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屈雷刚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 730030)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它的传承方面却面临着种种危机,在文化生态的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了一个难题。文章就从“文化生态”和“原生态文化”这两个角度出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为抢救那些即将流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提出一些符合实际情况的建议,进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保护。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整体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
近些年来,旅游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人们从以往的热衷风景浏览转变为对文化旅游的喜爱,由此文化产业开始快速发展,人们投身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但是却遇到了很多问题。破坏性开发利用的现象层出不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例外,对文化生态的平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相关的规定,对其开发利用没有一个合适的准则。
一、文化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及现状
旅游一开始是为了经济发展而创造的产业,旅游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根本的精神内涵就文化的宣扬活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也是文化旅游中最具竞争优势的特点。最近的这几年,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商家的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也就从这里体现出来了。他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业中的主打内容,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他们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资源,发掘更具有特色的文化项目,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至有的开发商以文化旅游开发为名,随意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遭受到了不可恢复的毁灭。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留存来看,合理的利用开发有利于它的传承与发扬,但是如果利用不当便很容易让其遭到损坏。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保护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开发,发挥其价值,让它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这样的合理利用让它在产生价值的同时得到保护,很好地保持了文化生态的平衡。
二、“文化生态”的内涵及其与文化保护的关系
文化生态是指在特定的民族或特殊的区域内产生的文化,能够融入该地区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潮流,生态文明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文化生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文化生态一旦遭受破坏,便很难恢复原状,并且它对环境的依赖性非常高,环境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文化生态必然会被影响。更严重的问题是文化生态的平衡打破后,人们很难及时地发现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隐患才逐渐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它就如同癌症那样,当病症开始发作时,癌症已经到了难以治愈的晚期阶段了,当人们开始发现问题的时候,文化生态的平衡其实早已被破坏,甚至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人们对文化生态的理解不足,所以他们没有意识到保护文化生态的重要性。文化生态与生物学中的生态环境十分类似,它保护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方式相一致,都要先对其背景和与之相关联的事物等进行分别的研究,然后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人们对文化进行保护是为了防止其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流失,所以人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文化的顺利传承,在文化得以被保护的基础上去谈文化生态的保护才有实际意义,因为文化的保护是文化生态保护的前提。只有将二者的保护同时进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否则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另一方的毁灭。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点及原则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鲜明的特性,在对其进行保护时重点要确保它们的基本特性没有被改变,这是文化保护的根本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生态一样,最重要的就是其生存的环境,自然环境如气候、地形、植被等是影响文化遗产的关键元素,而人文环境则是创造产生并且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因素。人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务必要尊重其本土特性,保护好它依存的本土环境,让它在当地的基本环境上发展自身的价值,让它得到更好的传承。它一旦与本土地区分离,便很难体现其独特的价值,从而变得毫无存在的意义。人文环境创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人的作用极其关键,它是促成文化产生的主要原因,那么对于文化的传承,人也是其中的核心。人们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时,要着重关注人的精神文明,选取那些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优秀非遗进行保护。当然,在进行保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人的思想进行渗透,提高全民保护意识,让人们主动地参与到文化的保护工作中去,自觉地从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时间与特定的环境中磨合形成的,与当地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更是与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很深的渊源。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活动中体现,通过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体现它的价值,所以非遗的保护绝对不能脱离民族的风俗特性。最后,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性非常强,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能够碰撞出新的文化内涵,以新的形式存在与人们的生活中,所以其生命力还是比较顽强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层不变,直到人类将其淘汰。
②设计深度不够。年度实施方案的编制应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而不少县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工程规模的确定依据不足,如水源工程中塘、坝等水文分析计算不完善;有些沟渠断面大小不是严格按照其设计流量确定的;部分建筑物缺少必要的结构计算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在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人们为了体现它的价值,将它们运用在商品中进行消费,这种附加的价值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扭曲的非遗的本质。此外,很多的文化旅游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很多时候都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精神文明上的作用,导致非遗无法体现它本身的价值,从而被人们所抛弃。因此,人们在保护非遗时一定要遵守相应的原则,让非遗在科学的利用中得到保护与传承。最重要的就是其整体原则,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人们除了要考虑其本土文化的保护之外,还要关注其文化生态的保护,在前文中提到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文化与环境两者之间一个都不能少,其中的任何一方缺失,都会严重影响到对方。因此,人们在进行保护工作时,一定要兼顾到位,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四、文化生态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策略
