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产新型远程压制火炮——PLZ-45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论文文献综述)
殷杰[1](2021)在《国产05B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改进猜想》文中研究表明最近,一张街拍照片在网络上流传。在照片中,1辆总体外观与PLZ-05/05A相似的新型155毫米加榴炮被装在拖车上实施公路长途运输。虽说该炮诸多细节被防水苫布遮住,但仍能一眼看出其炮塔体积较PLZ-05/05A明显增大。炮塔尾部突出于底盘之外,炮塔外形也略有不同。最为显眼的是,该型自行火炮采用了明显有别于PLZ-05/05A的7对负重轮和4对托带轮。由于尚无有关该炮的任何官方信息,民间暂时以05B型称之。虽说目前曝光的照片有限,但如果对PLZ-05/05A上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详加分析,也不难对05B的技术改进进行全理预测(编注:本文纯属作者本人对该炮的推测,不代表任何官方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张涛[2](2017)在《基于模糊PID控制算法的输弹机优化设计》文中提出论文以122毫米轮式自行火炮的半自动输弹机为研究背景,该半自动输弹机采用的是一种臂式输弹机构,对此本文研究一种臂式输弹机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本质上是一种伺服控制系统。在保持现有武器系统总体布局的不变,实现弹丸更加精确的装填。通过分析臂式输弹机的工作特性,制定了详细的控制方案。通过对臂式输弹机进行动力学分析,对电机的参数进行的估算,选择了永磁同步伺服电机为控制电机,并选择了伺服电机对应的驱动器。由于整个输弹过程时间极短,因此对电机的速度控制方面要求很高。在不同的射角下,要想达到相同的卡膛速度,电机所要输出的力矩也是不同的,特别是在高射角的情况下,电机不仅要克服弹丸的重力做功还要使其达到卡膛速度,采用普通的PID对电机进行控制很难实现目的。所以本文采用对电机进行前馈补偿的PID控制,并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得到电机的速度仿真曲线,但仍存在转速超调和振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了模糊控制系统,经对比仿真结果,可以得到模糊PID控制系统比普通PID控制器具有跟快的响应速度以及抗干扰能力。本文所提出的输弹机控制系统主要解决现有武器系统人工弹丸装填遇到的大射角装填困难、装填精度难以保证的问题,同时减轻弹丸装填手的工作强度,提高装填速度,有利于提高火炮的射击精度。
刘恬恬[3](2015)在《军迷眼中的超轻炮》文中研究指明AH4的装备和出口需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战后经过长时间发展,在陆军压制火炮口径序列上化繁为简,最终简化为155毫米和105毫米这两种制式口径。这些国家的重装机械化部队,仅在师旅级集中配置155毫米榴弹炮(以及中口径火箭炮)提供支援火力,只有少数轻装山地部队或空降部队使用轻型105毫米榴弹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M777这类超轻型155毫米牵引火炮的大量装备,105毫米榴弹炮在部分国家甚至还有被155毫米口径取代的可能。
熊佳[4](2015)在《中国兵器馆之火炮篇》文中指出令人欣喜的是,本届航展上展示的火炮绝大多数是首次公开亮相,军事爱好者这次可算过足了眼瘾。身管火炮PLZ52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高大的车体和高昂的炮管尽显王者风范。该炮底盘和车体沿用了PLZ45的设计,底盘的一大特点是能原地转向,调头快。由于火炮身管加长、重量加大,再加上车载设备的更新,所以战斗全重增加了10吨左右。因此,PLZ52换装了1 000马力的新型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和
布鲁[5](2010)在《战神昨天 今天 明天 中国155毫米自行火炮发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信息来源于国内公开媒体,刊载此文并不代表本刊证实其资料及观点!
