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前生产力理论发展的三大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三大论文,生产力论文,试论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察马克思以前的生产力理论,目的在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以指导现实生产力的发展。因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前人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的生产力理论的直接批判和吸取。只有这样,才使得马克思、恩格斯这一伟大创造和发现为整个唯物史观奠定了科学而坚固的基础。马克思以前的生产力理论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大略经历了古代农业生产力理论的萌芽、中世纪神学生产力理论、近代资本生产力理论三大阶段的发展,本文试图对这三大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作些粗略的描述和分析。
一、古希腊农业生产力理论的萌芽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古代希腊社会,虽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规模。在经济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从总体上讲,仍属于农业社会。其手工业和商业都是农业的补充,都是为农业服务的。因此,这一时代的经济思想,实质是农业经济思想。它所包含的生产力理论的某些萌芽,实质是农业生产力理论的萌芽。大家知道,第一个创造和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经济学家色诺芬。而他就是通过对“经济”的阐述,具体地讲,就是通过对农业与商业、手工业的关系,货币与财富的关系,特别是农业生产与其它形式的生产、技艺发展的关系的研究、自觉和不自觉地涉及了生产力问题。他认为:“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因为农业繁荣的时候,其他一切技艺都兴旺。但是在土地不得不荒废下来的时候,无论是从事水上工作或非水上工作的人的其他技艺也都将处于垂危的境地”。〔1〕显然, 这种重视农业生产力作用的思想是当时农业经济社会的理论反映。而我们则可以从这种理论反映中窥视到农业生产力理论的萌芽。色诺芬这些思想火花成了后辈法国重农主义者的理论启明星。魁奈就是在这颗启明星的照耀下创造其理论体系的。在其代表作《经济表》一书中,魁奈引录色诺芬这段原话,作为著作题词,也昭示本著的思想渊源。色诺芬这一思想对美国的威廉·配第的思想也有很大影响。威廉·配第有句名言:“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这不能不说是对色诺芬关于“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这表述的模写。至少可以说是在这一表述的启发下所作的创造。
古希腊大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柏拉图通过对当时社会经济的考察,特别是对农业经济的考察,得出了种粮的农民是满足人们最基本需求的最基本的生产力的结论。当然他也认为建房的工人、织布的织工、制造工具的工匠以及从事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商人是满足人们最基本需求的最基本的生产力。但与农民比起来,他们不过是为农业服务的生产力,是农民这种生产力的补充。柏拉图从这里已经猜测到了人是生产力基本要素的思想,这是十分可贵的。
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色诺芬和柏拉图的思想,不但对人们的农业经济活动进行了考察,而且放开眼界,研究了当时的人类的整个经济活动。对一般的人类劳动有了某些猜测,并意识到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之间的某些联系,试图用生产方式去说明生活方式。这些都比色诺芬和柏拉图深刻。但他的整个经济思想还是以农业经济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其经济思想中所包含的生产力理论的萌芽仍然是农业生产力理论的萌芽。
通过对以上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农业生产力理论萌芽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代的农业生产力理论萌芽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直观性。他们所描述的是具体的生产力现象,并且是具体的农业生产力现象。尽管亚里士多德对农业生产力现象的描述有某些抽象性,但仍不能掩盖其直观性的特点。二是具有猜测性。他们对农业生产力现象的认识,既没有找到科学的论据,更没有找到科学的论证方法,基本上是一种猜测。这是由当时经济科学,思维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水平所决定的。也是由当时人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所决定的。
二、中世纪神学生产力理论怪胎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而且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世纪的欧洲各国,宗教神学一统天下,思想家们在“上帝的魔杖”的驱使下,作茧自缚、套上了沉重的十字架”枷锁。不但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而且经济学也涂上了浓厚的神学色彩。经济学家的智慧之光深深地掩没在上帝的灵光圈之中。例如,大主教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受道德规范的制约,而道德规范又是由上帝规定的。因此,归根到底,人们的经济活动是由上帝决定的。在宗教神学理论中,上帝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宇宙主宰者。万事万物都是上帝的安排和创造,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是上帝智慧的结晶。万事万物的存在,包括人的存在都是上帝存在的表现和证明,人类生产力也自然是上帝创造力的表现和证明。可见,中世纪在宗教神学的土壤中所生长的生产力理论,具有神秘性和反科学性特点。这是人类生产力理论在宗教神学中被歪曲被颠倒了的反映,是在宗教神学母体中润育成长起来的怪胎。它的形成和存在对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然而,它的形成和存在又是合理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在中世纪宗教神学的大染缸中,任何社会意识形态必然染上宗教神学的色彩。
