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霞
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 康复治疗科 730000
摘要:目的 对比探究重建生活为本的脑卒中作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作业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以“重建生活为本”的作业治疗。定期随访,对两组患者进行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评定,对比评定结果。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提高,并且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改善明显。结论 以重建生活为本的脑卒中作业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重建生活;脑卒中;作业治疗;疗效
脑卒中即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可以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语言认知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1917年美国学者提出了作业治疗(OT)康复模式,旨在针对脑卒中患者的生理与心理恢复。临床实践证明该恢复模式对于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复积极有效[1]。但是,目前国内的作业治疗侧重于恢复患者的基本生活和运动能力,很少关注于重建患者的生活意志以及生活方式。梁国辉提出了三元合一的以重建生活为本的脑卒中作业治疗模式,旨在协助患者在恢复基本生活运动能力的基础上,恢复社会角色,重建生活方式和生活意志[2]。本次研究在充分领会该研究要义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自行设计的重建生活为本的脑卒中作业治疗,并从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三个方面评定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对比探究重建生活为本的脑卒中作业治疗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患者各项资料完整有效,诊断明确(经由头颅MRI确认诊断,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年龄范围48-76岁,平均年龄(58±2.8)岁。对照组年龄范围51-78岁,平均年龄(59±3.2)岁;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作业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以“重建生活为本”的作业治疗。所有患者对于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作业治疗,治疗内容参照《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以及《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作业治疗内容包括日常作业、功能性作业以及职业与辅具作业活动。观察组在基础作业治疗的基础上开展重建生活为本的脑卒中作业治疗,参照李鑫等提出的重建生活为本作业治疗设计方案[3],包括环境装饰品作业,贺卡作业等,鼓励患者积极参与作业的同时同其他患者交流沟通,逐步体会作业过程中的成功和喜悦感,增强患者自信心,逐渐帮助患者重建生活意志。两组患者均每日练习内容一次,每次30min,康复周期维持8周。
1.3 评价标准
分别于康复治疗前8周与治疗后8周实施作业治疗评价,横向及纵向对比评价结果,评价参考标准如下:
1.3.1日常生活功能恢复判定
判定标准参照改良Barthelr指数(MBI),评价类目10项,总得分为100分,分数若小于60分为患者基本生活无法自理。
1.3.2 运动能力判定
判定标准参照Fug1.Meyer 肢体功能评价法,评价类目50项,总得分100分,小于50分为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
1.3.3生活质量评定
判定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生存质量评定量表[4],由患者本人和家属共同完成,评价得分满分13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周恢复治疗前后,将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评定结果记录如下表1。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提高,并且采用重建生活为本的作业治疗模式的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临床状况改善明显。
3 讨论
随着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脑卒中发病率持高不下,并且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的发病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凸显。目前,传统的作业治疗侧重于恢复患者的基本生活和运动能力,很少关注于重建患者的生活意志以及生活方式。梁国辉提出了三元合一的以重建生活为本的脑卒中作业治疗模式,旨在协助患者在恢复基本生活运动能力的基础上,恢复社会角色,重建生活方式和生活意志。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满足了患者的社交需求,充分考虑到了患者的社会人属性,在基础的作业治疗的基础之上,不仅有助于恢复锻炼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能力,同时帮助患者恢复社会角色,实现患者回归生活的迫切需求,有助于患者重建生活方式和生活意志。本次研究采用重建生活为本的作业治疗模式的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在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上改善明显(P<0.05)。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患者采用重建生活为本的脑卒中作业治疗效果明显,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邢军,王艳君.早期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5,24(12):1094-1096.
[2] 梁国辉.职业康复与生活重整[C].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暨心脑血管病康复研讨班论文汇编,2000.
[3] 李鑫,郑雅丹,苏柳洁等.“重建生活为本"的作业治疗设计与实践[J].中国康复,2016,31(1):25-26.
[4] 陆 敏,彭 军,尤春景等.WHOQOL.BREF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2):212-4.
论文作者:杨明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作业论文; 患者论文; 能力论文; 为本论文; 脑卒中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日常生活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