蒋丽萍[6](2010)在《武器系统效能评估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行火炮系统作为战场上的主力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现代自行火炮系统的研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具有技术先进、耗资巨大、研制周期长等特点,为了保证军队获得高效能的自行火炮武器系统,有必要在自行火炮研制的各个阶段,利用相关方法和技术对白行火炮系统进行效能评估。论文介绍了效能评估的过程,总结了建立指标体系的各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白行火炮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建立了自行火炮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论文围绕效能评估中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层次分析法中一类信息残缺矩阵的问题,提出以遍历所有可能性为基础,以一定要求为约束条件,寻找符合的判断矩阵,给出了一种新的处理信息残缺矩阵的方法,并进行了仿真计算。论文讨论了基于灰度的评估方法,对中心点白化权函数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指出现有中心点白化权函数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并进行了仿真计算。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改进的中心点白化权函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几个具体自行火炮系统进行效能评估,分析比较评估结果,验证了对AHP法和中心点白化权函数法改进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方涛[7](2010)在《谁执牛耳 中、日、韩155毫米自行榴弹(加榴)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中,我军新装备的PLZ-05式155毫米履带式自行加榴炮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天安门广场隆隆驶过。这种完全由我国
山北[8](2009)在《龙门阵之我们这十年》文中研究表明犹如一支乐曲,在世界武器装备十年回首的音符过后,人们关注和期待的中国装备这十年的华彩段是怎样演奏的呢?能否引起共鸣?这里,几位关心国防建设并有相当见地的朋友坐到了一起,摆了一次主题为"我们这十年"的龙门阵,以作为华彩。
于子平[9](2006)在《车载式火炮武器总体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是针对世界各国大力发展车载火炮武器的现状,结合我国火炮武器的特点,运用先进的武器效能分析理论、武器系统总体技术、武器系统动力学理论,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大型有限元软件和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了针对车载炮武器的理论分析模型、结构设计模型和实验分析验证模型,为车载炮的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设计和分析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武器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战场的特点,详细描述了车载火炮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充分论述了发展车载火炮武器技术的必要性和国内外车载火炮武器的发展状况。(2)从车载式火炮武器结构,车载炮系统效能分析基本模型,车载榴弹炮单炮作战能力分析,车载榴弹炮营作战效能分析等方面提出了车载火炮的效能分析模型,并通过计算算例完整系统的对某型号车载式火炮武器系统效能进行了分析。(3)详细分析了影响车载炮射击精度的主要因素,利用ADMAS软件建立了车载炮发射动力学模型,并对某车载炮进行了分析计算,引入弹丸、内弹道随机初始条件,根据车载炮发射动力学模型对弹丸起始扰动进行了仿真,获得了相关仿真结果,还利用六自由度外弹道仿真模型,结合弹丸随机初始条件计算到的炮口扰动,进行了车载炮最大射程射击密集度仿真分析。(4)论文从车载火炮炮口冲击流场分析,车载炮车身冲击响应分析,车身拓扑优化,车身抗冲击波实弹射击试验等方面研究了车载火炮车身抗炮口冲击波响应以及提高其抗冲击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从有关实验数据和文献来看本文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冲击波流场计算模型以及车身冲击响应计算模型是合理的,所用的方法是正确可行的。(5)通过对车载火炮发射过程中系统参数对发射稳定性影响规律的分析,获得了车载火炮各系统参数中对发射稳定性指标的灵敏度,确定了底盘重心位置、炮身重心位置、摇架重心位置、高低机刚度阻尼、前中后三桥悬挂刚度和土壤刚度共11个参数为显着影响因子,为优化设计提供了设计变量,并通过对车载火炮稳定性多参数多目标优化,获得了较为理想的优化结果。
