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论文_魏列平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论文_魏列平

33012119700515xxxx

摘要:装配式建筑成为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以建筑信息化管理作为基础,需要合理应用现有技术,提升应用优势。BIM技术的整体化应用符合要求,结合实际技术的应用指标,在建筑设计阶段,需要发挥技术的最大化作用,提升可行性。本次研究中以BIM技术为基础,对如何实现合理化应用分析。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建筑;设计应用

1导言

装配式建筑是不同于传统建筑的一种建筑方式,其设计过程也相对比较复杂,会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内容,而BIM技术作为建筑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现如今已经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需要人们在对装配式建筑展开设计时对BIM技术展开有效的应用,从而实现对装配式技术的科学设计,促进建筑的产业化发展。

2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2.1将建筑工期缩短

拿装配式建筑和传统的技术进行比较可以非常明显的发现装配式建筑在缩短工期方面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优势,可以节省大概70%的时间,最快可以在7天之内成功盖好一层楼。对住宅装配式技术展开应用可以去除传统建筑的外保温,抹灰,二次结构以及砌体等施工流程,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将工期缩短。和造汽车一样,用工业化的方式来将手工方式进行取代,从板材制作一直到后期拼接工序都可以采用机械化的作用方式,有效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2.2环境污染非常小

传统建筑在实际施工中会用混凝土,沙子,水泥展开现场搅拌以及垒砌工作,会产生非常多的建筑垃圾以及粉尘。而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直接进行现场装配以及连接工作,有效的避免各种扬尘的散发,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装配式建筑在施工中选用的是吊装装配工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振捣泵,建筑模板拼接以及安装中产生的一些噪音。

2.3节水节能

装配式建筑在实际施工现浇混凝土以及现场模板作业相对比较少,这样会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扬尘污染。选择装配式施工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施工中的材料浪费,借助相关技术进行测算可以发现,每100m2住房可以减少大概5t建筑垃圾。

2.4提升劳动生产率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管理采用的是大批量生产的方式,将其直接运输到施工场地进行安装,能保证模板控制的稳定性。在施工控制过程中,简化处理流程,缩短工期,降低劳动生产率。

2.5提升工程质量安全和稳定

在传统的施工过程中,进行高空作业,施工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而且技术水平有限,施工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和其他方面内容可知,如何减少安全隐患成为重点。以装配式施工管理为例,预制构件的生产以低空作业为主,不存在高空坠落的现象,工地预制管理由专业人员进行的,以机械化操作作为基础,在整个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提升工程质量,减少安全隐患。

3BIM技术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技术形式本身比较特殊,结合实际情况,如何做好分析和指导是重点,在预设过程中发挥调整控制的优势,满足要求。以下对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BIM技术实现优化规划和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BIM技术发挥重要的作用,结合协调一致管理以及相关参数预设等可知,如何解决传统建筑中存在的相关冲突问题成为重点。设计变更难度比较大,结合各种问题,在选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和场地预设模式的最大化作用。考虑到建设定位和评估模式等可知,传统方式的设计符合定量要求,在整个分析和管理过程中,要确定构件的尺寸。结合属性以及其他方面要求,提前建立数据模型,在根据模型参数和实际要求等,在预设管理过程中,进行方案合理化分析。以图纸设计和概况等,进行立体分析后。提前进行还原处理,如果确实合适的设计指标,则容易导致成本增加。工期不断延长后,结构师在模型建设过程中,要进行统计和计算。定额信息掌握是重点,如何提升稳定性是重点,结合预算架构和实际误差等,如何做好稳定性分析成为重点。

3.2BIM技术在生产制造阶段的应用

装配式在建筑构件的类型比较多,结合实际技术和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等要求,如何实现材料有序化管理是重点。结合材料种类、几何尺寸以及安装位置等可知,在预制管理的阶段,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需要结合实际要求进行架构处理。构件生产和编制是不同的类型,结合编制类型和概况等可知,如何实现存储管理为关键。构件生产管理稳定性的评价是关键,结合数据相关性和概况等可知,在生产管理阶段,要发挥控制形式的最大化作用。

4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之间的协同设计

4.1在方案设计阶段的协同设计

在建筑工程方案设计的前期阶段,在装修,设备,结构,建筑等专业BIM技术组成的三维数据模型之上对其展开密切配合,并且对配件制作以及预制构件的安装要求,标准化要求,经济性要求以及可能性要求作出策划。在具体的方案阶段,需要将技术策划要点作为依据有效做好剖面,立面以及平面设计,同时在确保使用功能可以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借助模数协调手段将模板的使用率以及提携集成度进行提升。将装配式建筑具备的特点作为依据,在进行平面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墙板之间的组合,满足方案对建筑立面提出的要求,借助专业间协同来有效实现建筑设计的合理性,系列化,标准化以及模数化,从而使部品以及预制构件的多组合以及少规格得以实现。

4.2初步设计时期的具体协同设计

在建筑工程的初步设计时期,需要对各个专业的不同工作进行结合实现对设计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优化。需要将建筑的装饰材料以及外立面方案进行确定,然后和墙板组合的设计方案以及立面方案进行结合来使建筑的立面效果得以实现,并且将该立面效果直观的展示到BIM技术的实际立面效果图之上。在提前预制的墙板构件上需要对电气专业的弱电箱,强电箱,开关点位以及预埋管线的技术方案展开考虑。与此同时再展开装修设计工作时也需要将非常详细并且具体的设施布置图提供出来。在BIM技术提供的数据模型中展开碰撞检查,从而将布置方案的实际可行性进行确定。另外,还需要将由BIM技术数据模型提供的有关技术方案的经济性信息作为依据对建造成本给技术方案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及评估,从而将建筑工程的最终执行技术路线进行确定。

4.3在施工图设计时期和BIM技术的协同设计

在进行施工图制定阶段需要将初步设计并且确定下来的技术路线作为基础对其展开进一步的深化设计。各专业需要和构件厂,装饰装修厂,建筑部品厂等其他上下游厂展开有效的配合,以BIM技术数据平台作为基础做好深化设计以及构件组合工作,为人们提供可在构件加工厂进行加工的预制构件尺寸控制图,做好构件的连接点以及预留预埋设计工作。和现浇结构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装配式结构同时还需要以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作为基础,进行连接节点构造详图,墙板变好索引图以尺寸控制图等多种数据图的构建。另外,建筑师也需要在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协助结构专业将预制构件的实际加工图设计工作做好,保证预制构件可以真正的符合建筑设计意图。

结束语

装配式施工建筑是个综合性的过程,结合现有施工形式和案例要求等可知,在整个调控管理阶段,要提升整体管理的稳定性,由于影响比较多,如何实现有序调整是重点,在控制管理阶段需要深入进行分析,促进整体进步,提升维护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方文烨.探寻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20):29+33.

[2]朱长清.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探讨[J].住宅产业,2017(08):45-47.

[3]刘俊娥,高思,郭章林.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探究[J].价值工程,2017,36(23):161-163.

[4]董苏然,许晓文,付素娟.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实践[J].建设科技,2017(03):37-39.

论文作者:魏列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  ;  ;  ;  ;  ;  ;  ;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论文_魏列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