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麦的活猪出口增加(论文文献综述)
陈来华,李娟,王亚辉[1](2021)在《中国生猪相关产品贸易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文中认为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几年我国种猪进口量、活猪出口量、鲜冷冻猪肉进出口量、其他冻猪杂碎和冻猪肝的进口量,并对种猪进口来源、活猪出口去向、鲜冷冻猪肉进出口来源与去向、其他冻猪杂碎和冻猪肝的来源进行梳理和比较。结论如下:中国种猪进口量呈现扩大的趋势;活猪出口量不断萎缩;鲜冷冻猪肉进口量不断增加、出口量不断下降;其他冻猪杂碎和冻猪肝的进口量保持高位小幅增长态势;种猪进口、鲜冷冻猪肉进口、其他冻猪杂碎和冻猪肝的进口主要来源于传统的养猪强国美国、丹麦、德国、西班牙等;扩大进口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国内的自然资源,稳定了市场的供应,但另一方面而言,国内生猪产业对外的依存度上升;在国际贸易环境日益复杂、贸易争端发生频发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国内生猪种源"卡脖子"、被迫接受高价进口猪肉等问题。特提出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贸易规划,创新机制、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增加和强化海外生猪产业布局等措施建议。
高海秀,王明利,石自忠[2](2020)在《中国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文中认为从国际贸易比较优势角度系统测定了中国生猪产业竞争力,并应用Agri benchmark监测的国际上重要生猪生产国养殖场(户)的第一手数据,重点从成本收益和生产效率视角探究影响生猪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中国生猪产业的各项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下降,生猪生产已经彻底丧失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及以前的要素成本优势,成为世界上7个重要生猪生产国中平均生产总成本最高的国家;除胴体重外,MSY、物质劳动生产率、饲料转化率等重要生产效率指标均处于很低位置。持续推进健康养殖方式、自主创新关键领域核心科技、全面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构建利益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将是提升中国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张海峰,郭惠武,王珺[3](2019)在《2017中国生猪市场发展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上接2019年3期《饲料与畜牧》第22页)6.3我国猪肉、肉类总体消费,以及与他国的比较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和消费者对猪肉的偏好程度,我国的猪肉生产以及猪肉消费一直处于世界的主导地位。我国的猪肉生产量多年来一直占世界猪肉生产总量的40%以上,据FAOSTAT最新的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的猪肉
邱晓婷[4](2018)在《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猪肉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白华艳[5](2018)在《产业链视角下中国猪肉价格波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肉是中国城乡居民第一大肉类消费品,也是中国畜牧业生产中产业链最长、涉及面最广的居民必需品,不仅涉及到近5000万生猪养殖户的经济利益,还直接影响着生猪产业的平稳运行。然而,在生猪产业链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猪肉价格呈现巨大的波动性,“猪贱伤农”和“肉贵伤市”的现象交替发生,使得整个生猪产业链陷入剧烈变化的恶性循环之中。这不仅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消费,而且影响到中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因此,深入探讨猪肉价格波动机制,对于稳定中国猪肉市场价格,保障猪肉市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确保生猪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现实意义。为此,本研究以对生猪产业链和价格波动的深刻把握为基础,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供给、需求子系统探明影响猪肉价格波动的关键环节。随后进一步从各环节的关键因素出发,重点研究猪肉价格产业链纵向传递机制,以及市场信息、国际因素等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稳定发展中国生猪产业,抑制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中国猪肉价格波动基本特征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波动仍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猪肉价格的内涵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加入WTO后,中国猪肉价格波动更为频繁且波动幅度加大;另一方面,猪肉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大于羊肉、牛肉等同类产品,也远大于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猪肉价格波动频率和幅度。另外,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猪肉价格季节性涨跌幅度更为明显,而且波动周期长度要大于美国猪肉价格周期。(2)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中国生猪产业链价格动态影响系统,探究了育种、养殖、屠宰和销售环节之间关键因素的相互耦合作用。研究表明,能繁母猪规模、投入品价格、屠宰供给量和国际因素都会导致猪肉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比例失衡,进而造成猪肉价格的剧烈波动。另外,系统构建之后,通过对政府储备参数的仿真模拟,发现国家储备肉政策由于其数量、次数和范围都非常有限,对猪肉需求和价格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3)在前文内容基础上,通过运用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内在逻辑。首先考察了育种环节能繁母猪规模和能繁母猪补贴因素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发现,能繁母猪规模与生猪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反馈关系,即当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对滞后10期的生猪价存在显着的负向关系,当期生猪价格对当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存在显着的正向推动作用。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尽管鼓励了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增加,但对于生猪养殖户在养殖技术、养殖技能的实质性提高不存在激励效应。(4)从成本传导路径出发,深入剖析养殖环节饲料原料价格、饲料价格和生猪价格之间逐级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中国生猪养殖环节价格系统中各种价格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且时滞关系。在长期关系中,玉米对生猪价格的作用最强,豆粕价格作用最弱;在短期内,滞后一期的生猪价格对当期生猪价格影响最强,玉米价格次之。(5)运用非对称价格传导理论探究了养殖、屠宰和零售三个环节价格之间的关系,并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探讨市场信息对屠宰环节的价格放大效应。结果表明屠宰环节割裂市场产生的不对称传导加剧了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市场信息使屠宰环节猪肉价格上涨的“正向信息”大于使屠宰价格下跌“负向信息”的影响,且“正向信息”对于猪肉价格波动具有明显放大效应。(6)分析了中国猪肉进出口贸易及其主要构成的变化情况,并考察了中国猪肉价格与国际猪肉价格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表明,中国猪肉进口量从2009年起快速增长以后,中国猪肉市场对国际猪肉市场的影响力在持续扩大。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中国猪肉市场与国际猪肉市场的关联性较弱,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猪肉市场与国际猪肉市场的关联性快速增强。(7)最后对中国与美国生猪产业链养殖状况、价格波动特征、生产组织模式及利益分配、期货市场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认为,美国生猪产业链生产高度规模化、组织化减少了生猪价格波动幅度和频率,期货交易又有效熨平了生猪现货价格的剧烈波动。因此,中国应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和生产环节集中度高的猪肉市场,确保猪肉市场零售价格和销售收益的稳定性,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内猪肉期货市场。