三、近代资本生产力理论
当世界历史进入到近代,资本就如幽灵一样来到了人间,并且以特有的魔法迅速地征服世界,困挠和统治人类。过去,人们对商品的魔力迷惑不解,产生了商品拜物教。继而对货币的魔力神秘莫测,产生了货币拜物教,现在人们对资本的魔力更是敬拜不已,人们在观念上崇拜上帝,在实践中崇拜资本,资本是上帝的化身。上帝是资本的灵魂,资本和上帝同位一体。在天上,上帝统治一切,在人间,资本统治一切。其实,资本是一种特定的运动、关系、过程和矛盾统一体。是社会生产力的具体存在,是劳动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结合。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的集体力量,它作为社会劳动的性质,是资本的集体力量。科学也是这样。分工,当它表现为职业的划分和与之相应的交换时,也是这样。一切社会生产能力都是资本的生产力。因此,资本本身表现为一切社会生产能力的主体”。〔2〕可见,近代的经济思想, 实质是关于资本的经济思想,近代的生产力理论,实质是资本的生产力理论。
近代资本生产力理论主要体现在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黑格尔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一)对劳动和生产力范畴进行了一般的规定。亚当·斯密把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区别开来,认为生产劳动是生产价值和提供利润的劳动,是生产物品的劳动。马克思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赞誉,指出:亚当·斯密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观点给生产劳动下了定义,触及了问题的本质,抓住了要领,是他的巨大科学功绩之一。大卫·李嘉图对“劳动”范畴的研究比亚当·斯密更深刻。他把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个别劳动和必要劳动,这些都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材料。同时,大卫·李嘉图重视发展生产力,主张为了发展生产力,无论是毁灭土地所有权或毁灭工人,甚至使工业资产阶级的资本贬值,也在所不惜。这里,既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力的凶残本质,又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力的决心。正是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看问题,马克思说:“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是李嘉图评价经济现象的基本原则”。〔3 〕“是他学说中出色的地方”,是“科学上的诚实”。〔4〕但是,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是从经济学角度考察生产力和劳动范畴的,他们的“生产力”和“劳动”范畴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但仅限于经济学的抽象,只具有经济学的意义,缺乏哲学的抽象和哲学的意义。而没有哲学的抽象、生产力、劳动范畴是很难达到科学境地的。能做到这一点的是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黑格尔认为:人与自然的互相作用、互相抵抗的关系是劳动和生产力范畴一般规定的客观基础。就是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描述和科学考察中,黑格尔认识了生产力构成的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认为劳动就是生产力诸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正是在这种劳动过程中,才体现出人的现实的生产力。才能进一步把握生产力范畴的一般规定性。黑格尔进而把劳动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即目的、工具、被创造出来的现实。认为劳动是“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马克思高度评价了黑格尔的这一贡献。指出“他(指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也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5〕这样,在黑格尔思想中,自然、人、劳动、 生产力诸范畴实现了哲学的抽象,具有了哲学的意义。(二)阐述了生产力、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近代思想家们基本上认识到生产力、人、社会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例如:亚当·斯密认为农业生产力对社会最有利,什么东西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什么东西就会对公共利益有极大的危害。并且认为人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他以土耳其和匈牙利人共同采掘同一山脉的矿为例,指出为什么匈牙利人要比土耳其人采矿效果好,就是因为匈牙利人使用的是自由工人,而土耳其人使用的是奴隶。进而认为社会对人有决定作用。因为自由工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奴隶是奴隶社会的产物,由此得出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优越于非自由的奴隶社会的结论。这里深刻地反映了亚当·斯密理论的阶级性。关于这一点,大卫·李嘉图更为突出。