刘利民[10](2001)在《PLZ45—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系统的效能分析与数字化作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结合“PLZ45—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系统作战使用研究”的在研项目,建立了指数法模型、WSEIAC模型、直接评分法模型、加权综合评定模型和模糊综合评定法模型,结合所研究的自行加榴炮系统的技、战术性能,对其作战效能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定量研究,从而得出PLZ45—155系统较传统火炮的作战效能提高了三倍以上的结论。本文还论述了数字化炮兵的战斗力要素,研究了数字化炮兵应遵循的作战原则,总结了数字化炮兵的作战指挥的主要方法。 本文对于加速我军炮兵数字化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数字化炮兵部队的作战、训练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国产新型远程压制火炮——PLZ-45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新型远程压制火炮——PLZ-45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论文提纲范文)
(1)国产05B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改进猜想(论文提纲范文)
时代产物 |
底盘飞跃 |
布局改进 |
与时俱进 |
性价权衡 |
(2)基于模糊PID控制算法的输弹机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意义及背景 |
1.1.1 论文的背景分析 |
1.1.2 论文的意义 |
1.2 供输弹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2 臂式输弹机的介绍及控制方案的拟定 |
2.1 输弹机构的结构介绍 |
2.2 臂式输弹机构的工作原理 |
2.2.1 输弹机种类介绍 |
2.2.2 臂式输弹机的工作原理 |
2.3 控制方案的拟定 |
2.3.1 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
2.3.2 控制系统的仿真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臂式输弹机构控制系统的设计 |
3.1 臂式输弹机构控制系统的概况 |
3.1.1 控制系统的基本设计要求和原则 |
3.1.2 臂式输弹机构控制系统的系统功用 |
3.1.3 臂式输弹机构控制系统的组成 |
3.1.4 臂式输弹机构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3.2 驱动电机的选型 |
3.2.1 供输弹机构的动力学计算 |
3.2.2 电机选择的要求 |
3.2.3 交流伺服电机数学模型 |
3.2.4 伺服驱动器 |
3.3 供输弹机构控制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 |
3.3.1 臂式输弹机构控制系统工作特性分析 |
3.3.2 转速反馈控制调速系统的组成 |
3.4 前馈控制系统及PID参数调整 |
3.4.1 前馈控制特点 |
3.4.2 前馈控制主要应用场合 |
3.4.3 PID参数调整 |
3.5 本章小结 |
4 供输弹机构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 |
4.1 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 |
4.1.1 电流环动态结构的设计 |
4.1.2 速度环动态结构的设计 |
4.1.3 位置环动态结构的设计 |
4.2 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1 PI调节模块 |
4.2.2 PID调节模块 |
4.2.3 参数调节方法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臂式输弹机构模糊控制系统 |
5.1 模糊控制系统基本结构及原理 |
5.1.1 模糊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
5.1.2 模糊控制系统的原理 |
5.2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5.3 仿真对比分析 |
5.3.1 模糊控制系统模型 |
5.3.2 仿真结果分析 |
5.3.3 加入干扰信号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军迷眼中的超轻炮(论文提纲范文)
AH4的装备和出口需求 |
AH4与M777的殊途同归 |
AH4的未来与“飞行炮兵” |
(4)中国兵器馆之火炮篇(论文提纲范文)
身管火炮 |
迫击炮 |
火箭炮 |
(6)武器系统效能评估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意义 |
1.1.2 自行火炮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自行火炮系统概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自行火炮系统效能和评估指标体系 |
2.1 系统效能的定义及分类 |
2.1.1 系统效能的定义 |
2.1.2 系统效能的分类 |
2.2 效能准则及效能指标选取原则 |
2.3 效能的评估 |
2.3.1 效能评估的目的 |
2.3.2 评估的相关概念 |
2.4 自行火炮系统效能评估指标的建立 |
2.4.1 自行火炮系统指标简述 |
2.4.2 指标体系建立过程 |
2.4.3 自行火炮指标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灰色分析的自行火炮系统效能的评估方法研究 |
3.1 灰数的相关介绍 |
3.1.1 灰数的定义 |