王玲玲[6](2017)在《中国生猪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很多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生猪产业作为畜牧业中的支柱产业,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市场上都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我国是世界上猪肉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2014年,我国年末生猪存栏量为4.66亿头,而排名第二的美国年末生猪存栏量仅为0.621亿头。我国生猪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与丹麦、加拿大等养猪强国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生猪产品所面临国际竞争必然愈加激烈。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下,对我国生猪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提升我国生猪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首先,本文研究分析了近几年我国生猪产品的生产及对外贸易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是世界上生猪产品的第一生产大国,年末生猪存栏量占世界总存栏量的份额接近50%,但是我国生猪产品出口占世界生猪产品出口的份额却很低。出口数额较大的三种生猪产品是活猪、鲜冷冻猪肉、制作或保藏的猪肉罐头,生猪产品出口市场高度集中。其次,运用测定国际竞争力的各项指标对我国生猪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衡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猪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活猪虽然有着极强的竞争优势,但与丹麦和加拿大比,还存有一定的差距,而鲜冷冻猪肉从2011年起失去出口竞争优势。最后,在波特竞争理论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生猪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成本的不断增加,生猪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导致我国生猪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价格优势,国际竞争力低下。此外,我国生猪产品的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从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间接影响因素角度出发,我国生猪的种类繁多,地方特种猪养殖业发展良好,我国居民对猪肉的消费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为提升我国生猪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良好基础。但是我国从事生猪养殖行业的人员缺少专业的指导,养殖不规范,技术推广机构等覆盖的范围不够,指导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金融机构对于生猪养殖行业所提供的的融资渠道等也有一定的门槛,使得生猪养殖行业在资金的获取方面缺少相应的扶持,相关支持性产业发展不健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生猪产业发展受限,无法在国际市场上提升竞争力,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夏春莉[7](2011)在《中国肉猪产业(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猪养殖是中国传统的养殖项目,养殖规模世界第一;猪肉及相关产品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肉食消费品,全国消费总量世界第一。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作为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是促进产业发展和企业增收的重要举措,肉猪产业相关生产企业在这条道路上也不甘落后,迈出了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绝对贸易额和贸易量与中国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因此分析中国肉猪产业的国际贸易状况,研究这一产业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以及了解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使用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了生猪生产情况、从产业的进出口贸易结构、贸易地理方向、产业内贸易及贸易条件四个方面分析了产业的贸易现状,并使用MS、TC、RCA、RTA四大衡量指标对产业各项目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纵向和国际的横向比较,同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个肉猪产业贸易额较大的国家进行了因子排名和综合排名,利用波特钻石模型的理论分析了影响中国肉猪产业的六大因素,认为我国肉猪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众多问题,稳定国内市场供应、减少价格波动依然是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的提升应该从品质、系统建设、监管体系建设几个方面着手。
安龙送[8](2008)在《湖南省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湖南省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猪肉产品对湖南省创汇和经济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湖南省猪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文章从分析湖南省猪肉产品对外贸易概况入手,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对湖南省猪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估计,分别从外部和内部角度考察了湖南省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最后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提高湖南省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在过去的十年中,湖南省猪肉产品出口在波动中有所上升,规模较大,且表现出了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通过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出口数据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湖南省猪肉产品出口值主要因国际市场的扩大和总体竞争力的上升而增加,但出口品种与世界需求不一致则阻碍了湖南省猪肉产品出口的增加。