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分析&四川与东部部分省市金融增长比较分析_金融论文

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分析&四川与东部部分省市金融增长比较分析_金融论文

金融资源区域配置的失衡性探析——四川与东部部分省市金融增长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探析论文,省市论文,区域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四川省的金融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对推动四川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作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4年来,四川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112.54%提高到2003年的132.61%,提高了20.07个百分点;且金融机构贷款增速高出同期GDP年均增速2.7个百分点,贷款的快速稳定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运行步入了快车道。但对比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本文将以上海、浙江、广东、山东为对比省市),四川金融发展状况仍有相当差距,而且数据表明差距正在扩大。

一、四川与东部部分省市金融资源配置的比较

(一)信贷总量比较

1、四川金融总量明显落后。2003年末,四川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235.82和5910.61亿元,在全国务省区中排名分别为10位和9位,两项指标在西部省区中皆排名第一。但对比沿海省市,就会发现四川存贷款总量有明显的差距。从表1可计算出,2003年末,四川各项存款余额分别只有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各项存款余额的46.45%、49.3%、26.59%和58.17%;各项贷款余额分别只有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各项贷款余额的51.41%、49.2%、32.45%、56.47%,其中企业存款、储蓄存款、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等主要指标均明显落后于上海、浙江、广东和山东。

表1:2003年人民币信贷比较

单位:亿元

地区指标 四川  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各项存款 72 35.79  15576.86 14758.14

27213.65 12438.21

其中:企业

存款

2015.118396.685714.54

9019.153396.56

储蓄存款

4333.825103.156452.21

14061.77

6768.35

各项贷款

5910.6111496.11

12014.29 18215.17

10467.13

其中:短期

贷款

3039.99 5287.867036.289293.056226.64

中长期贷款 2305.55 4612.364031.416733.572831.80

2、四川与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的单位信贷差距仍在加大。2003年,四川与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的单位存款差距分别为1.11、1.04、2.75、0.72,分别比2000年增大0.38、0.69、0.01、0.24,与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的单位贷款差距分别为0.89、1.03、2.07和0.77,分别比2000年增大0.42、0.69、0.19、0.24。说明四川与东部这些省市信贷的总量差距也在拉大。(见表2)

3、四川与全国及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的人均信贷差距极大。近年来四川存贷款实现了稳定和快速增长。但如果考虑人口因素(这里以2002年人口指标为基数)进行人均指标的比较的话,四川存贷款指标则相当落后。从表3可计算出,2003年末,四川人均各项存款0.83万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0.09%,与东部省份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分别只有上海、广东、浙江、山东人均各项存款的8.83%、26.1%、24.1%、60.6%;人均储蓄存款为0.5万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1.7%,只有上海、广东、浙江、山东人均储蓄存款的15.9%、35.9%、27.9%、66.6%;人均各项贷款为0.68万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1.71%,与东部省份相比同样差距极大,分别只有上海、浙江、广东、山东人均各项贷款的9.9%、26.3%、29.4%、59.1%。

(二)信贷增长速度比较

1、2000-2003年,四川人民币存款平均增幅达16.52%,比全国的平均增幅低1.02个百分点,除比广东人民币存款4年来16.52%的平均增幅略高出0.48个百分点外,比上海、浙江、山东4年来人民币平均存款增幅分别低了4.62、7.27、0.8个百分点,在这方面的差距是明显的。(见表4)

