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县人民医院 江西九江 330300
摘要:骨外固定技术是近些年与内固定技术共同发展并共同应用于创伤骨科的常见医疗技术,骨外固定技术主要是应用外固定支架对骨折患者的骨折端实行固定、复位的一种治疗方式,其可以通过软组织将内植物穿透骨折部位,之后借助连杆、固定架等方式在皮肤外实现内植物的固定,从而达到修复骨折部位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骨外固定技术;创伤骨科;临床应用
0.引言
骨折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以骨折愈合以及功能恢复为主,骨折愈合能够有效的维持骨断面位置的固定,同时达到优化早期功能活动的能力,并最大程度的规避对骨折局部血运的影响,通过各种骨外固定技术可以有效的满足患者的骨折部位恢复需求,同时临床治疗的成本相对比较低,恢复速度比较快,固定的可靠度较高,临床中发生骨折部位再错位的可能性并不高,临床安全性与治疗效益比较突出。对此,探讨加强骨外固定技术研究及其在创伤骨科临床中的应用具备显著现实意义。
1.骨外固定技术
在当代医学领域中,创伤骨科中患者普遍是因为高能量、高速度、高空坠落等导致的损伤,因为病情较为严重和复杂,所以对临床中治疗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尤其是在一些伴有严重组织损伤、伤口污染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或伴有感染的骨折、多发性骨折、多发伤骨折、复杂的闭合性骨折等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即使是应用内固定技术也很难达到理想治疗效果。另外,创伤骨科的并发症较多,例如骨折固定与血供、伤口处理与感染的防止等,这一些现象都间接提升了临床治疗的复杂性,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下,骨外固定技术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在近些年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以外固定支架为例,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方式是临床中关于四肢骨折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同时对于患者软组织损伤也并不大,能够一定程度的维护骨折端的血供状况,规避出现股外露、感染等症状的发生,可以为骨折的愈合提供一定的生理性条件[1]。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的治疗方式对于四肢骨折患者而言具备手术是简单、操作简单以及手术对组织损伤量较少等优势,应用小切口可以在直视情况下直接复位,不需要剥离过多的骨膜,更有利于骨折断端的血运改善,促使患者愈合速度得到提升[2]。
2.外固定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应用案例
2.1一般资料
研究将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总共选择6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案例。应用对比研究的方式,采取随机数字法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划分到实验组与常规组,每组患者分别30例。实验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平均年龄(38.6±3.2)岁;常规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平均年龄(37.9±2.8)岁。两组患者的多项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具备对比研究价值。
常规组采用传统固定方式中小夹板治疗方式,在麻醉情况下用手法复位骨折并用小夹板固定,然后在透视下对位对线和夹板固定,固定针后安装外固定支架。
实验组采用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方式,具体方法如下:对患者实行加压包扎止血、清创处理,尽可能以开放性骨折转化为闭合性骨折,对患者实行X摄片,排除手术禁忌症后进行手术。采用麻醉手术,在牵引复位床上应用手法复位,之后应用X机在透视情况下检查并调整骨折对位对线,在不影响血管神经前提下四肢骨上传入相应规格的固定螺钉,同时安装螺钉调节架,在满意之后及时用万向关节的锁扭、调整调节装置的锁扭,完成手术。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以及关节肿胀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关节肿胀指数以患者主诉、临床检查进行评价,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疼痛感越轻、肿胀情况越轻。
2.2结果
术后与术后1个月时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关节肿胀指数相对于常规组而言均存在明显的优势,数据之间的差异突出,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2.3讨论
传统固定法当中小夹板的治疗方式虽然可以采用一定单行的小夹板绑扎在骨折部位上,并适当的应用固定垫实现对骨折部位的固定,手术方式可以有效的预防旋转、位移以及成角等问题,具备固定可靠性较高、愈合速度快以及功能恢复比较理想等优势,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绑扎如果过松会导致位移问题的发生,如果过紧会导致压迫性溃疡、缺血性肌挛缩等问题,从而形成严重的后果[3]-[4]。对此,应用外固定支架技术可以实现更加突出的临床疗效,临床治疗价值更加理想。
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与术后1个月时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关节肿胀指数相对于常规组而言均存在明显的优势。这一结果充分证明在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缓解微循环障碍,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3.总结
综上所述,加强骨外固定技术的研究对于临床创伤骨科的临床治疗水平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当前以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为代表的骨外固定技术的应用价值已经比较理想,对于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比较突出,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促使骨折更加顺利愈合。今后,仍然需要不断的深入关于外固定技术的研究,从而为临床创伤骨科提供更多的理论性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秦梅兰,童年.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骨科外固定所致压疮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11):2288-2289.
[2]王锋,汪国栋,刘曦明,等.椎弓根螺钉置钉法和常规置钉法在骨盆骨折外固定术中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16,32(5):410-416.
[3]康麟,崔峰,赵秋鹤,等.骨外固定技术治疗创伤后胫骨干骨髓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3(A02):1258-1258.
[4]刘彦士,张弢,马信龙,等.轴向载荷分担比例评价骨愈合刚度及其指导骨外固定器安全拆除时机[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6,18(12):1050-1056.
论文作者:方伟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4
标签:患者论文; 骨科论文; 创伤论文; 技术论文; 支架论文; 实验组论文; 方式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