对湖南省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其他省份相比,湖南省猪肉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但与国际竞争者相比,则优势并不明显。影响湖南省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外部因素包括:世界贸易自由化、世界猪肉产品进口、主要竞争者的出口情况、制度环境和资源条件。影响湖南省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部因素包括:专业化水平、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生产投入、质量与品牌。此外,文章通过构建两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湖南省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竞争者的出口值、世界贸易环境和财政支持力度是影响湖南省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政府应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产业的研发能力,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模,通过“绿箱”政策形成对湖南省生猪产业的有效支持。行业协会则应该通过发展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建立联系机制,加强行业交流等举措来发挥其职能作用。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应该注重人才培养,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增加资本投入,实现规模经营,加强质量管理,树立品牌意识等。
吴秀敏[9](2006)在《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四川消费者、生产者行为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优质、安全农产食品的需求是国内外消费者的普遍行为取向,然而,与猪肉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猪肉质量安全问题,无论是对消费者的健康还是对猪肉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都已经构成了威胁,它还直接影响到生猪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猪肉的质量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和紧迫。因此,对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猪肉乃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指导。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缺乏对猪肉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管制经济学、契约经济学、博弈论等,结合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宏观命题的探讨,必须建立在对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生产者、屠宰加工企业行为的分析基础上。基于此,本研究总的思路是在对猪肉质量安全市场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国外猪肉质量安全保障实践的基础上,从消费者需求行为的分析入手,探讨安全猪肉的供给问题,最后探讨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由于四川是中国生猪生产、猪肉消费和出口的主要省份之一。因此,在对消费者需求行为和养猪户的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分别以四川省的城市消费者、养猪户为例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本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由十一章组成。其中,第三、四、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导论与文献综述。包括第1、2章;第1章,导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界定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基本思路。第2章,文献综述。主要对食品安全、猪肉市场、博弈论及其应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评述。 第二部分,理论分析与实践借鉴。包括第3、4、5章。第3章,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章,典型国家的猪肉质量保障体系及兽医管理体制。第5章,猪肉的特性及影响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主要从食品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消费者需求行为的实证分析。即第6章,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分析——对四川城市消费者的实证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猪肉的需求情况(数量上的需求)、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的认知、对安全猪肉的购买情况、对安全猪肉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信息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等。
董银果[10](2005)在《SPS措施对猪肉贸易的影响及中国遵从方略研究》文中认为卫生和植物检疫(SPS)措施是与食品安全、动植物健康以及环境安全风险密切相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也是WTO 框架下规范成员国动植物检疫措施和国际贸易行为的游戏规则。其本质是在控制风险传播的前提下,促进食品安全和动植物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其功能效应犹如一道“双刃的‘防火墙’”,其中蕴涵着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近几年来,国内研究SPS 和食品安全的论着较多,但专门针对国际贸易中某一具体商品的研究仍显不足。本文以中国具有价格比较优势的猪肉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研究SPS 措施对猪肉贸易的作用机理以及对中国猪肉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探寻乌拉圭回合后中国猪肉出口大幅下降的根源和关键所在,从宏观、中观、微观3 个层面提出中国猪肉贸易的遵从方略,为完善中国猪肉安全控制体系建设,提升中国生猪产业整体素质和出口竞争力,理性选择猪肉出口多元化战略,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章.导论 首先,从中国猪肉贸易所处国际国内环境入手,着重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SPS 的紧迫性、研究目的和意义;其次,对国内外有关SPS 措施与贸易关系的研究动态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综述和评价,指出了中国对SPS 研究的不足,其中在理论分析框架、定量方法应用以及理论研究与贸易实践的结合上尤显不足。再次,根据研究目的和关键问题,构思出本文研究的路线图,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本文强调,在WTO 框架下,世界农产品贸易正从“关税壁垒”时代走向“技术性壁垒”时代,从而使“安全规制”与“贸易发展”的矛盾、争端更加突出,这正是本文研究SPS 措施与猪肉贸易的出发点。 第二章.SPS 措施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 本章在论述 SPS 的内涵、特征与分类的基础上,首先就SPS 措施与技术性贸易措施及绿色贸易措施的相互关系进行界定和梳理;探究并论证了自90 年代中期以来SPS 措施得以广泛发展的3 大根源,进而提出评判SPS措施合理性与歧视性的8 项具体标准,这也是本文与国内同类研究的不同之处。其次,着重探寻SPS 措施形成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需求层次理论、标准差异理论、外部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各种理论对SPS 措施形成的影响。与国内同类研究相比,本文在需求层次理论、标准差异理论的内涵及其影响效应方面作了充实和加强,有利于丰富SPS 措施形成的理论研究。再次,在介绍国外学者分析SPS 措施框架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罗伯特(ROBERT)局部均衡分析框架在小国法规保护、小国供给变动、小国需求变动以及贸易大国假设条件下,SPS 措施对贸易流动、国民福利的影响。 第三章.SPS 的国际贸易规制与争议案例 本章主要采用实证和案例方法,重点阐述了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下属国际组织关于SPS 措施的国际贸易规制及
