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南海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恒大南海学校,广东 佛山 528244)
摘要:近几年来,我校在教育教学上,确立了“君子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在语文课堂上顺利地实施“君子教育”,我校开展了“君子教育”走进语文课堂的活动,借语文学科平台开展君子人格教育已初见端倪,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本文就“君子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君子教育”的策略,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君子教育;语言魅力;巧妙处理;内外研讨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以“君子教育”为智慧课堂的研讨课,并组织了全体语文教师集体听课和评课活动,收获很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吟,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君子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语言魅力,感知君子教育。
语文老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艺术的升华,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而教师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们的行为习惯,在我校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那我校“君子教育”开展势在必行,也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基本素质。例如:我的同事王老师在教学《生命生命》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情景朗读,一边听老师的引导,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他的语言深入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与学生产生共鸣,带动学生的情绪和思想,在这样的共鸣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思想和品格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语言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从中我们不由地体会到教师语言的魅力是多么地重要。通过这篇文章,能很好地感知了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巧妙处理,领悟君子教育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我更喜欢杜主任的教学——严谨、科学。而我校杜老师的课巧妙地处理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杜老师巧妙地布局,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又让学生领悟了君子教育的重要内涵。
三、内外研讨,升华君子教育
课文题材和数量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渗透“君子教育”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内外的阅读,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陷,课外阅读很好的补充了学生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和体会。比如“负荆请罪”,讲的就是“完壁归赵”“绳池之会”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地位高于廉颇,故而廉颇心中不平,处处刁难,蔺相如处处忍让后发生的故事。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这些课外知识,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对于历史的好奇心,也能让他们在课外的阅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格。此外,学生也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和对知识不断追求的美好品质。此外,能够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堂知识的能力,对学习过的人物的个性掌握得更加到位,拓宽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让学生们查阅资料,充分了解相关史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中的道具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在表演中,他们认真地按着自己的理解去思考动作、表情、神态、语言,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很好地展现出他们对人物性格及表情的理解,让笔者见识多种版本的课外故事。有的同学演完之后,还会问:“老师,您觉得我和上一位同学相比,谁演的蔺相如更好昵?我觉得自己在这个人物的动作上琢磨了很久,甚至表情我也让同学纠正过很多次。”这样的问题,体现了他们的认真和投入,这对他们的自主能力有着很大的提高。多组表演卜来,大家拓展了课外知识的同时,也体验了分享的快乐。总之,课外阅读让大家真正实现了“君子教育”,也让各自的学习能力提升了许多。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君子教育”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什么现成的很好的方法或者手段。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学生,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生长环境不同,因此在渗透“君子人格”时不能固守一种方法或者模式,在选择方法时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现实特点,要确保选择的方法充分适用,这样才能缺德更好的说服力,也能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情感,在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君子教育”,使之迅速产生移情体验,感悟为人处世之道,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周保中.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9):66-66.
[2彭小艳.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7):81-81
论文作者:董磊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君子论文; 学生论文; 很好论文; 语言论文; 老师论文; 我校论文; 语文课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