砂泥岩类型基本一致,综合分析后,在该区发现3个有力目标区块。充分利用AVO反演属性体,运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开展迭前属性综合分析,对储层分布、物性参数等进行精细预测,在大港歧口凹陷西斜坡岩性区ES1、ES3段发现了一系列有利目标砂体。 利用迭前AVA地震资料反演地下介质的纵、横速度,可以为地层岩性、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解释提供丰富的弹性参数信息。AVO属性体和地震反演相结合,可以提供一种新的储层岩性识别、物性预测和流体检测方法。

张春堂[10]2007年在《分频迭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地震勘探技术主要向着复杂构造成像以及高分辨率成像的方向发展。迭前深度偏移是复杂构造和横向速度剧烈变化条件下的最佳成像手段,克希霍夫迭前深度偏移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迭前深度偏移方法,它计算效率高、成像效果比较理想。但克希霍夫迭前深度偏移剖面纵向分辨率低,对薄互层的成像的分辨率不是十分理想。大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滤波器,经过大地褶积后的地震波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地震波的频谱成分发生了变化,高频成分衰减比低频成分快得多,这必然引起地震波能量构成的变化使得能量集中在低频成分。地震波的信噪比变低了,而且不同频率成分的信噪比也各不相同,高频信号的信噪比要远远低于低频成分。甚至地震波速度随频率变化导致了地震波出现频散。这对地震资料的处理是十分不利的,必然影响到地震剖面的纵向分辨率。为了提高迭前深度偏移的纵向分辨率,本文把分频处理技术引入克希霍夫迭前深度偏移处理中。分频处理一直被认为是提高地震剖面分辨率的有效手段,过去的分频处理技术较多的应用于常规处理中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没有应用在迭前深度偏移处理中。本文通过对2D测线进行分频处理,结果表明分频处理技术能有效的拓宽地震资料的频带;同时把分频处理技术应用于松辽盆地北部兴城地区叁维地震资料迭前深度偏移处理中,分别建立各频带的速度模型,然后对各频率成分进行分频偏移、分频迭加,提高了剖面的纵向分辨率。

参考文献:

[1].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应用深入研究[D]. 马志波. 中国海洋大学. 2003

[2].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研究[D]. 李云. 中国地质大学. 2007

[3]. 靖边气田碳酸岩储层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D]. 田朋飞. 西安石油大学. 2017

[4]. 松辽盆地北部塔112工区高分辨率拓频处理技术研究[D]. 卢福珍. 大庆石油学院. 2009

[5]. 深地震反射数据处理技术研究及其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应用[D]. 邓世广.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7

[6]. 潜山裂缝储层高密度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胡丹. 成都理工大学. 2015

[7]. 黄土山地非纵采集方法研究[D]. 吴勇. 西安石油大学. 2011

[8]. 地震信号的小波去噪方法研究[D]. 姚胜利. 中南大学. 2007

[9]. AVO处理解释技术研究及应用[D]. 侯伯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

[10]. 分频迭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研究[D]. 张春堂. 大庆石油学院. 2007

标签:;  ;  ;  ;  ;  ;  ;  ;  ;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应用深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