二、丹麦的活猪出口增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麦的活猪出口增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生猪相关产品贸易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生猪上下游相关产品外贸现状 |
(一)种猪进口量持续大幅增长 |
(二)国内活大猪出口量稳中略降 |
(三)中国猪肉出口量同比逐年下降 |
(四)冷冻鲜猪肉进口量不断创新高 |
(五)猪杂碎类产品进口量增长平衡 |
二、中国生猪上下游相关产品外贸现状成因分析 |
(一)国内猪肉产量短期波动幅度较大 |
(二)出口产品品种较少,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
(三)生猪类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不足 |
(四)贸易政策的调整刺激了生猪相关产品进口数量大增 |
三、解决中国生猪上下游相关产品贸易现状被动局面的相关措施 |
(一)强化保障措施,提升产业稳定性和竞争力 |
(二)突破种猪育种核心技术,打造现代猪业科技强国 |
(三)创新发展对外贸易,提高肉类市场供应 |
(四)培育发展猪业全产业链 |
(2)中国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中国猪肉产品贸易及 贸易结构变动 |
二、中国生猪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
1.指标含义。 |
2.结果分析。 |
三、影响我国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
(一)成本因素 |
1.仔畜费方面。 |
2.饲料成本方面。 |
3.劳动力成本方面。 |
4.医疗防疫费方面。 |
(二)生产效率因素 |
(三)其他影响因素 |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3)2017中国生猪市场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7 猪肉及相关产品进出口情况 |
7.1 猪肉进出口情况 |
7.2 猪杂碎的进口情况 |
7.3 种猪进口情况 |
7.4 活猪出口情况 |
8 畜牧产品市场情况 |
8.1 主要畜产品价格情况 |
(4)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猪肉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人口经济理论研究概述 |
1.2.1 早期主要人口经济理论 |
1.2.2 现代经济学中的人口理论 |
1.3 经典贸易理论 |
1.3.1 比较优势理论 |
1.3.2 要素禀赋理论 |
1.4 人口结构与贸易研究综述 |
1.4.1 人口老龄化与贸易 |
1.4.2 城乡结构与贸易相关性研究 |
1.4.3 性别结构变动与贸易研究 |
1.4.4 研究述评 |
1.5 猪肉贸易研究综述 |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7 本文特色 |
第二章 我国人口结构和猪肉贸易变动特征 |
2.1 中国人口转型特征 |
2.1.1 地区人口增长趋势比较 |
2.1.2 人口年龄结构现状 |
2.1.3 人口城乡结构特征 |
2.1.4 人口性别结构分析 |
2.2 猪肉产品贸易现状 |
2.2.1 国际猪肉产品贸易概况 |
2.2.2 我国猪肉贸易概况 |
2.2.3 我国猪肉贸易产品结构 |
2.2.4 我国猪肉贸易地区结构 |
第三章 “人口转型—猪肉消费、供给—猪肉贸易”传导机制 |
3.1 人口结构变动与猪肉消费 |
3.1.1 人口结构与猪肉消费相关性研究 |
3.1.2 人口结构与猪肉消费概况 |
3.2 人口结构变动与猪肉供给 |
3.2.1 人口结构与猪肉生产相关性研究 |
3.2.2 人口结构与猪肉生产概况 |
3.3 人口结构对猪肉贸易的影响路径分析 |
第四章 人口结构变动对地区猪肉贸易的影响分析 |
4.1 人口结构变动影响地区猪肉进口的实证检验 |
4.1.1 模型构建 |
4.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1.3 数据平稳性检验 |
4.1.4 协整分析 |
4.1.5 豪斯曼检验 |
4.1.6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4.2 人口结构变动对于猪肉出口的影响估计 |
4.2.1 模型构建 |
4.2.2 主要变量解释 |
4.2.3 回归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产业链视角下中国猪肉价格波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猪肉价格波动周期研究 |
1.4.2 猪肉价格波动原因 |
1.4.3 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波动 |
1.4.4 猪肉非对称价格传导的相关研究 |
1.4.5 生猪生产支持政策对猪肉价格的影响 |
1.5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5.4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之处 |
2 农业产业链价格理论与分析框架 |
2.1 价格机制理论基础 |
2.1.1 劳动价值论 |
2.1.2 均衡价格理论 |
2.1.3 不完全竞争价格理论 |
2.1.4 信息经济学理论 |
2.2 理论分析框架 |
2.2.1 产业链理论 |
2.2.2 农业产业链 |
2.2.3 生猪产业链 |
2.2.4 产业链中价格波动与增值机制 |
2.2.5 研究界定及分析框架 |
3 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3.1 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特点 |
3.1.1 中国猪肉价格长期波动特点 |
3.1.2 加入WTO后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特点 |
3.2 基于时间序列分解的猪肉价格波动规律分析 |
3.2.1 TRAMO/SEATS季节调整方法 |
3.2.2 数据来源与分析 |
3.3 基于H-P滤波的中国猪肉价格波动周期测定 |
3.3.1 研究方法 |
3.3.2 H-P滤波法结果测定 |
3.3.3 基于国际比较的猪肉价格波动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模型 |
4.1 猪肉价格波动机制及各环节关键因素分析 |
4.1.1 猪肉价格波动机制分析 |
4.1.2 影响猪肉价格的需求因素 |
4.1.3 影响猪肉价格的供给因素 |
4.2 猪肉价格波动系统建模 |
4.2.1 猪肉价格波动系统的假设界定 |
4.2.2 猪肉价格波动的系统结构分析 |
4.2.3 猪肉价格形成模型建立以及指标解释 |
4.3 猪肉价格波动的系统动力学仿真与对策分析 |
4.3.1 需求模拟与分析 |
4.3.2 供给模拟与分析 |
4.3.3 猪肉价格模拟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育种环节对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影响 |
5.1 能繁母猪存栏量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分析 |
5.1.1 能繁母猪的内在周期 |
5.1.2 实证分析 |
5.2 能繁母猪补贴效率分析及政策评价 |
5.2.1 实证研究理论与模型 |
5.2.2 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实施前后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变化分析 |
5.2.3 中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对生产效率变动的影响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养殖环节对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影响 |
6.1 生猪、饲料生产波动与价格波动 |
6.1.1 生猪生产波动 |
6.1.2 饲料生产波动 |
6.1.3 饲料原料、饲料及生猪价格波动 |
6.2 养殖环节价格引导关系分析 |
6.2.1 价格序列平稳性检验 |
6.2.2 协整检验 |