1.坚持保护第一,保护重于利用
同样的,法律角度的思考亦就权力的内容与限度展开,对概括财产代理人进行规范,某个主体授予他权力自由管理后者的财产。保罗的三个法言与莫德斯丁的一个法言使我们得以了解《学说汇纂》中的整体情况。
2.重视社会效益,兼顾经济利益
人们在真正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之前,往往不会对它采取保护措施。当人们开始意识到某种文化的价值时,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所有人都希望它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为了使相关的人员对文化遗产产生保护意识,要充分突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价值。在文化旅游的开发中,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经济效益,才能够使产业长久地发展下去,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的传承与发展,才能够利用其价值为更多的人谋取利益。此外,在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的经济价值时,还要特别注意它社会的促进作用。有的开发者专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金钱价值,在开发利用时很可能会违背其原本的精神内涵,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特殊的环境中特定的群体里才能衍生发展的,脱离之后就会使其丧失了特有的社会功能,无法造福于人们。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原汁原味地将其本身带有的所有内在价值都传承下来,要发掘其经济价值更要重视其给社会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对它进行持续长久的开发利用。
3.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持续发展
对于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展的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自身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与影响,大部分国外媒体认为,其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令人满意。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时,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误区,认为我们应当只保护那些有利用价值的文化,对于那些没有价值的非遗,完全可以摈弃。但是有时候人们很难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因为有些文化的真正价值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体现出来,人们片面地根据当时的环境状态就抛弃具有重大内涵的非遗,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人们要切记一点,保护重于利用。因此人们要坚持以人为核心,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人,他们都是真正懂非遗的人,他们对自己所传承的文化遗产最具有表达的权力。因此在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一定要充分尊重传承人的意见,让他们来指导开发利用。另外,我们强烈反对开发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异地开发,因为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本土特性与民俗特性,它的形成与发展都十分依赖与特定的环境条件,一旦离开孕育它的土壤,它的特性价值会消失还是小事,更严重的是非遗的完全毁灭,这就对它造成了无法恢复的损坏。因此,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在当地特有的环境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心,让开发商在当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我们鼓励文化旅游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利用,但是我们绝不容许有任何破坏的行为出现。所以,在以文化旅游的方式进行开发利用时,要充分发挥非遗在本土环境、本土民俗上的魅力,让其价值得到最高的体现。
在很多人眼中,文化有着高雅与低俗的区别,他们会对一些庸俗的文化产生歧视,认为那是落后的腐朽文化,于是压迫其存在,就更勿论对其进行传承与发扬了。这种现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很多时候人们通过表面现象很难看出文化具有的真正内涵价值,这样片面的认知会导致人们错失真正有民族精神的文化。因此在人们充分地了解掌握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要公平地去对待,保护好其独特的文化精髓。联合国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条例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强人们对其的文化认同感。人们的认同感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只有当人们认同它的存在价值时,人们才会去采取措施对它进行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文化传承的主体民族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高度的认知,人们应该充分尊重他们,让他们在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时处于主导地位,遵从他们的意见,给他们提供便利的条件让他们对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当的利用,为他们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
4.建构文化生态理论,进行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生态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在贵州的陈玉平的教授针对其主要的研究课题西南傩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生态的三个角度出发进行了探究。他认为,保护文化生态是件很困难的事,从理论探究到实际进行,要经历很长的路程。担任贵州省文物局副局长的吴建伟也提到我们在保护非物质遗产的时候要重视文化生态的建设。还有其他很多学者也在他们研究的课题中提到了文化生态的构建,比如,贵州民族学院院长龙耀宏教授就在他的论文《侗族大歌成功申报人类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思考》中表明,我们要在文化生态的平衡环境下,加强侗族大歌的保护。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古籍办公室的副主任罗燕,对“文化生态保护下水族口头传承的文化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号召我们要重视文化生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关键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结合时代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其中利用科学技术建设数字化保护平台,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的保护,增加更多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拥有的遗产,其利用价值不仅限于旅游发展行业,更重要的是其社会功能价值。要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去对它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措施才能让它在发挥精神价值的同时得到很好的保存,让文化生态在人们的保护下可以长存。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文化生态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吴桥杂技为例[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 03) .
[2]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文化遗产,2016(05) .
[3]隋丽娜,程圩.基于生态形式识别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 利 用——以关中皮影为例[J].前沿, 2017(23).
[4]费孝通.费孝通文化随笔[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1.46. 3.
作者简介:
屈雷刚(1976.2- ),汉,男,河南襄城县人,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化和文化产业,学历:大学本科。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文化生态论文; 整体保护论文; 文化生态保护区论文;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