表2:存贷款单位差距比较

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2000年

2003年

2000年2003年 2000年 2003年 2000年 2003年

各项存款 -0.73

-1 11 -0.62-1.04-2.74

-2.75-0.65

-0.72

各项贷款 -0.47

-0.89 -0.34-1.03-1.88

-2.07-0.53

-0.77

注:单位存款差距=1-他省存款总额/四川省存款总额,单位贷款差距=1-他省贷款总额/四川省贷款总额,表3:2003年人民币存贷款人均情况对比表

表3:2003年人民币存贷款人均情况对比表

 单位:万元

全国 四川 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各项存款

1.63 0.83 9.40 3.18 3.451.37

其中:企业存款 0.57 0.23 4.99 1.23 1.140.37

储蓄存款 0.81 0.50 3.14 1.39 1.790.75

各项贷款

1.24 0.68 6.88

2.59 2.311.15

表4:人民币存款增幅比较单位:%

2000年 2001年2002年 2003年 平均增幅

全国 13.8116 18.8621.64

17.54

四川 15.05 16.41 15.5719.11

16.52

上海 9.87

23.28 26.6925.521.14

浙江16.17

20.96 27.3231.27

23.79

广东12.61

15.25 17.9918.316.04

山东13.82

13.7 20.6321.37

17.32

表5:居民储蓄存款增幅比较单位:%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平均增幅

四川 12.91 15.97

17.3518.2416.10

全国 7.90

4.6617.8219.2214.82

上海 -2.81 8.9329.6331.1418.40

浙江 10.17

8.5822.3023.7818.59

广东 5.8914.59

18.9619.0314.49

山东 8.7113.36

14.6216.6213.29

表6:人民币贷款增幅比较单位:%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平均增幅

全国6.01

13.0316.55

21.14 14.05

四川3.29

10.9 14.68

14.57 10.76

上海10.03 22.9823.62

23.62 19.82

浙江16.52 19.5 32.87

39.49 26.75

广东7.46

12.0517.08

18.14 13.6

山东9.31

32.8621.76

22.61 16.5

2、4年来四川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幅高于同期全国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幅1.28个百分点,而且还略高于广东、山东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幅1.61和2.81个百分点(见表5)。四川人均储蓄存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大大低于东部省份的情况下储蓄存款增幅仍高于全国和东部一些省份,说明四川储蓄向证券和其他投资领域及消费领域转化的动能和渠道不足。

3、2000-2003年四川人民币贷款平均增幅为10.7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9个百分点,且分别低于同期上海、浙江、广东、山东人民币贷款平均增幅9.06、1 5.99、2.84、5.74个百分点(见表6)。在经济金融实力本来就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落后于东部省份的情况下,四川的金融投入大大落后于全国,更加剧了四川与全国和东部先进省份的经济金融差距。

表7 人民币存贷差比较

全国

  四川 上海浙江广东 山东

2000 存贷差(亿元)24433.28  459.41

1824.70 18755183.24 684.02

年存贷比(%) 80.26 80.2689.8376.5974.3186.61

2003 存贷差(亿元)4959.361325.18 4093.20 2743.85 9025.42 1971.08

年存贷比(%) 76.42 81.6973.2081.4166.7584.15

(三)信贷结构比较

1、4年来四川存贷差与全国及东部省市一样呈上升趋势,与全国及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存贷比呈下降趋势不同,2003年四川存贷比为81.69%,比2000年上升了1.43个百分点(同期浙江存贷比明显上升),比山东低2.4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27个百分点,比上海、浙江、广东分别高8.49、0.29、14.94个百分点。四川人民币存贷差处于较高水平,说明信贷资源的利用率较高,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信贷增长的后劲不足。

2、从四川与全国及上海、浙江、广东、山东人民币存贷款结构来比较,反映出四川储蓄向证券等其他投资渠道及消费分流动能和渠道不足,企业有效生产性资金需求也不足。从2003年存款结构看,四川储蓄存款比重较大,高达55.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99个百分点,比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分别高26.48、16.17、8.09、0.49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四川企业存款比重较低,只有27.85%,除比山东略高0.54个百分点外,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87个百分点,比上海、浙江、广东分别低25.25、10.87、5.14个百分点。从贷款结构来看,2003年四川中长期贷款占比为39.01%,除比上海低1.78个百分点外,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23个百分点,比浙江、广东、山东分别高5.04、1.95、11.96个百分点,四川中长期贷款比重明显偏大,四川短期贷款同全国和上海、浙江、广东、山东较为接近,但消费贷款、票据融资占比确明显偏低(见表8)。

(四)金融资产效益比较

从表9可见,四川金融机构经营效益低于上海、浙江。2003年,四川金融机构人民币业务单位贷款收益率0.21%,比上海、浙江低1.24、0.08个百分点,比广东、山东高0.01、0.12个百分点。