6.2.3 价格序列短期关系方程 |
6.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6.3 养殖环节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
6.3.1 模型与估计结果 |
6.3.2 生猪养殖环节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屠宰环节对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影响 |
7.1 生猪产业链各环节收益分析 |
7.1.1 养殖环节收益分析 |
7.1.2 屠宰环节收益分析 |
7.1.3 零售环节收益分析 |
7.1.4 生猪产业链各环节收益调研分析 |
7.2 屠宰环节猪肉价格不对称传导实证分析 |
7.2.1 研究方法 |
7.2.2 数据说明 |
7.2.3 实证分析 |
7.2.4 价格非对称传导原因分析 |
7.3 市场信息对屠宰环节价格波动的影响 |
7.3.1 市场信息对猪肉价格波动的作用机制 |
7.3.2 实证分析 |
7.3.3 屠宰价格对信息的非对称效应曲线及解释 |
7.4 本章小结 |
8 国际市场对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影响 |
8.1 全球猪肉及生猪贸易变化分析 |
8.1.1 全球猪肉及生猪生产和消费变化分析 |
8.1.2 全球猪肉及生猪贸易变化分析 |
8.2 加入WTO以后中国生猪和猪肉贸易构成变化分析 |
8.2.1 中国生猪贸易变化分析 |
8.2.2 中国猪肉贸易变化分析 |
8.2.3 中国加工猪肉贸易变化分析 |
8.2.4 小结 |
8.3 国际猪肉市场价格与中国猪肉市场价格的影响关系分析 |
8.3.1 中国猪肉市场价格与进口价格倒挂现象分析 |
8.3.2 国际猪肉市场价格与中国猪肉市场价格的影响关系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9 中美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对比研究 |
9.1 美国生猪养殖业波动分析 |
9.1.1 美国生猪养殖变动趋势 |
9.1.2 美国生猪存栏结构波动分析 |
9.1.3 美国生猪出栏率及死亡率变动分析 |
9.2 美国生猪产业链价格及效益波动分析 |
9.2.1 美国生猪价格波动分析 |
9.2.2 美国猪粮比价波动分析 |
9.2.3 美国生猪生产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
9.3 美国产业链生产组织模式及利益分配对波动的影响 |
9.3.1 美国产业链生产规模化程度变化 |
9.3.2 美国产业链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及对波动的影响 |
9.3.3 美国生猪产业链利益分配 |
9.4 美国期货对生猪价格的影响 |
9.4.1 数据及分析说明 |
9.4.2 美国生猪价格与期货价格影响关系分析 |
9.5 本章小结 |
10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10.1 研究结论 |
10.2 政策建议 |
10.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6)中国生猪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生猪产品 |
2.1.2 国际竞争力 |
2.1.3 生猪产品国际竞争力 |
2.1.4 农产品生产成本 |
2.1.5 生猪养殖成本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绝对优势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 |
3 中国生猪产品生产及对外贸易现状 |
3.1 中国生猪产品生产现状 |
3.1.1 中国肉类及猪肉产量 |
3.1.2 中国生猪存栏量 |
3.2 中国生猪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
3.2.1 生猪产品出口总量分析 |
3.2.1.1 中国活猪出口情况 |
3.2.1.2 中国猪肉出口情况 |
3.2.2 生猪产品出口的品种结构分析 |
3.2.3 生猪产品出口流向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生猪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
4.1 中国生猪产品净出口指标分析 |
4.2 中国生猪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
4.2.1 中国活猪国际市场占有率情况 |
4.2.2 中国鲜冷冻猪肉国际市场占有率情况 |
4.3 中国生猪产品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
4.3.1 中国活猪贸易竞争指数情况 |
4.3.2 中国鲜冷冻猪肉贸易竞争指数情况 |
4.4 中国生猪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生猪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5.1 直接影响因素 |
5.1.1 成本 |
5.1.1.1 中国生猪成本构成 |
5.1.1.2 中国生猪成本变化趋势 |
5.1.1.3 中国生猪总成本的国际比较 |
5.1.1.4 中国生猪成本结构的国际比较 |
5.1.1.5 中外生猪成本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 |
5.1.2 价格 |
5.1.3 质量 |
5.2 间接影响因素 |
5.2.1 生产要素 |
5.2.2 需求要素 |
5.2.3 相关支持性产业 |
5.2.4 养殖企业主体状况 |
5.2.5 政府政策 |
5.2.6 机会 |
5.3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以生猪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提高生猪产品质量 |
6.2.2 发展我国地方特色生猪品种,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品牌效应 |
6.2.3 加快生猪养殖的技术推广,实现养殖规范化、科学化 |
6.2.4 营造更好的融资环境,适时推出生猪期货 |
6.2.5 推进饲料产业、物流产业、屠宰加工业等相关性产业的发展 |
6.2.6 加大对生猪产业的扶持力度 |
6.2.7 继续增强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的程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
(7)中国肉猪产业(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1.2.3 研究文献的评价 |
1.3 研究方法、思路和论文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论文框架 |
1.4 特色和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指标 |
2.1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竞争优势理论 |
2.2 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 |
2.2.1 国际市场占有率(MS) |
2.2.2 贸易竞争力指数(TC) |
2.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
2.2.4 显示性技术优势指数(RTA) |
第三章 中国肉猪产业(品)生产和对外贸易的现状 |
3.1 生猪生产现状 |
3.1.1 中国生猪养殖情况 |
3.1.2 世界生猪养殖情况 |
3.2 我国肉猪产业(品)国际贸易的现状分析 |
3.2.1 数据来源及项目分类 |
3.2.2 我国肉猪产业(品)进出口结构 |
3.2.3 我国肉猪产业(品)贸易地理方向 |
3.2.4 我国肉猪产业(品)进出口的产业内贸易状况 |
3.2.5 我国肉猪产业(品)出口的贸易条件 |
第四章 我国肉猪产业(品)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
4.1 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国际比较 |
4.2 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国际比较 |
4.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
4.4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
4.5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肉猪产业(品)进行国际地位排名 |
第五章 我国肉猪产业(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5.1 基本因素 |
5.1.1 生产因素 |
5.1.2 需求状况 |
5.1.3 相关与辅助产业 |
5.1.4 生产企业 |
5.2 附加因素 |
