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审计方式方法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益论文,方式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政府审计的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审计开始进入以效益审计为中心、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并存的现代审计发展阶段。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效益审计在我国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是当今乃至今后审计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审计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的效益审计工作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还没有成熟和完整的标准和方法,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相比,由于审计的单位或项目规模较大、业务复杂,以及收集相关信息的渠道有限,要准确地选取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难度较大,存在的审计风险也更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除了运用财务审计的方式和方法外,还需要掌握现代的管理方法来丰富审计手段。
一、效益审计方式的选择
《世界审计组织审计准则》将效益审计看作需要特殊技能和计划的活动。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过分地受制于具体的要求和期望。也就是说,如果财务审计倾向于应用相对固定的准则,效益审计在选择审计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相对比较灵活,两种审计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是财务审计有全面和专项审计、定期和临时审计、现场和送达审计等方式,效益审计都可应用,但无论从单位、部门、地区或全国来看,进行专项审计的多,全面审计的少;从时期来看,年度审计的少,不定期审计的项目多;从审计地点来看,现场审计的多,送达审计的少。
二是财务审计大多是对单位或部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属于微观性质,欲发现普遍性问题需要在多个单位检查、取证以形成宏观性的结论和建议,其事项较少;效益审计除进行微观的审计外,还侧重于全国、地区、行业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
三是财务审计主要是事后审计,而效益审计还有事前、事中、事后和后续审计。
从现阶段我国的实际经济环境和效益审计现状来看,开展全面性的效益审计不太适合,而专项性的效益审计可操作性还是很强的。由于效益审计尚属探索阶段,在开展专项效益审计时,要特别注意选项的问题:(1)当地政府和群众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2)通过审计调研确定对经济管理有重大影响的审计项目;(3)充分利用财务收支审计线索,从财务账簿入手,从具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中,发现和挖掘效益审计的项目;(4)结合专项资金审计开展效益审计。总之,专项效益审计的选项要体现重要性、实效性、可行性、增值性原则,要争取选准项目,做到审一个就开花结果一个,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为全面开展效益审计积累经验和做法。
后续审计也是效益审计的一种形式,它是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和落实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情况所进行的审查,其首要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执行和落实审计意见和建议,改善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同时,通过后续审计还可以向审计机关反馈效益审计所取得的实际成果。
二、效益审计具体方法的选择
效益审计应以财务审计为基础,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数据评价资源管理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它既要对项目单位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评价,还要对政府投资部门提高济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提出一般建议。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在审计方法上有相同也有差异之处。财务审计主要采用一般审计方法,例如审阅、核对、调查、盘点、分析等等;效益审计除此以外,还要根据项目所需评价的事项而运用不同的数理统计、工程技术、经济技术分析、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社会调查等方法。效益审计在搜集证据和审计评价过程中,除运用了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以外,更主要的是运用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1.广泛深入调查是效益审计最基本的方法
调查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工具,它可以用来调查事实,也可以用来调查对特定问题的看法,是效益审计中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与传统的财务审计不同,效益审计要多渠道广泛地收集数据资料。在收集数据资料时,更强调全面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更注重点面结合,多方法、多渠道、多层次来采集所需的数据资料。(1)文献检索。在审计调查中,审计人员要查阅与调查题目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政府部门发布的规章条例,行业内部的发展规划,各种期刊杂志上权威人士和学者发表的文章和研究成果及网上下载的相关资料。通过文献查阅,能够明确审计调查的方向,进一步提升调查的层次和高度。(2)广泛座谈咨询。由于审计人员同被审计单位的客观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再加上主观上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广泛的座谈咨询更能增加调查的客观公正性。(3)采用调查表。为了全面、系统地收集数据,审计人员可在调查前设计大量的调查表格,主要围绕资源配置、财政资金分配、建章立制、经济、社会效益、内控制度等方面,要求被调查单位如实填写,提供相关的书面材料。(4)查阅有关内部管理资料。查阅研究有关被审计单位经营方针、政策和措施的内部管理资料是获得各种信息的有效手段。不仅要查阅账册、报表等财务资料,而且还要收集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合同文件、快报、会议纪要、总结和发展规划等大量的内部管理资料,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获取经营管理的信息,并从中觉察到存在的问题或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5)深入实地调查。为了获得更为翔实的证据资料,更好地把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要把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案结合起来,在审计调查中不要局限于被审计单位的总部,还要广泛地深入基层和现场,亲自追踪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此外还应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可改进空间和审计实施的可操作性调查。