他认为:人类的需求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满足,工业资本家追求个人利益、追求利润是为了积累,积累就能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则会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从而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资本家追求利润是同发展生产力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相一致的。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优越性、合理性。马克思说:“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最有利于生产,最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生产方式,对于他那个时代来说,李嘉图是完全正确的。他希望为生产而生产,这是正确的”。“如果说李嘉图的观点整个说来符合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这只是因为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符合生产的利益,或者说符合人类劳动生产率发展的利益、并且以此为限”。〔6 〕黑格尔从思辩哲学出发,认为人是生产力的主体。并研究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他认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私人利益”和“特殊目的”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热情”。正是这种“利益”“目的”和“热情”推动人们去追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三)研究了社会分工、科学技术、国家等因素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关于社会分工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作用,亚当·斯密的认识特别深刻,他堪称为近代分工理论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劳动生产率是推动生产劳动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首先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劳动分工能够促进劳动专业化、提高劳动熟练程度、节约劳动时间、改良专用工具、发明新型机器。因此,劳动分工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劳动分工也容易造成劳动者“局限于少数极单纯的操作”。久而久之,会使人变得愚钝无知、畸型发展。劳动分工的这些副作用并不可怕,可以通过教育来克服。因此,亚当·斯密强迫人们必须接受最基本的教育,不仅接受知识和技术教育,而且更要接受道德品质教育。关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大卫·李嘉图的研究达到了近代最高水平。他认为:科技的进步能节省劳动时间,增加纯收入和积累,给人类带来不断增长的普遍利益,不仅可以弥补因扩大耕种劣质土地而造成的损失,使一国的纯产品和总产品增加,而且还会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科技的进步虽然会造成部分工人的失业,但它又会同时为工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关于国家对生产力的作用,亚当·斯密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他认识到:国家能保护领土安全,不受他国侵犯;维护公正与秩序、建设并维持一定的公共土木事业、公共设施;能够按照平等、经济、确定的原则建立和实施赋税制度和奖惩制度,特别是国家能为普通人民提供最基本的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亚当·斯密反对绝对的“经济自由”,主张国家政府适当干预,指出好政府能够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好的政府则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经济自由”的实现。
上述近代资本生产力理论的简要内容反映了它的特点有二:一是阶级性。它赤裸裸地为资本家阶级的利益正名,竭力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为资本主义高唱赞歌、涂脂抹粉。二是思辩性。它不但有经济学的意义,而且有哲学的意义,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由具体到一般的升华,这就把人类对生产力的研究推向了科学的大门。然而它是以思辩哲学为理论前提和思维方式的。它是思辩哲学的产儿,浸透了思辩哲学的色彩。这又为人类把生产力研究推进科学殿堂设置了重大阻碍。近代资本生产力理论的这两大特征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前者是阶级基础,后者是理论前提和思维方式,只有摧毁它的阶级基础,换之以新的阶级基础;否定它的理论前提,代之以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资本生产力理论才会实现革命的飞跃,成为科学的瑰宝。这一艰巨任务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天才创造才臻于完成。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生产力的科学考察,揭示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创造了科学的生产力理论体系,使人类生产力理论变成了颠扑不破的科学。
注释:
〔1〕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商务印书馆1961 年版第18页。
〔2〕《马恩全集》第46卷下册第83页。
〔3〕《马恩全集》第26卷Ⅱ第124页。
〔4〕《马恩全集》第25卷第288页。
〔5〕《马恩全集》第42卷第163页。
〔6〕《马恩全集》第26卷Ⅱ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