5.2.1 机遇 |
5.2.2 政府 |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基本结论 |
6.1.1 中国肉猪产业还存在众多问题亟待解决 |
6.1.2 肉猪产业(品)各项目的国际竞争力不均 |
6.2 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6.2.1 进军国际市场,重在品质提升 |
6.2.2 推动产业发展,重在系统建设 |
6.2.3 优化产业环境,重在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湖南省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3 对已有文献的评价 |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4 基本内容 |
5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5.1 可能的创新点 |
5.2 不足 |
第二章 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1 马克思主义竞争理论 |
2 竞争优势理论 |
2.1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
2.2 双重钻石模型 |
2.3 九要素模型 |
3 国际贸易理论 |
3.1 绝对优势理论 |
3.2 外生比较优势理论 |
3.3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湖南省猪肉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
1 猪肉产品的界定 |
2 湖南省猪肉产品对外贸易规模变化 |
3 湖南省猪肉产品贸易结构变化 |
4 湖南省猪肉产品贸易的地理方向 |
5 湖南省猪肉产品出口变化分析 |
5.1 CMS模型及数据说明 |
5.2 模型结果 |
6 小结 |
第四章 湖南省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1 实证方法及数据说明 |
1.1 竞争力评价指标 |
1.2 数据来源 |
2 湖南省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测度 |
2.1 国际市场占有率结果 |
2.2 贸易专业化指数结果 |
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结果 |
2.4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结果 |
3 结论与政策含义 |
4 小结 |
第五章 湖南省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1 概述 |
2 外部因素 |
2.1 贸易自由化 |
2.2 世界猪肉产品进口 |
2.3 世界猪肉产品出口 |
2.4 制度环境 |
2.5 资源条件 |
3 内部因素 |
3.1 专业化水平 |
3.2 生产规模 |
3.3 技术水平 |
3.4 生产投入 |
3.5 质量与品牌 |
4 实证分析 |
4.1 理论模型 |
4.2 数据及结果 |
5 小结 |
第六章 提高湖南省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
1 强化政府职能 |
1.1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1.2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产业研发能力 |
1.3 利用世贸组织规则,有效支持产业发展 |
2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2.1 发展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 |
2.2 建立联系机制,加强行业交流 |
3 强调主体行为 |
3.1 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技术水平 |
3.2 增加资本投入,适度规模经营 |
3.3 加强质量管理,树立品牌意识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四川消费者、生产者行为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 |
1.2.1 基本概念 |
1.2.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供给—需求分析法 |
1.5.2 社会调查法 |
1.5.3 假设市场评估法(CVM) |
1.5.4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
1.5.5 博弈论方法 |
1.5.6 案例研究法 |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6.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
1.6.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食品安全的研究进展 |
2.1.1 有关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因素的研究 |
2.1.2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特性与质量控制的研究 |
2.1.3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
2.1.4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
2.1.5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与国际贸易的研究 |
2.1.6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研究 |
2.2 关于农户行为的研究 |
2.2.1 集中在农户是否理性的争论上 |
2.2.2 对农户的某一具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
2.3 有关猪肉市场的研究 |
2.3.1 猪肉供给研究 |
2.3.2 猪肉消费研究 |
2.3.3 猪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力研究 |
2.3.4 生猪产业组织模式和猪肉供应链的研究 |
2.3.5 发达国家在保障猪肉安全方面的经验介绍 |
2.4 有关博弈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
2.5 简短的评述 |
3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 |
3.1 政府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
3.1.1 重商主义的政府行为观 |
3.1.2 自由主义的政府行为观 |
3.1.3 政府干预主义 |
3.1.4 新自由主义 |
3.1.5 政府干预理论的发展 |
3.1.6 简短的评述 |
3.2 关于市场失灵及如何矫正的理论分析 |
3.2.1 关于市场失灵的理论分析 |
3.2.2 关于矫正市场失灵的理论分析 |
3.3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
3.3.1 猪肉质量安全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
3.3.2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信息不对称 |
3.3.3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外部性问题 |
3.3.4 猪肉市场存在的过度竞争问题 |
3.3.5 消费者对猪肉的购买决策 |
3.3.6 小结 |
3.4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手段 |
3.4.1 政府管制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合理性与方法 |
3.4.2 解决猪肉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市场手段 |
3.4.3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分析的启示 |
4 典型国家的猪肉质量保障体系及兽医管理体制 |
4.1 典型国家的猪肉质量保障体系 |
4.1.1 丹麦的猪肉一体化生产体系 |
4.1.2 瑞典的绿色养猪模式 |
4.1.3 德国的生猪及猪肉质量保障措施 |
4.1.4 日本的优质猪肉产销体系 |
4.1.5 美国的PQA体系 |
4.1.6 荷兰的IKB体系 |
4.2 OIE的官方兽医制度与欧盟、美国等的兽医管理体制 |
4.2.1 OIE的官方兽医制度 |
4.2.2 美国的兽医管理体制 |
4.2.3 欧盟的兽医防疫体制 |
4.2.4 澳大利亚的政府兽医管理制度 |
4.3 结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
