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利率市场化论文

利率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利率市场化论文

利率改革: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是我国利率改革、管理和调控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也是全社会重新认识利率杠杆和利率杠杆发挥重要导向作用的一年。利率杠杆取得明显成效已被列入1996年全国经济十件大事和全国金融十件大事。回顾过去的一年,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进展。

一、停办新的保值储蓄存款,恢复存款利率弹性和利率杠杆的灵活性。

过去在高通货膨胀时,存款利率水平远低于通胀率而产生严重的负利率,为了防止储蓄存款滑坡,采取了保值储蓄这种利率指数化政策,通过保值贴补率弥补储户负利率损失。这一政策也有负面作用,即导致储蓄存款随贴补率的升降而增减,限制了存款利率弹性、利率杠杆的导向作用和灵活性,阻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在市场物价逐月回落,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995年10月开始变为正利率和通货膨胀状况进一步好转的条件下,人民银行决定停办新的保值储蓄存款,一方面保护了原保值储户的利益,又极大地减轻了银行的筹资成本,恢复了存款利率的弹性和利率杠杆的灵活性,同时也保护了新储户的利益,保证了储蓄存款稳定增长。这是1996年首次取得成功,且意义深远的一项利率政策。

二、适时进行二次利率调整,中央银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间

接调控的机制更趋完善。

1、央行成功地运用利率杠杆间接调控宏观经济,取得了低通货膨胀率、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软着陆”,实现了年初制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在1996年初,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通货膨胀得到进一步抑制,市场物价涨幅持续回落,一季度物价涨幅为7.7%,实际利率已经持续7个月为正利率,经济增长速度约10%。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下,为了防止在控制通货膨胀时出现经济滑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并结合货币政策的时滞因素,中央银行于1996年5月1日首次适时下调了存、贷款利率,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前提下,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利息负担,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同时保持了储蓄存款、投资和消费的稳定增长。

由于夏粮丰收和工业企业效益蹦好转,市场物价涨幅持续逐月回落,1—7月零售物价平均涨幅为6.9%,第一次利率调整所预期的宏观调控效果正向预定目标靠拢。在保持存款正利率和唯护存款人利益的条件下,兼顾银行和财政的利益的基础上,中央银行于1996年8月23日再次降低了存、贷款利率。到1996年底成功地实现了全年经济增长率为9.7%,物价涨幅为6.1%,物价上涨率低于经济增长率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现了宏观经济发展的成功“软着陆”。

总结二次利率调整,共下调存款利率2.48个百分点,下调贷款利率1.95个百分点。1996年利率调整是历次利率调整中最成功的一年,也是人民银行真正从建立央行间接调控机制出发,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

2、央行首次运用利率结构调整,调节货币的流动性,调控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M[,1]和M[,2],这是历次利率调整所没有的。

中央银行1996年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M[,1]和M[,2]的增长率分别为18%和25%,由于一季度末M[,1]的增长率为13.7%,M[,2]的增长率为28.3%,离目标相距甚远,也说明当期购买力不足,转移为潜在购买力,资金结构分布不合理,企业的活期存款减少,定期存款增多。资金短缺的行业,企业活期存款下降,支付能力不足;资金宽松的行业,企业定期存款上升,不能有效地支持有效益的企业增加市场有效供应,控制市场物价涨幅。因此中央银行在两次下调利率时对长期利率水平降得多,短期利率水平降得少,如活期存款利率5月1日下调时只降了0.18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利率却下降了1.8个百分点,8月23日再次下调利率时仍然是活期存款利率下降了0.99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利率平均下降了2.03个百分点,以调整资金结构,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到1996年底,M[,1]达到18.9%,M[,2]达到25.3%,实现了年初确定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标志着中央银行利用利率杠杆间接调控的机制更加完善。

3、运用利率杠杆调控基础货币,灵活利用基准利率完成货币政策目标。

1996年中央银行贯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从严控制基础货币投放,大力收回央行再贷款是央行管理基础货币的主要任务。因此,中央银行在去年两次调整利率时,注意利用基准利率,进行利益引导,保持再贷款利率水平与商业银行同期法定贷款利率水平一样或略高的水平,限制商业银行对再贷款的需求,到年底超额完成了收回再贷款的计划任务。这是中央银行首次成功地运用基准利率工具收回再贷款。同时,为了促使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储备管理,引导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走低,为准备金制度改革创造条件,在8月23日下调利率时,将准备金存款利率与备付金存款利率分设,并保持备付金利率低于准备金利率,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央银行开始运用基准利率工具间接调控基础货币。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可喜成绩,为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良好基础。

