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金融教育对学生金融素养的影响论文_汪凤仪,李洋,莫渝萍,徐雪晨

高校金融教育对学生金融素养的影响论文_汪凤仪,李洋,莫渝萍,徐雪晨

——由“校园贷”现象引发的思考

汪凤仪 李 洋 莫渝萍 徐雪晨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能力和需求也逐渐上升,一些网络借贷业务也悄然而生。一些网络借贷平台的业务开始向消费能力较强的大学生群体展开,部分不良的借贷平台通过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等手段进行虚假宣传,诱导大学生过度消费,甚至产生“高利贷”现象,引发了许多悲剧。这些不良的网络贷款平台不仅侵犯了学生的利益,也对公民财产安全、隐私安全等问题埋下了隐患。对此,高校要采取积极措施,与社会各界联动合作,缓解这一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贷;高校教育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资源的大量增长,大学生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网络借贷平台开始进入大学校园,拓展其贷款业务。同时,2009年银监会引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卡,此后,大部分银行停发大学生信用卡。然而仍有一些银行继续发行大学生信用卡,但基本没有信用额度,且审批严格,办理繁琐,无法满足处于消费旺盛期的大学生。因此,分期平台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缺。同时,一些不良的网络借贷平台打着“简化贷款流程”、“降低贷款门槛”、“延长贷款期限”的幌子,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市场,吸引一些大学生办理贷款业务。部分学生为了各种消费需求,如购买电子产品、进行教育培训、旅游等,被这些所谓“方便快捷”的借贷宣传所吸引,隐瞒父母、老师和朋友进行贷款,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结果。如追求物质、爱慕虚荣到过度消费、债台高筑,一些血淋淋的新闻报道与案件无一不在刺激着我们的神经。近日西安一大学生贷款买彩票身陷“校园贷”,导致身背五十万巨债的新闻又将大学生网络借贷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

本文选取全国范围内的高校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时间为2017年10月。共发放问卷359,回收有效问卷329份,有效回收率为91.64%;调查对象年级分布为大一学生占5.17%,大二占12.16%,大三占62.01%,大四占14.89%,研究生及以上占5.78%。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水平、金融行为、财务状况和借贷行为及方式等,通过研究这些因素与高校教育的关系,推动高校对学生进行金融教育,提高学生的金融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培养正确的理财观念。

二、“校园贷”的现状

“校园贷”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互联网+金融”的产物。自从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这一概念已经成为了我国现在发展方针中的重要一环,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出现了许多类型的表现形式,有网上支付、网络借贷、网络保险、众筹融资等等。“校园贷” 的类型基本有三种,一种是传统电商平台推出的“白条”业务,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一种是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分期乐等;还有一种是现金贷款,如名校贷]。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办理过“校园贷”的学生是通过第一种类型和第二种类型进行贷款的,现金贷款的办理人数仅为2人。

“校园贷”本是为一些困难大学生缓解经济困难和为创业大学生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的金融方式,却被某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一味谋利,一些“校园贷”变成了高利贷。新闻中报道的“裸贷”和暴力催收的社会事件,无一不在表示这一金融方式正在逐渐“变味”。由于监管薄弱、平台运营不规范、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的原因,教育部联合中国银监会在2016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贷款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不但正式提出了这一问题,还提议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如建立监测制度和预警制度、加大对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力度、对大学生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和引导等。一些地方金融机构也发布了整顿不良“校园贷”的通知,加大了监管力度。“校园贷”一时间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借贷平台也因为政策压力退出了“校园贷”市场。

三、“校园贷”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每个月生活费为100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19.76%,每个月生活费1000-2000元的学生占65.35%,每个月2000元以上的学生占14.89%。且每个月消费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比约为6.06%,1000元至2000元的人数为69.7%,2000元以上的占比24.24%。据调查,大学生每月的支出主要集中在餐饮(82.67%)、购物(61.83%)、娱乐(32.41%)和学习(23.73%)方面。由此可见,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注重享乐,将更多的钱花在了吃、喝、玩上,学习和提升自我方面的消费成了边缘。同时,一部分大学生开始感受到钱不够花的状况,有42.42%的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的财务状况感到不满意,同时,有17名同学表示在自己遇到经济困难时会通过校园贷款缓解资金问题,占总人数的5.17%。由此可见,当学生产生较强的消费欲望却没有相应的消费能力时,“校园贷”也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校园贷”的知晓程度较高,有51.28%的学生经常听到有关“校园贷”的新闻,有30.77%的学生偶尔听过“校园贷”,仅有5.13%的同学从没听说过“校园贷”。虽然大学生都很熟悉“校园贷”这个名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其有所了解。有21.28%的学生表示自己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差,62.92%的学生只是一般了解的程度,15.81%的学生认为自己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很好。