2.比较和分析是效益审计最常用的方法
效益审计主要是通过数据和指标来阐述事实的。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是采用相关经济指标和数据,运用科学技术分析方法加以分析论证,产生分析研究成果,用以反映经济现状和问题,表明实现的成效和发展趋势。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主要用于核查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反映经济活动是否合规、合法;而效益审计主要审查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研究揭示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因此,在效益审计中,运用较多的是比较和分析的方法,主要有:(1)经济效率指标比较法。是对反映单位效益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比较,把审计期间内的经济效益指标与上年度、本单位历史最好水平及同行业先进水平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和依据。(2)经济活动分析法。包括会计分析和统计分析,常用的方法有:①对比法。即将实际指标与计划、与上期、与历史、与先进指标对比,找出差距和症结所在。②因素法。找出差距中的某些因素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从而分清经济责任。③平衡法。查明各具有平衡关系的经济指标之间的依存关系,测定出有关指标的升降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从而预测出提高经济效益的部位和措施。
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是效益审计中用来了解状况、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在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经常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中各因素的影响,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或者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原因。比较和分析方法相对于调查来说不易操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能力,但准确性强,结论相对可靠。
除了比较分析方法以外,效益审计中还要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运用数量分析法和技术经济论证的分析方法,诸如回归分析法、价值分析法、量本利分析等方法。审计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哪一种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不论采用什么技术和方法,都必须以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原则。
总之,效益审计的方法是灵活的,除了运用财务审计方法,评价被审计事项实现目标、履行职责的情况,揭示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会运用一些专门的管理方法等。但效益审计最广泛使用的还是调查和分析的方法,针对某一问题,通过广泛调查,认真进行分析,借助各种评价标准,形成真实、客观的意见和结论。
三、效益审计方式方法选择的难点
由于效益审计本身的固有特征,从其产生开始就担负着法定的和历史的责任。正是由于其敏感性和影响力,效益审计比传统财务审计风险更大。当然,这与效益审计产生时间短有关,没有明确的、广为认可的行业指南,还需要对相关法规、条例、规定、制度等进行全面的修订、补充和完善。尽管如此,效益审计人员还是应当谨慎地选择适当的审计方式和方法,收集充分可靠的证据并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在效益审计的实践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效益审计项目的选择。我国《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这一规定与效益审计不协调之处在于:一是限制了在更广泛基础上开展效益审计,尤其是独立效益审计,因为效益审计可以对公共资金进行审计,但是宪法规定的主要是对政府政策执行情况和政府行为的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可以作为对象,但不是效益审计的主要对象;二是我国的行政型审计体制缺乏开展效益审计的直接动力,在财务审计方面,行政型体制或许受到的影响不大,但是对于开展效益审计,则会构成极大的制约。因此在效益审计项目的选择上要注意:(1)审计机关的法律授权;(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3)所审查的领域;(4)可以利用的审计资源。
2.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效益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同一项目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而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这使得每开展一项效益审计,审计人员都必须在现场审计开始前,就衡量效益的标准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商,选择和使用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国际审计组织认为效益审计有三种标准:与合理的行政原则、惯例和管理政策相一致的行政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由于我国效益审计实践尚不深入,可将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分为:(1)效果性标准;(2)经济性标准;(3)效率性标准;(4)良好行为标准;(5)良好制度标准。
3.效益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由于评价对象的不同,审计的理论界和职业界都不能为效益审计提供一种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效益审计中除了选择前面提到的效益审计具体方法,还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需要注意的是,效益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审计人员要对效益审计证据的选择给予更多的关注。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导致结论有失公正。审计人员在效益审计中必须在努力选择切题的方式和方法的同时,提高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财务审计的证据可以通过遵循公认的准则,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收集和评价;效益审计则不同,由于方法的灵活性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同时又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使得效益审计证据的收集渠道多种多样,因此效益审计中,自始至终都要对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给予特别的关注,在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方面注入更多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