1、放开了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1996年在统一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基础上,结合第一次利率调整,于6月1日取消了原按同档次再贷款利率加2.88个百分点确定的同业拆借利率最高限,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主确定拆借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只间接调控市场利率。从一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运行情况看,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并没有出现利率混乱,而是随着两次利率下调逐步降低。放开同业拆借利率,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揭开了第一幕,为深化利率改革奠定了基础。当然,由于同业拆借市场目前发育不完全成熟,各交易主体内部调剂资金的能力和风险防范的能力不强,央行对同业拆借利率的调控力度还不够,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一年的走势还不理想。

2、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实现了市场化。

央行1996年4月开始以回购为主要形式的公开市场操作,其回购利率实行市场招标,虽然这一利率还不能象基准利率拿样引导市场利率变化,但其形成是商业银行根据资金供求自主决定的,不是外生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间接调节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需求的作用,这一利率形成机制,也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

3、部分国债发行利率实行市场招标,探索政府债券市场发行的利率市场化机制。

1996年一年期以内的国债实行市场招标贴现发行,一年期以上的国债实行发行利率市场招标,改变了过去国债发行利率计划制定的局面,走出了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尽管国债招标利率市场化,但对国债发行利率缺乏正确引导,国债由于具有安全性最高、流动性最好的特点,其收益率应是最低。但1996年国债市场招标利率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相同,而且随着利率下调其收益率不断提高,产生了高国债发行利率与低通涨预期的互相矛盾的传导效应。尽管如此,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国债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4、简化利率种类,理顺利率关系,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1996年5月1日下调存款利率时,取消了华侨人民币存款利率种类,合并到一般定期存款利率种类中;在这定期存款利率种类中,取消了8年期利率档次,简化了利率种类。同时在处理各种利率内部各档次利率水平时,除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外,还考虑风险因素、通货膨胀预期及利率导向,理顺了利率关系,为深化利率改革作了必要的准备。

四、加强利率监管取得明显成效,利率秩序更加良好。

中央银行加强了利率政策的宣传,1996年共向全社会印制三期利率政策公告达100多万份,广泛宣传国家利率政策,重申利率政策的严肃性和不符合法定利率的利率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形成了监督利率政策的社会机制、以及要求商业银行改善服务的压力,建立了许多维护利率秩序的公约。

在中央银行加强利率监管的同时,商业银行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内部利率执行情况的检查,组织全系统力量消化原来的高息存款,加强成本管理,取消储蓄单项奖和停止一切擅自提高利率及有关高息存款的行为,在风险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争取更大的盈利。

回顾1996年利率政策和利率工作,尽管取得了许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利率改革和调控市场利率的力度还不够,利率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展望今后的利率政策,还需进一步加大利率调控,引导利率水平继续走低,简化利率结构,理顺各种利率之间的关系,推动利率改革,为了配合深化金融改革和贯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根据宏观经济情况,灵活调整利率水平。

1、有条件地逐步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在外币利率公约的约束下,按照中央银行确定的外币利率改革方案,对已经放开的外币利率,各经营外币的金融机构盯住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自主确定外币存、贷款利率水平,央行可以在改革初期进行上限监控。与人民币利率改革相比,外币利率改革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容易的环节和市场化基础最好的部分。

2、应加大对市场利率的调控。目前市场利率水平仍然偏高,尤其是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市场发行利率较高,应通过利率杠杆进行调控,引导市场利率水平进一步降低,降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保持通货膨胀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创造条件。

3、简化利率结构,理顺利率关系,完善利率体系。在对优惠利率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简化、完善优惠利率的方案;同时在目前利率体系中,部分利率水平不合理,利率结构复杂,如通知存款利率和存本取息的利率水平等,需要进一步调整、理顺。而且,各种利率之间的比价关系有待理顺,基准利率中如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等之间的关系。

4、1997年的利率调整应以稳定为主,为配合深化金融改革和简化利率结构可在利率总水平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结合宏观经济情况,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前提下,协调企业、银行和财政利益在基础上,可进行适度微调,1997年货币政策仍坚持适度从紧,物价水平低于96年,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不低于去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1为18%,M2为23—24%,这些任务决定了97年利率调整只能结合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情况,在稳定的基础上向下微调,以保持在低通货膨胀的前提下,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5、进一步完善浮动利率体系,更好地为调整经济结构服务。浮动利率是一种根据借款人信誉不同而贷款利率有别的一种利率,这一工具由于具有选择性,可以充分利用它以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贷款投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信贷资产质量。但各商业行必须按照浮动利率管理办法运用这一工具,防止把浮动利率变成银行变相提高利率的手段。

标签:;  ;  ;  ;  ;  ;  ;  ;  ;  ;  ;  

利率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利率市场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