表8 2003年人民币末存贷款结构比较

 单位%

全国四川上海 浙江 广东山东

企业存款占比 34.72

27.85

53.1038.72 32.99

27.31

储蓄存款占比 49.90

59.89

33.4143.72 51.80

54.42

短期贷款占比 52.56

51.43

45.1858.57 50.89

59.49

中长期贷款占比 35.78 39.01

40.7933.56 37.06

27.05

消费贷款占比

9.92

8.6317.2613.15 14.88

7.91

票据融资占比

5.76

3.247.57 4.11

6.736.08

(五)证券融资和保险展业情况比较

四川是股票证券融资发展较早的省份。从近两年来看,四川上市公司增加速度下降,许多上市公司由于连年业绩下滑已丧失了再筹资的资格。2000年底,四川有境内外上市公司56家,上市总股本143.36亿股,2003年底,有境内外上市公司65家,上市总股本187.1亿元,流通市值1271.91亿元。与沿海省市相比,四川直接融资的差距也很明显。从上市公司的数量上看,上海、浙江、广东、山东2003年分别有144、65、63、69家,但从上市公司的效益、增加速度、盈利水平、再融资水平来看,四川上市公司的差距仍然非常大。从四川证券经营机构的规模、管理水平及效益来看,与东部沿海省市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2004年5月11日我国保荐制度全面实施,证监会发布了首批保荐机构和保荐人名单,然而在这份共有67家证券公司和609名个人上榜的名单中,四川本土证券公司和个人都没有上榜就是明证。

表9:银行经营效益情况比较

  四川 上海浙江广东山东

 2000年 2003 2000 2003 2000 2003 2000 2003 2000年 2003

年年  年年年年  年年

单位贷款 -0.83  0.21 1.0 1.45 0.29 1.08

0 0.2

-1.08 0.09

收益率(%)

表10:保费收入情况比较 单位:亿元

2000年 2003年

保费收入总额 财产险

人身险 保费收入总额

财产险

人身险

四川 60.46 26.78 33.68143.65 38.43

105.22

上海 127.6935.61 92.08389.93 56.85

233.08

浙江 108.6943.63 65.06260.33 71.85

188.48

广东 194.6288.25 106.37377.19 122.2

254.94

山东 111.2543.05 68.2 283.81 59.11 224.70

表11:GDP增长速度比较(%)

2000年2001年 2002年 2003年平均增速

全国87.5 8

9.1 8.13

四川99.210.6 11.8 10.14

上海10.8 10.2

10.9 11.8 10.92

浙江11

10.5

12.5 14 11.99

广东10.089.611.7 13.6 11.42

山东10.5 10.1

11.5 13.7 11.47

2003年四川保费收入总额为143.65亿元,只相当于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的36.8%、55.18%、38.1%、50.6%;从增长率来看,比2000年增长了237.6%,除比广东高43.8个百分点外,低于上海、浙江、山东67.77、1.9、2.29个百分点(见表10)。

(六)金融开放程度比较

2002年末,上海市有营业性外资银行54家,其中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的30家,代表处74家,上海外资银行在全市商业银行外汇贷款中的占比已达五成,在当年的国际结算业务量中的占比也达到了四成左右,中外资商业银行“平分秋色”的局面已然形成。除外汇业务外,在沪外资银行在其他金融领域也迅速扩张,如开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来弥补经营网点的不足,推出个性化的“个人理财”服务等。广州有营业性外资银行49家,深圳有25家。由于外向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目前四川省仅有营业性外资金融银行1家,代表处7家,开办的外汇贷款业务量及种类也相当有限,与上海等东部省份有明显差距。

二、四川与东部省份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剖析

(一)经济原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关特性,经济活性的增强直接决定了资本存量、流量的加大,而后者便是金融发展的直接原因。可以说,经济发达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纵深度。从表11可以看到,2000-2003年,四川的GDP增长情况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平均增速为10.02%,分别比广东、上海、浙江低2.12、1.26和4.23个百分点,明显不如东部省份增长强劲,由此导致对资金的吸纳能力不如东部。而在资本需求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储蓄供给水平就成为资本形成的制约因素,从四川情况看,由于收入水平不高导致的储蓄不足就成为影响金融功能正常发挥的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国民经济的活力与开放以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或者与沿海地区相比,四川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从表12可见,2000年和2003年四川人均GDP分别为4784元和6271元,分别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7.51%和69.45%,在全国所处位次均为25位,处于全国水平的后位。比处于全国水平前位的沿海省份的上海、浙江、广东和山东来看,差距更明显。2000年四川人均GDP分别只有上海、浙江、广东和山东的13.8%、35.3%、37.1%和50%,到了2003年四川人均GDP分别只有上海、浙江、广东和山东的13.4%、31.8%、45.1%和46%。