3.1.2 白化权函数 |
3.1.3 灰度 |
3.2 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算法的改进 |
3.2.1 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 |
3.2.1.1 中心点白化权函数的具体步骤 |
3.2.1.2 中心点白化权函数的优点 |
3.2.2 中心点白化权函数的不足 |
3.2.3 改进的中心点白化权函数 |
3.2.4 实例 |
3.3 效能评估总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4.一类判断信息残缺的群组层次分析方法研究 |
4.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4.2 层次分析法步骤 |
4.3 信息残缺的判断矩阵研究 |
4.3.1 信息残缺的一种情况 |
4.3.1.1 筛选法的提出 |
4.3.1.2 筛选法的步骤 |
4.3.1.3 实例 |
4.3.1.4 筛选法总结 |
4.4 群组层次分析法 |
4.4.1 群组层次分析法的提出 |
4.4.2 群组判断矩阵的两种基本方法 |
4.4.3 其它方法 |
4.5 定权的步骤 |
4.6 本章小结 |
5 自行火炮综合效能评估 |
5.1 评估对象说明 |
5.1.1 英国造AS-90 |
5.1.2 德国PzH2000 |
5.1.3 美国造M109A6 |
5.1.4 国产PLZ45-155mm |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1 指标体系各层判断矩阵的确定 |
5.2.2 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
5.3 效能值的计算 |
5.3.1 采用改进的中心点白化权函数进行评估 |
5.3.2 评估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谁执牛耳 中、日、韩155毫米自行榴弹(加榴)炮(论文提纲范文)
机动能力 |
防护能力 |
火力与火控 |
(9)车载式火炮武器总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车载火炮武器的研究状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2 车载炮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
2.1 现代战争中车载炮的地位与作用 |
2.1.1 车载炮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机动性能 |
2.1.2 车载炮是信息化、数字化设备的良好机动平台 |
2.1.3 车载炮是改造传统牵引式炮兵部队装备,同时取得机动能力、信息能力的最佳选择 |
2.1.4 车载炮保持炮兵在地面作战中火力骨干作用 |
2.2 发展车载火炮武器的重要性分析 |
2.3 车载式火炮武器的优势和前景 |
2.4 小结 |
3 车载式火炮武器系统效能分析 |
3.1 车载式火炮武器结构简介 |
3.2 车载炮系统效能分析基本模型 |
3.2.1 车载榴弹炮系统的可用度 |
3.2.2 车载榴弹炮系统的可信赖性 |
3.2.3 车载榴弹炮系统能力向量 |
3.2.4 车载榴弹炮系统的效能模型 |
3.3 车载榴弹炮单炮作战能力分析 |
3.3.1 评价作战能力的幂指数法 |
3.3.2 层次分析法求解各因素权重 |
3.3.3 幂指数法计算作战能力指数 |
3.3.4 01指数法 |
3.3.5 单炮作战能力费用分析 |
3.4 车载榴弹炮营作战效能分析 |
3.4.1 作战任务剖面 |
3.4.2 作战过程的量化模型 |
3.4.3 作战效能的量化模型 |
3.5 算例 |
3.5.1 单炮作战能力计算 |
3.5.2 炮兵营作战能力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4 车载火炮武器系统射击精度分析 |
4.1 火炮的射击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4.1.1 概述 |
4.1.2 射击准确度影响因素 |
4.1.3 射击密集度影响因素 |
4.1.4 射击准确度、密集度的对精度的影响关系 |
4.2 车载炮射击密集度计算模型 |
4.2.1 火炮射击密集度计算模型 |
4.2.2 火炮六自由度外弹道方程 |
4.2.3 火炮最大射程地面密集度影响因素讨论 |
4.3 车载炮系统动力学建模 |
4.3.1 概论 |
4.3.2 基本假设 |
4.3.3 全炮拓扑关系的建立 |
4.3.4 坐标系 |
4.3.5 各部件受力分析 |
4.3.6 基本数据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4.4.1 全炮在重力作用下的静平衡求解 |
4.4.2 全炮动力学计算分析 |
4.4.3 计算结果分析和讨论 |
4.5 车载炮射击密集度计算及分析 |
4.5.1 起始扰动的计算 |
4.5.2 外弹道仿真、射击密集度计算及分析 |
4.6 结论 |
5 车载炮车身冲击响应分析 |
5.1 车载炮炮口冲击流场分析 |
5.1.1 炮口冲击流场的数值模拟计算 |
5.1.2 炮口冲击波测试试验 |
5.2 车载炮车身冲击响应分析 |
5.2.1 有限元方程 |
5.2.2 求解方法 |
5.2.3 有限元法求解稳定性和精度 |
5.2.4 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
5.2.5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 车身拓扑优化 |
5.3.1 拓扑优化的概念 |
5.3.2 拓扑优化的模型 |
5.3.3 拓扑优化计算结果 |
5.3.4 拓扑优化车身在冲击波载荷下的动态响应 |
5.4 车身抗冲击波实弹射击试验 |