5 猪肉的特性及影响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 |
5.1 猪肉的特性 |
5.1.1 猪肉的产品特性 |
5.1.2 猪肉的食用品质 |
5.1.3 猪肉的消费特性 |
5.1.4 猪肉的技术特性 |
5.2 食品科学关于食品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
5.2.1 食品科学对食品安全性的理解 |
5.2.2 食品安全性与人类食物链 |
5.2.3 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 |
5.3 影响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 |
5.3.1 农业环境污染对猪肉质量安全的影响 |
5.3.2 天然有毒物质对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
5.3.3 化学物质残留对猪肉质量安全的影响 |
5.3.4 生物性污染对猪肉质量安全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分析——对四川城市消费者的实证分析 |
6.1 我国猪肉的需求状况分析 |
6.1.1 我国猪肉的进出口状况 |
6.1.2 我国猪肉的国内消费需求概况及消费市场变化特征 |
6.2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经典的消费者需求模型及其启示 |
6.2.1 古典消费者需求理论 |
6.2.2 对产品特性的家庭生产模型和需求模型 |
6.2.3 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 |
6.2.4 启示 |
6.3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的认知、需求及安全猪肉的支付意愿分析 |
6.3.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描述 |
6.3.2 调查统计与计量分析 |
6.4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信息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6.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描述 |
6.4.2 调查统计与计量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我国猪肉的供给状况及猪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7.1 我国猪肉的供给状况 |
7.2 猪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产业链的分析 |
7.2.1 猪肉产业链分析框架 |
7.2.2 猪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 猪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资中县的实证分析 |
7.3.1 研究方法及样本的选择 |
7.3.2 资中县生猪产业链各阶段的状况 |
7.3.3 资中县生猪产业链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
7.4 本章小结 |
8 农户对猪肉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分析——对四川养猪户的实证分析 |
8.1 农户对猪肉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8.1.1 数据来源 |
8.1.2 样本特征描述 |
8.1.3 苗猪的来源 |
8.1.4 饲料的使用情况 |
8.1.5 对兽药的认知及使用状况 |
8.1.6 对养殖协会的认知度及养殖协会提供服务的状况 |
8.1.7 面临的风险以及防范措施 |
8.1.8 对合同生产方式及对有关技术服务的看法 |
8.2 养猪户采用安全兽药的意愿的计量经济分析 |
8.2.1 研究假设 |
8.2.2 养猪户采用安全兽药的意愿的理论模型 |
8.2.3 模型运算结果 |
8.2.4 结果与讨论 |
8.2.5 结论 |
8.3 本章小结 |
9 安全猪肉产业化经营中加工企业与养猪户行为选择的博弈机理及契约选择机理 |
9.1 安全猪肉产业化经营中加工企业与养猪户行为选择的博弈机理 |
9.1.1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问题 |
9.1.2 加工企业与养猪户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9.1.3 加工企业与养猪户行为选择的博弈机理 |
9.1.4 加工企业与养猪户行为选择的博弈模型 |
9.2 安全猪肉产业化经营中加工企业与养猪户之间的契约选择机理 |
9.2.1 问题的提出 |
9.2.2 G—H—M模型简介 |
9.2.3 G—H—M模型在安全猪肉产业化经营中的应用 |
9.2.4 结论 |
9.3 本章小结 |
10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
10.1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
10.1.1 猪肉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及职能划分 |
10.1.2 猪肉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现状 |
10.1.3 猪肉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 |
10.1.4 猪肉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
10.1.5 生猪及猪肉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现状 |
10.1.6 猪肉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
10.1.7 猪肉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现状 |
10.1.8 兽医、兽药管理的现状 |
10.1.9 现行的生猪屠宰制度 |
10.2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10.2.1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10.2.2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
10.2.3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
10.2.4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存在的问题 |
10.2.5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
10.2.6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
10.2.7 兽医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0.2.8 生猪屠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10.3 本章小结 |
11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及相关政策措施 |
11.1 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
11.1.1 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建设的总体构想 |
11.1.2 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
11.2 猪肉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11.3 猪肉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
11.4 猪肉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
11.5 猪肉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
11.6 猪肉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 |
11.7 猪肉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
11.8 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 |
11.8.1 加强有关制度建设 |
11.8.2 建立、健全我国动物疫病的防疫体制 |
11.8.3 猪肉生产经营企业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和自身品牌建设 |