四川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滞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东部的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相比也是差距明显。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来考查,可见四川产业结构尽管经过多次调整逐渐趋于合理,但第一产业的比重始终高于全国同期第一产业的占比。2003年四川第一产业占比为20.68%,仍高于全国水平5.9今百分点,分别高于上海、浙江、广东、山东19.19、12.83、12.86、8.57个百分点。(见表13)

表12:四川及东部部分省市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变化情况

 2000年 2003年

人均GDP

占全国平 在全国人均GDP

占全国平在全国

(元) 均水平(%) 所处位次 (元)均水平(%) 所处位次

四川

4784

67.51 256271 69.45 25

上海

34547 487.541 46584515.89 1

浙江

13461 189.974 19661217.72 4

广东

12885 181.845 16909187.25 5

山东

9555

134.849 13622150.85 9

表13:第一产业占比变化表

单位:%

1990年 2000年 2003年

全国 27.1

15.414.78

四川35.32

23.58

20.68

上海4.311.831.49

浙江25.0611 7.85

广东26.14

10.35

7.82

山东28.14

14.85

12.11

表14:2003年农民人均收支情况比较

单位:元

全国四川上海浙江 广东山东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2929.5

2327.8

6939.3 6316 4376.9

3887.3

农民人均现金支出

3018.5

1985.9

6642.3 5617 3418.5

3087.8

表15:四川与东部部分省市工业产品市场占有情况

1992 199519982003

产品销售 占全国 产品销售 占全国 产品销售 占全国 产品销售 占全国

收入 (%)收入 (%) 收入(%)收入 (%)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四川 1365.52

5.28 1717.51

3.241838.86

2.87

33462.38

上海 2184.43

8.45 4049.28

7.655196.35

8.10

10982.62 7.81

浙江 1543.68

5.97 3344.71

6.324469.41

6.97

12520.98 8.9

广东 2537.84

9.81 6195.84

11.70

9243.42

14.41

20760.22 14.76

山东 1923.44

7.44 4406.668.325923.25 9.2314919.49 10.61

农业的就业人数、产值和占GDP的比重过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必然相对较低,发展相对滞后,这是四川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都低于全国特别是东部沿海省市的根本原因。农业本来就是弱质产业。由于人口多。总体自然条件差。四川农业劳动生产率也低于全国和东部沿海省市。这从四川农民收入上可见一斑。2003年,四川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327.8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9.46%,分别只有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的33.55%、36.86%、53.18%、75.39%;四川人均现金支出为3018.5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5.79%,分别只有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的28.89%、35.36%、58.1%、64.31%(表14)。

从四川的工业情况来看,总体竞争力不论是同全国平均水平还是同沿海省市相比都有极大的差距。如近年四川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表15显示,1995年与1992年相比,下降2.04个百分点;1998年与1995年相比,又下降0.37个百分点;到2003年,四川工业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已缩小到2.83%,其市场占有率只有上海的30.5%、浙江的26.7%、广东的16.1%和山东的22.4%,由此可见,四川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问题已表现得非常严峻。进一步分析,四川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日益下降正是东部省市产品市场占有率日益提高的结果。1992年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四省市产品销售收入合计占全国的比重为31.67%,到1995年提高到33.99%,到1998年进一步提高到38.71%,到2003年再次提高到42.08%,10年共上升10.4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41个百分点。反映四川工业产品在同东部省市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差距越来越大,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从效益状况考察,四川工业企业和产品的总体经济效益水平较差。2003年四川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8.4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个百分点,比上海、浙江、广东和山东分别低4.42、6.05、2、4.97个百分点;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18%,比平均水平低1.06个百分点,比上海、浙江、广东和山东分别低2.75、1.54、0.16和1.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7243元/(人.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699.73元/(人.年),比上海、浙江、广东和山东分别低77619.23、14319、26971.02和505.35元/(人.年);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13次/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2次/年,比上海、浙江、广东和山东分别低0.55、0.75、0.72和1.1次/年。