5.5 结论 |
6 车载火炮发射稳定性分析与优化 |
6.1 概述 |
6.2 车载火炮发射稳定性分析 |
6.2.1 发射稳定性分析模型 |
6.2.2 系统参数对发射稳定性的影响 |
6.3 车载火炮发射稳定性优化 |
6.3.1 车载火炮发射稳定性优化模型 |
6.3.2 车载火炮发射动力学模型的参数化 |
6.3.3 优化算法及优化过程 |
6.3.4 优化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全文工作总结 |
7.1 概述 |
7.2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和创新点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所获荣誉及奖励 |
(10)PLZ45—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系统的效能分析与数字化作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学术价值 |
1.3 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情况 |
2 PLZ45-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系统介绍 |
2.1 PLZ45-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系统的构成体系 |
2.2 PLZ45-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系统的主要功能 |
2.3 PLZ45-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系统的主要性能及其特点 |
2.4 新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系统的操作程序 |
2.5 新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系统的任务与战斗部署 |
3 PLZ45-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系统效能分析 |
3.1 指数法模型评估效能 |
3.1.1 指数法模型 |
3.2 WSEIAC模型评估效能 |
3.2.1 WSEIAC模型及有关概念 |
3.2.2 基本假定 |
3.2.3 可用度向量A分析 |
3.2.4 可信度矩阵D推导 |
3.2.5 固有能力向量C分析 |
3.2.6 自行加榴炮系统综合效能 |
3.3 几种典型自行火炮战斗效能的对比分析 |
3.4 数字化炮兵的作战效能评估 |
4 数字化炮兵作战研究 |
4.1 数字化战场与数字化部队 |
4.1.1 数字化与数字化部队 |
4.2 数字化战场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作战的要求 |
4.2.1 数字化战场 |
4.2.2 数字化战场的主要特征 |
4.2.3 数字化战场对作战的要求 |
4.3 我军数字化炮兵建设概况及有关问题 |
4.3.1 炮兵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
4.4 数字化炮兵的战斗力 |
4.4.1 数字化炮兵的战斗力要素 |
4.5 数字化炮兵的作战运用 |
4.5.1 数字化炮兵的作战特点 |
4.5.2 数字化炮兵的作战原则 |
5 结束语 |
5.1 对PLZ45-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系统的效能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
5.2 对系统个体的作战运用提出了有效的方法与措施 |
5.3 对数字化炮兵的效能与作战运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
5.4 开发了武器系统效能的应用软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国产新型远程压制火炮——PLZ-45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产05B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改进猜想[J]. 殷杰. 坦克装甲车辆, 2021(07)
- [2]基于模糊PID控制算法的输弹机优化设计[D]. 张涛. 中北大学, 2017(08)
- [3]军迷眼中的超轻炮[J]. 刘恬恬. 兵器知识, 2015(02)
- [4]中国兵器馆之火炮篇[J]. 熊佳. 兵器知识, 2015(01)
- [5]战神昨天 今天 明天 中国155毫米自行火炮发展与展望[J]. 布鲁.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2010(12)
- [6]武器系统效能评估与仿真研究[D]. 蒋丽萍.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9)
- [7]谁执牛耳 中、日、韩155毫米自行榴弹(加榴)炮[J]. 方涛. 现代兵器, 2010(03)
- [8]龙门阵之我们这十年[J]. 山北. 兵器知识, 2009(08)
- [9]车载式火炮武器总体技术研究[D]. 于子平.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6)
- [10]PLZ45—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系统的效能分析与数字化作战研究[D]. 刘利民. 南京理工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