11.8.4 改变经营方式,提高生猪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第10章的有关附表 |
附录2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调查表 |
附录3 养猪户的质量安全控制行为调查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SPS措施对猪肉贸易的影响及中国遵从方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1.3.3 简要评价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5.1 提出评判SPS 措施合理性与歧视性的8 项标准 |
1.5.2 构建了SPS 措施对中国猪肉贸易影响的理论和量化模型 |
1.5.3 提出中国猪肉出口贸易遵从SPS 措施应着力解决的3 个关键问题 |
1.5.4 提出宜用两套标准保障中国猪肉安全的新构想 |
1.5.5 提出企业遵从国际安全标准要同遵从成本研究紧密相结合 |
第二章 SPS 措施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 |
2.1 SPS 措施的内涵、分类与特征 |
2.1.1 SPS 措施的内涵及与相关措施辨析 |
2.1.2 SPS 措施的分类 |
2.1.3 SPS 措施的特征 |
2.2 SPS 措施的产生与发展根源 |
2.2.1 SPS 措施的产生 |
2.2.2 SPS 措施的发展原因 |
2.2.3 SPS 措施的实质 |
2.2.4 SPS 措施合理性与歧视性的评判标准 |
2.3 SPS 措施形成的理论基础 |
2.3.1 需求层次理论 |
2.3.2 标准差异理论 |
2.3.3 外部性理论 |
2.3.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 SPS 措施对贸易影响的评价模型 |
2.4.1 评价困难与评价模型 |
2.4.2 贸易小国法规保护模型 |
2.4.3 贸易小国供给变动模型 |
2.4.4 贸易小国需求变动模型 |
2.4.5 贸易大国导致国际价格变动模型 |
第三章 SPS 的国际贸易规制与争议案例 |
3.1 SPS 的国际制度安排 |
3.1.1 国际制度安排的动力 |
3.1.2 世界贸易组织(WTO)对SPS 的规制 |
3.1.3 国际贸易标准制定机构 |
3.2 SPS 争议案例分析 |
3.2.1 荷尔蒙牛肉争议案与启示 |
3.2.2 澳大利亚鲑鱼争议案与启示 |
3.2.3 日美农产品品种测试争议案与启示 |
3.2.4 对WTO 处理SPS 争议案的评价 |
3.3 国际制度安排的意义与评价 |
3.4 WTO 面临的新挑战 |
3.4.1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争端 |
3.4.2 WTO 无歧视原则的适应性 |
3.4.3 发展中国家遵从SPS 协议的困难与遵从成本 |
3.4.4 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组织的困境 |
3.4.5 WTO 模糊条款的具体化与清晰化 |
第四章 SPS 措施影响猪肉国际贸易的实证分析 |
4.1 世界猪肉生产与国际贸易格局 |
4.1.1 世界猪肉的生产状况与贡献率 |
4.1.2 世界猪肉贸易的变动分析 |
4.2 生猪健康规定及猪肉安全标准影响猪肉国际贸易的实例分析 |
4.2.1 OIE 对动物健康的规定 |
4.2.2 官方兽医机构在生猪和猪肉贸易中的作用 |
4.2.3 生猪口蹄疫影响台湾猪肉贸易的实例分析 |
4.2.4 猪肉病原菌影响人体健康的一般分析 |
4.2.5 沙门氏菌的控制标准对世界猪肉贸易的影响与争议 |
4.2.6 抗生素控制标准对猪肉贸易的影响与争端 |
4.2.7 二恶英对比利时养猪产业与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
4.3 不同市场类型国家的SPS 措施对猪肉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
4.3.1 主要猪肉进口国市场分析 |
4.3.2 主要猪肉出口国市场分析 |
4.3.3 猪肉出口国的竞争优势和变动趋势分析 |
第五章 SPS 措施影响中国猪肉贸易的理论模型和量化方法 |
5.1 中国猪肉贸易的阶段性特征考察 |
5.1.1 1963-1977 年的猪肉出口贸易---非正常增长期 |
5.1.2 1978-1984 年的猪肉出口贸易----成长期 |
5.1.3 1985-1994 年的猪肉出口贸易----繁荣期 |
5.1.4 1995-至今的猪肉出口贸易-----低潮期 |
5.2 SPS 措施影响中国猪肉出口贸易的理论与模型分析 |
5.2.1 SPS 协议影响中国猪肉贸易的理论分析 |
5.2.2 SPS 措施导致的遵从成本 |
5.2.3 SPS 措施对中国猪肉贸易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 |
5.3 SPS 措施影响中国猪肉出口的量化方法 |
5.3.1 量化方法选择、数据采集、量化对象 |
5.3.2 量化内容与量化结果 |
5.3.3 量化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
5.4 中国猪肉遭受SPS 壁垒的原因分析 |
5.4.1 中国猪肉遭受SPS 壁垒的国际因素 |
5.4.2 中国猪肉遭受SPS 壁垒的国内因素 |
第六章 中德猪肉安全控制系统比较分析 |
6.1 中德猪肉生产、贸易比较 |
6.1.1 中德猪肉生产比较 |
6.1.2 中德猪肉贸易比较 |
6.1.3 中德猪肉进口来源比较 |
6.1.4 中德猪肉出口市场比较 |
6.2 德国猪肉安全控制系统的设置与效率 |
6.2.1 法规、标准系统 |
6.2.2 猪肉安全管理系统 |
6.2.3 动物健康保障系统 |
6.2.4 猪肉安全检验与保证系统 |
6.3 中国猪肉安全控制系统的设置与不足 |
6.3.1 法规、标准系统 |
6.3.2 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
6.3.3 动物健康保障系统 |
6.3.4 猪肉安全检验与保证系统 |
6.4 中德猪肉安全控制系统存在差距的集中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
6.4.1 中德猪肉安全控制系统存在差距的集中表现 |
6.4.2 中德猪肉安全控制系统产生差距的原因 |
第七章 中国猪肉贸易遵从SPS 的总体方略 |
7.1 中国猪肉贸易遵从SPS 措施的宏观策略 |
7.1.1 完善生猪和猪肉法规标准体系 |
7.1.2 建立分工明确的猪肉安全管理体制,逐渐向官方兽医体制过渡 |
7.1.3 加大投入,发展猪肉质量安全控制支撑服务系统 |
7.1.4 强化生猪疫病和猪肉安全的“源头”控制 |
7.2 中国猪肉贸易遵从SPS 措施的中观策略 |
7.2.1 按照质量安全标准化要求,完善猪肉产加销供应组织体系 |
7.2.2 充分发挥养猪协会的质量安全标准修订、监督、保证、服务和自律作用. |
7.2.3 加强对个体户的教育,推行诚信承诺制 |
7.2.4 在遵从SPS 规则下,灵活运用贸易谈判和交涉策略 |
7.3 中国猪肉贸易遵从SPS 措施的微观策略 |
7.3.1 加强猪肉出口企业遵从成本与遵从收益研究 |
7.3.2 微观企业的遵从策略选择 |
7.3.3 中国猪肉出口企业的市场选择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丹麦的活猪出口增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生猪相关产品贸易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 陈来华,李娟,王亚辉. 对外经贸实务, 2021(08)
- [2]中国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J]. 高海秀,王明利,石自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3]2017中国生猪市场发展报告[J]. 张海峰,郭惠武,王珺. 饲料与畜牧, 2019(04)
- [4]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猪肉贸易的影响研究[D]. 邱晓婷. 福州大学, 2018(03)
- [5]产业链视角下中国猪肉价格波动机制研究[D]. 白华艳.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中国生猪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王玲玲. 山东农业大学, 2017(11)
- [7]中国肉猪产业(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夏春莉. 西北大学, 2011(06)
- [8]湖南省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安龙送.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9]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四川消费者、生产者行为的实证分析[D]. 吴秀敏. 浙江大学, 2006(08)
- [10]SPS措施对猪肉贸易的影响及中国遵从方略研究[D]. 董银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