从商业外贸情况来看,2003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091.1亿元,分别低于上海、浙江、广东、山东129.77、1065.9、3496.1、1579亿元;进出口总值为56.4亿美元,分别只有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的5.02%、9.18%、1.99%、12.63%(表16)。

表16: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出口总值比较

四川上海浙江 广东山东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2091.1 2220.87 3157 5587.2 3670.1

进出口总值(亿美元) 56.4

1123.97 614.2 2836.46 446.5

其中:出口额(亿美元)

32.1

484.82

461.0 1529.44 265.7

(二)政策原因

国家金融政策资源逐步向长三角、珠三角倾斜。全国的资金交易中心、外汇交易中心、黄金交易中心等落户上海、深圳等地,再加上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资金清算中心,上海国内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奠定,使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金盆地效应日益明显。此外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在江苏试点,全国金融综合改革在浙江温州启动,也给长江三角洲带来了制度创新效应,增强金融创新的动力,降低了创新的成本。

(三)外部环境原因

信用环境对金融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等政府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相当重视,近年来在社会征信系统建设、打击逃废银行债务以及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截止2003年12月末,四川省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收录了12.65万个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和信贷信息,而同期上海、浙江、广东、山东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同期分别录入了7.625万、61万、47万、29万个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和信贷信息。上海、浙江、深圳等地还开展了贷款企业咨信评估业务,上海、深圳都开辟了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并取得了良好的运用效果,这方面四川完全是空白。目前,浙江省有担保机构133家,注册资金近10亿元;山东有51家信用担保机构,注册资本达20.2亿元。而四川省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目前仅有16家贷款担保公司。信用环境和征信建设的不足,给四川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解决东西部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对策建议

东西部金融资源配置失衡、西部金融发展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复杂、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调节和改造这种失衡需要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地方政府、银行与经济相关的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培育协调运作的政策环境、运行机制环境、社会信用环境和沟通协调机制。

(一)国家宏观政策调控要考虑西部经济金融滞后发展的问题

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资金总量太小,流动性差的问题,经济金融与东部的差距的缩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四川作为西部各方面基础最好的省份,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与沿海地区的差距都是不仅没缩小,相反在扩大就是明证。因此,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上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的力度还应加大。

诸如,财政方面,中央财政应从各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要“放水养鱼”,把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到支持农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方面,鼓励国内外企业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积极参与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适当提高中西部地区中央返反税、共享税分成的比例,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对开发的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项目,要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并相应增加流动资金规模和资金。金融方面,国家在实行收缩的货币信贷政策中,也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对西部地区适度放松从紧的力度。如实行法定准备金率,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可实行差别法定准备金率,对西部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适当降低一些,以增加其可用资金;各商业银行总行应提高西部地区贷款的比例,缓解资金供求矛盾。

其实国家宏观调控向西部倾斜,与宏观调控目标并不矛盾。道理很简单,目前国家宏观调控就是针对一些行业和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增幅过大,煤电油运供应趋紧,粮食市场波动等问题。提供农业、能源、原材料供应的西部经济的失衡,应该是整个国民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如果在宏观调控充分考虑西部发展的问题,既有利于西部大开发,又有助于实现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

(二)西部省份要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良好的金融环境主要包括足够的门类齐全的金融机构;宽松的富有活力的金融政策;健全的切实可行的法制法规;大量的高水平的金融人才;深厚的社会金融意识等内容。唯有形成良好的宽松的金融环境,才可能增强西部省份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和能量,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为此,地方政府要加强对金融的指导协调。四川可以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金融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同时在省政府设立具体落实改善金融环境、促进金融业发展改革政策的金融工作办公室。推进“诚信四川”建设,把金融安全区创建目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制定维护金融债权的地方性法规,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发挥司法机关和新闻媒体的作用,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系统,大力开展以创建“信用企业”、“信用村镇”为主要内容的诚信工程建设,净化社会信用环境。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化解现有风险,提高资产质量。为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设立“绿色通道”,降低资产处置的各项收费、简化手续。加强对金融方针政策及金融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的金融意识。

