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测与分析论文_李广兵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测与分析论文_李广兵

(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目的 探讨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测的方法,并分析其原因,为快速准确的处理食物中毒事件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方法 选取46例2018年5月食物中毒患者,以《食物中毒处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工作。采集标本对其中的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毒力基因进行检测,以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株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本次所采集的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6株(34.78%),其中15株的血清型别、毒力基因以及PFGE带型完全一致,结果判定,导致中毒的最大可能性为B餐厅的晚饭。结论 经过本次分析,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是由副溶血性弧菌而引起的。对菌株的病原学结果进行分析,能够给感染性疾病的溯源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要想进一步对感染的来源进行确定,就需要与流行病学的规律结合起来进行准确溯源。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病原学;检测;分析

副溶血性弧菌(VP)是一种革兰阴性的嗜盐性弧菌,其也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度和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VP主要存在与近海海域以及海产品中,在一些沿海地区,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就是VP。临床上将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作为细菌分子分型的“金标准”,其不但有较强的分辨力,还有较好的重复性,在食源性疾病的溯源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面极其重要 [1]。在2018年5月,我市某餐厅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现将本次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46例2018年5月食物中毒患者。本组患者每天的大便次数≥3次或者呕吐次数≥1次,对采集到的患者的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当结果显示存在VP,则判定为食物中毒。本次研究中对46例食物中毒的患者均进行了标本的采集,其中包括24份呕吐物、肛拭子等标本,7份为本餐厅员工的肛拭子标本,9份为可疑食品标本,5份为可疑食品制作工具的涂抹标本。

1.2本次研究所用到的仪器以及试剂

检测系统、全自动电泳仪、实时荧光PCR仪、脉冲凝胶电泳仪。增菌和分离培养基[生产企业:北京陆桥]、食源性病原菌14重PCR检测试剂盒[生产企业:北京ABT]。

1.2方法

病原学的筛查以及分离鉴定:将本次收集到的肛拭子标本直接接种在弧菌、志贺菌显色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血平板琼脂、Baird-Parker培养基、MYP、SS、琼脂等用于VP、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以及变形杆菌分离培养。采用生理盐水制成样本悬液后将其中的DNA成分提取出来,然后用14重的PCR检测试剂盒对PCR进行扩增,进行初步的筛查。与此同时,将标本接种SC、志贺菌增菌肉汤、7.5%的NaCI肉汤、GN肉汤等进行增菌培养红后对其中的PCR进行筛查、分离以及鉴定。其中以GB4789为依据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以WS/T 9-1996为依据进行生化知识鉴定,以WS/T 82-1996为依据进行血清学的分型[2]。

PFGE的分析:以Pulse Net Chinad的副溶血性弧菌PFGE为依据对菌株进行详细的分析,从TSA平板上将菌落挑取出来,将其制成麦氏度为4.3的CSB菌悬液,然后灌制凝胶块,待酶胶块裂解或者酶切后进行电泳,带染色后及时拍照,然后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在本次试验中,将电泳的参数调整为低分子量78 kb,高分子量396 kb,电泳进行的时间为19 h,脉冲时间为10~35.01 s,然后在其中加入3.8μg/L的硫脲。将本次电泳得到的图像用BioNumer-ics6.6.6.4软件进行聚类和分析,并以沙门菌H9812为参考标准[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流行病学调查

本次为一旅游团,共96人,在2018年5月15日达到大连,在中午12:00在A餐厅用餐,晚上18:00在B餐厅用餐,当晚入住C酒店,16日早上7:00在C酒店用餐,8:30后有人感觉腹部不适,而后陆续出现了腹痛、腹泻等病人,到10:00到发病高峰期,共有46人(47.92%)发病,对本次所采集的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6株(34.78%),与VP食物中毒的主要特征相似。由于此种菌的平均潜伏期是10~18 h,因此,引起中毒可能性最大的是B餐厅的晚餐。

2.2实验室检测

对本次所采集到的42份标本进行检测后,结果显示有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6株(34.78%)。其中15株的血清型别O3:K6、毒力基因以及PFGE带型完全一致,除了B餐厅所检测出来的刀具拭子菌株为toxR+、tdh-外,其余均为toxR+、tdh+,除此以外,并未检出其他类型的病原菌。

2.3PFGE分析

本次所检出来的16株(34.78%)副溶血性弧菌,对其DNA经过内切酶酶切和电泳后,采用BioNumer-ics6.6.6.4软件对电泳带型进行聚类和分析后,结果显示,只有015菌株带型不同,其余15株均属于同一种带型。

2.4结果判定

经过本次研究发现,以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潜伏期、流行病学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依据,判定出这是一起由VP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最为可疑的中毒餐为5月15日B餐厅的晚餐。

3讨论

本次食物中毒事件共有46例人发病,发病率为(47.92%),参照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潜伏期、流行病学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判定出这是一起由VP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但是由于采样人员并未在B餐厅采集到标本,只能怀疑5月15日B餐厅的晚餐中毒餐。本次检测出来的16株(34.78%)副溶血性弧菌,其中有15株与C酒店的血清型、毒力基因、PFGE带型基本一致,因此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同源性[4]。但是从VP的潜伏期、标本检测结果又可以发现,C酒店早餐发生感染的几率非常小,加上从B餐厅所检测出来的刀具拭子菌株为toxR+、tdh-与其他标本toxR+、tdh+存在差异,这也进一步说明了B餐厅刀具上存在VP。所以,在进一步对感染的来源进行确定,就需要与流行病学的规律结合起来进行准确溯源,这也为感染性疾病的溯源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5]。

总之,近年来,发生食物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尤其在沿海城市,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和防范能力,同时还要加强食品生产者的责任和法制意识,要购买新鲜的食品原料,将其放在低温下储藏,加工时要煮熟,餐具也要及时消毒,将VP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杨柳青,欧新华,王岚等.长沙地区8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08):1392-1394+1412.

[2]刘思超,罗泽燕,徐励琴等.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及分子分型溯源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18,44(02):128-133.

[3]陈泽辉,蔡薇,李莉.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测和溯源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7,23(05):87-89.

[4]张甜.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32(01):8-10.

[5]方叶珍,蒋雪凤,徐丹戈等.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6,28(01):68-70+84.

论文作者:李广兵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6

标签:;  ;  ;  ;  ;  ;  ;  ;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测与分析论文_李广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