同时,我们发现高校对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普及工作也不尽人意。有27.9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校从不举办有关金融知识与安全的普及教育活动,62.61%的学生的学校偶尔举办相关活动,7.60%的学生的学校经常举办金融教育活动,1.81%的学生的学校总是举办金融教育活动。由此可见,目前大部分学校虽然认识到了“校园贷”的问题,但并未重视,只是简单地或粗略地偶尔举办一次普及教育活动,没有让学生真正的意识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并且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的金融安全知识是从网络和大众媒体途径获得的,分别占81.46%和60.49%,而通过学校宣传获得相关知识的学生仅有39.51%。这说明了学校的宣传与教育对大学生金融安全意识和影响和引导程度十分有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与危机意识

在调查中,有44.12%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定期储蓄的习惯,29.41%的学生偶尔进行储蓄,26.47%的学生有储蓄的习惯。这说明了大部分大学生没有预防金融风险的意识,成为“月光族”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常态之一。同时,有73.53%的大学生曾收到过“校园贷”的手机信息或广告,26.47%的学生没有收到过。部分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淡漠,过度相信广告宣传,被虚假的广告词和贷款条件所蒙蔽,成为了高利贷的目标群体]。甚至有的大学生为了贷款,不惜告知他人自己的个人信息与隐私,当这些信息被传播和滥用时,就会带来经济风险和恶性后果,如个人征信积分被扣减和“裸贷”。当这些事件发生时,大学生又缺乏处理问题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并且据调查显示,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关怀工作也是不足的,29.4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辅导员从不对学生进行心理关怀与疏导,有38.34%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得很差。这表明了如果学生遭受“校园贷”导致的不良后果,通过向学校和老师寻求帮助的可行性是很低的。

四、高校针对“校园贷”问题的对策

调查结果表明,“校园贷”的盛行已经对学生的消费观、价值观和身心健康产生了影响,除了政府和家庭,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的场所和接受知识的沃土,也有着维护校园安定与培养学生成才的使命。高校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承担自己的责任,建立起防范“校园贷”的对策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阳光、健康生活,带领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一)将价值观的树立融入校园文化

高校应该通过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正确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起到影响和导向作用,同时要将这一工作纳入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制定规章制度鼓励和帮助相关学生组织或社团的建立。如通过校园广播、微博、网站、海报、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宣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并结合主题班会、知识竞赛、观看宣传片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攀比、不炫耀、不盲目追求时尚,养成学生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理性消费的绿色消费观念]。

(二)加强财商教育,开设相关课程

高校应将“财商”列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开设一些相关选修课程和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掌握科学规范的理财知识和技能,养成财务规划的能力,对一些必要的金融基础知识如信贷、征信有所了解,了解行业规则,有基本的理财能力。还应通过这些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水平、责任意识和契约精神,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高校可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知识讲座,或由经管学院的教师担任课程讲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案例讲解与知识普及,增强学生对“校园贷”业务的辨别和抵制能力,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建立起有效完善的心理干预制度

大学生虽已具备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且自尊心较强,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很少向老师和父母寻求帮助。对此,高校可成立心理援助中心,对处于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并且,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和法律知识,辅导员也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当发现学生出现相关情况时,应及时采取措施介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安抚工作,防止学生心理压力过大采取极端方法。同时,辅导员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鼓励他们向老师寻求帮助而不是掩盖问题

(四)加强对学生的资助工作

高校要完善对学生资助的管理和制度,切实提高学生资助工作水平。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要将国家的保障和补助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成立专项基金,对出现资金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高校要简化办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完善学生信息库的搜集,有效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

参考文献:

李海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校园贷”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基于高校管理的视角[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5):22-26.

[2]陈华琛,陈悦,陈亚萍,袁存惠.大学生互联网金融消费行为分析与对策建议——基于大学生校园贷使用的问卷调查[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5(03):53-57.

[3]王颖.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6(20):13-14.

[4]尹娜.高校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对策研究——基于天津科技大学的调研[J].中国轻工教育,2017(06):20-24.

论文作者:汪凤仪,李洋,莫渝萍,徐雪晨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  ;  ;  ;  ;  ;  ;  ;  

高校金融教育对学生金融素养的影响论文_汪凤仪,李洋,莫渝萍,徐雪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