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培育和发展西部省区的资本市场包括支持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支持其更多地利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允许西部省区一些规范的效益好的非上市公司的股票进行柜台交易,并建立规范的场外交易市场;支持西部省区以资源换资金为背景的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金融机构要继续做好组织存款的工作,增加银行信贷资金的供给能力。

(三)加快银行改革和创新

人民银行要进一步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尤其是在新增贷款投向投量上,鼓励和督促各家商业银行拓宽信贷范围,增加对西部省区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项目的信贷资金投入,特别是高科技项目的投入,积极支持工农业生产、流通、投资领域;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贷投入,对中小企业也要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大力开展住房、汽车、教育、耐用消费品等多种形式的消费信贷。

商业银行要认真落实已出台的各项货币信贷政策措施,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从四川来看,由于四川省内银行业务发展呈现“二元”状态,可考虑对其分支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即将分支机构分为全能型和专业型。全能型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全面的服务,专业型分支机构则或侧重于零售业务,或侧重于法人公司业务。在实施分类的基础上,考虑对分支机构的布局进行战略性整合。四川及西部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民营企业相对于东部沿海省份都要少。发展这些企业急需信贷支持。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些这些方面的政策,但因为这些企业缺乏担保条件,而地方政府的担保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这些企业实际难于得到贷款。因此,建议国家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放低贷款门槛,省市一级地方政府出资设置担保基金公司,共同为中小企业和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从银行创新方面来看,由于储蓄存款是居民理财的主要方式,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解决金融产品单一的问题。为此,需要建立客房数据仓库,并以人口统计变量、地区分类、过去交易记录等多种变量为参数,细分市场,并针对客房需要提供贴身服务,挖掘高盈利贡献度的客户,通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实现银行客户占有率的最大化。

要扶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壮大。要引进民间资本和适度引进外资,增强现有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实现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推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通过现有商业银行机构的兼并重组,增强市商业银行的辐射能力。要加快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在增资扩股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将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近郊农村信用社合并组建为商业银行。条件成熟时可参照中国信托投资公司的作法,将地方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组建成金融控股集团,实行“混业经营”,以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增强地方金融机构的实力和竞争力。要允许地方金融机构实行灵活的员工激励制度,如实施年薪制、期股期权、员工持股等。在不违背现行法律法规原则下,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积极给予地方金融机构政策扶持。

(四)发挥金融中心的融资功能

资金的融通要形成中心,以增强资金融通和分配能力。要充分发挥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作为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的作用。从金融中心形成所需的经济实力、地理环境和政策环境等要素来看,成都成为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外部资金融通的衔接点有着比较优势。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成都市金融业已在西部地区占据了重要地位。从机构体系看,成都是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数量最多的城市。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在成都设立了区域性的管理总部。全国10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除广东发展银行外,其余9家已在成都市设立分行。外资银行中,新加坡华侨银行已于1 996年在成都设立分行,汇丰、渣打、花旗、东亚、巴黎国民、东京三菱、大华等7家银行在成都设立了代表处。在证券期货业,成都市共有证券公司5家以及分属于全国46家证券经营机构的87家营业部,期货公司6家。在保险业,15家国内保险公司在成都设立了地区性总部或分公司,8家外资保险机构在成都设立了代表处,法国安盟保险拟将中国总部设在成都,同时,成都还有保险代理公司3家、保险公估公司2家、兼业代理机构850多个。从各项金融业务量看,成都在西部各城市中均名列前茅。近年来成都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这就需要成都不负众望,发挥已有的优势,克服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从各方面做好工作,特别要在搞好金融中心的硬件和软件上面下功夫,在搞好区域金融的宏观调控,建立机制健全、运作规范、管理先进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和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多功能、开放性、辐射性强、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都走在西部各地区的前列,并通过服务大西南争取西南各地的支持,以实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目标。

标签:;  ;  ;  ;  ;  ;  ;  

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分析&四川与东部部分省市金融增长比较分析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